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國朝令的探討

高孝基站出來拱手道:“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陛下自西北崛起,一路擒各路反王,立國安邦,風調雨順,真龍自生,如今廣施仁德,大華必將超越前幾朝,創下八百年周,六百年漢的局面。”

羅昭雲點點頭,這些讚美之詞,聽一聽就行了,如果完全當真,自我良好飄起來,可能就會出問題。

“如今各地都在推向新政、新法,許多偏遠之地,民教未開,推行緩慢。另外,中源之地,接受北周和前朝的律、令、格、式已經根深蒂固,一時間要改變許多思想和規矩,效果同樣勢單力薄,諸位卿家覺得,治國與新律法推行,有哪些建議?”羅昭雲詢問法治、新政方面的問題。

已經推行了一年,但是各地的反饋,並沒有很有效果。主要因爲西北邊陲之地,對儒家仁義禮智信,對法治的條規條令約束等,都覺得不適應,在隴西、北地、潼關、藍田等不同區域,都效果甚微。

辛公義說道:“古人云: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法治。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此,臣提議,當注重君子德行培養,施之以禮,推行教化,久而久之,則天下大治不遠矣!”

羅昭雲聞言之後,心中暗笑,這是大儒常推崇的君子之道,意思是法治不可靠,規矩是死的,只有多用君子來實施和推行,法治和條令、新政等,纔能有效展開,主張育人,培養儒家之道,作爲根本。

這番話具體解釋是,法不能自己發揮作用,依法類推也不能自發地推行,有了善於治國的人,法就能發揮效用,沒有這樣的人,法也就失去了作用。法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君子,則是實施法制的根本。

這時候,杜如晦站出來說道:“臣以爲,法治和條規乃是根本,不能以人來轉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君子之道,培養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隋朝有諸多經綸之士,但也無法滿足各地所需。自古以來,律法與政令符合時代,能夠被百姓接受,只要選拔官吏,不徇私,不枉法,推行下去,就能維持下去。商鞅變法能成功,就在於取信於民,對國有利,符合秦國的國情,才能稱霸諸侯,最後統一六國。”

辛公義搖頭道:“可是別忘記,秦國焚書坑儒,摒棄儒家之學,推行酷吏與暴政,纔有二世而亡的慘痛國運,值得反思。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矣!”

杜如晦自然也不會放棄他的觀點,繼續反駁道:“辛尚書,此一時彼一時,我等亦是精讀儒學之道,也研習其它經綸,光靠一種思維和觀點,很難治理如此廣袤土地和臣子,加上南北中原,邊陲戎地,情況不同,所以,得需要諸多適合時宜的條令來穩固地方。”

羅昭雲聽聞,覺得辛公義和杜如晦說的都有道理,只不過,杜如晦代表年輕人的思維,比較貼近目前的形勢,辛公義講的是大道理,不算錯,卻不一定很適合當下的局勢。

其實諸子百家的思想,各大儒的說法,很多地方都很有道理,甚至彼此衝突的理念,也各有道理。用的時候,要看環境、時期、場合等,不能教條,不能僵化使用,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了。

接下來,長孫熾、高孝基、蕭瑀、溫博彥等人,都支持辛公義的觀點;而長孫無忌、褚遂良、魏徵等人支持杜如晦的觀點,形成了固守派與少壯派的交鋒。

這無關黨爭,而是思想層面的理念不同,都是發自內心地理解,卻形成了兩股朝中羣體。

羅昭雲微微點頭,他已經大致聽明白了,兩撥人說的都有一些道理,各汲取一些,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規章制度和推行辦法,纔是解決問題的所在。幸虧他的思想來自現代,多出了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觀念,對這些人的說法,成熟與否,能夠辨析出來,如果化作其它君王,沒有超脫這個時代,每次要做一個決定,聽信哪一方,可真就有些困難了。

“諸位卿家觀點,朕已經明瞭,皆有一定道理。古之聖賢曾說的好: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勢。獲得治國的人才,賢明志士,共謀大事,才能定國安邦,這也是諸位聚集在此的原因,天下人才盡入我大華七八成,所以大華才最有希望成就偉業......”

羅昭雲一番話,讓朝中站立的文武大臣們,都感覺舒服受用,得到皇帝這樣誇讚,表面雖然神態平靜,心下也覺得沾沾自喜。

“朕以爲,治國發展,當從流而善,汲取百家觀點,不能只遵一家之言,而且,各領域發展也不能厚此薄彼,過於偏激。朕打算從教育、經濟、法治都要同時進行,相輔相成,儘管目前我大華也是這樣推行的,但是力度不夠,條令不夠明確,動作太小,是以各地並不在意,仍然按照舊觀念在恢復經濟,沒有體現出大華推陳出新的特色。”

“所以朕在今日做第一個決定,就是解除宵禁制度,並在長安城規劃商業街區,鼓勵夜市和商業活動,當然,稅收和註冊經營,都需要朝廷設立相關的工商、質檢、環保、消防等諸多部門,審覈營業資格,產品質量,有法可尋,有令可依,加強西域諸國來華通商......”

羅昭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讓政事堂的人研究具體操作的部門,翰林院的人研究這些事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後梳理出來主要觀點後,交給中書省起草詔令,各盡其職,彼此牽制。

文武大臣們,愈發覺得當今陛下,思路比他們要開闊,能夠包容許多觀點,形成更全面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引領在他們的前面,不禁暗自佩服的同時,也在警惕自己以後不能胡亂發言,外行看熱鬧,內行懂門道,貌似這個陛下除了帶兵打仗,馬背上得天下外,讀治國和搞經濟,也很在行。

第七百九十三章 愛她,就給她一片天空第四百八十七章 殺戮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七百四十八章 抹黑李閥第四百九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軍第九百三十八章 突厥谷蠡王第五百一十二章 君臣私聊第九百二十章 一夜晉陽破第九百七十一章 關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過祁連雪山第四百一十三章 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七百零五章 意外重逢第五百零四章 相處以沫第二十四章 守歲第一百零三章 小郡主第六百三十九章 登門相見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六百二十三章 夜襲險關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三百五十三章 燕雲堡第七百二十章 招安李密第五百二十四章 羅府添丁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香衣留念第五百章 板蕩識城臣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九百八十三章 歸州大營第三百三十四章 意外之亂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一百五十八章 陣前搦戰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華時代週刊第三十六章 從軍行第二百九十章 李淵城府第二百七十二章 末路選擇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羅第二百三十八章 酒樓切磋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八百六十二章 生擒唐太子第九百五十七章 親自出手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強國富民之路第四百八十八章 雁門之圍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大軍渡過河第四百四十五章 拔裡速對決第二百五十章 遣將布兵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五百八十一章 驚天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閉的平陽公主第二百八十五章 設西海郡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一百九十九章 芙蓉花開俏公主第九百七十三章 道出實情第二百四十六章 報國無門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第八百九十二章 醒來交談第九十一章 拜臨長孫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四路軍齊至第七百二十二章 各揣算計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四百九十二章 胸有退敵策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家有子初成長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五百六十八章 滎陽形勢第二百零四章 相逢恨晚第四百四十八章 離開草原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六百六十八章 橫掃第八百六十章 城破與追殺第五十七章 反擊第三百九十四章 血戰平壤城第五百零五章 朝會賜婚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一千零一章 天災人禍第七百零六章 交鋒難免第五百一十一章 花燭夜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二百六十章 征討吐谷渾第二百零五章 遭襲了第八百九十九章 談經濟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二百六十三章 巡視地形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九百九十章 黨爭之兆第三百六十八章 威武第九百七十九章 參知政事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獻策第七百四十五章 另有重任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
第七百九十三章 愛她,就給她一片天空第四百八十七章 殺戮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七百四十八章 抹黑李閥第四百九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軍第九百三十八章 突厥谷蠡王第五百一十二章 君臣私聊第九百二十章 一夜晉陽破第九百七十一章 關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過祁連雪山第四百一十三章 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七百零五章 意外重逢第五百零四章 相處以沫第二十四章 守歲第一百零三章 小郡主第六百三十九章 登門相見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舉新制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六百二十三章 夜襲險關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三百五十三章 燕雲堡第七百二十章 招安李密第五百二十四章 羅府添丁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四百六十五章 香衣留念第五百章 板蕩識城臣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九百八十三章 歸州大營第三百三十四章 意外之亂第九百五十章 主力初交鋒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一百五十八章 陣前搦戰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華時代週刊第三十六章 從軍行第二百九十章 李淵城府第二百七十二章 末路選擇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羅第二百三十八章 酒樓切磋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八百六十二章 生擒唐太子第九百五十七章 親自出手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強國富民之路第四百八十八章 雁門之圍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大軍渡過河第四百四十五章 拔裡速對決第二百五十章 遣將布兵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五百八十一章 驚天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閉的平陽公主第二百八十五章 設西海郡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一百九十九章 芙蓉花開俏公主第九百七十三章 道出實情第二百四十六章 報國無門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第八百九十二章 醒來交談第九十一章 拜臨長孫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四路軍齊至第七百二十二章 各揣算計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四百九十二章 胸有退敵策第三十二章 救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家有子初成長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五百六十八章 滎陽形勢第二百零四章 相逢恨晚第四百四十八章 離開草原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六百六十八章 橫掃第八百六十章 城破與追殺第五十七章 反擊第三百九十四章 血戰平壤城第五百零五章 朝會賜婚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誠第一千零一章 天災人禍第七百零六章 交鋒難免第五百一十一章 花燭夜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二百六十章 征討吐谷渾第二百零五章 遭襲了第八百九十九章 談經濟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二百六十三章 巡視地形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九百九十章 黨爭之兆第三百六十八章 威武第九百七十九章 參知政事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獻策第七百四十五章 另有重任第四百五十四章 擦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