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

黃河之患,由來已久,經常決堤成災,但從漢代起,黃河在幾次比較大的泛濫和改道後,經過王景的治理,在以後近數百年間,出現了相對安流的局面。

進入隋代時,除非進入夏季大雨汛期,黃河支流和一些堤口薄弱區,會出現個別決堤情況,否則不會大面積的洪水災害。

今年的雨水的確比往年的量大一些,加上河堤修繕不及時,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纔會出現這個災禍。大水無情,不造成禍害反倒是好運了。

此刻,皇城御書房已經聚集了不少政事堂的要員。

“這個裴昌,實在該斬,才能平民怨!”長孫無忌冷哼一聲,聽陛下說出微服出巡的所見所聞後,對裴昌的所作所爲,感到憤慨。

“此舉委實過分些!”房玄齡也很惱火。

魏徵拱手道:“身爲御史臺的御史大夫,沒有及時監察到位,還是陛下率先發覺此事,臣辦事有疏忽,請陛下責罰。”

若不是陛下微服出巡,剛好遇見了這種流民情況,這件事或許還要拖幾天,那麼形勢就會更加嚴峻,錯過了援救的時機。

羅昭雲眼神有些冷意,說道:“這是裴昌貪贓枉法、瀆職褻職,柳佺包庇親戚,欺上瞞下,纔是罪因。御史臺的監察道,剛運行一年,各地監察御史、地方機構,還沒有設立完,消息有所滯後,沒有察覺出來,也有情可原。不過,這也恰恰說明御史察院、臺院、殿院,力量薄弱,對京城內的出現問題,都不能及時發覺,當自省之!”

“陛下言之成理,臣當銘記在心,加強御史臺的設置與擴大。”魏徵言罷,立在一旁,聽政事堂其它官員策議。

左僕射、兼戶部尚書的高士廉拱手道:“陛下,救人如救火,當派出官員,手持朝廷赦書,六百里加急趕到馮翊郡和華陰縣等地,組織地方官吏,開倉放糧,安置災區難民,然後修理黃河堤壩,每一步都並重,需要快速完成。”

“高尚書所陳,條理清晰,恰中肯要!”

“尚書所言極是,臣也贊同。”

工部尚書長孫順德、吏部尚書杜如晦等人全都贊同高士廉的說法。

羅昭雲沉吟了一下,點頭道:“與朕的想法差不多,開倉放糧,救濟難民,這是必須要做的,其次是快速搶修已壞的河堤,也是刻不容緩。但除此之外,還有幾件事需要查明。”

“請陛下明示。”

羅昭雲的臉色帶着幾分寒意,說道:“一是派人帶聖旨過去,先革了華陰縣令裴昌、馮翊郡守柳佺的職務,然後交辦吏部、大理寺卿、御史臺派人詳細調查這次華陰縣令貪腐的案件,如何假公濟私,貪墨修河工的錢款,務必把罪名坐牢,朕要鐵證如山,嚴懲二人,好給災區百姓一個交代!”

“當該如此!”魏徵、杜如晦、房玄齡等人,都贊同此話。

停頓了須臾,羅昭雲繼續說道:“其次,戶部盤查一下國庫的剩餘,除了打仗所需必要開銷,還有壓庫錢不能動,除外可用於賑災的錢財有多少。另外,派人六百里加急,去往潼關附近的永豐倉,查一查永豐倉庫存,如果那裡倉稟有剩餘,可運轉糧米就近在馮翊郡救濟難民,效率更快,不必四處轉運的麻煩。”

“陛下考慮周全。”長孫順德等人聞言後,都覺得陛下考慮更加仔細,的確關心政務。

羅昭雲猶豫一下,又蹙眉道:“還有一件事,再派人沿着黃河水域,一路向下,查一查沿河受災情況如何,今年雨水比往歲多不少,汛期來臨,如果中下游也有水災出現,這件事,朝廷壓力可就更大了。”

高士廉點頭道:“的確如此。一條黃河,氾濫了千古,歷朝歷代,又有哪一年的百姓,不受黃河災患之苦?前朝立國三十年,每年黃河、淮河、汾河、渭水、長江,一進入汛期,都少都會鬧災,區別只是大小不同而已。陛下有立國之功,於亂世安撫百姓,造一方樂土,已經功德無量,此次黃河之患,雖有天災與人禍,但卻無陛下之過,請陛下不必如此過來愧疚自責。”

羅昭雲聞言,知道這是高士廉在安慰着他,同時也是把皇帝和朝廷的過失給摘出來,由具體貪贓瀆職的地方官來擔責,這樣可以挽回朝廷中樞的過失。

借坡下驢,羅昭雲沒有再說些自責的話,而是轉向魏徵和杜如晦道:“御史臺缺人,所以監察往往不及時,不到位,對長安城和京官的監督,尚且力不從心,地方官吏的監察,就更困難了,朕上次提的擴大官員數量,增加胥吏的事,你們私下商議如何了?”

在古代,官吏是一種合稱,其實官是官,吏是吏,真正能做官,有品階編制的,只是少數。日常朝廷中央和地方機構運轉,主要依靠的是吏,各種吏在做事,比如專門經辦各類文書、處理具體事務的人員,和從事技術性工作或其他雜務的一般小吏兩部分。

對照後世,有點相似於公務員和事業編,卻又不完全類似。

歷史上胥吏是一個很龐雜的隊伍,如果按官僚制度的等級序列來看,胥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也有內部的等級規範和工作職掌,也屬於官僚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胥吏雖然與官有區別,卻也不與普通百姓爲伍;官民之間,正好存在一個胥吏階層。

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官的編制有限,數量少,但各部門和機構要運作,不能只有那幾個官來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務,於是需要僱傭各種角色,刀筆吏、押司、倉吏、獄吏、捕頭提轄等,也吃公糧,拿朝廷俸祿,但不是官,沒有品階,可由地方自己任命。

杜如晦拱手答道:“回陛下,胥吏制度已經擬定,有幾種晉升和銓選的機制,比如地方秀才,可通過胥吏考試,做地方最底的小吏,而舉人則可以做高階胥吏,入職後俸祿、爵位都不一樣,一些落榜的進士,也可以在京城和各州爲胥吏,同樣要經過一次策論的考試......”

一項項說下了,條清理晰,整個制度較爲完善了。

羅昭雲耐心聽着,這一套選吏之法,有些類似後世的公務員考試了,還算合理。

如果溯本求源,胥吏制度擴於唐代,發展到宋明元清時期,已相當腐敗的一個階層,民間常常有‘貪官污吏’的說法,其實不論是官還是吏,誰一旦有了權力,腐敗問題就有可能會出現。

所以,羅昭雲在選用、考覈、任免方面,對胥吏制度作出了一些更改,無所謂是官還是吏,都納爲官僚隊伍,只是入選當職的難度、方式不同,享受的待遇不同而已,皆需要地方、朝廷的考覈與錄入備案。還要強化監督,規範化、合法化、透明化,把官吏使用好,朝廷才能安穩。

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二百四十八章 臨羌城第五章 廟堂之爭第八百六十五章 奇謀狠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逗着玩兒的第八百六十一章 前後圍堵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一百零六章 逍遙遊第三百六十章 河灘之戰 下第五百五十六章 堅守防線第五百二十七章 相親相愛一家人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一千零三章 任用欽差大臣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攻清流城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二百四十章 龍爭虎鬥第一千零八章 安民之策第七百五十九章 兩虎相爭必一傷第三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伐第九百八十二章 南下增兵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八百一十三章 圍困東都第六百二十七章 唾手而得湟水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斬將第二百四十四章 坐胯抱丹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在對手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一百零一章 重陽之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首戰告捷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華時代週刊第九百二十五章 不留後患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五百零六章 春風一笑樓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一百一十五章 較量第九百五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零七章 水患無情第七百九十八章 先破朱陽城第十一章 遇襲第三百四十一章 家族興衰第八百三十八章 安撫東都第二百四十九章 練兵有道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與反偷襲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織布機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鏖戰第八十九章 逍遙一嘆第七百二十三章 瓦崗軍之威第七百七十五章 勸諫立後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五章 突厥上鉤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四百六十六章 謀計第四百三十七章 欲語淚先流第六百四十九章 激化矛盾第一百七十五章 誘敵深入第四百七十九章 階下囚第二百零四章 相逢恨晚第五百零九章 來賀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八百一十二章 巡視學院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五百七十五章 宿命之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伐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局第五十三章 血腥鏖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列陣交鋒第三百八十八章 驟然夜襲第七百八十章 大華新律第一百三十三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七章 反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調兵有策第五十一章 唯有戰第九百九十七章 愜意時光第六百九十九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早朝會第九百三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中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九百七十八章 晉安侯第四百零六章 追逐戰第七百二十五章 定策伐岐山第一千二十一章 引導輿論第二百九十五章 終止武鬥第二百五十二章 調兵有策第六十九章 打壓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八十八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六十四章 心軟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二百零五章 遭襲了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六百零八章 反王圍江都第六百九十九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周密計劃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
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二百四十八章 臨羌城第五章 廟堂之爭第八百六十五章 奇謀狠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逗着玩兒的第八百六十一章 前後圍堵第三百一十四章 高句麗第一百零六章 逍遙遊第三百六十章 河灘之戰 下第五百五十六章 堅守防線第五百二十七章 相親相愛一家人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一千零三章 任用欽差大臣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攻清流城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二百四十章 龍爭虎鬥第一千零八章 安民之策第七百五十九章 兩虎相爭必一傷第三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伐第九百八十二章 南下增兵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八百一十三章 圍困東都第六百二十七章 唾手而得湟水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斬將第二百四十四章 坐胯抱丹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四百五十八章 潛在對手第七百一十六章 與唐交鋒第一百零一章 重陽之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首戰告捷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華時代週刊第九百二十五章 不留後患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五百零六章 春風一笑樓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一百一十五章 較量第九百五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零七章 水患無情第七百九十八章 先破朱陽城第十一章 遇襲第三百四十一章 家族興衰第八百三十八章 安撫東都第二百四十九章 練兵有道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襲營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與反偷襲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織布機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鏖戰第八十九章 逍遙一嘆第七百二十三章 瓦崗軍之威第七百七十五章 勸諫立後第一百七十二章 先定軍心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五章 突厥上鉤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四百六十六章 謀計第四百三十七章 欲語淚先流第六百四十九章 激化矛盾第一百七十五章 誘敵深入第四百七十九章 階下囚第二百零四章 相逢恨晚第五百零九章 來賀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八百一十二章 巡視學院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五百七十五章 宿命之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謀劃北伐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局第五十三章 血腥鏖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列陣交鋒第三百八十八章 驟然夜襲第七百八十章 大華新律第一百三十三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七章 反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調兵有策第五十一章 唯有戰第九百九十七章 愜意時光第六百九十九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早朝會第九百三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中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九百七十八章 晉安侯第四百零六章 追逐戰第七百二十五章 定策伐岐山第一千二十一章 引導輿論第二百九十五章 終止武鬥第二百五十二章 調兵有策第六十九章 打壓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八十八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六十四章 心軟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二百零五章 遭襲了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六百零八章 反王圍江都第六百九十九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四百五十六章 周密計劃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