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隱患之防

羅昭雲說出了一番感慨,針對突厥而發,畢竟這草原邊陲之患,由來已久,草原部落對中原的隱患,從西周開始就沒有消除過,每當中原的王朝強大,草原部落就會遠退,他們沒有留下所滅城池、村鎮,因爲草原部落是遷徙的民族,並沒有固定的場所。

而且草原部落的聚集之地,只是水草茂盛,並非土地肥沃時刻開墾種田,古代的耕作物產量很低,而且對環境的依託太嚴重,所以,草原之地,沒辦法作爲耕田,這樣中原的王朝,從來沒有考過濾把草原徹底征服、佔據,都是以打跑爲主,或是讓他們依附,聽話不做亂就行了。

這裡面是有許多複雜的原因!

這時候,樞密院副使陳祾忽然開口詢問道:“陛下,一旦我軍大勝,能否可以乘勝追擊,派一支大軍打入草原,在草原上進行屠戮,讓一些部落草原人丁減少,甚至使得部落衰亡,他們經常來中原打草谷,燒殺搶掠,我們可以效仿,草原人口本來就少,如果能夠再屠掉一些,或許百年內都不能成爲威脅了。”

溫博彥、高士廉、辛公義、長孫順德等人一聽,都倒吸一口涼氣,他們學的是孔孟之道,講究內聖外王,讓番邦來臣服,以仁德感化,這樣纔是聖人交給儒生的道理,依靠屠戮,這恐怕不遵禮俗了。

“萬萬不可啊,陛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之聖賢把仁德放在最首位,正所謂德厚者流光,得薄者流卑,東胡也好,匈奴也罷,我們討伐是對的,但是,若要派出兵馬前去亂殺無辜,實在有違聖人仁德的初心,會使得草原其它各部,西域、百越等各番邦離心離德,都起了敵視之心,那就不妙了!”右僕射溫博彥率先提出反對意見。

高士廉也道:“陛下,對草原部落的殺戮一開,的確關係重大,還請慎重!”

“臣也附議,當三思而後行。”吏部尚書辛公義站出來附議。

陳祾臉色有些尷尬,他言者無心,但是對於那些大儒、老儒而言,這等言論和策略,怕是要慫恿君王成暴君的徵兆,口子一開,擔心先番邦,後國內,鐵血手腕不利於仁德美譽,與聖人教誨相左。

“諸位大人,可能陳某人措辭不對,用殺戮顯得過重了,在下的意思,是否趁着大勝,進攻草原,不一定對草原各部落進行屠殺,血洗,但是,可以收攏婦孺帶回關內,把那些壯丁男子抓爲奴隸,或是趕跑,在草原勒住一些石頭城,百里遙相呼應,這樣就可以把草原放牧地盤縮減,把他們敢向極西極北的苦寒之地,拉開威脅中原的距離。”陳祾解釋一番,免得讓這些大儒老臣、翰林學士清林們,對他的名聲有所詬病,以後傳出去,自己要背個屠夫的外號,那就氣人了。

溫博彥、長孫順德、高士廉、辛公義、魏徵等人,聽他這樣解釋,多少放鬆了一些,神色不那麼激憤了。

羅昭雲沉吟了一下,搖頭道:“我大華與歷代中原王朝類似,都有一個短板,就是多步兵,騎兵太少了,朕起兵在吐谷渾地帶,那裡有多個牧場,所以率領五萬精銳騎兵東進,所向披靡,但是幾年下來,戰馬的損耗很大,而且馬匹有服役年限,幾年就要更換了,養馬的費用實在太高,在亂世中,國家稅收不足,根本無法支撐龐大的戰馬培育。”

“另外,一個善於騎射和廝殺的騎兵,培養起來也相當困難,草原的男女老少都是一個騎射手,比我們中原有着巨大的先天優勢!我們新軍入伍的士卒,多是耕農男丁,或許長大二十年,都沒有騎過馬,如此訓練起來難度很大,而且也不如草原騎兵那麼善戰。所以,歷來的中原大軍往往打進了草原,無法行走太遠距離,就要撤軍了,在那沒有城池、雄關的曠野上作戰,步兵面對騎兵軍團,有着巨大短板,追不上,跑不掉,只有捱打等死的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軍需糧草是個巨大數目,十萬大軍入草原,千里戰線,需要的運送糧草的更夫就得幾十萬人,他們一路的消耗,比十萬大軍消耗還大。況且一旦進入草原,被草原突厥騎兵偷襲,很可能毀之一炬,前面的大軍一旦糧草短缺,等待他們的就是恐慌,瞬間就會潰敗下來。”

在場的文武大臣有些發怔,他們沒想到,陛下竟然分析的如此透徹,光這兩點因素,就已經抓住最核心的地方了。

在中國歷史上,自從春秋時期開始,遊牧胡人就不斷侵略中原,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把中原包圍,數百個部族,差點把中原炎黃血統給滅了,後來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力挽狂瀾,擊退蠻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才得以延續了中原文明,接下來,有秦朝、漢朝、南北朝、隋唐、宋明各個時期無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更別提五胡亂華、契丹大遼、金國掠宋、蒙古元朝、後金滿清的威脅了。

爲何一直以來,中原只有防守之心,難以徹底擊敗甚至消滅蠻夷匈奴胡人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男女皆能戰,好勇武,整日學習騎射,而且人高馬大,清一色鐵騎兵所向披靡,中原軍隊無論衝擊力、速度、硬戰都不如遊牧部落,這是原因之一。

還有重要一點,因爲遊牧部落,四處遊蕩,沒有統一固定所,也沒有城池,除了王庭和幾處安置糧草的要塞城邑外,幾乎很少有城縣和城池,進退自由,不受拘束。而且它又是天寒地凍的荒涼地,即使在中原鼎盛時,也不會興師動衆舉全國之力,去那裡對於中原人是苦寒之所,一毛不拔之地,大動干戈!即使想攻打,遊牧部落直接舉族搬遷,去漠北還要漠北的地方,中原軍隊是無法長驅直入一直去追擊的,因爲沒有意義,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又沒有佔領的城池,這也是中原人爲何不去攻打遊牧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統治的王朝衰落時候,腐敗無能,軍力渙散,很多儒家中庸思想的愚忠之臣,涉及到亡國利益時,總是恬不知恥地提議和解,割地賠錢,歲歲納貢,保存一點地方繼續他們的統治,最具代表就是南宋。

因此概括下來,中原強大時,對遊牧部落不屑一顧,覺得苦寒之地,沒必要興師動衆去佔領,因此有了蒙恬驅逐胡人、秦開擊退東胡、李廣驅逐匈奴等等,只是起到驅逐的效果,並沒有真正去消滅,佔據茫茫草原,逐漸城池堅守;衰弱時,只能被動挨打,無力還擊,苟延殘喘。

陳祾有些不甘心道:“那草原的戎狄之患,就真的無法解決嗎?”

羅昭雲嘆道:“除非,我們能找到可以在苦寒之地耕作的農作物,可以做主食糧,這樣在關外的草原上做試點,開墾耕種,屯田駐軍,壘築石頭城郭,一點點向草原上過度、伸延,只要糧草可以自力更生在草原上解決,這樣中原人就能在草原上安家,先從文化方面影響草原上,同化他們,削弱了草原部落野蠻性,溫順他們的性格,不再野蠻粗暴。此外,有了農作物,就解決草原部落在苦寒之地上雪災旱災時,能夠吃得飽,他們南下搶奪的想法,也會減少,隱患就會一點點緩解,甚至能壓到最低。”

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八百零八章 臨陣倒戈第七百五十章 備戰狀態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備兵力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器晚成第八十六章 逍遙隨風第六百二十七章 唾手而得湟水城第一百章 秉燭夜談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六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八十九章 逍遙一嘆第七百三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三百八十一章 迫於無奈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壽宮變 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七百七十章 劍指長安第四百四十四章 鐵勒盟會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六百八十章 不斬來使第七百一十九章 喜憂各不同第四百四十一章 塞上曲第七百四十一章 公主被俘第八百三十五章 一代梟雄隕第一百三十章 護行出發第十七章 刺搶之術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一百四十八章 低武層次第六百五十五章 打西涼第六百五十四章 交人交心第七百二十七章 脣亡齒寒第七百二十九章 另類奇謀第八百四十二章 仗劍去復仇第三百二十章 宴會不斷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嚴懲不貸第三百三十五章 才女的請求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有盤算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與反偷襲第九百八十四章 禦敵之策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八百六十三章 談何回頭路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七十八章 登臨羅府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圍殺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七百三十一章 今朝與君狂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三百八十七章 疲敵之計第九百一十七章 溫馨的相聚第七百零七章 兵臨大震關第八百七十四章 斬玄霸第六百九十八章 東進第五十五章 突厥上鉤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六百八十八章 驚人辛秘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九百八十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五百八十六章 西北皆反第五百七十八章 被擒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三百五十三章 燕雲堡第八百二十五章 氣吞山河出函谷第六百四十九章 激化矛盾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合謀第三百八十二章 肉飛仙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一百八十七章 家的愜意第三百四十四章 橫掃第三百三十九章 北伐提前第九百六十九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五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瓊登場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臣同力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來人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華危機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七百五十四章 炸慘突厥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九百六十五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一千一十章 國庫不足第五百七十七章 亂軍拼殺第六百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第五百九十五章 長孫玲瓏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八十三章 畫龍點睛第九十八章 閣樓小酌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冊封婕妤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擒下杜伏威第二百六十七章 驚險一場
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八百零八章 臨陣倒戈第七百五十章 備戰狀態第二百五十八章 籌備兵力第五百四十六章 軍心凝聚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器晚成第八十六章 逍遙隨風第六百二十七章 唾手而得湟水城第一百章 秉燭夜談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六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八十九章 逍遙一嘆第七百三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三百八十一章 迫於無奈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壽宮變 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七百七十章 劍指長安第四百四十四章 鐵勒盟會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六百八十章 不斬來使第七百一十九章 喜憂各不同第四百四十一章 塞上曲第七百四十一章 公主被俘第八百三十五章 一代梟雄隕第一百三十章 護行出發第十七章 刺搶之術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一百四十八章 低武層次第六百五十五章 打西涼第六百五十四章 交人交心第七百二十七章 脣亡齒寒第七百二十九章 另類奇謀第八百四十二章 仗劍去復仇第三百二十章 宴會不斷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嚴懲不貸第三百三十五章 才女的請求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有盤算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與反偷襲第九百八十四章 禦敵之策第六十二章 長安行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八百六十三章 談何回頭路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七十八章 登臨羅府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圍殺第六百八十七章 黑死病第二百三十五章 早有擇取第七百三十一章 今朝與君狂第八百一十一章 內政與科舉第三百八十七章 疲敵之計第九百一十七章 溫馨的相聚第七百零七章 兵臨大震關第八百七十四章 斬玄霸第六百九十八章 東進第五十五章 突厥上鉤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六百一十三章 議出兵第六百八十八章 驚人辛秘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三百六十五 舉步維艱第九百八十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五百八十六章 西北皆反第五百七十八章 被擒第四百五十九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第三百五十三章 燕雲堡第八百二十五章 氣吞山河出函谷第六百四十九章 激化矛盾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合謀第三百八十二章 肉飛仙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一百八十七章 家的愜意第三百四十四章 橫掃第三百三十九章 北伐提前第九百六十九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五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九十一章 秦瓊登場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臣同力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來人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華危機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九百七十二章 強求不得第七百五十四章 炸慘突厥第五百六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九百六十五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一千一十章 國庫不足第五百七十七章 亂軍拼殺第六百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第五百九十五章 長孫玲瓏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亂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八十三章 畫龍點睛第九十八章 閣樓小酌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冊封婕妤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擒下杜伏威第二百六十七章 驚險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