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

重陽節在隋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節日,可以說是秋季最大戶外節日,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稱爲古代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隋唐時期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大隋時候,還沒有中秋季,那是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待到北宋時期,才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

仁壽三年,因爲隋軍大敗突厥騎兵,至少可得十數年的邊疆和平,值得京城歡慶;此外,隋文帝楊堅有病纏身,日漸嚴重,太常卿提議,藉助重陽節,雙九至尊日,在長安城內外舉辦大型慶祝活動來沖喜,消病避災,轉危爲安。

門閥士族和京城貴胄們,各懷心思,有的看到了商機,有的攀比之心,有的想要打壓政敵,有的要奪取名聲,在這樣的大型盛會,肯定會安排蹴鞠、馬球、鬥雞、俳優等等比試項目,不論豪門賭場、典當、珠寶行等也都參與其中,設賭賠莊。

素日裡,提到京城的煙花之地,青樓雖成百上千,遍佈在諸多坊裡,但上等次的場所,只有興化坊最爲著名,技豔京城,達官貴族子弟趨之若鶩。

尤其是妙音閣的琴,紅袖薇的舞,銅雀樓的豔是最出名的。

當然,除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外,每個青樓內,幾乎都有歌姬、優伶、娼妓,有的只表演不賣身,也有的可以留宿客人,價格也不等,能保持住自己清白身子的姬女,實在不多。

蕭依依雖然是妙音閣的魁首,當紅招牌,落落大方、談吐不凡,可依然身不由己,畢竟盯上她的人,多是一些貴族公子,從國公、宰相之子,到四五品官員府上的小郎君,哪個不對她垂涎欲滴?

她只能依靠才女之名,徘徊在各大貴胄子弟之間,博取一個平衡,讓大家相互忌憚,不敢撕破臉用強,否則必然成爲衆矢之的。

此外,還需要找靠山,明面上的,私下的皆有,才能在青樓中保持超然地位,守身如玉。

不過是否真的清白,誰也說不清,畢竟背後靠山,難道有不吃葷的男人嗎?

歸根到底,還要看這個女人的利用價值,如果價值很大,幕後操作的人會待價而沽,不會過早褻瀆玩弄。如果名優很快失去了光彩,人氣下跌,那麼魁首的下場,只怕更糟,不但要被靠山睡,也有可能被當初貨物和籌碼一般,相互贈送給人,這無疑是一種人格的羞辱!

所以,蕭依依一旦參與諸多青樓的比賽,就必須拿到高名次,最好是第一,這樣她水漲船高,嫣然成爲京城的行首奇才女,會讓許多人愛慕的同時,不敢冒着犯衆怒,生出歹意來。

如果她失敗了,被人比下去,人氣下跌,說不定妙音閣就會推出第二個蕭依依,也許是李依依,也許是張依依,把她取代,那麼她也就會消失公衆視野,下場就身不由己,聽天由命了。

所以當紅花魁,利用自己最紅火的時候,就開始鋪後路了,暗中挑選中一個靠山,日後把自己嫁入門閥貴族,脫離青樓;要麼就是爲自己贖身,跟隨一個深愛的才子遠走他鄉。

“不知蕭姑娘,可有一些眉目和方向,或許羅某參詳後,能出些力。”羅昭雲說道。

蕭依依輕搖一下頭,嘆息道:“雖然有幾個詞作,但意境相差甚遠,要知道,這此大比,非比尋常,其它花樓一定在秘密排練歌舞,人數越多,場面越大,越能震撼人心,這已經不是比個人的藝技,還有團隊的合作,但我遲遲未有新穎的想法,可以壓過對手。”

羅昭雲問道:“蕭姑娘介時也要彈琴了?”

蕭依依答道:“不錯,妙音閣出的節目,自然要有琴,否則如何能服衆,如何能代表花樓的特色?如果也是普通的歌舞,也就有些拾人牙慧,跟風之嫌,丟了自己的特色,等若以短擊長,更容易落敗,至少聽衆們心中已經把各花樓給定位了。”

羅昭雲點點頭:“有道理,既要推陳出新,不落俗套;又不能完全大改,丟掉你們的擅長,去模仿別人。”

蕭依依精神一振,說道:“羅公子精通詩詞,如果能填出一首詩文,由我重新編排調整之後,加上我的唱功,以及伴舞和場景佈置,也未必會輸。”

“詩文詞賦!”羅昭雲默唸着,心中也在想如何能幫助這位蘭質蕙心的玉人。

相逢即是緣,羅昭雲既然結交了她,相談甚歡,自然希望能出力,幫助她度過難關了。

可是能唱的詩還真不多,要配合琴曲的長度,普通五言詩、七律詩都顯得短了,雖然唐詩中也有長詩,但羅昭雲不可能都會背下來,比如白居易《長恨歌》,能記住幾句就不錯了,誰能全背下來,中文系的研究生也辦不到啊!

其實羅昭雲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宋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最初稱爲“曲詞”或者“曲子詞”,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由於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加上北宋商業發達,文學繁榮,對士大夫的優待等等,使詞達到一個巔峰高度,因此纔有了“宋詞”之名,許多人以爲詞就只有宋朝人寫,其它朝代人不寫詞,那就斷章取義,純粹臆想了。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集》,裡面許多詩文都是民歌,就是長短句,曲詞,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已經具備宋詞的雛形了。

“不知蕭姑娘要唱的時候,是唱五言詩風的古樂府,還是長短句式的近體樂府?”

蕭依依思忖一下說:“長短句,在今唱吟中,又稱琴趣、曲詞,變化形式可根據自己的曲子組合或拆散,更能把琴藝表達出來,如果羅公子懂得寫曲詞,若能寫出像‘寧爲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那樣的醒世絕句來,何愁依依這次不能勝出?”

“我想想,以前倒是寫過一些類似作品……”羅昭雲趕鴨子上架,已經在搜刮那些在大學期間背的詩文了。

雖然這樣盜竊古人的詩作有些可恥,竊取了古代文豪的勞動果實,有侵權的行爲,但是讓羅昭雲自己做詩,那想破頭也絕對做不出膾炙人口的名句來。

但凡寫下傳誦千古絕句的詩人,哪一個不是天賦極高的文學家,那樣真正的大文豪,往往都具備與生俱來的靈感,百年難出一個,妙手偶得之,不是普通人能寫出來的。

羅昭雲不認爲自己具備很高的文學天賦,所以應時應景,只能借用古人的作品,誰讓自己穿越有優勢呢!

連靈魂穿越這種奇異的事都發生了,挪用一下古人的詩作,已經不算大事了。

“拿筆來,羅某想到了一首曲詞……”羅昭雲心神一動,讓才女準備筆墨紙硯了。

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九百七十章 團聚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強國富民之路第七章 識破第六百六十七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七百三十九章 爆破城門第八百五十八章 岌岌可危的太谷城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九百八十二章 南下增兵第七百二十七章 脣亡齒寒第十一章 遇襲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五百二十六章 民以食爲天第八百八十章 南北情報第六章 蟄伏隱忍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鹿之戰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七百五十六章 血腥鏖戰第六百九十六章 唐朝立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有盤算第九百九十五章 圍城用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七百九十二章 青霜伊人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巡視地形第三百六十七章 月與燈依舊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七十章 宴上比鬥第二百四十三章 那一夜的風情第六百四十一章 正統之辯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兩百零七章 朝議科舉第三百八十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六百五十章 佔七郡第七十三章 差距明顯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獻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七百九十五章 注重工業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謀廟堂第六百四十七章 各有進展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第七百九十五章 注重工業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六百二十二章 發兵土樓山第四百零三章 再議計策第六百七十二章 吐蕃議和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六百九十二章 江都宮變第五百一十四章 想入非非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開心扉第七十二章 刀法絕倫第十二章 廝殺第二百八十六章 託孤之意第九百九十三章 攻峽州第八百零二章 主動請纓第八百一十章 應對之策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二十三章 年關第四百五十章 闊談局勢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三百六十九章 冒死阻擊第九百九十八章 悍勇奪城第八百章 諸侯反應第五百六十一章 戰蘇烈第七章 識破第二百六十一章 一戰告捷第三十章 廢立太子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七章 東征序幕第二百九十一章 篝火晚會第七百六十二章 樑國困局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妻典故第二百七十二章 末路選擇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七百九十二章 青霜伊人歸第一百五十三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六百九十八章 東進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五百六十六章 父子圖天下第八百四十七章 兩軍會師第二百七十章 談交易第五百七十四章 各施計謀第三百零九章 一波又起第七百九十九章 鄭國舉措第五十四章 且戰且退第八十八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兩百零八章 行刺事件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六百四十五章 借力打力第一百九十七章 獻策第五百九十一章 撮合第四百零八章 做人留一線第六百九十六章 唐朝立第三百一十二章 行刺辛秘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
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九百七十章 團聚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強國富民之路第七章 識破第六百六十七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七百三十九章 爆破城門第八百五十八章 岌岌可危的太谷城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九百八十二章 南下增兵第七百二十七章 脣亡齒寒第十一章 遇襲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五百二十六章 民以食爲天第八百八十章 南北情報第六章 蟄伏隱忍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鹿之戰第八十五章 畫舫聽琴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萬敵第七百五十六章 血腥鏖戰第六百九十六章 唐朝立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有盤算第九百九十五章 圍城用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紅拂侍女第七百九十二章 青霜伊人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巡視地形第三百六十七章 月與燈依舊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七十章 宴上比鬥第二百四十三章 那一夜的風情第六百四十一章 正統之辯第四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兩百零七章 朝議科舉第三百八十四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六百五十章 佔七郡第七十三章 差距明顯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獻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七百九十五章 注重工業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謀廟堂第六百四十七章 各有進展第一千一十一章 交代措施第七百九十五章 注重工業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六百二十二章 發兵土樓山第四百零三章 再議計策第六百七十二章 吐蕃議和第一百二十五章 風波欲來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六百九十二章 江都宮變第五百一十四章 想入非非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開心扉第七十二章 刀法絕倫第十二章 廝殺第二百八十六章 託孤之意第九百九十三章 攻峽州第八百零二章 主動請纓第八百一十章 應對之策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二十三章 年關第四百五十章 闊談局勢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三百六十九章 冒死阻擊第九百九十八章 悍勇奪城第八百章 諸侯反應第五百六十一章 戰蘇烈第七章 識破第二百六十一章 一戰告捷第三十章 廢立太子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七章 東征序幕第二百九十一章 篝火晚會第七百六十二章 樑國困局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妻典故第二百七十二章 末路選擇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七百九十二章 青霜伊人歸第一百五十三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六百九十八章 東進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九十五章 見伊人第五百六十六章 父子圖天下第八百四十七章 兩軍會師第二百七十章 談交易第五百七十四章 各施計謀第三百零九章 一波又起第七百九十九章 鄭國舉措第五十四章 且戰且退第八十八章 人比黃花瘦第四百三十二章 鍥而不捨第兩百零八章 行刺事件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六百四十五章 借力打力第一百九十七章 獻策第五百九十一章 撮合第四百零八章 做人留一線第六百九十六章 唐朝立第三百一十二章 行刺辛秘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