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碗 大宋第一功臣

接下來的談判,果真如蕭淩統所言,耶律大石寸步不讓,一兩銀子也少不下來。而且他似乎急欲完成談判,這說明遼國很需要這筆錢。

而韓毅也打聽到了消息,金兵攻得急,已連下數十城,遼帝耶律延禧一來爲避開金兵鋒芒,二來擔心幽雲十六州原爲漢人領土,此地漢人雖經遼國百年統治,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萬一趁亂而起,都城在此,恐怕會動搖國本,所以想將都城遷到鎮州。

王鈺在地圖上看到,鎮州遠離幽雲等州,估計已經在內蒙古境內了。遷到那裡,不但離金國的勢力範圍遠了,離大宋的國境也遠了。

這下事情可糟糕了,遼人急欲遷都,花費肯定不小,歲幣的價碼恐怕是壓不下來了。可要是拿這一千七百萬的數目回去交差,恐怕沒有自己好果子吃。遼人天天逼着簽訂條約,而朝廷給的命令又是儘量拖延,王鈺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都不是人。結果一急,竟然急出病來。

又過了一個多月,進入初冬時分,談判毫無進展,遼人已經漸漸失去了耐心,聽說遼國國內的主戰派已經漸漸佔了上風,似乎是想對大宋用兵了。

王鈺躺在炕上,額頭上搭着一塊布巾,手裡捧着朱夫子那封《上皇帝萬言書》,心裡很不是滋味兒。老師啊老師,你倒是愛國,可你不會想到吧,遼國馬上就玩完了,金國一打敗遼國,馬上就要對大宋動手,然後趙大嫖客和他兒子都要當俘虜,最後慘死,那什麼宋高宗就要在杭州城裡,西湖岸邊稱帝,建立南宋了。

唉,可憐老師一腔愛國熱情,竟沒想到北宋會這麼快亡國。我王鈺倒是想繼承你的遺志,可也是有心無力,誰叫咱只是一個從五品的閒官,說好聽點叫御用閒人,說難聽點叫給皇帝跑腿打雜的。

王鈺此時心裡可當真是難受了,他倒是不希望北宋亡國,畢竟在他眼裡,宋朝就是中國,中國人不愛國,那不成漢奸了。

“唉,可憐的中國,多災多難啊,從宋朝到清朝,也不知過了幾個朝代,反正一代比一代窩囊,到了清朝,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簽約,丟人現眼。香港,澳門都讓人租借去了,唉……”王鈺在牀上喃喃自語,心想自己還是再去碰碰運氣,讓一個雷把自己劈回二千零七年去得了,省得在這個時代做亡國奴。

正碰上紅秀端着湯藥進來,聽見王鈺胡言亂語,不由得問道:“大人怎麼了?難道是發燒燒糊塗,怎麼盡說胡話呢?”

她話音未落,牀上的王鈺突然直直的挺了起來,將頭上的布巾扔了出去,瞪大眼睛直視着前方。

紅秀嚇了一大跳,手裡藥碗摔得粉碎:“大人,你,你……”

“租借,租借……”王鈺像中邪一般念着這個詞。紅秀剛走到牀邊,想摸摸他額頭,卻不料王鈺突然從牀上跳下來,一把抱住紅秀,大聲笑道:“哈哈哈哈,我太有才了!我太有才了!”

紅秀在他懷裡掙扎不脫,苦笑道:“我的爺,你這是怎麼了?莫不是中邪了吧?”

“紅秀,來來來,親一個,親一個,算是給我的獎勵。”王鈺欣喜欲狂,也不知道是想到什麼好主意了。紅秀見他這般模樣,無可奈何,咬着嘴脣想了半天,終於還是輕輕在他面頰上一吻。

王鈺這才放她下來,跳大神似的在屋裡走來走去,嘴裡念着些誰也聽不懂的鬼話。

“對了,紅秀,去,請韓大人過來。”王鈺突然說道,紅秀點了點頭,剛踏出沒兩步,王鈺卻又叫住了她:“算了,暫時不要,紅秀,你來替我寫一道奏章給趙大嫖,哦,給聖上。”

紅秀是看得一頭水霧,不知道王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當下坐在桌邊,展開紙筆,聽王鈺的口述,寫起奏章來。

ωwш¤тт kán¤CO

奏章寫完,紅秀也是變了臉色,這事兒如果成了,咱們這位王大人可要算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大功臣啊。

“紅秀,你去燙壺酒,再整幾個好菜,我要跟韓大人喝兩盅。”

不多時,酒菜齊備,王鈺就在自己房中設下宴席,把韓毅請了過來。韓毅一到,見王鈺不在大廳設宴,頗覺有些奇怪,但也沒有多問,謝過王鈺之後,坐了下來。

炭爐上,酒已經燙熱,王鈺親自把盞,替韓毅倒滿一杯。

“有勞大人,卑職受之有愧啊。”韓毅趕緊謝道。

“來,韓兄,這次你陪着我出使遼國,一路上辛苦了。”王鈺舉杯,兩人一飲而盡。

喝完第一杯酒,王鈺問道:“韓兄,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韓毅根本沒有想到王鈺會有此一問,一時沒了主意,只得隨口說道:“大人雖然年少,但忠君愛國,勤於王事,辯才無礙,有智者之風。實爲我朝棟樑之臣,他日前程似錦,不可限量。”

“哈哈。”王鈺大笑起來,韓毅莫名其妙,不敢多言。

“韓兄,你這些都是官話,空話,套話。實話說了吧,你這個人,不錯,真不錯。那天遇刺,你奮力救我,後來又臨機立斷,免去了許多麻煩。我一直想着怎麼謝你,只是沒有機會。”王鈺這倒是說的實話,那天若不是韓毅奮力相救,自己早就翹辮子了。

“大人說哪裡話,這是下官職責所在,那日對大人無禮,您沒有怪罪,卑職已經感恩戴德了。”韓毅說起話來,也是滴水不漏,看他頂多三十不到,卻有這般城府。

王鈺搖了搖手,不再說話,從袖子裡掏出一本奏章來,遞到韓毅面前。

“大人,這是……”

王鈺夾了一片肉放進嘴裡,大塊朵頤:“看,看完再說。”

韓毅疑惑的打開奏章,看了起來,這一看可不得了。越看越是激動,越看越是興奮,天,這事如果成功,這位王大人只怕馬上就要青雲直上,成爲大宋頭號功臣!

“妙計!妙計!大人英明啊!此事若成,大人必在三公之列!”韓毅一合奏章,大聲稱讚道。

“呵呵,我也是偶然想到的,韓兄,你說我將這奏章上交朝廷,聖上會怎麼辦?”王鈺倒冷靜下來,看着韓毅問道。

“哪還用說?聖上必定龍顏大悅,下旨讓大人您全力促成此事。到時候大人您加官進爵,下官還要靠您多多提拔。”韓毅此時對王鈺的態度,已是恭敬有加,不敢託大。

“到時候?你錯了。”王鈺這話讓韓毅摸不着頭腦,什麼錯了,錯在哪裡了?

王鈺含笑不語,從旁邊案上取過一支筆來,遞到韓毅面前,又攤開奏章。韓毅不解其意,怔怔的望着他。

“簽上你的名字,你我聯名上奏。”

韓毅大驚,失聲道:“這,這怎麼行?法子是您想出來的,卑職怎好……”

“韓兄,我敬你是條漢子,誠心想交你這個朋友。你我同朝爲官,又一同出使,理應一同進退纔是。如果有功,咱們兩人平分,當然如果出了岔子,也要你我一起扛起來。”

韓毅一時反應不過來,如在夢中一般,過了好久,突然站起身來,衝王鈺跪了下去:“韓毅此生不敢忘大人提攜之恩!日後大人但有吩咐,卑職赴湯蹈火,再所不辭!”

王鈺微微一笑,伸手扶起他來,韓毅拿起筆,卻發現自己往日握刀的手竟在顫抖。只得左手抓住右手,好不容易纔在奏章下面加上了自己的名字。

大宋,汴梁城,禁宮,暖玉閣。

一名太監手捧一道奏章飛步上殿,或許是跑得太急,一個跟頭摔在地上。一骨碌爬了起來,卻連膝蓋也來不及揉一下,又奔了出去。

到殿門外,只見八名禁軍士兵身前,入內內侍省都知李公公正閉目養神,他是聖上的親近之人,朝中大臣都不敢在他面前託大。

那名太監輕步走到李公公面前,強行壓住急促的呼吸,小心翼翼的說道:“公公,有緊急奏章。”

李公公仍舊沒有睜開眼睛,隨口問道:“哪個衙門來的呀?”

“是從遼國八百里加急送來的,王鈺王大人的急奏。”那太監回答道。

聽到王鈺的名字,李公公睜了眼睛,接過奏章,自言自語道:“這個毛孩子,能有什麼急事?聖上上午蹴鞠累了,正在歇息呢。罷了罷了,這小子倒知道疼人兒,我就替他走一趟。”說罷,向殿裡走去。

入得殿內,一路進去,只見趙佶合衣而臥,正躺於軟榻之上,似已經睡熟。

李公公見狀,不敢打攪,又躡手躡腳的想退出去,剛轉過身,就聽到身後趙佶叫道:“誰啊?”

“回聖上,是奴才。”李公公站定,小聲回答道。

“什麼事兒?”趙佶翻了個身,面朝裡邊。

“陛下,王大人送來急奏。”

“哪個王大人?”趙佶似乎睡意正濃,隨口問道。

“出使遼國的,王鈺,王大人。”

一聽是王鈺的奏章,趙佶又翻了回來,招了招手,李公公趕緊上前把奏章遞上。趙佶接過,展開看了起來。

剛看沒多久,突然從軟榻上坐起,一時不慎,失手將香爐打翻。他卻是渾然未覺,仍舊目不轉睛的盯着奏章。

“好!好!祖宗庇佑!朕果然沒有用錯人,王鈺這小子,還真是個可造之材!好!太好了!”趙佶喜出望外,連聲叫好。

李公公侍奉趙佶多年,也不曾見他這般高興過,心裡犯了嘀咕,王鈺那小子不就是個潑皮破落戶嘛,難道還真有本事?

“速召蔡京,童貫進宮!仁慶殿議事!”

蔡京,童貫兩人被緊急召進宮中,兩人在仁慶殿候旨,不知出了什麼事情。正商議間,趙佶到了,兩人正欲行大禮,趙佶已經揮手道:“兩們愛卿不必多禮,你們看,王鈺這小子從遼國發來急件,給朕帶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啊!”說罷,讓值事太監將王鈺奏章送交二人查看。

兩人本想,既是天大的好消息,估計是王鈺談成了,歲幣的價碼壓下來了。可奏章一到,兩人看後大驚失色,這事兒百年來哪個宋人不想?可又有誰能夠辦到?王鈺這小子如果真辦成了,那他……

“看到了吧?遼帝想要遷都,將京城遷往鎮州,遠離幽雲十六州。王鈺建議,我朝以租借的形式,向遼人贖買幽雲各州。他又說,已經使錢打通了遼國重臣,而眼下遼帝猶豫不決,因遷都一事,耗費巨大。我朝正可以趁這個機會,花巨資買回幽雲十六州,不,是租借,租借,哈哈。”趙創眉飛色舞,龍顏大悅。

蔡京略一思索,上前進言道:“聖上,臣以爲,此舉太過兒戲。遼人不是傻子,幽雲各州的重要性,我們明白,他們也明白,斷然不會輕易放手。當年太祖皇帝曾經想用鉅款贖回幽雲各州,遼人一口拒絕。如今百年過去,只怕……”

未待趙佶發言,童貫已經上前說道:“陛下,臣以爲,此議可行。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女真人興起,攻遼甚緊,樞密院得到消息,金兵已經連下數十城。再說,王鈺奏章之中,說得清清楚楚,遼帝擔憂幽雲各州世爲漢人所有,如今居民百姓,多爲漢人,恐時局有變,漢人反叛。聖上正可趁機勾得幽雲十六州,完成歷代先帝未盡之事業。”

“愛卿所言,甚合朕意,只是,王鈺奏章中說,以租借形式。既是租借,就得有還的一天,這如何是好?”趙佶問道。

“回聖上,幽雲各州,素產良馬,且向來爲遼人戰略緩衝地帶。只要一到我們手中,便可大興馬政,裝備騎兵,如此,則遼人優勢,一去不返,租借期滿,還與不還,皆在我大宋。臣建議,不管花多少金銀,一定要全力促成此事。”童貫道。

趙佶半晌無語,突然一拍龍案:“好!朕意已決!速傳旨王鈺,督辦此事。”

第八碗 金環三寶之一第九十七碗 太尉王鈺第八十四碗 史上最年輕兵部尚書第兩百五十六碗 捷報飛傳 舉國歡騰第115碗 洞房花燭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二十碗 取消資格危機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五十碗 聖旨傳到監獄第兩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級行政長官第兩百六十九碗 大宋西遼國王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軍萬馬避白袍第三十四碗 夜遇刀疤殺手第三百零三碗 恭王神射 震憾西京第一百零六碗 大宋江山 風雨飄搖第一百六十碗 踏平南方 直逼越南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兩百八十碗 黃袍加身第兩百六十一碗 蒙古兩路攻宋第119碗 趙佶遺囑第六十碗 脣槍舌劍爲國爭第一百九十六碗 王鈺要離京?第124碗 陳橋兵變再度上演?第132碗 大軍南下第121碗 攤牌第132碗 大軍南下第六十六碗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一百五十五碗 傳說中的蒙古第兩百零二碗 劍拔弩張第一百一十碗 趙佶退位第一百零八碗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118碗 王鈺開始亮劍了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第116碗 “大宋水師”起航第一百九十一碗 趙廣死後,誰人繼任攝政王?第七十九碗 梁山牌蒙汗藥第一百四十六碗 驚天大逆轉第五十六碗 大宋第一功臣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一百五十三碗 丞相,你作朕的父皇好不好?本書內容簡介第兩百一十碗手機戰第二百八十五碗 吳用病逝 王鈺哀悼 鐵騎出徵 直撲草原第134碗 岳飛槍桃宗澤第三百零三碗 恭王神射 震憾西京第兩百九十碗 草原大戰 赤龍之吼第一百六十一碗 萬民可汗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一百八十六碗 犒賞三軍第九十九碗 世間奇女子第一百八十八碗 蒙古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二十四碗 開國侯柴進堂第十七碗 驚聞林沖有難第一百四十五碗 欲殺王鈺 必先除耶律南仙第兩百四十三碗 神機軍師朱武第三十九碗 被逼立軍令狀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十八碗 刁蠻的小娘皮第一百九十二碗 趙頡發現驚天秘密第兩百零七碗 林沖回師救援第兩百二十八碗 捷報飛傳第一百七十六碗 陸游鬥富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兩百四十八碗 西夏叛亂第兩百四十二碗 名不虛傳南府軍第四十二碗 遼人激起民憤第一百九十七碗 大事不妙第兩百二十五碗 “忠心耿耿”的大宋屬國——蒙古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三百零二碗 初露鋒芒 小試牛刀第五十一碗 暗潮涌動之下第兩百一十七碗 全軍出擊!目標上京!第三十七碗 吃五十殺威棒第兩百四十五碗 明爭暗鬥 金軍提出“胡六條”第兩百六十三碗 耶律大石病重 急召耶律南仙第兩百三十碗 從今以後 普天之下只有一人可稱皇帝第兩百五十二碗 完顏亮星夜逃亡第十三碗 小寶痛下殺手第一百七十五碗 歲月場驚現李清照第三十一碗 奉詔組建國隊第兩百零六碗 血洗平川關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兩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級行政長官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一百六十三碗 血戰居庸關第兩百六十二碗 王鈺嚴令 往死裡打第三百一十三碗 舉薦王軾出戰第140碗 大開殺戒第兩百三十一碗 喬銳告發 禍起蕭牆第六十八碗 談判結束 大功告成第十二碗 遭受牢獄之災第兩百二十碗 百年國恥 一朝得雪 韓毅威武 攻破上京第一百五十七碗 巾幗不讓鬚眉——梁紅玉第五十三碗 效仿舌戰羣儒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十四碗 大宋一號國腳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
第八碗 金環三寶之一第九十七碗 太尉王鈺第八十四碗 史上最年輕兵部尚書第兩百五十六碗 捷報飛傳 舉國歡騰第115碗 洞房花燭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二十碗 取消資格危機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五十碗 聖旨傳到監獄第兩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級行政長官第兩百六十九碗 大宋西遼國王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軍萬馬避白袍第三十四碗 夜遇刀疤殺手第三百零三碗 恭王神射 震憾西京第一百零六碗 大宋江山 風雨飄搖第一百六十碗 踏平南方 直逼越南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兩百八十碗 黃袍加身第兩百六十一碗 蒙古兩路攻宋第119碗 趙佶遺囑第六十碗 脣槍舌劍爲國爭第一百九十六碗 王鈺要離京?第124碗 陳橋兵變再度上演?第132碗 大軍南下第121碗 攤牌第132碗 大軍南下第六十六碗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一百五十五碗 傳說中的蒙古第兩百零二碗 劍拔弩張第一百一十碗 趙佶退位第一百零八碗 黑雲壓城城欲摧第118碗 王鈺開始亮劍了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第116碗 “大宋水師”起航第一百九十一碗 趙廣死後,誰人繼任攝政王?第七十九碗 梁山牌蒙汗藥第一百四十六碗 驚天大逆轉第五十六碗 大宋第一功臣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一百五十三碗 丞相,你作朕的父皇好不好?本書內容簡介第兩百一十碗手機戰第二百八十五碗 吳用病逝 王鈺哀悼 鐵騎出徵 直撲草原第134碗 岳飛槍桃宗澤第三百零三碗 恭王神射 震憾西京第兩百九十碗 草原大戰 赤龍之吼第一百六十一碗 萬民可汗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一百八十六碗 犒賞三軍第九十九碗 世間奇女子第一百八十八碗 蒙古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二十四碗 開國侯柴進堂第十七碗 驚聞林沖有難第一百四十五碗 欲殺王鈺 必先除耶律南仙第兩百四十三碗 神機軍師朱武第三十九碗 被逼立軍令狀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十八碗 刁蠻的小娘皮第一百九十二碗 趙頡發現驚天秘密第兩百零七碗 林沖回師救援第兩百二十八碗 捷報飛傳第一百七十六碗 陸游鬥富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兩百四十八碗 西夏叛亂第兩百四十二碗 名不虛傳南府軍第四十二碗 遼人激起民憤第一百九十七碗 大事不妙第兩百二十五碗 “忠心耿耿”的大宋屬國——蒙古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三百零二碗 初露鋒芒 小試牛刀第五十一碗 暗潮涌動之下第兩百一十七碗 全軍出擊!目標上京!第三十七碗 吃五十殺威棒第兩百四十五碗 明爭暗鬥 金軍提出“胡六條”第兩百六十三碗 耶律大石病重 急召耶律南仙第兩百三十碗 從今以後 普天之下只有一人可稱皇帝第兩百五十二碗 完顏亮星夜逃亡第十三碗 小寶痛下殺手第一百七十五碗 歲月場驚現李清照第三十一碗 奉詔組建國隊第兩百零六碗 血洗平川關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兩百六十碗 大宋第一位省級行政長官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一百六十三碗 血戰居庸關第兩百六十二碗 王鈺嚴令 往死裡打第三百一十三碗 舉薦王軾出戰第140碗 大開殺戒第兩百三十一碗 喬銳告發 禍起蕭牆第六十八碗 談判結束 大功告成第十二碗 遭受牢獄之災第兩百二十碗 百年國恥 一朝得雪 韓毅威武 攻破上京第一百五十七碗 巾幗不讓鬚眉——梁紅玉第五十三碗 效仿舌戰羣儒第兩百七十一碗 王鈺佈局 激辯遷都第十四碗 大宋一號國腳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