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

“將軍,我等尋探山路,發現此二人。”

魏延說道:“汝等何人,竟敢窺伺我大營。”

做完自我介紹,陳震說道:“我二人爲南陽人士,南陽爲帝鄉,常思漢室,今南陽諸人皆舉義旗反曹賊,響應劉公。我二人來此,本欲攻武關,不想曹賊援軍來之甚快,無奈只得領數人翻山而過,欲往長安拜見劉公,說以南陽之事。”

參謀說道:“既南陽起事,緣何不齊攻武關,偏只有爾二人至此。”

魏延說道:“我料南陽諸人皆有私心,不肯並立向前。”

“將軍如何知之?”傅彤奇道。

“本將亦爲南陽之人,故而知之。”

參謀驚疑,反問道:“將軍既知南陽之情,如何敢在主公面前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軍中參謀有各種優點,能幫助指揮戰鬥,能出謀劃策,能查缺補漏等等,唯獨有一點,讓魏延很是頭疼。這些參謀的忠心太過,容不得半點對劉備的不敬,魏延平時不拘小節,靈活多變,常常與參謀起爭執。

“南陽諸人雖是烏合之衆,然有我軍至南陽,便有不同。我軍可從中指揮,令其爲我軍羽翼。”魏延點了點地圖上的襄陽和許都,“那時南可攻襄陽,應海軍之兵,北可取許都,破曹賊根本。”

“便是如此也因先告主公,怎能自以爲是。此事我等當告之主公,望將軍勿怪。”

“無事。”魏延說道,“正好武關有曹軍防備,輕易攻之不下,爾等可領此二人往長安拜見主公,並向主公明言南陽之事,調援軍與器械來攻武關。”

“是!”

武關到長安,和南陽之間的距離差不多,同樣的一段路就看出了差距。陳震他們到武關走了近一個月,而回長安的時間只有十天。

“陳震、傅彤……”劉備嘀咕一會,就想起兩人本就是蜀派的人,“請來相見。”

相談過後,劉備與陳震、傅彤的會面賓主皆歡。陳震幹過基層小吏,對耕種農業、百姓民生都有獨到的見解,正好關中剛拿到手上,劉備就任命陳震爲從事;傅彤則正在三十多歲黃金年齡,能和陳到拼個四、五十回合,加上自家也小有資產,讀過一些書,劉備讓他在軍中任軍司馬。

“諸君以爲文長之計可行否?”參謀帶回了陳震和傅彤,同時還有魏延的謀劃。

“魏文長竟敢欺瞞大哥,待小弟往武關擒其回營,交於大哥發落。”張飛說道。

“三弟往武關,尚能回營乎?”

“知我者,大哥也。”

魏延這種,或許只有趙宋那些後宮佈陣的皇帝,和某些光頭微操大師纔會在意。在戰術這方面,劉備一向任由將領自有發揮,魏延對南陽的謀劃不是原則問題。

之所以張飛那麼起勁,是因爲攻城實在太無聊了,每天做的事都是一樣的,讓張飛以爲自己是個監工,而不是主帥。魏延謀劃的荊州野戰,或者進攻曹操大本營許都,纔是張飛追求的。

長安這樣城牆長寬都在四千米左右(與唐長安大小、位置都不同),城中還有一心死守的將士,普通的攻城方法必然會有許多死傷。

於是劉備開始讓兵士在長安城外圍再建一圈城牆(除了西面,西面臨近潏水),一方面用這種方式瓦解城中的抵抗,另一方面爲將來的都城擴建做準備。所以,張飛纔有自己是監工的錯覺。

長安城中的張既很想率軍出城,摧毀新建的城牆,可是他不敢。南門有張飛、東門有關羽、北門有趙雲,劉備居中策應,哪一面(一面不只一個門)的兵力都比城中的士兵多。

“長安非比尋常,待破長安,三弟可爲先鋒,往攻南陽。”

“是,大哥!”

長安城中

樑寬說道:“張太守,曹公兵敗,劉備圍城,我涼州將校歸路被截,部下軍心渙散,若無他謀,恐將變矣。”

別說涼州軍亂了,就是長安城中原來的守軍也亂了。劉備在外圍建城牆,擺明了要困死長安城中的軍民,如果軍民同欲,長安城也不算小,將城中一部分地方改成耕地,還是能堅持下去的。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和張既一樣死忠曹操的,有許多人不滿張既將他們綁上曹操戰車。不過張既就比楊俊高不只一個檔次,他已將城中百姓劃分爲區,強令連坐,衆人疑神疑鬼,誰也不敢嚇動。

張既也每日不輟,與樑寬輪流巡查長安城。城中之人沒有決定性的軍事力量,想要投降劉備,也沒有辦法。

張既說道:“關中之重,丞相必知,劉備大軍雲集長安,而不順勢東攻,必因丞相小敗之故,亦可能丞相糧儘自退。待丞相重整,復攻關中,我等可於長安裡應外合,劉備必敗。”

“劉軍建牆速矣,那時我等爲釜中游魚,如何裡應外合。”

“長安之西爲潏水,我等可先制壕橋、浮橋,那時渡水速也。”

彷彿是應徵張既的話,潏水東側的地基挖好之後,劉備軍開始到潏水西側挖地基了,顯然不會放過這麼大一個缺口。

按劉備的規劃,天下一統之後,沒有糧食短缺,人口會有爆發式增長,尤其是現在這個有“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價值觀的世界,長安內城(新建城牆內都算內城)少說也要以一百萬人口居住量計算。

潏水與渭水相通,渭水又和大河相通,使潏水流經長安,既方便了取水,又溝通水運。運河一通,南北的物資就可以更便捷的運送到長安。至於城防安全,只要在潏水上造兩個水門即可。

探查到劉備軍在潏水對岸建城牆,樑寬心煩意亂,剛以張既的說辭安撫住部下士兵,如今西面也有城牆,士兵們肯定又要鬧了。

“劉軍於潏水西岸建城牆,將軍知否?”預料之中士兵的到來,樑寬無奈點了點頭。

“我等出征數月,將士思鄉心切,如之奈何?”

“少安毋躁,待曹丞相殺回關中,那時回鄉不遲。張太守未曾虧待我等,此戰獲利頗豐。”

涼州軍之中,有一批羌人僱傭兵,這些人有奶便是娘,張既向城中富人“友好”勸說,奢借許多寶貨送給涼州軍。

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一百四十六章 噩耗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二十章 具裝甲騎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船突現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三百五十九章 街亭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四百一十八章 白手起家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三百五十八章 驚天謀劃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內歸屬第一百五十七章 龐統之謀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三百六十四章 反攻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呂布入荊州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九十五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六十二章 張遼出擊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一百一十章 周逵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八十三章 呂布入豫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九十六章 逍遙津之戰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三百五十二章 扶羅韓敗亡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百九十二章 荊州之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百九十三章 扶南內亂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袁術敗亡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四百六十章 亞歷山大之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六十章 劉虞去青州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鮮卑之怒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二百三十一章 火燒江都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
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四百三十四章 陸遜設略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一百四十六章 噩耗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三百七十九章 曹操絕唱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二十章 具裝甲騎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船突現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三百五十九章 街亭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四百一十八章 白手起家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三百五十八章 驚天謀劃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內歸屬第一百五十七章 龐統之謀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操復攻淮南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三百六十四章 反攻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十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呂布入荊州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三十七章 薩珊之殤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一百九十三章 赤壁之火第三百九十五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六十二章 張遼出擊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一百一十章 周逵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八十三章 呂布入豫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九十六章 逍遙津之戰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三百五十二章 扶羅韓敗亡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百九十二章 荊州之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三百九十三章 扶南內亂第二百三十九章 周瑜他謀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袁術敗亡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四百六十章 亞歷山大之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六十章 劉虞去青州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鮮卑之怒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二百三十一章 火燒江都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四百五十四章 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