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商議一會,很快便同意了張繡駐兵南陽的事。畢竟劉表對南陽的統治也沒有多穩固,現在換成張繡,也差不多,但張繡手下的軍隊確實能打,收下張繡不只能獲得名聲,說不定還有意外之喜。
各地的諸侯都在爲自己謀劃,北面袁紹和公孫瓚的爭鬥也到了最後階段。
公孫瓚驅逐劉虞後,奪取幽州全土。這時公孫瓚沒有表現明主該有的氣質,也沒有任用幽州本土士人,還把主公不該犯的錯誤犯了一遍。
公孫瓚自認佔領幽州,實力大增,開始自恃才氣,聽不進人言。本來幽州的百姓在劉虞治下,因爲青州需求羊毛的緣故,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幽州百姓同樣有青州百姓的想法,就是不再種地,開始養羊。中國自古以來都有憂患意識,尤其在糧食方面。劉備能看出治下糧食生產不足的危害,公孫瓚自然也明白。
公孫瓚和劉備一樣強令幽州百姓不得放牧,只得種糧,但公孫瓚沒有劉備的物資,他補貼不了幽州百姓。
公孫瓚讓治下百姓種糧,但他沒有放棄青州的商貿,不過他不是自己放牧,而是向北劫掠草原各族,殺人搶羊,還斷了劉虞開設的貿易關卡。
在幽州的士人、豪強同樣不好過,本以爲公孫瓚不用他們就算了,大不了守着一畝三分地。沒想到公孫瓚只要得知誰有大的名聲,便想方設法將這人除去。
幽州本土各個階層,幽州周邊的勢力都對公孫瓚咬牙切齒。不知道公孫瓚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視而不見。關靖勸過公孫瓚幾次,可公孫瓚當面應承改正,轉臉就忘了。
公孫瓚雖然有那麼多毛病,但手下的將士還是很多的,這些人也是真的忠心公孫瓚。
有劉虞這樣想對外族懷柔的,自然也有人和外族有仇。在幽州這樣的邊地,和外族有血海深仇的人還很多,公孫瓚對外族血腥的手段自然得到他們的青睞。
公孫瓚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幽州也被公孫瓚治理的亂七八糟,這讓有志天下的袁紹怎麼會放過幽州這塊肉。可公孫瓚的軍隊還很多,還有白馬義從這樣的精銳。
袁紹幾次召衆幕僚商議對公孫瓚的策略,衆人都沒有好計策,只有麴義有信心,向袁紹保證能戰勝公孫瓚。
最開始幾次,袁紹是不敢放手給麴義的,畢竟冀州那麼多將領,只有麴義還沒有認主,麴義也自認爲和袁紹是合作關係、同事關係,而不是主僕關係。
連續幾次商討沒有結果,權衡利弊,最終袁紹還是放權給了麴義,讓麴義帶着冀州大軍北上擊敗公孫瓚。
袁紹留下必要的守軍,讓麴義帶走了五萬大軍,同時還讓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做副將幫助麴義,也有害怕麴義控制軍權的擔憂。
顏良等人有着自己的驕傲,進入麴義軍營後,卻被麴義所折服。麴義讓初出茅廬的四人明白,打仗也是門學問,需要長久的學習,不是上了戰場比人多就行的。
顏良、文丑這樣豪強出身的人,沒有讀過太多的書,同時也明白自己也不是統帥的料,便專門向麴義請教猛將、先鋒的知識。
張郃、高覽這樣士人出身的人(士人包括文士和武士,武士和武人不是同一類人),有過系統學習兵法,家族也是將他們向統帥方面培養。可兩人加入袁紹軍中後,發現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而且有些知識書本上沒有。
早期的兩人和劉備剛開始一樣,雖然知道陣型,但布個陣也布不快,有時還指揮不當;紮營的時候也因爲各種原因出過問題,就比如高覽有一次紮營忘了建廁所,士兵只能隨地解決,搞的軍營惡臭無比,士卒怨聲載道。
四人在麴義手下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和經驗,麴義也對四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四人中張郃最爲優秀,總能舉一反三,學的也比其他三人快很多,麴義也有意培養張郃,一些張郃沒有看到的問題,麴義也會向他說明。
麴義手上有五萬大軍,公孫瓚整體部下也只有五萬左右,公孫瓚還要分兵守衛各地。
顏良四人都以爲麴義會馬上起兵,正面向公孫瓚進攻。可麴義卻明白,人數多有時候不一定打得過人少的一方,尤其是麴義這邊四萬左右都是步兵,而公孫瓚有一半都是騎兵。
麴義在涼州多年,知道騎兵對步兵來說優勢太大,雖然自信能以步兵戰勝騎兵,可凡事都有萬一。
麴義沒有急着進攻,而是讓袁紹派使者到北方草原,聯絡對公孫瓚有仇的異族,相約共同進攻公孫瓚。
北方草原各族對公孫瓚有仇嗎?有仇,有大仇。還不只一家,是所有的部族都和公孫瓚有仇。得知袁紹起兵攻公孫瓚,紛紛答應一起出兵。
麴義得知烏丸等同意起兵,便揮師北上了,沒有讓烏丸等族士兵和自己匯合,也沒有等烏丸他們和公孫瓚先交戰。
經過界橋之戰,公孫瓚非常不信任步兵,加上劉備做榜樣,公孫瓚也想訓練全騎兵軍隊,可公孫瓚沒錢,發展了這麼些年,也只有總計三萬騎兵(還有一萬在北面防守外族)。當然三萬騎兵對於其他諸侯來說,也已經是很富有了,袁紹有着冀州也只有一萬騎兵。
袁紹自從和公孫瓚敵對以來,麴義一直在想如何應對公孫瓚的騎兵。麴義覺得想要擊敗公孫瓚的騎兵不難,但想要擊潰,甚至殲滅這些騎兵就難了(界橋之戰可見一斑)。
最終,麴義想到了一個兩敗俱傷的辦法,也幸好公孫瓚軍中沒有像劉備那樣的具裝甲騎,麴義每每想到劉備的具裝甲騎就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