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打的出行滬市分公司。
初夏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辦公區,王煒建帶着李武團隊邁入公司大門,這裡將會成爲他們新業務的起點。
王煒建身後衆人西裝革履,步伐堅定,每個人臉上都帶着躍躍欲試的神情。
隨後他親自帶領李武一行人蔘觀滬市分公司的情況,詳細介紹核心管理人員、各個部門和辦公環境。
參觀結束後,衆人來到一間寬敞的會議室。
王煒建又叫來幾個打的出行的員工,對李武說道,“這幾位將跟你們一起共事,歸你調遣。”
“王總有心了!”
在幾人互相介紹熟悉一番後,王煒建調暗房間內燈光,投影儀亮起,共享單車的市場分析報告躍然屏上。
“說來有趣,這個項目的誕生還要感謝我們餓了麼的騎手。”
聽到“餓了麼”和“騎手”這兩個詞,李武和幾位同伴相視一笑,眼中閃過溫暖的光芒。
那是他們最熟悉的戰場,最親切的稱呼。
“.其實今年初,有一家名爲摩拜單車的在滬市進行試運營,咱們餓了麼騎手正好電瓶車沒電,離換電站又有一段距離,正好旁邊有個單車,這個騎手一番研究試了下這個共享單車去拿電池。
正是有這個契機,慢慢張旭豪張總得知了這個新鮮事物,後來在一次總部會議上,我們深入探討了這個模式,發現它完美契合打的出行的戰略佈局。”
他指了指桌上厚厚一疊文件,“這些是我們前期的市場調研報告。現在,”王煒建看向李武,“這個項目就交給你了。”
李武立即起身,挺直腰板,“王總放心,共享單車項目我一定全力以赴!”
王煒建滿意地點頭,“張總對你的能力讚不絕口。這個項目將按照彼岸內部創業的標準來運作:A級資源支持,資金、人力全部到位,公司只做季度評估,日常運營完全由你們自主決定。”
在彼岸集團內部,每年創新孵化項目非常多,但會有專門的團隊,針對項目規模、潛力、前景進行綜合評估,並按照資源投入力度,這些項目被嚴格劃分爲S、A、B、C、D五個等級。
對於打的出行這樣的子公司而言,A級資源扶持已經是最頂格的待遇了。
李武心裡清楚,這相當於集團在說,“這個項目,我們賭定了。”
從真金白銀的角度來看:
A級項目意味着5000萬元人民幣的啓動資金;
而傳說中的S級,則是高達1億元以上的投入;
不過在李武的記憶裡,S級資源向來是留給那些掌握核心技術的“硬科技”項目。
至於業務創新項目?反正他從未見過能拿到S級評定的。
“A級.”李武在心裡默唸這個評級,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這個數字已經遠超他的預期。要知道,5000萬足夠讓一個共享單車項目從無到有,在市場上掀起一場風暴了。
他輕輕點頭,目光中閃爍着自信的光芒,這個支持力度,足夠了。
會議室裡鴉雀無聲,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證明集團這個決定有多麼正確。
“期待你們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王煒建最後說道。
“一定不負所托!”李武的回答擲地有聲。
陽光照在他的側臉上,勾勒出一道堅定的輪廓。
新的征程,就此開啓.
一個小時後,李武在打的出行會議室主持了單車事業部第一次全體會議。
會議室裡坐着19個人:11名從打的出行內部轉崗過來的員工,7名他親自從餓了麼帶過來的老部下,再加上他自己。
“比當初開拓蘇州站時多了一倍。”李武在心裡默默比較着,臉上卻看不出絲毫氣餒。
相反,他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
雖然是從零開始搭建團隊,但現在的起點和所面臨的局面,比當年在蘇州站時要好太多了。
當時他面對的是誰啊?是如日中天的美團、是財大氣粗的百度。
而現在呢?他翻開王煒建給他的市場調研報告,目前市場上只有兩家主要競爭對手:
第一家是剛在滬市試運營的摩拜單車。
創始人胡瑋煒是前汽車記者,另一位創始人王曉峰曾任優步華夏高管。
天使輪由愉悅資本李斌個人投資146萬元,後續獲得A輪300萬美元融資。上個月,摩拜單車在滬市正式上線,用戶通過APP實名註冊並繳納299元押金後即可使用。
第二家是名爲ofo的小黃車。
去年在校園內進行封閉場景測試,跑通運營流程後獲得唯獵資本(北大校友基金)900萬元天使輪投資,最近剛剛走出校園,在京城開始試水運營。“雖然我們起步晚了將近半年.”李武的手指輕輕敲擊着桌面,嘴角微微上揚,“但我們手裡的資源可比他們多多了。”
說着,他從公文包裡鄭重地取出一本裝訂整齊的書冊——《從0到1系統化落地新業務可行性方案》。
這份資料是以《關於系統化建設餓了麼分站可行性方案》爲核心藍本,經過多次實戰總結和迭代演變而成的新業務框架搭建指南。
他手中這個版本是最新的V3.151,而彼岸集團內部流通的正式版本還是V3.14。
隨後李武按照之前總結的經驗,會議進入實質性階段,開始部署工作:
任命各崗位負責人,搭建組織架構;
制定招聘計劃,擴充團隊規模;
聯繫自行車供應商,建立供應鏈;
開拓線下渠道,佈局運營網絡;
會議最後,李武正式將這個新項目命名爲“天天單車”。
幾天後,通過內部推薦和外部招聘,團隊規模擴大了一倍。
李武對人員進行了二次分工,技術團隊分爲兩個小組:
第一組負責共享單車的設計、生產等硬件研發工作,已確定與老牌自行車廠商鳳凰牌合作;
第二組主導軟件系統開發,包括遠程智能鎖、定位系統、單車APP等
定位技術由高德團隊提供支持;
二維碼和支付系統接入微信技術;
主要技術難點在於解決APP與單車智能鎖的數據交互問題;
經過預估,團隊給出大體時間節點:2個月內預計能達到小範圍市場投放。
5月30日,週一。
一個頂着濃重黑眼圈的三十歲左右男子打着哈欠走出地鐵站。作爲互聯網公司的資深程序員,他早已習慣了加班到晚上10點的工作節奏。
雖然公司實行雙休制,但工作羣的消息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把他從休息狀態拉回工作模式。
以前每個週末不是這個bug,就是那個緊急任務,他一邊吐槽着領導上綱上線小題大做,屁大點事緊急個屁,一邊給公司擦屁股。
而這個週末竟然風平浪靜到令他有些不太習慣,即便如此,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就想報復性刷手機,刷着刷着就到了凌晨三點多。
媽的今天一定不能再熬夜了,11點半準時上牀睡覺!
男人嘴裡罵罵咧咧說着下次一定的話,視線跟雷達一樣四處遊弋,尋覓着什麼。
從地鐵站到公司還有三公里的距離。以前他需要先等公交,再步行幾百米。這段“最後”的路程,算上等公交時間和他坐地鐵耗時差不多
就跟中短途坐飛機跟坐火車的時間差不太多道理一樣。
直到上個月,滬市街頭出現了摩拜單車。作爲首批用戶,他發現騎單車只需不到10分鐘就能到公司。可惜好景不長,隨着用戶增多,找車成了新的難題。
今天,他按照APP摩拜app上面的地圖,按圖索驥找了過去,卻越走越遠
跟着導航,他走進了一棟寫字樓大堂。
手機顯示單車就在此處,但富麗堂皇的大堂裡只有白領們來來往往,只見人不見車!
“什麼垃圾軟件!誰會把單車停在大廈裡?”他忍不住吐槽。
這時,一個路過的年輕人瞥見他手機上的摩拜APP界面,主動搭話,“大哥,您在用摩拜啊?”
“呦?你也知道摩拜?你是騎摩拜過來的麼?停哪了?”
“呃我住處就在旁邊,用不着騎車”
大哥臉上有些幽怨,感覺心靈受到了創傷,“小兄弟,你看看啊,你看啊,這裡的紅點代表有車,我都走到這裡重合了,前臺保安那邊我都看了,空空如也,你看,顯示車在這裡,可我連個車影子都沒看見,這不耽誤事兒麼.”
年輕人好心提醒:“可能是定位漂移了,我們大廈旁邊有個車棚,自行車一般都停那兒,您可以去看看。”
道謝後,男子匆匆離去。年輕人則走進電梯,按下了15層——打的出行。
唔.先要做共享單車,地圖定位精度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解決找車難的問題。
這個年輕人叫朱旭,是李武從餓了麼帶過來的運營經理。
來到工位,他發現大半同事都不在。
“武哥呢?”他問旁邊的技術同事。
“在開會呢。”同事晃了晃手中的文件,“我剛整理完數據,一起過去吧?”
去會議室的路上,朱旭迫不及待地分享剛纔的見聞:“咱們的定位系統一定要做好!
尤其是精度,我剛看見一個摩拜用戶找車都找到大堂裡了,這不扯淡麼,誰會把自行車藏公司,這不是腦子”
正說着,他推開會議室門,後半句話硬生生嚥了回去——
會議室一側,赫然停着一輛醒目的橙色摩拜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