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

王之仁哈哈大笑,想起了當日他與張名振聯袂出海,在半路上就遇見了施琅的截擊,一場大戰之後,船隊風流雲散,王之仁身邊只有座船一艘,連張名振也不知道漂到什麼地方去了。

王之仁已經心灰意冷了。

半年以來,前後不下十年,敗多勝少,從開始的一兩萬士卒,到數千,到現在的幾十個。一次比一次少。

而王之仁也明白,他之所以有今日,全仗了宮中兄長王之心的提攜。

他想憑藉幾十個人東山再起,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鄭芝龍的投降更是讓官軍唯一可以依仗的水上力量化爲烏有。王之仁如何想也想不出破敵之法。心灰意冷之餘,更是沮喪無比。纔有今日之行。

王之仁說道:“我王某人乃大明忠臣,兵敗之餘,流落海外,或有人會以爲王之仁投降賊人,又或有人以爲我逃遁海外。而今百戰之餘,但欠一死,不過借你之手,昭告天下,我王之仁不負朝廷。”

“何至於此?”張軒簡直無法理解王之仁的作爲。

在他想來,縱然爲大明之忠臣。在打不過之後,投降隱逸的人也大有人在,只要不出仕新朝,其實也沒有人怎麼管他們。

就如同現在,如果王之仁在江南某地,隱姓埋名,過普通人的生活,以吳王對江南的管理程度,未必能將王之仁找出來。

一路走來,張軒算是見識過不少死亡了,但唯獨今日王之仁的舉動,讓他感到很是費盡,一條命不過是白白犧牲而已。

王之仁根本不懈於爲張軒解釋。說道:“請速殺我。”

張軒卻不知道王之仁的心路,王之仁心中有一種深刻的自卑感。

爲什麼,他的上位完全是因爲兄長王之心的提攜,讓他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變成明朝權貴之中的一員,如果劃分閹黨的話,王之仁是的的確確的閹黨,根本無法洗白的。

王之心也不是什麼好鳥。

崇禎朝諸位內宦之中,王之心可以說是首富了。據說家產就有兩三百萬之多。

至於這錢是怎麼來的。更不用細說了。

王之心如此,王之仁在江南更不會有什麼好名聲了。

但是王之仁不想如此。他現在一無所有了,只想青史留名,他太知道文人的筆了,如果他不死在明處,說不定他死後怎麼編排他。所以兵敗之餘,心灰意冷,只想留一個名聲。

也僅僅是一個名聲而已。

張軒不明白,王之仁如何想,但是張軒絕對不會殺王之仁的。而今雖然是朝廷崩潰的時節,但是似乎北方投降闖營的多,南方投降曹營的少,所以張軒珍惜每一個降將,不管是吳之屏還是王之仁。

因爲比起打仗,招降納叛是戰爭成本最低的手段。

“來人,將王總兵壓下去。”張軒揉着腦門說道。

“是。”張元初答應一聲,隨即將王之仁壓下去了。

張軒想了想,說道:“將吳先生請過來。”

張軒所說的吳先生,就是吳之屏。

這也是一件讓張軒頭疼的事情,吳之屏的尚書位置該怎麼兌現啊?

曹宗瑜雖然捅了一個簍子,但是張軒作爲曹宗瑜的上司,也儘量爲他收拾局面,否則誰還會爲張軒盡心盡力的做事。張軒已經將這個尚書位置打到工部尚書上了。

無他,張質身兼兩部尚書,全面負責所有軍隊的後勤事務。也只有他這裡有一個尚書的位置空出來。

不過,這一件事情,還是到了南京再計較。

這一次,張軒北上南京,吳之屏一行人也是隨行的。

張軒將王之仁的情況說了,說道:“還請吳先生,爲我走一遭,勸降王總兵。”

吳之屏心中微微一嘆,他知道王之仁已經存了死心,這樣的人很難勸降,但是不敢違逆張軒之命,說道:“屬下遵命。”

吳之屏去了一趟,不過片刻就回來了,臉色難看之極,隨即告辭下去了。張軒從隨從的口中得知,王之仁見了吳之屏,吳之屏僅僅開口說了一兩句話,就被我王之仁搶過來話頭,好一頓猛噴,吳之屏的臉色都黑了。

張軒見狀,知道王之仁一時間也說服不來了,暗道:“罷罷罷,這事情先放一放再說吧。”

畢竟南京催促得急,張軒沒有時候花費在王之仁身上,而且張軒也打聽清楚王之仁的兵被鄭芝龍擊潰,手中早已沒有兵了,所以王之仁對張軒來說,利用價值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吳之屏滿肚子氣回到家中,一肚子邪火不知道向誰發。在書房來回踱步,好一陣子,才請心中的怒氣消散了不少,他坐在椅子上,心中苦笑道:“我這一輩子,貳臣的名頭大概是去不掉的。”

“老爺,大公子來信。”有僕人說道。

吳之屏大喜說道:“快呈上來。”

吳之屏的長子吳爾壎是吳之屏的驕傲,也是他這一段時間最擔心的,他回到紹興家中了,雖然紹興有一些物是人非,當年望族因爲抵抗曹營兵馬,沒落了不少,但是吳家家人都還在,吳之屏就鬆了一口氣。

在亂世之中,能保全家小,就行了,哪裡還想其他。

唯獨長子吳爾壎在北京翰林院,最近北京失陷的消息傳來,讓吳之屏心中百味夾雜,一方面,確定了自己選擇的正確,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兒子的安全。有什麼想起了,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覺。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又何嘗不擔憂?

此刻見了家書,吳之屏滿臉的喜悅都能溢出了。

但是吳之屏打開一看,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卻見書信在一個匣子之中裝着。吳之屏打開匣子,首先看到的卻是一根指頭,應該是一根食指指頭,再將書信打開一看,頓時有頭暈目眩之感。

這封書信是在李自成沒有攻陷北京之前寫的。是一封訣別信。

“國勢如此,恐兒不能盡孝於膝下。望父親大人,保重身體,將此指葬於祖墳之中,他日兒魂歸來兮,再報父親大人養育之恩-----”

此刻見了這一封書信,這一根指頭,頓時有一種感覺,他的驕傲,他從小當做家族希望的兒子,恐怕這個時候就已經沒了。天高路遠,戰亂相接,誰知道他會在何處成爲一具屍體。

在他面前的只有這一根指頭而已。

吳之屏悄無聲息的淚流滿面,任眼淚一滴滴流下。爲自己兒子而驕傲,又爲自己的行爲而悔恨。當初他教兒子的東西,兒子做到了,但是他卻沒有做到。縱然今後他榮華富貴加深,恐怕也不會心安了。

“爾壎,爾壎。”吳之屏輕聲說道。甚至不敢哭出聲來。內心之中未免有一分希望,希望兒子能回來。

一時間什麼尚書之位,什麼家國天下,頓時淡了。只剩下書房之中,十幾年前回音,似乎是吳爾壎小時候讀書的迴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乎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謂何事,而今而後,可以無悔。”

而此刻,書房之中,再無他人,吳之屏一個對着這封家書,問自己一句話:“而今而後,可以無悔嗎?”

可以無悔嗎?

整整一夜,吳之屏都將自己鎖在書房之中,第二日,他就病了,還命令家中封口,對與吳爾壎這一封家書,誰也不能說,就當從來沒有。連去南京的心思也就淡了,張軒數次延請,他都連連退卻。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他想推辭就推辭的。

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章 樊城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七章 下蕭縣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十六章 拔營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二十九章 埋伏起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四章 餌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章 立威第十章 萬石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
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章 樊城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七章 下蕭縣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十六章 拔營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二十九章 埋伏起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四章 餌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章 立威第十章 萬石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