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

之所以不會擋。

一來是擋不住。王度有自知之明,他麾下那一點雜兵,打一下打土賊,還是能用的,但是與闖營交鋒,絕對沒有一點勝算,與其那樣,爲汝寧百姓帶來兵災,還不如投降。

當然了,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名分上的東西。

不管曹營與闖營之間,到底有多大的矛盾,而現在王度身上還掛着着大順汝寧知府的頭銜,故而王度拒絕不了大順朝廷的命令。

他隨即給李信客客氣氣的回了一封書信,只是一個意思,就是,他是吳王府下屬官,如果想調動他的職務,必須走正規的程序,讓吳王那邊點頭才行。

其實大順朝廷才建立幾天啊,可以說,不正規之極了。哪裡有那麼多的規矩,他的意思非常明顯的,就是委婉的拒絕而已。

隨即王度將這一封書信重新封好,又寫了一封書信,將兩封書信一起送出去,目的地,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壽州城下。

此刻的壽州城下,交戰已經白熱化了。

八公山之下,黃得功的營地之前,在李汝桂的指揮之下,大隊士卒努力進攻。

勇衛營之中,炮矢具下,弓弩有遮天蔽日之感,一瞬間打翻了不知道多少義軍士卒。

但是隨即義軍士卒手中大盾,並在盾車的遮掩之下,在炮矢與箭矢的打擊之下,緩慢的而毫不遲疑前進。

“轟轟轟。”大量的火炮一瞬間開炮,是義軍的火炮開炮。

而指揮火炮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王大炮。

王大炮這一段時間一直在鑄炮,大炮小炮,澆鑄了數百門之多,此刻都用到了進攻黃得功營地之中。炮矢如雨而來。

不過,黃得功營地都經過加固了,與當初張軒在夏邑城外的大營相差不遠。就好像一座小城池一樣,大炮打在上面,不過是彈開,或者陷入木牆之中,很少能打崩的。

只是即便如此,黃得功營寨上面也有幾分站不住人。

上去不管多少,都不被火炮打了下來,或死或傷。

黃得功在望樓之上,看到這個情況,就知道如果再這樣下去,等一會兒,就要肉搏了。

不是黃得功怕肉搏,黃得功有自信,自信他的勇衛營,能勝過所有義軍,即便是在肉搏之上,只是他也明白,勇衛營的數量太少,滿打滿算也不過是三四萬之多,與對面的曹營沒有辦法比。

雖然雙方之前,沒有真個交手,不過是對峙而已,但是黃得功對曹營的動作,並不是沒有一點察覺的。

曹營雖然主力在是壽州城下,並不是說所有軍隊都沒有動靜。曹營的馬隊出沒於廬州,鳳陽兩府,驅逐官吏,任命僞官,並令各縣往壽州城下運輸物資與民壯。而這些民壯就編入大軍之中。

故而這一段時間,曹營雖然有不少士卒都死在攻寨之中,但是曹營的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一種增加的感覺。

“讓馬隊集合。”黃得功坐不住了說道:“等着我。”

任有袴大吃一驚,一把拉住了黃得功說道:“大人,萬萬使不得,戰場之上刀槍無眼,特別是這些炮矢更是不長眼睛的,大人如果你出了什麼意外,全軍上下都完了。”

黃得功咬着牙,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這種火器大量運用的情況之下,他衝陣之時小命相當危險。

黃得功雖然勇敢並不是魯莽。他知道現在他自己身上關係之大,是容不得他冒險的,忽然牙一鬆,說道:“讓馬岱出去衝一下吧。讓他小心,打退了就回來吧。”

“是。”任有絝鬆了一口氣說道。

不過片刻,令旗搖動之下,營寨的一段忽然倒塌,這是一處暗門,數千馬隊猛地出來了,向義軍的炮陣衝了過來。

“哈哈,等得就是你。”羅岱見此大喜過望。

他在一旁已經觀戰有一段時間了,想要報仇雪恨之心,早已在他的心中洶洶的燃燒着,見黃得功騎兵衝出來了,立即帶來麾下騎兵迎了上去,雙方加起來有過萬騎兵頓時戰在一起了。

帥旗之下,羅汝才靜靜的看着,眼睛之中沒有一點波動。

“大人。”張質從後面過來,說道:“王知府的書信?”

“哦。”羅汝才他接過張質手中的書信,打開一看,說道:“李自成有幾分眼光,只是王度當真不願意與我們去江南嗎?”

張質嘆息一聲,說道:“已經說過了,他不想離開家鄉。”

羅汝才隨即將這一件事情放在一邊了,汝寧雖好,但早已被羅汝才當做棄物,能在手中一時是一時,如果現在汝寧府被李自成奪了去,羅汝才也不會太吃驚。

張質看着羅汝才,眼睛有一些不一樣。

現在的時局如同羅汝才推演的那樣發展了。

孫傳庭一動,李自成就大軍北上,李自成雖然留了白旺鎮守湖廣之地,但是白旺的名頭遠遠不如李自成,李自成在湖廣所佔據的府縣之中,已經風起雲涌,一場大亂在即,卻不知道白旺能不是能收拾得了。

當然了這還是小事。

左良玉已經磨刀霍霍了,派出方國安,常國安兩員大將,西向擊張獻忠。

張獻忠佔據武昌,與左良玉正在交戰,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張獻忠的潰勢,張質從張獻忠軍中得到的情報,張獻忠已經準備大軍撤離武昌府了,準備轉戰湖南之地。

這些大事都被羅汝纔料中了。

如果之前,張質效忠羅汝纔是因爲張軒的緣故,現在卻有幾分是羅汝才自己的緣故了。

羅汝才說道:“現在能聯繫到張軒嗎?”

張質說道:“暫時聯繫不到,不過從徐州傳來消息,張大人已經離開徐州了,現在徐州是王道善主政,張大人帶數萬大軍正在運河附近徘徊。”

“立即命令他,轉攻鳳陽。”羅汝才說道:“這黃得功不是一個好啃的骨頭啊。”

張質聽了此言,擡頭看過去,卻見雙方打成焦灼,不分勝負,而且整個戰場都被騎兵充斥着,想要往裡面增加援軍也是不能的,畢竟一定面積之內,容納的騎兵數量也是有限的,再往裡面填人,也未必有什麼效果。

“收兵吧。”羅汝才說道。

“是。”一邊傳令兵說道。

隨即“叮叮噹噹”鳴金之聲傳了出來,羅汝纔好像是對張質說道,又好像是自言自語說道:“想要大敗黃得功,不能這樣,否則這樣打下去,做不到速戰速決,我就不信了,鳳陽受到威脅,黃得功還在這裡坐着不動。”

張質心中立即明白,羅汝纔想逼黃得功撤退。

陣前撤退是相當困難的,但是鳳陽又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皇陵所在之地,當初崇禎派勇衛營出京的目的之一,就是守護鳳陽皇陵。正如之前李信所言,是朝廷不能不救的地方之一。

張質說道:“我這就去安排。”

“爲了趕時間。”張質心中暗道:“也要冒一下險了。”

之前張質往張軒軍中送信,全部是繞道河南,這一次張質決定派人冒險穿過鳳陽府,去尋找張軒所部的蹤跡,這樣一來,就能節省相當多的時間。

正如張質所料,派精幹之人冒險從淮河東進,不過數日光景就將書信送到了張軒的手中,這個時候張軒纔剛剛攻陷了號稱小蘇州之稱的歸仁鎮。接到書信之中,張軒頓時大喜,他這才知道了,孫傳庭東進的消息。頓時明白,一場決定大明命運的戰役要打響了,不是兩場。還有鳳陽壽州之戰。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九章 初戰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十章 叛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九十章 拼死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十章 綠帽子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二章 作坊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九章 初戰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十章 叛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九十章 拼死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十章 綠帽子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二章 作坊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