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 集思廣益

盧發軒、史可法、吳總坤、戴明傑、詹兆恆、陳思宇、崔雲輝和龍建宏等人悉數都來到了京城,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間定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八,這是曾永忠與衆人商議之後確定下來的,稟報吳宗睿得到了同意,這期間,曾永忠、洪承疇以及盧發軒等人,不斷的上奏摺,懇請吳宗睿登上皇帝之位。

有關新王朝的國號,吳宗睿親自確定爲吳,至於說年號,吳宗睿本來準備決定採用公元紀年的做法,這樣做簡單便捷,不用因爲每一個皇帝登基,就要絞盡腦汁的來考慮自身的年號,而且史書也便於記載。

穿越的吳宗睿知曉年號的爭論,他最終沒有提出公元紀年的建議,公元紀年的來歷是以基督紀元,也就是耶穌出生的日子,當初誕生的時候,就帶有濃厚的基督教的色彩,而且以公元紀年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批准實施的,這不符合華夏民族的習慣,吳宗睿也沒有打算允許基督教和天主教進入華夏,他可以大規模的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且馬上運用到實際之中來提升國力,但華夏民族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還是要繼續推行,且要隨着國力的提升,不斷的往外宣揚。

當然,如果有少部分的人一定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吳宗睿也不會採取什麼手段。

年號最終確定爲昌瑞,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刻,就要改崇禎十七年爲昌瑞元年。

國號與年號都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任用官吏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讓吳宗睿絞盡腦汁。

登萊新軍實際掌控的地方爲北直隸、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南直隸,當下登萊新軍的勢力還在逐漸開始深入到江西與浙江等地,四川與湖廣大部分的地方,爲張獻忠掌控,至於說南方其他的地方,還是一團糟,頗有些各自爲主的味道。

除開南直隸與山東,北方其餘地方用赤地千里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常年的征伐,後金八旗軍的劫掠,讓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百姓早就崩潰。

大亂之後的大治是必定的,而且天下尚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吳宗睿需要兩頭兼顧,一方面中原和南直隸等地必須保持穩定,一方面後金八旗軍與張獻忠等勢力是必須剷除的。

這就意味着,吳宗睿必須要使用能人,使用能夠讓地方穩定且大力發展的人才。

雖然吳宗睿要求曾永忠來考慮官員的任命和選拔問題,不過這麼重要的事情,曾永忠是絕不會專斷的,再說了,這麼多年過去,吳宗睿從當初一個有些瘋癲的生員,一躍成爲大吳國的皇帝,已經展現出來一騎絕塵的能力和睿智,包括曾永忠在內的所有人,對於吳宗睿有着一種近乎愚忠的崇拜之情。

擺在吳宗睿面前的是朝廷構架的體制以及重要地方官員的任命問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明朝的內閣制度,清朝的軍機處等等,每一種朝廷官僚體制都有其優缺點,其中明朝的內閣制度與清朝的軍機處,將權力牢牢的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應該說,如果認真的做事情,如果足夠的清醒,有着不一般的睿智,明朝與清朝的皇帝是非常辛苦的,他們需要決定天下大事,而且很多小的事情也要過問,幾乎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處理,將每一件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這個皇帝就非常厲害了。

吳宗睿就要做這樣的一個皇帝,這是他無法推辭的,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已經習慣了遵從皇權,不管他們如何的爲自身謀求到利益,也不管他們如何的抗爭皇權,但骨子裡面他們還是畏懼和擁護皇權的。

三十三歲的年紀,年富力強,思維敏捷,也正是做事情的時候,所以吳宗睿短時間之內,不可能改變朝廷的官僚體制,更不可能拋開以前的一切另起爐竈。

吳宗睿首先確定的是內閣大臣的人選。

內閣是異常重要的,實際上就是行使丞相的職權,明朝的皇帝經常與內閣大臣一同審議奏摺,聽取內閣大臣的意見和建議,最終決定某項政策是不是全面推行下去,如果內閣大臣有着足夠的經驗與能力,反過來是可以影響到皇帝的。

吳宗睿確定的內閣大臣爲五個人,單數便於表決。

內閣首輔自然是曾永忠,暫時不設立內閣次輔。

廖文儒、盧發軒與史可法進入內閣,成爲內閣大臣,此外還有洪承疇,也進入內閣。

盧發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南直隸總督,廖文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登萊新軍總兵,留守京城,史可法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吏部尚書,留守京城,內閣大臣洪承疇留京城,他們共同協助曾永忠處理一切事宜。

陳思宇出任遼東巡撫,戴明傑出任河南巡撫,詹兆恆出任陝西巡撫,崔雲輝出任山西巡撫,吳總坤依舊擔任山東巡撫,龍建宏出任順天府尹。

這樣以來,京城和地方上最爲重要的位置上面都是吳宗睿信任之人出任。

這樣做的好處是,內閣以及各省的封疆大吏,明白吳宗睿的執政之策,執行起來順暢。

吳宗睿大大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廖文儒進入內閣,而且在內閣之中排名第二位,這已經說明了一切,吳宗睿與曾永忠等人商議的時候,一再的強調,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的職責不一樣。

曾永忠、廖文儒、盧發軒、史可法與洪承疇等人,一同來到了文華殿。

文華殿就是崇禎皇帝署理政務時候的偏殿,被吳宗睿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還有兩天時間,就是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日子。

曾永忠帶頭跪下了,廖文儒等人也跪下了。

吳宗睿揮揮手。

“都起來吧,今天我只說一件事情,也是最爲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牽涉到天下的士大夫階層,也包括我吳氏家族,這件事情更是牽涉到我大吳王朝的穩定。”

“歷朝歷代都說到了抑兼併,均田地,可好像還沒有哪個朝代真正的做好。”

“之所以做不好這件事情,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都是士紳之中的一員,我們會想方設法的維護自身的權益,爲此甚至不惜與皇上對着幹,現在我馬上要成爲皇帝了,怕是也要和你們對着幹了。”

曾永忠抱拳準備開口的時候,吳宗睿揮揮手。

“暫時都不要插言,等我說完。”

“覆滅大明王朝的是闖王李自成,是當初被崇禎皇帝與大明朝廷稱之爲流民的那些人,爲什麼會出現流民,表面看兩個原因,其一是連年的天災,其二是無法承受的賦稅,不過你們若是認真的想一想,就會明白真正的原因絕非如此。”

“大明王朝已經滅亡了,可天下的士紳家族依舊活得很滋潤,這就很有趣了。”

“昨日你們送來的奏摺,署理朝廷事務與地方事務,幾乎都是沿革大明朝廷的慣例,有些方面我覺得可行,但是有些根本性的制度,必須要改變。”

“大明王朝爲什麼覆滅,原因很多,也頗爲複雜,但核心的東西,就是這個王朝腐敗了,沒落了,且這個王朝所做的很多事情,所推行的很多政策,在我們看來,都是在一步步的將王朝自身送到崩潰的邊沿。”

“好了,回到抑兼併,均田地的話題上面。”

“從現在開始,你們與我一道,要不惜一切代價,排除任何的阻力,盡全力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制度。”

“此事必須全面鋪開,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強硬的措施和手段。”

“在北方推行此事,我不是特別的擔心,但南方不一樣了,特別是南直隸與浙江等地,那些地方的士紳已經形成巨大的力量,他們不僅僅能夠控制官府,甚至能夠干預朝政,現如今,我們就要打掉他們的特權。”

“當然,我們現在推行這個制度,還有充足的時間,也還具有一定的優勢,那就是登萊新軍在征伐的過程之中,一併予以大規模的推行。”

“內閣主要考慮此事,盧發軒負責南方,史可法負責北方,先生則是整體負責。”

“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肯定會遭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登萊新軍也要參與其中,凡是遭遇到對抗之人,務必嚴懲,不管他是什麼家族,在這裡我可以告訴你們,今後就算是牽涉到我吳氏家族,以及陳氏家族,也絕不能手軟。。。”

大殿裡面迅速安靜下來了,曾永忠等人沒有開口說話。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牽涉到土地重新丈量的問題,甚至牽涉到土地重新分配的問題,北方的確好推行一些,但南方的壓力是巨大的,吳宗睿話語裡面的意思,就是登萊新軍在南方征伐的過程之中,會對那些反對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士大夫或者士紳家族動手。

盧發軒與廖文儒兩人的神色有些凝重,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首當其衝。

吳宗睿嚴峻的目光掃過來的時候,曾永忠領着衆人行禮了。

“臣等遵旨。。。”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些可悲第三百八十八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七十章 不一般的見識(1)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摧枯拉朽(7)第三百八十一章 用人不疑第四十九章 消息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關乎大局第七百三十一章 摧枯拉朽(2)第五百一十二章 明智的建議第五百零三章 艱難抉擇第八十章 低調的麻煩第二百九十七章 理性的選擇第六十四章 惺惺相惜第七百三十九章 終於動手(3)第八百八十六章 寶劍就要出鞘第五百二十九章 精準判斷第三百四十四章 關鍵的關鍵第六百零九章 當主神器第一百三十四章 拐彎抹角第四百零一章 習慣性懷疑第六百四十七章 言聽計從第三百五十章 殘陽如血(2)第八十五章 棘手第一百零八章 多說無益第四百三十六章 好勝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教育理念第三百四十章 請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大散關之戰(8)第四百七十三章 家人的心態第五十九章 巧妙應對第一百五十二章 很不錯了第三百五十六章 看似無謂的對話第六百七十五章 水到渠成第八百八十二章 可怕的分析第八百一十章 敗着第九百三十八章 面對家人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無毒不丈夫(1)第一千零六章 各自安好(3)第一百九十七章 難題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軍協同(2)第九百五十八章 張東濤的建議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遼陽瑣事第六百三十章 閃電戰(4)第六百三十一章 閃電戰(5)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腥之夜(2)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不一樣的態度(1)第四百七十四章 果斷的決定第九百三十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不可輕敵第一百四十一章 兩面兼顧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末路(2)第七百六十五章 生不如死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4)第二百四十章 如何恢復元氣第八百三十一章 殘陽如血(2)第一千零五十章 深陷泥潭第三百九十一章 絕處逢生第五百零八章 衆人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六章 作戰規劃第二百一十一章 亨利其人第四百八十章 利好消息第八百五十章 一曲悲歌第二百三十六章 還治其人之身第九十九章 詹兆恆第七百五十五章 臨機決斷(2)第九十七章 陳靈雁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九章 遼東的規劃第二百六十六章 死裡逃生(2)第六百七十章 自作孽第六百一十八章 暫時的聯合第五百零三章 艱難抉擇第七十二章 運籌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及時的提醒第九百零八章 拋卻憐憫第八百七十五章 豁然開朗(1)第九百三十三章 定鼎之戰(17)第三十六章 直抒胸臆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關乎大局第三百六十二章 小事不小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緊急調整第六百九十六章 掌控山東(1)第八百二十二章 不一定設伏第八百九十一章 太爽了(2)第七百二十一章 刺激第一百九十九章 趙氏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收官第八百零二章 張東濤的機智第七百五十一章 被迫出擊第一百八十二章 穩準狠(1)第一百章 事來了第六百四十一章 洪承疇的堅持第二百二十七章 等待第一百六十六章 女兒好第七百七十三章 氣量與格局第五百八十六章 權衡利弊(2)第十章 平衡之術第七百七十章 盲目的自大(2)第四百四十八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一百六十六章 女兒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鍵的關鍵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些可悲第三百八十八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七十章 不一般的見識(1)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摧枯拉朽(7)第三百八十一章 用人不疑第四十九章 消息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關乎大局第七百三十一章 摧枯拉朽(2)第五百一十二章 明智的建議第五百零三章 艱難抉擇第八十章 低調的麻煩第二百九十七章 理性的選擇第六十四章 惺惺相惜第七百三十九章 終於動手(3)第八百八十六章 寶劍就要出鞘第五百二十九章 精準判斷第三百四十四章 關鍵的關鍵第六百零九章 當主神器第一百三十四章 拐彎抹角第四百零一章 習慣性懷疑第六百四十七章 言聽計從第三百五十章 殘陽如血(2)第八十五章 棘手第一百零八章 多說無益第四百三十六章 好勝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教育理念第三百四十章 請戰第五百九十七章 大散關之戰(8)第四百七十三章 家人的心態第五十九章 巧妙應對第一百五十二章 很不錯了第三百五十六章 看似無謂的對話第六百七十五章 水到渠成第八百八十二章 可怕的分析第八百一十章 敗着第九百三十八章 面對家人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無毒不丈夫(1)第一千零六章 各自安好(3)第一百九十七章 難題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軍協同(2)第九百五十八章 張東濤的建議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遼陽瑣事第六百三十章 閃電戰(4)第六百三十一章 閃電戰(5)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腥之夜(2)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不一樣的態度(1)第四百七十四章 果斷的決定第九百三十九章 集思廣益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不可輕敵第一百四十一章 兩面兼顧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末路(2)第七百六十五章 生不如死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後的掙扎(4)第二百四十章 如何恢復元氣第八百三十一章 殘陽如血(2)第一千零五十章 深陷泥潭第三百九十一章 絕處逢生第五百零八章 衆人的決定第四百二十六章 作戰規劃第二百一十一章 亨利其人第四百八十章 利好消息第八百五十章 一曲悲歌第二百三十六章 還治其人之身第九十九章 詹兆恆第七百五十五章 臨機決斷(2)第九十七章 陳靈雁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九章 遼東的規劃第二百六十六章 死裡逃生(2)第六百七十章 自作孽第六百一十八章 暫時的聯合第五百零三章 艱難抉擇第七十二章 運籌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及時的提醒第九百零八章 拋卻憐憫第八百七十五章 豁然開朗(1)第九百三十三章 定鼎之戰(17)第三十六章 直抒胸臆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關乎大局第三百六十二章 小事不小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緊急調整第六百九十六章 掌控山東(1)第八百二十二章 不一定設伏第八百九十一章 太爽了(2)第七百二十一章 刺激第一百九十九章 趙氏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收官第八百零二章 張東濤的機智第七百五十一章 被迫出擊第一百八十二章 穩準狠(1)第一百章 事來了第六百四十一章 洪承疇的堅持第二百二十七章 等待第一百六十六章 女兒好第七百七十三章 氣量與格局第五百八十六章 權衡利弊(2)第十章 平衡之術第七百七十章 盲目的自大(2)第四百四十八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一百六十六章 女兒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