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戰略調整

兩天後。

從澳洲返回的林百傑,以及從東瀛回來的蔣海霖,還有從實驗室工作中,抽空過來的陸學東,都來到了黃修遠的辦公室。

蔣海霖看完氣象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表情同樣露出一絲凝重。

他有些舉棋不定的問道:“這個氣候模擬模型的準確率有多少?”

“準確率60~70%左右,這是3臺百萬兆級超算聯合運算後的結果,我是指全球氣候變冷的可能性。”陸學東解釋道。

林百傑轉過頭來問道:“修遠,如果我們停止抽取二氧化碳,能否遏制這個進程?”

還沒有等黃修遠回答,陸學東就先給了答案:

“不可能,全球變冷是大趨勢,這是小冰河氣候的必然趨勢,就算是現在停止抽取二氧化碳,全球變冷的大趨勢最多延緩5~10年。”

“也就是說,我們抽取二氧化碳的因素,最多隻是最後一根稻草。”蔣海霖問道。

黃修遠點了點頭:“藍星的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上一次小冰河氣候的頂峰,就是1600~1650年。”

表情嚴肅的陸學東,繼續說道:“如果按照科學藍星辦公室的推演結果,2020~2100年期間,極有可能就是新一輪小冰河氣候的頂峰。”

一個三維投影的藍星,出現在辦公室中。

這是科研部的實驗性產品,可以完美進行全息投影,就是造價感人一些,一臺全息投影器造價要3750萬華元左右。

黃修遠放大藍星,然後插入氣候模擬模型,從氣候模擬的過程中,衆人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

比如華北、西北、東北的乾旱情況,將進一步加劇,同時氣溫會比歷史同期下降3~8攝氏度。

零度等溫線將抵達瓊州和呂宋島北部,嶺南地區冬天可能要下雪,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呈現出常態化。

氣溫下降,寒潮、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將變大。

黃修遠指着本土北部地區:

“本土的情況,我倒是沒有太擔心,北方有海水淡化工廠和輸水管網支撐,硬撐幾十年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只要提防倒春寒和暴雪即可。南方的洪澇災害和寒潮災害,纔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

蔣海霖想了想提議道:“現在南方城市和鄉鎮都在搞一體化設計,我提議增加防內澇和防洪設計,反正海水淡化工廠的氯化鈉產能過剩一大堆。”

“可以,你做一個提案報告吧!”黃修遠將這個事情安排給了對方。

討論了預防天災後,他們進入下一個話題,那就是糧食安全問題。

按照相關的模擬計算,一旦全球進入小冰河氣候,到時候露天的自然農田,肯定會出現普遍減產,哪怕是轉基因農作物也很難倖免。

畢竟轉基因農作物也是生物,再怎麼加點,農作物還是存在耐受極限。

當然,一系列的模擬計算中,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受到影響最大;寒帶本身就是窮山惡水,沒有多少農業可以損失;熱帶勉強可以扛住,不過颱風和洪澇災害不會少。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採取干預措施,在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下,全球糧食將減產20~30%。”林百傑詢問道。

陸學東搖了搖頭:“這是常態,還有特別嚴重的年份,可能出現自然災害密集出現的情況,糧食的減產底線,應該下調到50%。”

“我們的控制區內,糧食自給自足應該可以滿足,但是其他地區,估計就難說了。”蔣海霖攤攤手說道。

雖然現在國內囤積了幾億噸儲備糧,但衆人都不是聖母,不會同情心氾濫的送糧。

這些糧食都是國內穩定的基石,任何事項都有優先級,本土民衆的糧食安全,高於控制區民衆,而控制區民衆又高於友善區,友善區高於中立區,最後纔是敵對區。

雖然設立優先級,看起來有些不ZZZZ,但這就是現實,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黃修遠吩咐道:“老林,你們產業部要儘快敦促各個子公司,齊心協力準備推廣室內農業和農業大廈,不僅僅本土要推廣,大洋洲那邊也要立項。”

“我儘快安排這件事。”林百傑點了點頭。

這件事已經刻不容緩了。

按照自然農田最大減產50%計算,本土的室內農業面積,必須達到6億畝,纔可以保證本土的糧食安全。

如果加上週圍的控制區,那室內農業的種植面積,必須達到15億畝左右,纔可以保證大中華區的糧食供應穩定。

而要實現高度富裕,則必須將室內農業的種植面積,提升到30億畝,徹底取代絕大部分的自然農田。

對於完全取代自然農田這件事,黃修遠的計劃,是至少要取代70%的自然農田。

這樣做,不僅僅有利於恢復自然生態,也有利於糧食安全。

室內農業不需要擔心自然環境的氣溫、降水和光照,基本實現完全可控,杜絕了千百年來,人類農業靠天吃飯的弱點。

本來對於室內農業和農業大廈,黃修遠沒有計劃那麼快推廣的,但是天有不測之風雲,計劃沒有變化快。

可能提前到來的全球變冷,促使他做出改變。

燧人系內部討論後,他和林百傑等人統一了意見。

隨即黃修遠又通過自己的權限,召開了一次緊急的虛擬會議,與上面進行溝通和討論。

這件事非同小可,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可能。

要提前和加速推廣農業大廈,那意味着要加速推廣可控核聚變、常溫超導體。

而加上推廣可控核聚變和常溫超導體,又會導致可控核聚變技術,被外部勢力摸清底細。

雖然核聚變發電站可以保密,但發電量大規模增長,遲早要穿幫,哪怕是做假賬,也瞞不了六七年。

更何況,核聚變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會暴露出一部分信息。

當年爲了遏制核技術擴散,各大勢力可是絞盡腦汁,而中微子監測,就是判斷核反應的重要指標之一。

討論了幾天,最後大家都沒有太多方法,只能採用做假賬,用核裂變發電站的名頭,來暫時掩蓋一下。

同時要做一些事情,轉移注意力。

比如目前半死不活的國際核聚變合作組織,就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

國內打算支持這個項目,然後和西洲聯盟、露西亞合作,在明面上大搞託卡馬克裝置、慣性激光、仿星器之類。

做出一副沒有可控核聚變的樣子,順便戰略欺騙其他勢力。

既然要加速推廣可控核聚變,那太空戰略也要進一步加強,將第一個月面城市的建成時間,定在了2021~2022年前後。

第三百三十四章 巨浪滔天第五百八十五章 氣候變化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二百一十二章 沸騰發酵第二百五十二章 當頭一棒第一百六十章 開發和信心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與魚第一百三十章 發佈會第三百章 隱藏的殺機第六十八章 奶牛產業第四百八十六章 談話第三百八十三章 眼中的希望第二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三百二十五章 氣候會議第七百七十九章 試航第四百五十四章 震動第六百二十七章 貿易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一百四十二章 紅土地第三百一十二章 擦肩而過第七百二十四章 醫療支援第四章 處理手尾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預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問題多多第二十八章 如期而至第六百一十一章 東遊記(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萬億威懾第四十一章 合作達成第二百一十二章 沸騰發酵第四百四十一章 海上都市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一百一十章 玻璃光盤第二百五十章 臘八晚宴第二百九十八章 計劃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會第三百二十章 雲防禦第二百四十九章 早茶密談第七百一十四章 死亡公路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七百零四章 雪球(一)第二百八十章 殺瘋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七百二十八章 樂不思蜀第二百五十章 臘八晚宴第八十六章 納米線第三百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三百九十三章 價格與協會第四百九十九章 防禦系統第二百二十八章 意料之中第六章 鉅額獎金第三百七十四章 金納米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奔月(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打草驚蛇第二十四章 竣工第四十二章 重點實驗室第五百四十三章 歸燕第三百六十章 印不動的鈔票第四章 處理手尾第五百八十八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一十章 兩個遊客第一百六十八章 崛起第七百三十一章 開端(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淘金者第六百五十八章 產業與科研第六十四章 固發測試第一百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三十一章 芯片進度第四十八章 燃料鈍化第二百一十八章 產業生態第七百零六章 雪球(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線的延伸第一百二十二章 反傾銷第七十四章 期權激勵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太平洋區第五百七十三章 技術發展第三百四十七章 遠東冬雷第四百四十九章 行動第六百五十一章 曝光第三十三章 清澈見底第七百七十一章 宏大的工程第四百四十六章 異常與棄子第三百一十五章 樹和水第六百零八章 東遊記(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補充第七百一十七章 角力第七百六十一章 碳與金第六百四十五章 瑞克•卡恩第七十四章 期權激勵第十章 春節期間第二百零九章 致命溫度第六百四十二章 密道第十八章 達成共識第七百五十章 戰略轉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餘波與整合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四百六十二章 技術與消息第四百八十四章 配套
第三百三十四章 巨浪滔天第五百八十五章 氣候變化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二百一十二章 沸騰發酵第二百五十二章 當頭一棒第一百六十章 開發和信心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與魚第一百三十章 發佈會第三百章 隱藏的殺機第六十八章 奶牛產業第四百八十六章 談話第三百八十三章 眼中的希望第二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三百二十五章 氣候會議第七百七十九章 試航第四百五十四章 震動第六百二十七章 貿易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一百四十二章 紅土地第三百一十二章 擦肩而過第七百二十四章 醫療支援第四章 處理手尾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預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問題多多第二十八章 如期而至第六百一十一章 東遊記(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萬億威懾第四十一章 合作達成第二百一十二章 沸騰發酵第四百四十一章 海上都市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一百一十章 玻璃光盤第二百五十章 臘八晚宴第二百九十八章 計劃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會第三百二十章 雲防禦第二百四十九章 早茶密談第七百一十四章 死亡公路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七百零四章 雪球(一)第二百八十章 殺瘋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七百二十八章 樂不思蜀第二百五十章 臘八晚宴第八十六章 納米線第三百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三百九十三章 價格與協會第四百九十九章 防禦系統第二百二十八章 意料之中第六章 鉅額獎金第三百七十四章 金納米第二百七十七章 起風了第五百四十六章 奔月(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打草驚蛇第二十四章 竣工第四十二章 重點實驗室第五百四十三章 歸燕第三百六十章 印不動的鈔票第四章 處理手尾第五百八十八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一十章 兩個遊客第一百六十八章 崛起第七百三十一章 開端(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淘金者第六百五十八章 產業與科研第六十四章 固發測試第一百章 陰差陽錯第二百三十一章 芯片進度第四十八章 燃料鈍化第二百一十八章 產業生態第七百零六章 雪球(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線的延伸第一百二十二章 反傾銷第七十四章 期權激勵第四百二十一章 南太平洋區第五百七十三章 技術發展第三百四十七章 遠東冬雷第四百四十九章 行動第六百五十一章 曝光第三十三章 清澈見底第七百七十一章 宏大的工程第四百四十六章 異常與棄子第三百一十五章 樹和水第六百零八章 東遊記(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光年之外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補充第七百一十七章 角力第七百六十一章 碳與金第六百四十五章 瑞克•卡恩第七十四章 期權激勵第十章 春節期間第二百零九章 致命溫度第六百四十二章 密道第十八章 達成共識第七百五十章 戰略轉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餘波與整合第五百零八章 整頓安排第四百六十二章 技術與消息第四百八十四章 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