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三流工業國

在中國的傳統王朝裡,除了宋朝比較特殊一些外,其他王朝的財政收入無一例外都是依賴農業稅,這也是爲什麼傳統王朝都極端重視農業稅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種傳統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時期卻是得到了改變,起因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進而造成清廷財政困難,爲了籌集軍費,清廷開始大規模推行厘金制度。

由此開啓了大規模徵收商稅的時期,在餘勝軍時代裡,林哲維持軍隊的主要收入也是依賴厘金以及商貿區的收入。

等到了林哲建立中華帝國,那麼工商稅更是供養軍隊的大頭,當初林哲能夠憑藉蘇南以及浙北這彈丸之地起家並橫掃天下,進而統一中國,來之於浙北以及蘇南地區的工商稅可謂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統一中國後,雖然因爲財政收入總額快速膨脹,工商稅的比例從絕對位置上開始下降,但是依舊佔據了主要地位。

同時考慮到從農業裡徵收的稅收是屬於一種比較固定,很難短時間內有較大漲幅的稅種,農業稅收在1857年到1860年之間有較大的漲幅,不過這種漲幅是因爲中華軍陸續擴大地盤,並最終統一了中國。

等統一中國後,基本上能夠收取的農業稅就已經是確定了下來,雖然後續還有部分漲幅,但是總體規模並不大,而等進入1864年以後,農業稅基本已經是穩定下來,每年的漲幅有限。

但是帝國每年的財政收入爲什麼依舊能夠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的漲幅呢!

這是因爲帝國的財政收入漲幅主要來之於工商稅、關稅的漲幅!

這些年來,隨着帝國進一步扶持發展工商業,帝國國內的工業以生絲、棉紡兩大產業爲龍頭產業,進而拉動鋼鐵、煤炭、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再輔以傳統的茶葉出口,瓷器出口等。

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非常迅速的!

其中的龍頭產業,即紡織產業,1864年。中國的機器工廠所產的生絲總量達三十萬包之多,其中超過二十五萬包被用於出口,按照出口均價四百圓一包計算,僅僅是生絲一項就創造了一億圓的出口額。

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土絲並沒有計算進去。

機器棉紡產業作爲一個新興產業。這幾年的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1864年,國內生產的機織布約兩千萬匹。至於棉紗就更多了,因爲國內很多紗廠生產的棉紗都是直接銷往內陸地區,由當地婦女購買後自行織布的。

作爲棉紡產業迅速發展的另外一個明證就是。1860年的時候,帝國進口棉花的數量只有四十萬擔,然而到了1864年的時候,進口棉花數量急劇增加到了一百八十萬擔。

而進口的棉織包括棉紗、棉布的數字卻是連年下降,從1858年左右的數十萬擔降低到1864年代兩萬擔。

棉紡產業的興起,也是帶動了國內棉花種植規模的擴大,按照農林部的推測,1864年國內的棉花產量已經是突破一千萬擔,棉花集中產區的棉農數量約有五百萬戶。而兼種棉花的農戶高達三千萬戶。

和生絲產業的強大吸進能力,每年都能夠爲帝國賺取上億甚至更多的黃金等貴金屬外匯不同,棉紡產業的發展表面看起來沒有生絲行業那麼高大上,但是對於經濟的帶動能力卻是要遠遠超過生絲行業的。

除了紡織產業這種能夠快速拉動經濟發展的輕工業外,一些重工業產業雖然說在產值,貢獻稅收方面不如輕工業,但是依舊是帝國工業的重要組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而代表着十九世紀工業發展指標的鋼鐵和煤炭這兩項,帝國近幾年的發展可謂是快速無比!

1864年,帝國現有的三大鋼鐵廠以及若干小規模的鋼鐵廠加起來。原鋼產量約三萬噸,生鐵產量約五十萬噸。

煤炭雖然發展也很迅速,但是受限於時間因素,所以1864年的煤炭產量只有約六百萬噸。這個煤炭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帝國的對煤炭的龐大需求,每年都還需要大量進口煤炭,尤其是優質煤炭,主要是從越南、澳大利亞進口煤炭,1864年,帝國向越南進口了約五十萬噸的煤炭。而且大多都是優質無煙煤。

作爲對比,英國的原鋼產量約爲三十萬噸,生鐵產量約爲五百萬噸,煤炭產量約爲一億噸,帝國的鋼鐵煤炭產量和英國比起來,那差距大到讓人足以窒息。

不和英國比的啊,和其他國家相比,比如法國,他們的原鋼產量約爲六萬噸,生鐵產量約爲一百萬噸,煤炭產量約爲一千萬噸,這法國人的產量大約就是帝國的兩倍。

而普魯士方面,他們的原鋼產量約爲八萬噸,生鐵產量約爲百萬噸,煤炭產量約爲三千萬噸。

和諸多列強們比起來,和英國自然是沒法比的,和法國、普魯士也有較大的差距,而和奧地利、沙俄、意大利比起來的話,雖然有些還比不上,但是勉強不會差太多。

由此可見帝國通過將近十年的工業化發展,已經勉強算是擠進了三流工業國家的行列,當然了這距離徹底完成工業化革命還略有欠缺。

主要是現在帝國的發展很多都是屬於表面發展,工業產值比較依賴於輕工業,也就是農產初級加工。

而一些高端製造業上,尤其是機械設備則是還有非常大的空白,雖然國內出了一個隆豐機械公司,但是目前帝國國內的工業發展過程中,每年依舊需要大量購入機械設備。

這幾年帝國進口最多的不是棉花,也不是呢絨,而是建設各類工廠所需要的機械設備!

而造成帝國國內的高端製造業不足的最大因素不是因爲沒錢投資,而是沒有大量的高端人才。

帝國的新式教育體系才推行十年不到,而早期幾年都是屬於試行階段,只有這兩年才較爲普及一些,不過高端院校依舊比較少,這培養出來的高端人才並不多。

人才的缺乏是導致帝國進軍高端製造業的根本障礙,這從帝國這些年來每年都從外國大量招募高端人才,甚至是歡迎並鼓勵擁有高端技能的洋人加入帝國國籍就可以看得出來,帝國對於高端人才的缺乏是非常嚴重的。

然而這人才培養是需要時間的,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培養出來大量的高端人才,所以現在即便是缺乏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當然了,高端製造業的缺乏並不是說帝國的工業發展就緩慢並落後了!

依靠紡織業爲龍頭,帝國的工業產值是連年上漲,而工業的發展自然也就帶來了更多的商稅。

等到了1865年的今天,工商行業貢獻的稅收已經成爲了國內第一大稅種,幾乎是佔據了中央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而這種情況下,財務部試圖對工商稅進行改革,可謂是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劇烈的動盪,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官員希望財務部謹慎再謹慎,甚至是緩行工商稅改革的原因所在。。

第82章 組建水師第705章 中英宣戰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626章 里維拉貿易公司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612章 陳月川的野望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654章 火藥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370章 自信或輕敵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216章 戰爭風暴來臨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486章 齊琳的目光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83章 添船夠炮第18章 黎明危機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506章 寧滬線試運營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443章 美國內戰的蛋糕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337章 繼承人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80章 扶持軍工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425章 提親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587章 嫦娥號裝甲巡洋艦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172章 殘忍的工業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283章 大戰將起第644章 他必須死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43章 慘勝第10章 出征第635章 李平桐第478章 密室會談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44章 女蝸號戰沉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486章 齊琳的目光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623章 後裝野戰炮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341章 辦學難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710章 南海大捷
第82章 組建水師第705章 中英宣戰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571章 鐵路網的野心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地兩百零三章 宮殿後宮事第626章 里維拉貿易公司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612章 陳月川的野望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346章 李鴻章的好奇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192章 選秀和國本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654章 火藥第708章 鉅艦對決(一)第370章 自信或輕敵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216章 戰爭風暴來臨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486章 齊琳的目光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83章 添船夠炮第18章 黎明危機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506章 寧滬線試運營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357章 當塗級和浮橋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443章 美國內戰的蛋糕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167章 林安飛回京第337章 繼承人第450章 工業基礎第535章 香港登陸戰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656章 智利購艦第80章 扶持軍工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494章 研發機槍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425章 提親第543章 撞擊敵艦第587章 嫦娥號裝甲巡洋艦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172章 殘忍的工業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283章 大戰將起第644章 他必須死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43章 慘勝第10章 出征第635章 李平桐第478章 密室會談第514章 快速發展的1865年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44章 女蝸號戰沉第278章 兵臨廣州第332章 捷報東來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486章 齊琳的目光第531章 兩敗俱傷第623章 後裝野戰炮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341章 辦學難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463章 編修清史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710章 南海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