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皇子所

平仁堂位於新華殿的左側後位置,而在平仁堂之後,則是錯落着多棟西式的洋樓,剛好位於皇宮的前半部分的左側位置上。

中華宮的總體佔地面積不算小,大體上是延續了以往的兩江總督府,也就是明朝的南紫禁城的區域。

不過地方雖然還是原來的這一片,不過內部的建築除了少數花園沒有變動外,建築都是改動過的,因爲中華軍佔領南京之前,這裡就已經是被太平軍佔據,太平軍撤離南京的時候,更是把這座龐大的建築羣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基本原有的建築大多都已經是被燒燬。

如今的中華宮,基本都是帝國陸續新建造的的建築,而由於林哲的個人喜好問題,中華宮並沒有遵循傳統的嚴格對稱的中軸宮殿形式,因此沒有太多的建築限制,而是以園林建築爲主。

整體中華宮的佈局分前中後三部分,前殿部分以新華殿爲核心,新華殿也是皇帝的日常辦公場所,同時也是秘書處的辦公場所,來往的官員比較多。

新華殿前方,則是一片廣場,廣場兩側則是一排排兩層的營房,主要是皇家侍從團的部分官兵的營房,該皇家侍從團,日常的行政事務嫡屬於近衛軍,不過指揮權卻是歸屬宮務廳侍從室,近衛軍自身無權指揮。

該侍從團主要負責皇宮的日防務以及皇室成員出行時的部分護衛任務。

常駐京師的部隊主要是以近衛軍組成,而近衛軍規模那麼龐大,很多都是以野戰部隊爲核心組建,日常並不參與一些護衛之類的保鏢性質的任務,近衛軍的最主要任務,是控衛京畿。鎮壓可能發生的亂軍。

而參與日常皇室護衛任務的部隊主要有兩支,一支是皇家侍從團、一支是近衛第一騎兵團,前者當保鏢。後者充當儀仗隊。

皇家侍從團的營房和新華殿,就是構成了中華宮的前半部分。再出去就是宮門了。

中華宮門之外,則是一個巨大的廣場,林哲以往舉行什麼與民同樂的活動時,活動就是在這個廣場上舉行,而林哲通常則是在中華宮門之上觀禮。

不過閱兵儀式除外,閱兵的時候,林哲從來不會在乖乖在宮門上觀禮,而是親自騎上馬在軍陣前狂奔而過。這是當年第一次閱兵儀式上流傳下來的傳統了。

新華殿之後的右側,也有着幾棟建築,以往是秘書處的辦公建築,不過也是逐漸空置,後來轉給宮務廳宗內室使用。

在新華殿的左後側,則是平仁堂了,這棟三層建築以往是林哲的辦公場所,不過後來則是充當了皇子的日常教育場所,同時也是那些負責皇子教育的老師們的辦公場所。

而過了平仁堂,則是有着明顯的界限了。因爲到了這裡,尋常的官員就不能隨便進入了,只有部分宮務廳的皇室僱員能夠進入。

平仁堂之後。是一大片的草地廣場,規模大小和新華殿到宮門之間的的廣場差不多大小,廣場後是宮門。

廣場的兩側同樣也有着一排平房,主要是宮內的機構機構,主要是宮務廳侍從室、總務處、醫務處等機構,包括這些機構僱員的辦公場所,居住場所。

不過並不包括另外的三大宮內機構,宮內秘書處的辦公駐地就是在新華殿,和林哲一起辦公。宮內情報處的辦公地點則是在皇宮西邊的宅院內,皇室資產管理處則乾脆是在遠離皇宮的商業中心辦公。

宮門之後。纔是真正後宮所在,到這裡。受到傳統影響,只能是侍女以及女官進入,嗯,特殊情況下御醫也可以被人帶着進去,不過其他人則是不行了,哪怕是侍從室的男護衛們也不可能進去,在後宮擔任護衛任務的是侍從室的女性護衛。

後宮的諸多建築就更沒有什麼規律啊,假山池水之間坐落着二十餘棟樣式各異的建築,有中式的閣樓,也有着西式的洋樓,其中建築規模最大的乃是乃至傳統意義上的內庭三殿的皇帝生活居所,位於內廷最前面的華仁堂。

這棟建築乃是效仿了圓明園裡的海晏堂而建,屬於中西結合的洋樓建築,歷史上慈禧修建,袁世凱以及後世諸多政要都用過的居仁堂也是同樣效仿海晏堂而來,甚至一開始名字都是沒改。

華仁堂之後,則是皇后的居所坤寧殿、太后的居所儀鸞殿,再過來則是分佈在兩側的普通嬪妃的居所,建築風格也多以西式爲主,取名也各不相同。

而林哲選出來的三棟皇子所,則是位於皇宮的中部,位於華仁堂的左側,平仁堂的正後方。

這三棟小樓原本是作爲宮務廳的新辦公樓修建的,不過如今林哲則是把這三棟小樓騰了出來充當皇子所。

當然了,這三棟小樓就和當初的平仁堂一樣,是作爲辦公建築修建的,雖然外面看上去只是一棟普通的兩層小洋樓,但實際上要住人暫時還不行。

於是乎春節前後,宮務廳下屬的營造科對這三棟小樓進行了修繕改裝,把純辦公建築改裝爲居住洋樓。

當林碃來到這裡的時候,看到的已經煥然一新的一棟兩層小洋樓,建築佔地面積都不大,也就幾百平方米而已,不過這三棟小樓間隔還是比較遠的,相互之間間隔了數十米。

看着這棟小樓,林碃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如果沒有今天這一出的話,估計自己今年就會被趕出皇宮了吧。

去年的時候,就有人說自己年紀到了,繼續住在內廷不合禮儀,應當搬離皇宮。

不過現在父皇讓所有年滿七歲的兄弟都搬離內廷,然後遷移到這皇子所來,林碃無法從太深的含義去判斷,但是卻知道這對於自己而言是一件好事。

隨着年歲的增長,幼年時的歡樂早已經消失不見,現在的他已經是明白了什麼叫立儲、什麼叫國本,他更知道朝廷裡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爲太子,但是有更多的人不希望自己成爲太子。

前幾年的時候,他搞不明白爲什麼,實際上他現在也不明白爲什麼,不過雖然有些搞不懂那些政治問題,但是有一點他卻是知道的。

那就是自己需要去爭取太子之位!

林哲目前有四子,大皇子林曄出生於1858年,今年十四歲,李慧妃所出,不過自幼被太后帶大。雖然其母李慧妃在宮內的存在感很薄弱,不過身爲林哲的長子,加上又有太后的喜愛,他在宮內一直都是地位比較高,此外他最早進學,學業相當出色,就連林哲自己都是多有讚歎,也是外人眼中嫡皇子林曄的最大競爭對手。

二皇子林抲1860年出生,安莊妃所出,今年也有十二歲了,不過安莊妃在後宮內的存在感也是比較薄弱,所以二皇子林抲也是一直比較低調,而他的外戚勢力,也就是安家也是比較普通。

但是他也有着一個非常獨特的優勢莊妃的父親安怒平,安怒平是帝國官場裡非常典型的新派官員,現任廣西布政使。雖然受限外戚身份,安怒平是不可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省級的布政使基本上就已經到頭了,不太可能繼續升任巡撫或者回到中央任職。

然而即便如此,外公的新派官員身份,也是讓林抲獲得了帝國內諸多新派官員的好感。

三皇子林曄,出生於1863年,今年雖然才九歲,但是他的生母乃是皇后陳靜,從身份地位來說,乃是帝國最正統的太子人選,帝國裡諸多大臣尤其是貴族階層,都是希望林曄這個嫡皇子繼承皇位的。

這和林曄的才華能力無關,也和林曄的外戚勢力無關,他能夠獲得這些支持就是因爲他是林哲的嫡皇子,他代表的是嫡長制的天然優勢。

四皇子林煊,出生於1867年,今年不過五歲,其母是爲和妃,和妃在內宮裡也是屬於比較低調的,而其外戚也不如安怒平那樣顯眼,所以不管是和妃還是林煊,暫時還是比較低調,還沒能進入外面那些大臣們的視線。

如今帝國內部,對未來的國本之爭,主要還是集中在前面的三位皇子身上,而最大的兩個派系,則是集中在皇長子林抲以及三皇子林曄身上,他們一個是長子,同時學習優秀,是很多大臣心中的未來賢君。

而林曄,則是名正言順的嫡皇子,具有天然上的優勢,是一羣擁護嫡長制的大臣們的最佳,或者說是目前的唯一選擇。

帝國的立儲問題在過去的多年裡,一直都是受到了林哲的嚴厲壓制,但是這並不代表着他們都是乖乖的等着什麼都不去做了。

很多人心中都已經是決定了支持那位皇子,只不過暫時都沒有膽子說出來而已。

對於這些問題,林哲也是知道的,不過他還是準備再等幾年。

受限於時間因素,林哲已經是決定在自己的前面三個比較大的兒子中選擇儲君,至於四子以及未來可能的兒子,林哲只能說生抱歉了,這和才華能力無關,只因爲他們趕不上這個時間。

這拖十幾年對於林哲就已經非常大壓力了,再拖幾十年的話,還不得鬧翻天了。

興許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林哲就會決定太子的人選!

對於林哲的打算,外人自然是不清楚的,皇位競爭人之一的林碃同樣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得到了繼續留在宮內的機會。

就當林碃在自己的新住所的時候,內廷裡的坤寧殿,三皇子林曄則是正在對皇后陳靜行禮!(。

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131章 敵騎來襲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80章 扶持軍工第11章 山陰陳家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113章 決一死戰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163章 鎮江兵變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554章 四國條約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343章 侯客室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57章 一路橫掃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懼第711章 全面戰爭第34章 危機!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03章 黑夜混亂第37章 遭襲第779章 立儲第20章 傷亡懸殊第60章 久則生變第490章 檢閱海軍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04章 北海國第47章 入城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442章 女蝸號鐵甲艦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74章 上海商貿區第647章 皇子所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69章 江海關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412章 英俄威脅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174章 生絲和稅收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110章 崩潰和追擊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401章 與民同樂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352章 第六軍的北伐第152章 登基稱帝第86章 企業式政府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76章 亂世重典第205章 四省巡撫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408章 文武之爭第30章 救援長興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59章 炮擊上海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17章 出巡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9章 訓練再訓練
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131章 敵騎來襲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80章 扶持軍工第11章 山陰陳家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113章 決一死戰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573章 東北大開發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163章 鎮江兵變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554章 四國條約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639章 聯合調查局插手第362章 中英上海條約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340章 江南大學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466章 海河工業區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343章 侯客室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57章 一路橫掃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513章 美國重歸統一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懼第711章 全面戰爭第34章 危機!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03章 黑夜混亂第37章 遭襲第779章 立儲第20章 傷亡懸殊第60章 久則生變第490章 檢閱海軍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04章 北海國第47章 入城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403章 大勢所趨第442章 女蝸號鐵甲艦第620章 租借橫須賀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58章 王呂雲遇敵第74章 上海商貿區第647章 皇子所第193章 混戰皖北第69章 江海關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412章 英俄威脅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174章 生絲和稅收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110章 崩潰和追擊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401章 與民同樂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352章 第六軍的北伐第152章 登基稱帝第86章 企業式政府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76章 亂世重典第205章 四省巡撫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396章 咸豐身死第408章 文武之爭第30章 救援長興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59章 炮擊上海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17章 出巡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9章 訓練再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