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了塵方丈和青海一梟兩人的右掌就要碰在一起,就在這時,突然從場外傳來一聲暴喝“了塵方丈速退!”。
這一聲暴喝不僅來得突然,而且聲如洪鐘,灌入耳中時振聾發聵,顯然是一位內家高手提聚真氣而發。
了塵方丈本來見青海一梟揮掌迎來,還以爲他要與自己比拼掌力,不想徒然聽聞這一聲暴喝,他聽出了這一聲暴喝卻是出自千湖龍王之口。雖然他不明所以,但是聲音出自千湖龍王口中,那麼這中間定然有什麼蹊蹺了,卻見他掌勢一挫,同時旋身橫移,飄到了青海一梟的左側。
但是,了塵方丈堪堪移動身形,卻覺身後涌起一股勁風,直襲向他的脖頸。他來不及回頭,急忙左袖一揮,迎向那股勁風,與此同時身體就着這一揮之勢轉過身來。
只見青海一梟一隻骨瘦如柴的左手已向自己抓來,而右手則依然原來的掌勢不變。
了塵方丈這一看,卻又看不出青海一梟的攻勢有何不妥,於是左手一揮之勢突然一沉,驟然多加了幾分力道。他左手這一揮雖然看來隨意至極,然而了塵方丈卻是使用了少林派另一項絕技鐵拂功裡的一招“手拂浮雲”,這一招手拂浮雲卻是專門對付對方拳掌襲來的勁氣,因此青海一梟左手的爪勢立即被這一揮袖給化解了。
但是,青海一梟右掌卻依舊無聲無息的攻來,了塵方丈見鐵拂功奏效,不疑有他,就揚起右掌迎去。
可是,卻又在這時,又傳來了千湖龍王的喝聲道:“接不得!他的掌上藏有毒針!”
了塵方丈一聽“毒針”二字,舉起的右掌倏然收回,同時縱身一躍,退到了數丈之外,恰巧落在了千湖龍王不遠之處。
只不過,此時卻不見青海一梟再次襲來,只見他瞪着那雙綠豆般大小的眼睛,怒視着千湖龍王。
了塵方丈見千湖龍王就在身側,轉過頭來問道:“龍老湖主可否向老衲言明?”
千湖龍王其實初時也不知道青海一梟掌中藏有毒針,卻是後來琴聖以千里傳音之術告訴了他。
原來,琴聖當日在丹陽寺解危後,癲僧便將自己和了緣住持都中了青海一梟的毒針之事說出,直到剛纔青海一梟與了塵方丈對掌時,琴聖這纔想起來。於是便以千里傳音之術告訴千湖龍王。
千湖龍王聽說之後,眼見了塵方丈的右手就要迎上青海一梟的手掌,情急之下他只有大喝一聲,提醒了塵方丈。
此時,青海一梟見毒針之計敗露,他當然心中既驚且怒,只能怒視着千湖龍王,他實在想不明白這黑臉彪形大漢是怎麼知道自己的秘密的。
但是,此時青海一梟已經沒有那麼多心思計較了,他見了塵方丈此時正自驚疑,而除了守在路口的崑崙大師和一旁掠陣的三清道長仍然保持警惕外,衆人都一臉困惑地看着千湖龍王,似乎他們也和了塵方丈一樣,急於知道其中的隱秘。
青海一梟知道這次終於被他找到機會了,他只稍微瞟了一眼下山的路口,便已經計上心頭。他這人本來就善使陰謀詭計,臨陣脫逃更是他所擅長之處。
只見他右手緩慢一揮,就見數縷寒芒直向了塵方丈和千湖龍王兩人無聲無息地射去。就在他一揮手之時,又見他突然閃身到了衆人身前,雙手一抓,便一手一個像抓小雞一樣就將距他最近的兩名漢子抓在手中。
然後,像提着兩個繡花枕頭一樣,一縱身就帶着兩名漢子躍到了崑崙大師身前不足三丈的地方。但是,衆人還沒看清楚他的身形,又見他突然一躍而起,與此同時,他手上抓着的兩人還沒等他躍到極致,就被他頭上腳下的給扔向了崑崙大師的身前。
這一下變故當真是眨眼之間,就連崑崙大師和三清道長這樣的高手都沒能看得細緻。這青海一梟的輕功身法確實算得上是武林一絕,那日連琴聖都沒能將其留住。而且,別看青海一梟身形骨瘦如柴,他一手抓着一個人縱躍之間卻像毫無負擔一樣,不僅毫不費力,連身形也不見有任何遲滯。
那邊千湖龍王本待向了塵方丈解說,卻突然發現數縷寒芒向他和了塵方丈射來,他沒有看見青海一梟是如何出手的,但卻猜到這定然是毒針一類的暗器,因此他一邊提醒了塵方丈,一邊雙拳揮動,將射向自己的寒芒悉數震落。而了塵方丈聽到千湖龍王的提醒後,急忙揮動右手,長袖一捲,便將射來的兩道寒芒卷在袖中。
當他打開衣袖一看時,發現原來卻是兩枚不足一寸、頭大尾細的青光閃閃的鋼針,這一看便知道,這些鋼針是經過劇毒淬鍊的毒針。
了塵方丈看得心頭直冒冷汗,若不是千湖龍王的提醒,此刻只怕自己要遭了這毒針的暗算了。
不過,了塵方丈心中卻是驚訝不已,只因這毒針飛來之時,速度雖然不急不緩,然而卻是無聲無息的,就算到了身前數尺,像他這樣功力修爲的人竟然毫無所覺,這豈非讓人感到驚駭無比。
其實,他哪裡知道,這些毒針正是青海一梟的毒涎針,這種毒涎針可是被青海一梟視爲他們青海一派的鎮山之寶,爲數極少,不到不得已之時是絕不會當暗器放出的。
就在千湖龍王和了塵方丈將毒針擊落之時,恰恰看見青海一梟從半空中摔下來兩件物事,然後又見青海一梟突然就在半空中一折身,竟然向前橫移了數丈之遠。
了塵方丈一見,立時心中大急,急忙縱身追去,卻見青海一梟已經落在了下山路口不足一丈的地方,只可惜三清道長距離那下山的路口還有十餘丈遠,等他反應過來時,已經晚了。
崑崙大師本來就守在路口前兩丈多遠之處,但是當他發現青海一梟抓着兩個人向這邊躍來時,他本待上前將青海一梟攔下,不料青海一梟突然在半空中向自己扔下兩人。這一着倒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崑崙大師見這兩個向自己飛來的人毫無反應,知道兩人極有可能已經被制住了穴道,崑崙大師來不及多想,急忙雙手齊出將兩人接住。
也就在崑崙大師接住這兩個人時,卻聽身後響起一陣風聲,他急忙回頭看去,卻見青海一梟已經躍下了路口。
此時,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也已經相繼趕到了下山的路口,然而青海一梟已經在一個縱躍之間飛下了十餘丈遠,此時想要追已經來不及。
眼看着青海一梟已經又是一個起落,正當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都覺得青海一梟就要逃脫,而衆人大都仍然處於不知所以之時,卻聽不遠的山路下傳來一聲慘叫。
仍處在驚愕之中的人立即被這一聲慘叫驚醒,而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卻聽得一震,神色一片驚疑,只因他們聽得出,這一聲慘叫正是青海一梟所發。
就在衆人清醒過來,而崑崙大師三人又處於驚愕之際,上山的路口上突然飄起一道青色身影。這身影上得峰頂,輕飄飄落在地上之後,又向前踱了幾步,才停了下來。
這回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才回過神來,也看清了這青色身影,只見這身影原來是一位身着青色長袍的中年書生。只瞧他不過四十來歲,可是細細一看卻又不像,但見他顎下五綹長鬚,面目俊朗,一臉正氣,輕袍緩帶,左腰懸着一柄三尺來長的長劍,神情甚是瀟灑,看着讓人心中油然生出敬仰之情。
這中年書生一停下來,便一臉疑惑的向了塵方丈問道:“了塵大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爲何你們幾位要追趕那瘦小老人?”
了塵方丈見這中年書生突然出現,臉上神色一喜,但是又馬上焦急說道:“申大俠來得正好,你可是把那青海一梟給截住了?”
那中年書生聽得一愣,不解道:“青海一梟?此人可是四十餘年前爲禍江湖一時的那個青海派的掌門人?”
“正是此人!申大俠可是把他攔下了?”了塵方丈又急急的說道。
中年書生聽說適才自己所見的那個瘦小老人竟然就是青海一梟,不由得神色一驚,然後又見他對了塵方丈問道:“了塵大師和衆位追趕之人就是青海一梟,只不知爲何要追趕此人?”
了塵方丈此時是真的急了,只聽他急道:“他使詭計搶走了武林金劍。”
“武林金劍”那中年書生聞言,失聲驚呼道。只見他驚呼之後,急忙轉過身,也沒看清他如何動作,就見青影一閃,便不見了他的身影。山路下同時傳來了他的聲音道:“快隨我來!”
了塵方丈等人聞聲,紛紛縱身追去,那些各路來的武林豪傑也爭先恐後的隨後趕去。
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趕到距離峰頂不到三十丈的山路上時,卻見那中年文士佇立在一塊聳立的尖石上,而在他前面三丈多遠的一塊山石旁,半倚着一位身形瘦小、鬚髮皆白的老頭,這小老頭赫然就是那剛從峰頂上逃脫的青海一梟,只見他此時臉上一片驚恐痛苦之色,五官幾乎擠在了一塊,使得他原本奇醜的瘦臉增添了幾分怪異,當真是醜怪之極。
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三人見狀,心中不由得又驚又喜,都在細細查看着青海一梟。卻見青海一梟的身體半倚在大石旁邊,右腿膝蓋處滲出一片血跡,似乎因爲痛苦而使他無力站穩。
當青海一梟看見崑崙大師等人時,臉上馬上換成一片急怒之色。
只聽了塵方丈高喧一聲佛號,對那中年書生道:“幸虧有申大俠及時出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了塵方丈話聲剛落,卻見青海一梟指着那中年書生怪叫道:“你是什麼人?老夫與你有何仇怨?你爲何要暗算老夫?”
那中年書生神色微變,卻連忙反問道:“閣下就是青海一梟?”
“不錯!正是老夫!你到底是何人?爲何如此卑鄙?”青海一梟又大叫道。
中年書生神色連變,雙目中寒光突然一閃,但他很快又平復過來,只聽他緩緩說道:“在下申振嶽,便是宇內三絕中的劍聖。”
“什麼?……好……好……算老夫倒黴。”青海一梟驚叫一聲。只見他話未說完,伸手連點右腿數處穴道,然後又見他取出插在腰間的武林金劍。
崑崙大師等人見他一動,連忙快步上前,然而卻仍然是慢了一步,只見青海一梟突然將手中的武林金劍向崑崙大師扔去,同時又見他左手一揮,數十縷寒光向着衆人激射而去。
崑崙大師等三人本來距離青海一梟不足三丈,當青海一梟拋出武林金劍時,幾人同時伸手接過,卻在武林金劍尚未到手之時,發現數十道寒光激射而來。崑崙大師等三人來不及接過武林金劍,連忙雙袖齊揮,將那些射來的寒光盡數掃落山崖。
與此同時,青海一梟突然拔身而起,但聽呼一聲,就見半空中黑影閃動,當衆人回過神來時,哪裡還有青海一梟的影子。這青海一梟的輕功當真是厲害之極,而且見機逃走的本領更是讓人不得不佩服。
就在崑崙大師等人忙於應付那些寒光時,又見青影一閃,那原本站在山石上的中年書生已經站在了崑崙大師等人的身後。他此時手中已然持着那柄武林金劍,只見他打量了一下那柄武林金劍,纔對了塵方丈問道:“了塵大師,難道這便是武林金劍?”
了塵方丈見武林金劍落在了中年書生的手中,長吁了一口氣,底喧一聲佛號,道:“不錯!此劍正是那數百年前武林盟主的信物武林金劍。今日真是多虧了申大俠及時出手,不然恐怕將來會引起更大的殺劫。雖然逃脫了青海一梟,但是總算沒有釀成大禍。阿彌陀佛!”
那中年書生詫異道:“有這等嚴重?”說完,又看了一眼手中的武林金劍。
只聽了塵方丈又道:“既然申大俠幫老衲等人解了困,那就請申大俠到峰頂略坐,也好讓老衲等一盡禮數。”
那中年書生道:“好!好!”說完,卻又突然對着崑崙大師道:“這位想來就是崑崙派的崑崙老禪師了。未及拜見老前輩,在下失禮了!”說着就向崑崙大師長長一揖。
崑崙大師合十回禮道:“不敢!老衲久聞宇內三絕大名,只可惜也只能有幸得見簫聖楊大俠,卻無緣一見另外兩位大俠。今日老衲目睹劍聖的風采,真叫老衲好生欽佩。”
原來,這中年書生正是那享譽武林二十多年的宇內三絕中的劍聖申振嶽,難怪此人有如此神仙般的風采。
此時,只見劍聖又對三清道長拱手道:“三清道長神采如昔,實讓申某快慰呀!”
三清道長單掌立胸,還了一禮,微微笑道:“申大俠客氣了!”
了塵方丈見從峰頂趕來的衆人幾乎將山路擠滿,連忙對劍聖道:“還是請申大俠移駕峰頂,大家也可以好好敘一敘。”
劍聖連忙說道:“請!請!”
於是,四人只兩三個起落便回到了封頂,了塵方丈將劍聖引入少林派所在的草棚中。
在峰頂東南側靠近下山路口的一塊高大聳立的山石旁,千湖龍王對着一位身着粗布長衫的中年人道:“大哥爲何不去與劍聖相見呢?再怎麼說大哥和他也算是生死之交呀!爲什麼……”
“賢弟此言差矣,愚兄與劍聖還有楊兄弟雖然被尊稱爲宇內三絕,在旁人看來我們三人定是親如兄弟的生死之交,其實不然。不錯,愚兄與楊兄弟確實是真正的生死之交,但是與劍聖卻並非如此。劍聖當年雖然也曾和愚兄跟楊兄弟一起行走過江湖,但是卻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分道揚鑣了。雖然我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愚兄和楊兄弟卻發現,劍聖此人行事狠辣,劍下極少留情。因此,當時在外表看來,我們三人似乎都是相交莫逆,其實愚兄和楊兄弟早已對劍聖此人心存芥蒂。後來愚兄和楊兄弟在一起時,總是避免與劍聖相遇。唉!算來距離我們與劍聖最後一次相見也有十七八年了。只不過,這些都是我們三人之間的秘密,外人是無法知曉的。此刻愚兄與賢弟說明這中間的原委,還望賢弟莫要怪罪。”這中年人正是琴聖,原來這宇內三絕之間還有這麼一段不爲人知的秘辛,這實在出乎別人的想象。
不過,千湖龍王卻不管那麼多,他本來對劍聖就極爲陌生,他一生就認定琴聖是他的大哥,心中就想着:“像大哥這樣的好人,他心中所不恥之人定然不是什麼好東西。”
於是,他毫不思索道:“原來是這樣,那麼大哥不見此人也罷,懶得又要我老龍與別人胡亂客套,我老龍最討厭就是和別人說客套話了。”
千湖龍王說完,卻聽一直靜靜立在山石旁邊的嫣然說道:“爹爹!那位劍聖就是你以前和女兒說過的申叔叔嗎?”
琴聖回顧嫣然一眼,微笑道:“不錯,嫣然將來遇見他時一定要以長輩之禮拜見,知道了嗎?”
“知道了,可是爹爹爲什麼不喜歡和這位叔叔相見?爹爹不喜歡,嫣然也不喜歡。”嫣然說道。
琴聖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輕聲對嫣然說道:“這是我們大人之間的事,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但是你一定要聽爹爹的話,不得對長輩無禮。”
嫣然這回一聽琴聖的話,小嘴一翹,含糊道:“知道啦!”
千湖龍王在一旁看見嫣然這般摸樣,終於忍不住笑道:“哈哈!賢侄女的脾氣倒是和我老龍像得很,一旦認定的東西,就是天皇老子也管不着。”說着又哈哈哈幾聲得意地笑了起來。
琴聖見千湖龍王這樣,更是無可奈何,只因他實在太瞭解千湖龍王的爲人,只要是他不想做的事情,這世間也許只有自己能夠說得動他。
但是,琴聖卻心存一點擔憂,那便是愛女嫣然,只因這小妮子雖然此時年紀不大,而且外表看來溫文嫺靜,其實她的內心、性格卻恰恰相反,就如千湖龍王所說,只要她認定的事誰也改變不了。她自幼便養成了一種孤高自傲的性格,而且倔強要強。琴聖是擔心她的這種性格將來會給她帶來一些情感上的苦惱,因爲她的這種性格註定她絕不會輕易向人示弱。
此時羣情已經漸漸平息下來,適才緊張的氛圍也在劍聖的出現後立即變得緩和。當然,宇內三絕在武林中是多麼神聖不可侵犯,就算是青海一梟這樣的四十多年前就讓江湖上人人聞風喪膽的魔頭,都對琴聖忌憚三分,更何況是峰頂上那些各路英雄豪傑。
其實,單論武學造詣,宇內三絕無疑要在武林五奇之上,只不過是因爲武林五奇是武林前輩、成名久遠,這才使三絕與五奇並稱江湖。因此,像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這樣的一派掌門都要對劍聖禮敬有加,其實若論輩分,兩位掌門更在劍聖之上,至於崑崙大師那就更不用說了。
此時,崑崙大師、了塵方丈、三清道長和劍聖在草棚中坐下,只見劍聖將武林金劍置於桌上,一臉疑惑地對了塵方丈道:“了塵大師,申某實在不明其中原委,這武林大會和武林金劍到底是怎麼回事?”
了塵方丈看了看崑崙大師和三清道長,纔對劍聖道:“難道申大俠連武林大會之事都不知道?”
劍聖仍然一臉困惑道:“請恕申某無知,只因這幾年來申某一直隱居山中,爲了悟出劍道之最上乘精意,幾乎未與外人接觸過,因此……”
“這就難怪了!申大俠閉門修煉,從未走出過小五臺山半步,焉能知道這許多事情。”了塵方丈沒等劍聖說完,便恍悟道。
劍聖一聽了塵方丈的話,突然嘆了一聲道:“雖說這幾年申某不問江湖之事,然而卻在兩個月前出山之後,聽說了簫聖楊兄弟一家六十餘口被害的消息。當申某一聽到這個消息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雙耳,於是星夜兼程趕到揚州,卻見簫聖府院一片荒涼,了無人跡,當時申某仍然心存僥倖,認爲楊兄弟只是因爲闔家遷移隱居。但是,讓申某痛不欲生的是,就在楊家不遠的山腳下,見到了楊兄弟夫婦和楊家六十餘口人的墳墓。申某當時的心真是如遭雷擊,都……唉!沒想到像楊兄弟這樣的好人會遭到如此不幸,真是黃天無眼、天道無情呀!”
了塵方丈也略微將自己知道的關於簫聖一家被害的消息說了出來。
劍聖臉上的神色說不出的傷感,只見他突然又疑惑地問道:“以楊兄弟的武學修爲,當今武林中能與他一決高下的粒粒可數,怎麼會就……”他沒有說下去,只嘆了一口氣,又黯然神傷道:“若非親耳從了塵大師的口中聽聞,申某實在敢相信江湖上的傳聞,只可惜了楊兄弟……唉!”
劍聖說着,四人都不勝唏噓,默然半響後,只聽劍聖又道:“對了,難道楊兄弟一家數十口人就沒有一個活口嗎?這行兇賊人到底是何方神聖?難道就一點痕跡都無可搜尋?”他一連幾個疑問,使得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三人神色愕然,相顧而無言以答,只因劍聖所問,都是江湖中人人想知道,卻又無從瞭解和探尋的疑難。
劍聖一見三人的神色,倍感失望道:“唉!此事本來申某也有責任,宇內三絕本是同氣連枝。可是,申某這幾年只沉溺於劍道,與衆親友疏於來往,若非如此,申某無論如何也能爲朋友略盡些微薄之力。”說着,臉上的傷感之色更濃。
了塵方丈不忍再見劍聖如此傷心自責,勸慰道:“申大俠快不必如此,逝者已矣,生者徒勞傷感,還望申大俠莫要自責過甚,更莫要虛耗心神。”
崑崙大師說道:“宇內三絕當年的交情不淺,申大俠聽聞簫聖楊大俠的噩耗,爲朋友落英雄之淚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此神傷也不是我輩所當爲。”
三清道長也勸道:“是呀!簫聖也已經逝去一年有餘,我輩武林所能做的便是儘快將元兇查出,當着天下英雄之面給予正法,這樣纔不枉與簫聖相識相交一場,才更對得起楊大俠爲武林所盡之心力。”
了塵方丈和劍聖認同地點了點頭,只見了塵方丈看了一眼峰頂上的羣雄,突然喟嘆一聲道:“只愁目下的武林形勢不容樂觀,雖然表面看來只是波瀾微蕩,其實內裡卻是風起雲涌。而且,大部分武林中人似乎對近年來發生的幾件大事全無警惕之意,對這幾件慘事也幾乎是無動於衷,老衲擔心此徵兆正是武林陷入風雨飄搖的前奏。”
“方丈大師的擔憂正是貧道所慮,觀今日之武林形勢,各門各派、黑白兩道、各路英雄豪傑,其實力較之百餘年前何止增強了一倍。然而,天下卻非一心,武林中亦無一個有足夠威望和藝業之人能攝壓天下衆人。正所謂‘靜極思動’,江湖經歷二十餘年的平靜,各門各派大都蠢蠢欲動,看來武林局勢大變在即呀!”三清道長說了這一番話,崑崙大師和了塵方丈兩人不約而同默然點頭。
劍聖也許是因爲這幾年足不履江湖,對武林大勢知之不詳,雖然對三清道長之言並未表示贊同,卻也未置疑義。
只聽他突然說道:“申某幾年來初次下山之後,一心掛懷這昔日衆位前輩和至交,只是卻未曾有琴聖史大哥的行蹤消息,不知幾位前輩……”
了塵方丈不等劍聖說完,就微微笑道:“老衲數月前曾收到丹陽寺住持了緣師弟的信函,信函中談及琴聖史大俠解丹陽寺之危後,極有可能攜着愛女回到了太白頂。”
劍聖一聽神色一片疑惑,正待發問,卻見了塵方丈又接着道:“老衲差點忘了,申大俠大概還不知道丹陽寺之事。”於是,了塵方丈便簡要將丹陽寺幾乎遭到滅頂之災的事說與劍聖聽。
劍聖聽了之後,突然拍案道:“哎呀!實在太可惜了!竟然讓青海一梟這個老魔頭逃逸了去。”說完,右手握拳,重重的擊在左掌上。
了塵方丈說道:“申大俠不必如此,此魔爲惡已久,終有惡貫滿盈之日。”
劍聖聽了了塵方丈的話,才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
崑崙大師和三清道長在一旁見劍聖這般狹義心腸,不由得暗暗點頭。
此時卻見劍聖目注桌上的武林金劍,不解道:“這便是那傳言中的武林金劍麼?申某倒是從未見識過。”說着,拿起桌上的武林金劍,細細地觀賞起來。
看了一會,突然右手一揚,武林金劍便已然拔出劍鞘握在手中。本來他的右手距離武林金劍的劍柄還有將近兩尺,但是他只這麼隨意一揚,便將武林金劍拔了出來,而且他右手揮動時,隱隱可以看見一縷真氣像一根細線一樣將武林金劍引了出來。這一手分明是以氣引劍,而非凌空攝物。
在座的幾位都是不世的高手,自然知道這以氣引劍正是御劍之術的基礎,以氣引劍練到一定境界可以在百丈以外飛劍取人首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劍聖不僅劍術超絕,而且功力更是深不可測。
因此,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看得都暗自咋舌。
就在他們三人驚愕之際,卻聽劍聖驚咦一聲。三人不由得將目光移向劍聖手的臉上。卻見劍聖雙目凝視着手中的武林金劍。
於是,崑崙大師、了塵方丈和三清道長又將目光投注在劍聖手中的武林金劍上,只聽劍聖突然對崑崙大師說道:“崑崙大師難道沒有見過真正的武林金劍?”
崑崙大師等三人聽得一愣,三人面面相覷。
卻在這時,一直坐在草棚裡的玄慈住持突然走過來對劍聖道:“阿彌陀佛!申大俠可是看出了什麼?老衲對此劍早有懷疑,只是礙於理據,這纔不敢妄言。”
劍聖見一個身着大紅袈裟的老和尚向自己行禮,連忙站起身來拱手一禮。
此時,劍聖聽了這老和尚的話,又是一臉困惑。這時,在一旁的了塵方丈底喧一聲佛號,道:“老衲真是老糊塗了,忘了給申大俠介紹,這位便是五雲臺的住持方丈玄慈住持。”
沒等了塵方丈介紹完,劍聖連忙收起武林金劍,對着玄慈住持拱手一揖,說道:“原來是玄慈大師,申某失敬了。”
原來,劍聖在一路上倒是聽說過一點關於本次武林大會之事,只不過因爲趕路匆忙,並未來得及細細打聽。不過,卻知道了這玄慈住持和武林金劍的關係。
此刻剛聽塵方丈介紹了一半,他立刻便猜到了眼前這位老和尚定是玄慈住持了。此時,又聽玄慈住持急忙對劍聖道:“申大俠被稱爲劍聖,對劍之一道自然極是精擅,對劍器自然也有極深的研究。適才見申大俠的神色,難道申大俠有何發現?”
劍聖看了玄慈住持一眼,突然又拔出手中的武林金劍,只見他將劍鞘橫置桌上,左手指着武林金劍劍身上距離劍尖不足一尺的地方道:“幾位前輩請看!這劍身上有一處缺口!”
崑崙大師、了塵方丈、三清道長和玄慈住持幾人聞言一驚,順着劍聖所指看去,果然,當他們凝聚目力注視時,發現就在那武林金劍劍身距離劍尖不到一尺的劍刃上,竟然有一個半圓形的針孔大小的缺口,這一下可把他們幾人給驚呆了。
只因這武林金劍不僅堅不可摧,而且切金斷玉如削切豆腐一般,怎麼可能會有缺口呢?又有什麼東西能讓這樣堅不可摧的武林金劍留下缺口?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崑崙大師等幾人看得目瞪口呆,卻在這時,只聽劍聖又說道:“申某雖然年輕識淺,未曾目睹過真正的武林金劍,卻從前輩師長口中得知,這武林金劍堪稱天下絕世的神兵,其打造的質地絕非凡物,可惜關於這一點至今仍然是個謎團。因此,這武林金劍怎麼可能如此輕易就留下缺口,申某實在懷疑……”
他還沒說完,就聽玄慈住持驚呼道:“它是假的!”
玄慈住持這一聲驚呼可不得了,雖然他的聲音不是很大,可衆人卻聽得清清楚楚,只因此時峰頂上的衆人雖然還時不時的發出議論之聲,但是大部分人都在注視着他們幾人。
因此,玄慈住持這一聲驚呼出口,立時使衆人鬨然起來。
這時,只見劍聖突然雙眉一揚,手持武林金劍走出了草棚,崑崙大師、了塵方丈、三清道長和玄慈住持緊緊隨在他的後面也走了出來,卻見劍聖對着衆人拱手道:“申某數年來一直隱居在小五臺山,直到近日才下山,只是剛剛出了家門就聽說武林金劍重現江湖以及九華武林大會之事,當時申某便心存疑慮,想到九華山一看究竟。適才之事大家有目共睹,這就不用申某多說。只因申某無意間發現這武林金劍上竟然有缺口,綜合近年來關於武林金劍的真僞出沒之事,申某便疑心此劍極有可能是僞造。而且,此觀點在玄慈大師的心中埋藏已久,只可惜大家都沒有親眼目睹過真正的武林金劍,因此纔不辨真僞。”
到此,劍聖遲疑一下,又道:“本來申某也不敢妄下論斷,只因此事實在關係重大,一個不好,極有可能使武林陷入紛爭,而且此事更是關係衆多武林朋友的生死存亡。而今多說也無益,申某心中雖存九分的疑慮,卻也不敢斷言。因此,申某決定就在衆位面前一驗此劍的真僞。”
說完,只見他突然將武林金劍交到左手,右手伸出食中二指,兩指夾在武林金劍劍尖半尺之處,突聽他大喝一聲“嗨”。
衆人從他手持武林金劍走出來開始,便目不轉睛的注視着他的一舉一動,此時見他這般舉動,登時心中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