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章 楊素在成都

蜀中,成都府。

雖然李藎忱和朝廷中樞都已經前往江南,但是蜀中的這些基業不可能短短几個月之內就全部都轉移到江南去。而且成都府現在也是名副其實的行在,朝廷還是要在這裡保留足夠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的。

現在成都最惹人注意的應該就是分別位於城南和城北的工坊和成都學院了。

工坊自然不用說,隨着最近戰事逐漸平息,工坊也不再僅僅生產兵刃和攻城器械,大量的生活用品也從這裡流水化產出,不但滿足本地的需求,還會源源不斷的運送到荊州、江南等地。幾乎短短半年之間,工坊的規模就擴大了足足一倍,當然這也是因爲峽江唐氏等家族在得到允許之後也開始開設自己的工坊。

民間自己開設工坊本來就是阻擋不住的潮流,李藎忱也沒有打算阻擋,只是在已開始限制下規模罷了,畢竟只是依靠朝廷的力量,實際上是很難建設起來龐大的工坊羣的。當然了,民間工坊的業務範圍限制在日用品和民間造船等等上,真正的軍工依舊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至少在這個時候是不能交給外人的。

而北面的成都學院甚至要比工坊還惹人注目。因爲嶽麓書院和金陵書院還沒有完全建起來,所以這裡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士子趨之若鶩的地方。

畢竟整個學院,從主持的徐陵以降,都是士林文壇之中執牛耳者,能夠聽到這樣的大家講學,可是三生之幸。

而成都書院的規模也出乎意料,在這個時代大多數的所謂的書院,實際上就是一個小院落,說是私塾實際上更合適一些。但是成都書院卻是依山而建、佔地龐大,讓前來求學的人感受到這裡的宏偉莊嚴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新朝對於學問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成都學院並不僅僅侷限在招收世家子弟,寒門子弟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有機會進入書院。當然這個時代寒門子弟的識字率都不高,就更不要說普通人家了,所以大多數的機會還是在寒門、商賈等家族中。

但是學院也並沒有放棄對那些普通人家的教育,學院的先生每週都會集中前往工坊、鄉鎮等地巡迴,一來是爲了尋找有沒有天資過人的孩童,二來也是爲了教授那些普通百姓們識字。

李藎忱並沒有指望着民間的受教育水平能夠在短短几年之間就飛快上升,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一切都需要慢慢來。

說起來倒是有些奇怪,書院的東側不遠處就是成都大營,將書院和軍旅校場放在相隔幾裡的地方,也頗爲奇怪。甚至有的時候軍隊拉練都會經過書院下。

對於這些大頭兵,實際上書院的士子們倒是沒有多少瞧不起的意思,畢竟這是大漢的兵馬,他們在那位戰神一般的陛下手下,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保護了這一方的和平,所以士子們對此更多的是好奇,想要看看這些傢伙是不是真的三頭六臂、刀槍不入?

此時校場外,一隊隊士卒正列隊向着這邊跑過來,這些多數都是李藎忱下江南之後蜀中招募的新兵,多爲本地的巴人良家子,當然也有很多工坊之中的戰俘重新招募的。

現在工坊之中的勞力也逐漸被良家子所替代,原來的那些北周戰俘在服完勞役之後,朝廷也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爲他們在本地安置田產,當然要是不喜歡種田的,自然還可以回到軍中。

對於大多數的戰俘們來說,已經習慣了廝殺的生活,而且他們的家多數都在北方,所以也夢想着能夠重新回到家鄉,入軍的最多。

“立正!”帶隊的校尉大聲吼道,他的臉被太陽曬得黝黑,聲音吐出來自帶着一份渾厚,“整隊!”

“休息!”

所有的士卒全部都盤腿坐下,這是軍中的規矩,就算是休息也只是原地休息,不能亂跑。一名名幢將和仗主並沒有坐下,而是來回巡視,他們要確保自己的手下士卒人數不變。

這個時候是他們最喜歡的時候,因爲軍中的主簿會在這個時候給大家講故事。

主簿是個投筆從戎的文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小眼兒”,主要就是因爲他怕是讀書太多,所以視力不好,看什麼都是眯眯眼,體力也不好,這拉練他就跟着跑一半,但是誰都別不敢小看這傢伙,他肚子裡的墨水比這裡站着坐着的所有人加起來都要多。

“上一次說到,這常山趙子龍在長阪坡七進七處,就是那曹操,你們知不知道誰是曹操啊?”

“知道,上一次說過!”

“就是就是,別賣關子!”

“小眼兒”主簿大笑着接着講。

而就在不遠處的點將臺上,一名中年人朗聲說道:“趙子龍是什麼樣的人物,忠誠,果敢,所以呢,就連曹操這樣的梟雄也會稱讚他。同理,衛青和霍去病也是這樣。七進七處也好,封狼居胥也罷,我們每一個人,要做的就是有這一份志向和膽量。我們向前進,封妻廕子,我們向後退,就是恥辱!”

坐在這裡聽的不再是下面那些什麼都不知道的大頭兵,而是校尉、仗主甚至還有一些主簿。

“陛下有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郎應該的義務,陰山之南是什麼,是我們自從秦漢以來就有的故土,是我們的列祖列宗生存的土地,是我們的妻兒老小和家園。”中年人的聲音愈發慷慨,“我華夏民族自從炎黃之後,只有向外拓張,未曾聽聞有退縮,晉室衣冠南渡,就是我們最大的恥辱。作爲華夏兒郎,作爲大漢的一份子,無論你們是北人好,南人好,巴人也好,都曾歸屬於大漢,都是炎黃之後,自然就有北上恢復故土的責任!”

“參軍說得好!”一名校尉率先喝彩。

這中年人正是南下的參軍楊素。

“好!”幾個巴人將領也跟着叫起來。

對於這些巴人們來說,怎麼才能培養自己和這個國家的歸屬感纔是最重要的,一個“炎黃子孫”落下來,大家心裡面都非常受用。是啊,不管怎麼說,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也都曾經是秦漢這兩個龐大王朝的子民。現在山河破碎,他們的確有這個責任。

(作者按:現代考古證實巴人蜀人在上古時期就和中原有廣泛密切的聯繫,爲華夏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蜀人或爲陝西文化南遷,巴人或爲中原文化或楚文化西遷)

第一七六五章 尉遲兄,某盡力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講學第一八二二章 山東見聞第二二五五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六零零章 誰能同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一八四二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四百三十二章 詩書教化第九百三十四章 來自荊州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五百六十二章 龜縮第一九一零章 鮮卑人的心,也在變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爲進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一五七零章 增進姊妹感情第一六九一章 守望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爲上第一三二三章 你的忠義不對第二百六十八章 李藎忱的兵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一三四六章 少年人的目光第一七五三章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個第一千二十三章 兩路進軍第一一四一章 初擔重任第七章 求死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二零五三章 知根知底,真沒勁第一八四七章 風雪是最好的掩護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涼意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一五九章 條約是拿來撕的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一二七六章 爲大漢之崛起而讀書第一七七七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二零三九章 宿命中的敵人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三二九章 虛虛實實第五百九十五章 是否也在思念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九十六章 請賜字第一六零八章 蘇湖熟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三零三章 抗命第二一七五章 低級的錯誤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一七一一章 洞開的許昌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第一七九八章 消耗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勾結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樂,加更一章)第十八章 佈置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師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當細思量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二一八一章 重返長安第六百四十章 預料之中第一九六九章 君臨河內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三六五章 喋血宮門第九十六章 請賜字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六百五十章 統帥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一一八零章 過新年第一千二十九章 塹壕戰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與絲綢之路第一五五七章 柺杖第二二零七章 三個白袍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一九二六章 穩定西北,當步步爲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蕭湘第八百九十五章 進無可進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九百三十三章 獨立成軍
第一七六五章 尉遲兄,某盡力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八十二章 徐陵講學第一八二二章 山東見聞第二二五五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六零零章 誰能同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七百八十二章 軍功的算法第一八四二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四百三十二章 詩書教化第九百三十四章 來自荊州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一一六二章 歸家第五百六十二章 龜縮第一九一零章 鮮卑人的心,也在變第三百八十七章 以退爲進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類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二零三三章 幽州捷報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是國戰第一四八三章 刑法第一五七零章 增進姊妹感情第一六九一章 守望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爲上第一三二三章 你的忠義不對第二百六十八章 李藎忱的兵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一百五十四章 公平第一三四六章 少年人的目光第一七五三章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個第一千二十三章 兩路進軍第一一四一章 初擔重任第七章 求死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七五零章 少年不知愁第一二九七章 他想要的和平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二零五三章 知根知底,真沒勁第一八四七章 風雪是最好的掩護第六百六十三章 夏有涼意第三百五十八章 萬川第一一五九章 條約是拿來撕的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一二七六章 爲大漢之崛起而讀書第一七七七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二零三九章 宿命中的敵人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一三二九章 虛虛實實第五百九十五章 是否也在思念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九十六章 請賜字第一六零八章 蘇湖熟第一二七一章 某相信某的士兵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三零三章 抗命第二一七五章 低級的錯誤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一七一一章 洞開的許昌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就是要等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一九四一章 恭候裴公久矣第六百二十五章 制衡的難處第一七九八章 消耗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勾結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樂,加更一章)第十八章 佈置第六百六十四章 誓師第二二二八章 張掖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當細思量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二一八一章 重返長安第六百四十章 預料之中第一九六九章 君臨河內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三六五章 喋血宮門第九十六章 請賜字第一四八六章 校閱三軍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六百五十章 統帥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一一八零章 過新年第一千二十九章 塹壕戰第二一六七章 安定與絲綢之路第一五五七章 柺杖第二二零七章 三個白袍第三百三十七章 歲歲不得清平久第一九二六章 穩定西北,當步步爲營第二百三十二章 蕭湘第八百九十五章 進無可進第二一四一章 不是你和我們,是我們第九百三十三章 獨立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