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歷史獨一份

第58章 歷史獨一份

“怎麼了?”

見無人回答,趙駿納悶道:“沒人知道嗎?”

場中還是無人應聲。

因爲事關自己的利益,他們出言的話無疑是做階級的背叛者,何況這裡他們也沒資格去談論這些核心內容,所以一個個都識趣地閉嘴。

趙禎沉聲說道:“趙老師你說。”

“好吧,其實不是生產力下降,而是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掠奪走了。”

趙駿聳聳肩說道:“兩漢時期土地兼併嚴重,莊園體系成爲主流耕作方式,世家豪強瓜分了大量田土,普通自耕農的數量下降,導致稅收嚴重不足,加上邊境不穩,天災不斷,引發了內亂,國家覆滅。”

趙禎納悶道:“我看漢代的史書倒是少,而且也不是很瞭解裡面的內情,所以我想問問趙老師,爲什麼漢代會出現稅收嚴重不足的情況?”

“這個問題問得好。”

趙駿笑道:“就是因爲世家門閥的隱戶、隱產、隱田成爲了躲避朝廷賦稅的手段,朝廷收不上來稅,養不起軍隊,地方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只能聚衆造反。”

“與這個情況相似的還有明朝以及清朝,清朝雍正時期通過改革短暫解決過這個問題,不過也就是短暫解決,後來全讓敗家子乾隆把政策取消了。”

“反倒是唐宋比較能收得上來稅,唐朝制定了較爲完善的稅收制度,財政收入非常健康,所以安史之亂後也能勉強維持住整個局面。”

“只是節度使的問題已經尾大不掉,猶如分封制的藩王一樣,在各自領地裡有徵兵權和稅收權,結果造成了五代十國。”

“宋初加強了中央集權,又在繼承唐朝稅收制度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農業稅和商業稅同樣能收得上來,在客觀上維護了宋朝的統治。”

宋代的財政收入一直是歷朝之冠,因此也被譽爲最有錢的朝代。

可惜的是有錢不幹正事,也成爲了最窩囊和憋屈的朝代之一,和晉朝清朝一起並稱三大恥辱王朝裡,也就是靠着有錢才能苟延殘喘,否則國祚不會長久。

晏殊沉思道:“所以稅收不上來,才造成了漢代綠林、赤眉、黃巾才聚衆起事?”

“嗯,這就是我說的爭奪社會財富總值,生產力就這麼點大,地主豪強階級瓜分了大量蛋糕,留給皇帝和百姓的那部分就變得很少,也就是所謂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的人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失地農民越多,政權就越不穩定。”

趙駿點點頭:“王莽想要改變這樣的情況,但操之過急,不僅沒有抑制土地兼併,還加劇了內耗,既得罪了地主豪強階級,又讓百姓生活更加艱難,在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下,綠林赤眉自然就紛紛起義。只不過兩漢時期豪強地主階級還是太強大,所以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奪取江山。”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趙禎追問。

“因爲地主豪強階級依舊是社會財富的掌握者,這一點到隋唐都是,劉秀靠的是南陽豪強地主階級支持,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都是豪門出身,李世民更是關隴集團的貴族代表。”

趙駿侃侃而談道:“這些人本身就掌握着大量的財富資源,可以通過擁有的資本徵召兵馬,加入到爭奪天下的隊伍當中。包括唐朝時期的節度使,五代十國時期,都可以算作地方軍閥與豪強勢力在爭奪天下。所以從兩漢一直到宋代,掌權者都是世家門閥的代表,包括趙匡胤。”

趙匡胤並非平民出身,歷代皇帝裡,出身最卑微的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朱元璋。劉邦都好歹是個亭長,劉秀也勉強能頂個宗室的光環。其餘人大多都出身於世家權貴,像趙匡胤家族就是世代官宦,到趙匡胤他爹那一代,已是後周禁軍統領。

因此從西漢建立龐大的帝國開始,直到明朝之前,歷代正統王朝的掌權無一不是世家權貴。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以及財富比例遠多於農民起義軍,一旦天下大亂,羣雄逐鹿,最先得利也最容易得利的就是這羣人。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宋朝就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果只是稅收的話,唐朝稅收也能收得上來,但農民起義規模卻非常大。”

王曾問出了關鍵問題,也是大家想知道的問題。

這一點趙駿以前說過,有宋以來雖然農民起義頻繁,但並未動搖國家的根基,最大的一次方臘起義,也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就被平定,所以每個人都很好奇。

趙駿笑道:“這就是宋朝比較奇葩和幸運的地方,宋朝並不抑制土地兼併,蛋糕在宋初就被瓜分得差不多,正常情況下這種王朝肯定是會爆發大規模起義。比如宋初的王小波起義,但王小波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究其原因在於宋朝的生產力得到了提升,百姓勉強能有條活路。”

“你是說占城稻引發的農業革命?”

晏殊很快想起了趙駿之前說過的事情,占城稻這個東西早在真宗時期就引進,現在南方每年通過漕運運大量糧食到北方,就是因爲占城稻已經在南方生根發芽,讓南方的稻米產量近乎翻倍。

趙駿說道:“是的,占城稻的出現讓宋朝人口急劇增加。生產力大幅度提升,蛋糕也變得更大,雖然有大量失地農民出現,但由於社會財富的總量增加,讓這些失地農民可以有更多的路子。比如去城市裡面從事手工製造業、服務業、金屬冶煉業、建築業等等,不至於餓死。”

“並且這些產業得到發展之後,還能帶動原本過剩的糧食產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勞動就業率。可以說是老天爺在眷顧宋朝,要是沒有形成這次農業革命的話,後來的方臘起義,宋朝基本就得涼涼。”

“再加上從漢唐開始,中華大地就已經打通了前往西方的道路。等到宋代的時候,中亞乃至歐洲的商人都已經出現在了廣州、泉州、汴梁等地,通過對外貿易,出口絲綢、瓷器、茶葉、鐵器、漆器、紙張等產品,獲得大量財富。”

“史料記載,南宋時期,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趙汝適在《諸番志》中寫道,泉州港的海外貿易範圍東起菲律賓,西到非洲東安,北到日本、朝鮮,包括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在內的五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年進出口貿易額已經達到了一億多貫,可謂是客商雲集,繁榮似錦。”

“而且這還只是泉州市舶司,其餘廣州、杭州、明州、密州都有市舶司,每年各國與宋朝來往經商的進出口貿易在三四億貫以上,南宋小朝廷能夠靠着半邊江山活着,賦稅比北宋時期只多不少,全靠這些通商口岸以及那高達80%總財政收入的商稅。” “所以在作用於生產關係上,通過生產力以及財富總量的提升,加上適當政策手段,趙家就能勉強維持自己君王的地位。除此之外,到了宋朝,世家門閥的力量已經很小,形成了“有貴人而無貴族”的格局,以此保證趙宋的江山穩定。”

“不過說到世家力量。”

趙駿話鋒一頓,然後笑道:“從客觀因素來講,老趙家還要感謝一個人。”

“感謝一個人?誰?”

趙禎納悶道,他怎麼不知道老趙家要感謝誰?

“黃巢!”

“黃巢?”

“是的。”

趙駿說道:“黃巢起義席捲了整個大唐,把世家門閥殺到手軟,加上科舉制度的建立,讓平民寒門階層崛起,這兩個都是主要客觀條件。如果沒有這兩個因素的話,很難達成大宋“有貴人而無貴族”的情況。”

“而主觀條件則是趙匡胤採取了兩府三司的政治體系,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雖然大部分官員都是門蔭入仕,可要想成爲了最頂級的高層官員就必須科舉入仕。”

“就連呂夷簡這樣的大家族出身,都要考取進士才能擔任宰相,更別說其他人,這樣門蔭官員的上位變得非常艱難,無法站上權力頂層爲自己家族謀取利益,久而久之,曾經的世家門閥自然跟普通地方地主也就沒什麼區別。”

“所以宋朝既沒有發生大規模底層起義,也沒有出現世家門閥力量取代皇權的現象,就在於通過生產力的提升,讓寒門平民子弟可以吃飽飯,還有科舉這個上升通道,減少了底層大規模起義。”

“又有黃巢起義以及科舉制度的雙重客觀因素疊加下,嚴重削弱了世家權貴的力量。這樣一來,世家沒有造反的資本,百姓沒有起義的土壤,政治就變得非常穩固。”

“同時即便是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下,兩稅法以及完善的商業稅收制度也能讓宋朝有充足的財政收入,能夠通過花錢維持住軍隊的穩定性。”

“生產力提升、稅收保障以及世家門閥力量被削弱,三方面結合在一起,共同構築了宋朝君主的統治。”

“可以說如果沒有遼、西夏、金、蒙等外敵,宋朝應該是歷代最穩固的朝代。但也可以說正是因爲宋朝過於加強了內部管理,對武將、百姓、士大夫、門閥防備過盛,導致武德不充沛,才讓外敵有了可趁之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宋朝的統治基本已經達到了巔峰,卻也僅限於此。不管對內部怎麼嚴防死守,也只是進行了自我閹割,外部力量一旦撞擊,就會如同雞蛋一樣脆弱不堪。”

“說到底還是宋朝君王過於愚蠢,屁股坐歪了沒有站在人民這一邊。孟子早就說過“君爲輕,社稷次之,民爲貴”。宋朝那些腦殘皇帝就不去想想,地主階級和士大夫階級沒有了皇帝無非換一個朝代繼續作威作福,皇帝沒有了那朝代就覆滅了還關他們什麼事呢?”

說到最後,趙駿的嗓子又幹了,喝了口水潤潤喉嚨。雖說不太喜歡宋史,但《中國古代史》是一門正課,研究的是各朝各代的政治體系以及國家發生的大事。

通過以史爲鑑,深入研究從而找到問題的辦法,瞭解王朝興衰的原因。因此對於這些深刻的問題,他還是探究的比較明白。

而這些知識,也正是大宋君臣們所需要的東西。

古人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見識和認知。

甚至很多比較深刻的東西,古人都已經明白。

比如土地兼併和分封制度是王朝覆滅的根本,他們不是不知曉。

漢末師丹提出“限田限奴”,明初葉伯巨指出“分封會造成藩王奢侈,尾大不掉,浪費財政,威脅皇權”。

但就算是這樣,還是有很多王朝重蹈覆轍,既不抑制土地兼併,也沒有停止分封。

究其原因,是因爲古人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且身在局中,就總是想着別人會那樣,朕不會那樣,像朱元璋,一口氣封那麼多藩王,還個個都有實權。

明朝硬氣歸硬氣,但也有不少禍根就是在朱元璋時期留下。

朱棣成功之後爲了安撫各地藩王,被迫要花鉅額資金養着他們。同時還給予了讀書人太大的優待,舉人和進士會免除大部分賦稅,造成了稅收困難。

正所謂“忠賢不死,大明不滅”“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雖然是後世網上整活,實際上情況肯定沒那麼簡單。

但魏忠賢死後,崇禎朝稅收每況日下,到最後連找自己的岳父借錢都借不到也是事實。

還有通過福王一毛不拔,最終慘死。開封的周王捨得給守城士兵發響,李自成打了一年才靠着黃河氾濫拿下之類的例子來看,都證明了這些整活不是空穴來風,也證明了封建王朝稅能否收上來的重要性。

清朝基本上就是靠着雍正續了一命,不然也就是個元朝的國祚而已。唯獨倒是宋朝像個打不死的蟑螂一樣,在土地兼併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還能穩定住內部局勢,被外敵消滅。

只能說宋朝確實幸運,有占城稻幫忙進行農業改革,有對外貿易維持了商業繁榮,能夠在完全不抑制土地兼併的情況下維持王朝,大宋也算是歷史獨一份。

(本章完)

第457章 趙駿一走,開始動刀第53章 帝王之術254.第250章 南下度蜜月,柳永來攔車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26章 玩遊戲243.第239章 不甘心啊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198.第195章 月色很美,多看看(二合一)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第50章 拗相公第86章 執掌皇城司第361章 戰略部署,奪回燕雲第52章 請罷呂夷簡147.第146章 無憂洞覆滅第484章 揚帆,出海!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250.第246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第22章 不乳宋,就會死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123.第123章 學生們的雙倍快樂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第515章 大授銜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第14章 好幾層樓高的高人!第483章 少年中國說第2章 嫌棄大宋第4章 趙禎老色皮160.第159章 法治的意義第75章 我要當狀元!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第393章 收析津,復燕雲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第92章 取字漢龍,晏殊七竅生煙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484章 揚帆,出海!第376章 防守反擊第63章 復明的那一刻(第三更)第463章 改革道路不能停下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第50章 拗相公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47章 晏殊迴歸293.第289章 讓李元昊去試試水第21章 第一堂課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第524章 趙禎出京302.第298章 李元昊自願上供第74章 賜同進士出身?狗都不當!206.第203章 安龍寨對峙,謹慎的李元昊第507章 萬國來朝(2)第83章 趙禎不可信203.第200章 故里無故人第39章 慫趙不死,大宋永無出頭之日159.第158章 死刑的意義第513章 律法嚴明,大宋盛世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第455章 那個男人很恐怖的第67章 你大宋配嗎?(第七更)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224.第221章 爲了清白,請老祖宗赴死第516章 不會再餓肚子了229.第226章 遼宋戰爭打響207.第204章 趙禎鐵血真男人第452章 治國手段與衆人想拜師145.第144章 不平靜的一夜167.第165章 公私合營第389章 徐如林 急如火,范仲淹雷霆突襲258.第254章 快去請大孫回來!257.第253章 慶曆新政第二輪風波148.第147章 鬼樊樓覆滅第27章 交子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86章 執掌皇城司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41章 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444章 工業建設與新的發明第59章 三易回河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312.第308章 惹怒大宋的下場265.第261章 CPU技術已然大成!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274.第270章 時機已到,準備起兵!第405章 鐵甲艦建造成功,先告訴鄰居
第457章 趙駿一走,開始動刀第53章 帝王之術254.第250章 南下度蜜月,柳永來攔車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95章 把汴梁捅個窟窿第442章 盜匪遍地,該打掃衛生了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26章 玩遊戲243.第239章 不甘心啊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198.第195章 月色很美,多看看(二合一)第348章 奇怪的商隊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第50章 拗相公第86章 執掌皇城司第361章 戰略部署,奪回燕雲第52章 請罷呂夷簡147.第146章 無憂洞覆滅第484章 揚帆,出海!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250.第246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第22章 不乳宋,就會死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123.第123章 學生們的雙倍快樂第337章 以汴梁爲核心打造經濟圈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第515章 大授銜140.第139章 李迪來投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第14章 好幾層樓高的高人!第483章 少年中國說第2章 嫌棄大宋第4章 趙禎老色皮160.第159章 法治的意義第75章 我要當狀元!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第393章 收析津,復燕雲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第92章 取字漢龍,晏殊七竅生煙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484章 揚帆,出海!第376章 防守反擊第63章 復明的那一刻(第三更)第463章 改革道路不能停下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第50章 拗相公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47章 晏殊迴歸293.第289章 讓李元昊去試試水第21章 第一堂課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第524章 趙禎出京302.第298章 李元昊自願上供第74章 賜同進士出身?狗都不當!206.第203章 安龍寨對峙,謹慎的李元昊第507章 萬國來朝(2)第83章 趙禎不可信203.第200章 故里無故人第39章 慫趙不死,大宋永無出頭之日159.第158章 死刑的意義第513章 律法嚴明,大宋盛世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第455章 那個男人很恐怖的第67章 你大宋配嗎?(第七更)305.第301章 搞個長久計劃224.第221章 爲了清白,請老祖宗赴死第516章 不會再餓肚子了229.第226章 遼宋戰爭打響207.第204章 趙禎鐵血真男人第452章 治國手段與衆人想拜師145.第144章 不平靜的一夜167.第165章 公私合營第389章 徐如林 急如火,范仲淹雷霆突襲258.第254章 快去請大孫回來!257.第253章 慶曆新政第二輪風波148.第147章 鬼樊樓覆滅第27章 交子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86章 執掌皇城司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41章 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444章 工業建設與新的發明第59章 三易回河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312.第308章 惹怒大宋的下場265.第261章 CPU技術已然大成!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274.第270章 時機已到,準備起兵!第405章 鐵甲艦建造成功,先告訴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