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那個男人很恐怖的

六月盛夏,幽燕路愈發炎熱,各地州縣都忙着救災。

在這一片繁忙之中,位於北平城內的劉家宅邸,卻是一片寂靜。

自從析津府淪陷,城內一片大亂,劉家的情況也不是很好。

好在他們投降的比較快,財產得以保全,劉二玄、劉四端、劉五常三兄弟也在官府謀了幾個職位。

像劉二玄現在是修武郎,劉五常是北平府團練使。

劉四端當初立過功,充當劉三嘏與劉六符之間的聯絡人,如今是幽燕路轉運司府下轄的一個推官。

可以說雖然劉二玄與劉五常只是沒實權的散官虛職,但劉家也有三個實權官員。

如劉三嘏跑到大宋之後,考上了進士,開始被授予將作監丞,之後任秘書省著作郎,國子博士,秘閣修撰等文職官。

而劉六符級別更高,他雖然沒有考過大宋的進士,但在遼國畢竟擔任過宰相,哪怕遼國宰相也分三六九等。

劉六符擔任的南府宰相就是高官中級別最低者,因爲南府是管漢人,北府纔是管契丹的權力中心。

除此之外,兩府宰相又被兩院樞密使分權,上面還有兩院大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便不包括那些耶律家、蕭家的王爺,在實權方面劉六符要排在十多名開外。

可再怎麼樣也是宰相,遼國最高權力中樞的一羣人之一,至少也相當於大宋某部尚書,而且還是一級機構加候補同知銜的正二品尚書。

所以他投降過來,級別肯定不能太低。哪怕不給予他同等職務,也應該不能降得太多,最合適的就是某路轉運使。

再考慮到他投降反正的功勞,經過政制院商議,最後趙駿裁定讓他擔任京東西路安撫使。

這個職務是慶曆二年設立的,主要是在寶元到慶曆年間,河南多地發生災禍,有不少人淪爲盜匪,以至於治安較差。

爲此朝廷在內地一些匪患比較嚴重的路臨時設安撫使,負責調動地方廂軍,清剿匪患,管理災情。

最近幾年國泰民安,匪患漸漸平息,大部分地方的安撫使都遭到了撤銷,但爲了安置劉六符,就保留了京東西路安撫使。

如此一來,雖然這是個實權職務,而且名義上也是一路大員之首,可由於匪患大量減少,導致安撫使的作用就只有防範災情,實權大大減少。

這樣級別高,權力少,卻又的確是個實權的職務,給予他就非常合適,算是兩全其美。

因而現在劉家六兄弟,除了早逝的劉一德以外,兩個閒散官,三個實權官,不能說在大宋門第顯赫,那至少也比其他投降過來的幽燕世家好得多。

此刻除了在大宋腹地任職的劉四端和劉六符,劉二玄、劉四端、劉五常三人齊聚於府邸,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不是很好看。

偌大的劉府後廳堂屋內,奴僕奉上茶水,倒退着出去,很快屋子裡就只有三兄弟坐着。

沉默片刻,劉二玄說道:“楊轉運使已經找我談過話了,他們應該也找過你們談話,這件事情你們怎麼看?”

劉五常冷笑道:“我能怎麼看?誰樂意誰去,我反正不去。”

劉四端看向劉二玄茶几上的兩封書信道:“三兄和六弟是什麼想法?”

劉二玄拿起那兩封書信揚了揚道:“老三和老六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說是按照朝廷的意思辦。”

劉四端沒有說話。

劉五常急道:“怎麼可以這樣,我劉家百餘年的基業毀於一旦,三兄和六弟就不能跟宋國朝廷.”

“老五!”

他話還沒說完,劉四端就打斷道:“注意你的用詞,是朝廷,不是宋國朝廷。”

劉五常默然了一會兒,冷聲道:“不管怎麼樣,他們想收走我們的土地,把我們的家族遷徙至南方,就不該如此。這樣的朝廷,我又怎麼能認?”

“需要你認嗎?”

劉四端冷笑道:“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我們是降臣,降臣有什麼資格討價還價?老三和老六在信裡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配合朝廷的一切行動!”

劉五常怒道:“四兄,配合朝廷的行動?這話你也能說得出?咱們數萬畝田地,數千佃農,還有我們在析津五代家業,就這樣沒了?”

說着他又看向劉二玄道:“二兄,咱們家現在你最大,本也該你拿主意。伱自己說說,祖宗數代積累的產業就這樣沒了,你覺得這合適嗎?百年後又該如何面見祖宗?”

他這話一出,劉二玄和劉四端二人都是沉默。

家族幾代人積攢下來,好不容易爬到遼國權力巔峰,一夜之間跌落下去。

甚至不僅跌落下權力寶座,連家族產業以及人員都保不住,這種滋味誰都不好受。

要知道他們老劉家也不是一開始就發達,最早時候爲唐朝後期的藩鎮,盧龍軍節度使劉怦。

劉怦的孫子,也就是他們幾兄弟的太爺爺劉守敬是後唐官員。後唐滅亡後劉守敬入遼,最高擔任過遼朝南京副留守。

劉守敬的兒子劉景繼承了他父親的恩補,最早爲幽都府文學,之後一路升遷爲禮部尚書,政事舍人等職。

直到他們的父親劉慎行,家族纔算是崛起,當上了北府宰相。

要知道北府宰相地位就比南府宰相高很多。

遼國漢人世家當中排名第一的玉田韓家,達到權力巔峰的時候,就是韓家出了一個北府宰相韓德讓。

所以可以說,從他們父親輩開始,劉家才真正進入遼國的權力中樞。

他們家老六劉六符四十歲就當上了南府宰相,不出意外的話,以後升遷當上北府宰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並且在耶律宗真這個時代,玉田韓家已經略顯落沒。

韓德讓沒有兒子,被耶律家過繼了幾個子嗣,但姓卻都姓耶律,韓德讓兄弟的子嗣也少有登上高位。

因而可以說張儉死後,劉六符就已經是漢人當中級別最高的官員。

以後甚至像韓德讓、張儉那樣繼續升遷,當南北兩院樞密使,乃至於左右丞相成爲漢人在遼朝當中的代表人物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老劉家花了五六代才走到今天,結果遼宋大戰,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直接把他們給打回原形。

就好像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傾家蕩產修了一棟漂亮的大別墅,眼看已經完成整個修建工作,就差裝修入住的時候,一把大火把你別墅給燒沒了。

這也就是劉家幾兄弟能安慰自己,好歹劉六符在宋廷混個安撫使大員噹噹,不然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怕是得當場自閉。

不過這幾兄弟雖然沒自閉,但其實也已經差不多。

因爲現在朝廷希望他們能夠起帶頭作用,與其它燕地世家把土地賣給朝廷,家族遷徙至南方去。

對於他們來說,這顯然是一件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然而沉默了一會兒,劉四端最後還是說道:“按老三和老六的意思辦吧。”

“不行。”

劉五常堅決不答應。

劉二玄也面露難色道:“老四,沒有迴旋的餘地嗎?”

劉四端苦笑道:“若是可以的話,誰又願意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呢?”

“唉。”

劉二玄長嘆。劉四端搖搖頭道:“三兄與六弟既然都這麼說了,那顯然朝廷的決心很大,冒着與朝廷的決裂的風險,殊爲不智。”

“他們肯定是受了宋國朝廷脅迫,我們憑什麼聽?”

劉五常不服道:“現在幽燕百姓都由我們掌管,只要我們不點頭,下面那麼多百姓誰會聽宋國朝廷的話?”

劉二玄看向劉四端道:“朝廷不是一直需要我們幫忙管理百姓嗎?怎麼忽然就又變了風向?”

劉四端苦笑道:“二兄你想想,不正是百姓都歸我們管,朝廷又怎麼可能放任?我們管着百姓,若是造反豈不是更加容易?大宋汲取唐朝教訓,對於軍鎮及世家,可是相當嚴厲。聽聞他們江西有個義門陳氏,族人達三千餘衆,就被大宋朝廷要求分家。”

“呵。”

劉五常冷笑道:“他們要分就讓他們去,反正我們劉氏不分,大不了魚死網破,我們鼓動治下百姓,以及其它世家造反!”

他這話出來,讓劉二玄和劉四端臉色微變。

世家除了在遼國是權貴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本地漢人當中擁有很高的威望。

他們的田畝、土地、產業遍佈幽燕,擁有的佃農、租客同樣數不勝數,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人口超過萬人。

可以說這些幽燕世家聯合起來的話,幽燕路上百萬丁口,他們至少能控制其中的三分之一。

歷史上北宋末年宋徽宗收復短暫燕雲,結果燕雲漢人紛紛起義,難道真是因爲他們認爲大宋的稅收太高,他們不想受大宋控制?

自然不是。

畢竟宋國都還沒有開始統治,百姓也沒有被大宋逼稅,如果沒有人組織的話,普通百姓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風險起義與大宋的軍隊交戰。

因此極大的因素就在於這些燕世家對於大宋朝廷嚴重不信任,帶着幽燕地區的百姓起義造反,驅逐宋軍。

現在大宋朝廷就是想消除幽燕世家對下層百姓的影響和控制。

那麼對於這些幽燕世家來說,就涉及到根本利益問題,劉家振臂一呼,還真有可能拉出不少人馬來聚衆造反。

問題在於。

打得過嗎?

遼國那麼強大,控弦之士五十餘萬,最後什麼下場?

所以與朝廷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

現在聽到劉五常的話,劉四端先是臉色大變,隨後大怒拍桌子道:“五弟,你以前也是做過武定軍節度使的人,怎麼如此不識大體,想讓我們宗族覆滅嗎?”

劉五常只是氣憤於朝廷的步步緊逼,不是真的蠢貨,自然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

但他顯然還是有些不忿,說道:“都是自家兄弟,關上門來說幾句怎麼了?何況又不是真的造反,只是鼓動些聲勢,讓朝廷知難而退就行。”

“呵呵,趙知院都來幽燕了,你以爲朝廷會知難而退?”

劉四端冷笑道:“恐怕真要這麼做,剛好就是給朝廷藉口,把造反叛亂之人統統殺光,三兄和六弟,乃至整個家族都要被你牽連!”

“老四,你別生氣,老五隻是說兩句氣話。”

劉二玄連忙打圓場,隨後想了想又道:“何況天子不是說特別仁慈嗎?只是暗地裡鼓動一些聲勢,朝廷不會出重兵吧。”

劉四端搖搖頭道:“二兄,你還是不明白事情的嚴重性,那可是趙知院,他來了,就說明這件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只能跟朝廷談談,看能不能換取到更多的好處。”

“有這麼厲害嗎?”

劉二玄皺起眉頭,難道那位趙知院真能把全幽燕路的世家殺光?

劉四端冷聲道:“這些年北人只知道範仲淹的厲害,卻少知這趙知院,范仲淹主外,這趙知院主內,殺的人,不比范仲淹少!即便是宰相世家,亦是難逃罹難!”

劉二玄和劉五常對視一眼,都露出了驚訝的目光。

范仲淹這些年縱橫沙場,西北打西夏,北上破遼國,殺的人何止十萬,加上受傷俘虜,十五萬以上綽綽有餘。

這趙駿殺的不比他少?

真有這麼誇張嗎?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年大宋內外確實都被范仲淹的光芒籠罩,讓趙駿被掩蓋了許多。

可如果細算的話,就會發現,趙駿殺的人的確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

先是開封府掃黑除惡,地下王國三萬多人,他殺了一萬多,裡面很多都是罪大惡極,直接宣判死刑。

其中也有很多都只是重罪,比如罪責按照大宋律法應該是判個十幾年監或者流放,但也被他加罪一級,直接拉去城外斬首示衆。

剩餘的一萬多屬於罪責較輕的,同樣也是加罪一級,輕罪變重罪,重罪變死刑,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

之後第一次行走天下,查貪腐打擊罪惡,因趙駿落馬被殺的官員達上千人之多,兩個宰相家族,韓家和馬家落網,趙禎的發小郭承祐,當過宰相的楊崇勳也是死路一條。

其餘大小官吏不計其數,基本上只要發現你犯罪了,趙駿就沒有姑息過,再把這些官員的從犯、家屬、手下、屬吏算上。

第一次行走天下的時候也差不多殺了一萬多,以官員和吏員爲主,流放和判監坐牢者也有一兩萬。

後來又全國性搞各種大動作。

包括剪滅黑惡勢力、掃除官場貪腐、打擊地主階級、處理鄉匪路霸、弄死將門勳貴,對大宋進行全面大掃除。

林林總總算下來,搞死的人沒有十萬也有八萬,再加上流放、判刑等等,加起來怕是得二三十萬。

就這趙駿還不滿意。

因爲新時代偉人澄清玉宇,處理的民國貪腐官員、地主階級、鄉紳惡霸、盜匪賊寇,各類牛鬼蛇神得有數百萬之衆。

不過國情不同,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大宋這邊畢竟還算是和平年代,百姓不能說豐衣足食,但也還能勉強過得去。

民國時期就是豪傑遍地,軍閥土匪惡霸輪番上陣,收的稅能收到九十多年後,對百姓那不是可持續竭澤而漁,而是殺雞取卵,往死裡搜刮。

所以偉人創建新時代,掃除黃四郎們自然是非常多。

相比之下趙駿殺那麼多已經算是把大宋上下弄個乾淨了,官場清廉程度以及地方治安程度都提高了不止一個臺階。

只不過趙駿殺人是分階段的,過一段時間殺一個階級,並且採取了各種分化、打擊策略,儘量把影響力降到最低,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

加上外面又有范仲淹屢次擊敗西夏和遼國的光芒,百姓的注意力都被范仲淹吸引,導致趙駿殺那麼多人,只是在大宋內部有僅次於范仲淹的影響力,在國外的影響力就少了不止一點兩點。

歸根到底,趙駿殺的人與大宋人息息相關,被殺的階級記恨他,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歡天喜地。

但對於國外的如西夏遼國他們來說,自然要更關注軍事上的敵人,對趙駿的關注點,也就非常低,還有信息傳播速度不發達等緣故,因此幽燕世家也就不瞭解他的厲害。

唯有劉四端卻知道。

因爲他當初做過聯絡人,屢次出入宋軍,之後與劉六符一起去汴梁受賞。

在開封他不僅見到了三哥劉三嘏,還親眼和親耳聽到了趙駿的傳聞,自然也就明白他的恐怖之處。

就看到劉四端認真地看着他那兩個兄弟,毫不掩飾警告與嚴肅道:“我勸你們,如果不想家族被滅,就老老實實聽我的話。此次知院從遼陽回來,我會前去求見,答應朝廷的要求,我只希望你們能夠安分守己,千萬不要做衝動的事情,以免家族遭受滅頂之災!”

劉二玄和劉五常對視一眼,默然下來。

或許。

老四說的是對的。

有的時候,面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是該順從一些。

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175.第173章 大孫走了,看看電影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70章 島國?辦它!247.第243章 這個男人來自後世264.第260章 夏竦的抉擇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174.第172章 今年的國家任務第448章 樹立正確信仰,掃除牛鬼蛇神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276.第272章 將他們碾進歷史車輪裡(元旦快184.第182章 保不住了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第349章 青塘城破第433章 民生大於天第519章 金國建立,一指頭摁死第104章 下輩子注意點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53章 帝王之術150.第149章 把人變成了鬼(二合一)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47章 晏殊迴歸第80章 所見,所聞131.第131章 大宋不缺官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314.第310章 白話文運動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193.第191章 大貪官孫沔第93章 解試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第69章 認真務實的態度(第九更)260.第256章 趙駿怒斥羣臣(加更一章)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79章 上岸第一劍,先斬輔導員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第92章 取字漢龍,晏殊七竅生煙206.第203章 安龍寨對峙,謹慎的李元昊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233.第230章 你要戰,那便戰第341章 事情鬧大了第346章 遼夏聲東擊西109.第109章 生命不息,CPU不止第398章 豐功偉績,與天下人分享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112.第112章 對付惡勢力的三個辦法第349章 青塘城破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366章 收復青塘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200.第197章 趙駿是小霸王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122.第122章 我趙某是讀春秋的!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227.第224章 建立統一戰線!第93章 解試第36章 驢車漂移的速度與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339章 慶曆六年新的規劃第491章 來大活了第396章 贏得倉皇南顧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5章 仁宗的寬容195.第193章 人情世故,是張大網第21章 第一堂課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08.第205章 陳希亮,長沙驚變第17章 呂夷簡栽跟頭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第105章 糊塗,抄了你家都是我的288.第284章 殺生爲護生第492章 得加錢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207.第204章 趙禎鐵血真男人第328章 餓不死,但很窮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第487章 遍地是龍旗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445章 內燃機?第372章 政制院黨派劃分第30章 趙駿的身份(求追讀,求推薦票)第21章 第一堂課第13章 朕要打死他!第100章 包圍開封府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第368章 東北遼軍三十萬,遇我也需盡低眉
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175.第173章 大孫走了,看看電影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第70章 島國?辦它!247.第243章 這個男人來自後世264.第260章 夏竦的抉擇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174.第172章 今年的國家任務第448章 樹立正確信仰,掃除牛鬼蛇神210.第207章 你們相信我嗎?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第343章 全城搜捕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276.第272章 將他們碾進歷史車輪裡(元旦快184.第182章 保不住了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第349章 青塘城破第433章 民生大於天第519章 金國建立,一指頭摁死第104章 下輩子注意點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53章 帝王之術150.第149章 把人變成了鬼(二合一)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47章 晏殊迴歸第80章 所見,所聞131.第131章 大宋不缺官第326章 不可脫離百姓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314.第310章 白話文運動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193.第191章 大貪官孫沔第93章 解試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第69章 認真務實的態度(第九更)260.第256章 趙駿怒斥羣臣(加更一章)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79章 上岸第一劍,先斬輔導員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第92章 取字漢龍,晏殊七竅生煙206.第203章 安龍寨對峙,謹慎的李元昊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233.第230章 你要戰,那便戰第341章 事情鬧大了第346章 遼夏聲東擊西109.第109章 生命不息,CPU不止第398章 豐功偉績,與天下人分享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112.第112章 對付惡勢力的三個辦法第349章 青塘城破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366章 收復青塘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200.第197章 趙駿是小霸王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122.第122章 我趙某是讀春秋的!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227.第224章 建立統一戰線!第93章 解試第36章 驢車漂移的速度與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第49章 賜趙駿同進士出身第339章 慶曆六年新的規劃第491章 來大活了第396章 贏得倉皇南顧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第5章 仁宗的寬容195.第193章 人情世故,是張大網第21章 第一堂課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08.第205章 陳希亮,長沙驚變第17章 呂夷簡栽跟頭242.第238章 人心經不起試探第105章 糊塗,抄了你家都是我的288.第284章 殺生爲護生第492章 得加錢第91章 棄暗投明,開封府密謀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207.第204章 趙禎鐵血真男人第328章 餓不死,但很窮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第487章 遍地是龍旗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445章 內燃機?第372章 政制院黨派劃分第30章 趙駿的身份(求追讀,求推薦票)第21章 第一堂課第13章 朕要打死他!第100章 包圍開封府第345章 真正厲害的是他!第368章 東北遼軍三十萬,遇我也需盡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