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美陽之戰·軍隊職業化的問題

西元一八五年八月十八日,天氣晴朗。北中國臨近長安的右扶風,美陽城郊。漢帝國拼盡最後的國力組建的大軍,在與數量略多於他們的叛軍對峙着。

雙方的輕騎在中線頻繁交鋒。甚至不時會有數百騎組成的小股部隊找準機會想發動一輪衝鋒。

目的是要打亂敵人的步調,爲己方爭取更多的時間列陣,而讓敵人花費更多的時間。

如此一來,在己方大軍列陣完成,而敵人還處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己方便可以獲得勝利了!

雖然最終無論是漢軍還是叛軍,都沒有達成這個戰術目標。

無論是左翼的孫堅所部,中央的冀州前鋒與漢軍主力,甚至右翼的涼州騎兵都包括在內。漢軍擁有足夠多,殺傷力也足夠強的弩兵部隊。

這種幾百人的小股衝鋒,甚至衝不到漢軍陣列前面,便會被數以千計的強弩射成篩子。

與之相對的,是涼州叛軍。

是的,他們沒有足夠多的遠程殺傷力量。甚至強弩都沒有太多。

但他們的騎兵數量至少是漢軍的兩倍。十五萬大軍中,有一半都是騎兵。

所以當漢軍騎兵向他們發起衝鋒時,他們就可以出動兩倍,甚至三倍數量的騎兵進行驅逐。

這種情況下,漢軍騎兵即使實力略優於對方,也不得不被迫撤退。

……

這樣的前哨戰,進行了將近一個時辰。數以百計的斥候輕騎血灑大地,爲即將展開的大戰,提前預定了幾分血腥與殺意。

巢車上,張溫眼看着己方騎兵屢次逼近對方陣地,又屢次被對方騎兵驅逐。眼看着那些披着破破爛爛的袍子,揮舞着刀劍弓矢,頭髮亂糟糟的剃掉一部分,又綁出許多辮子的羌人騎兵鬼叫着。他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叛羌騎兵,果真兇惡。”

“我大漢鐵騎,也不遜色多少。”在他身邊,蕩寇將軍周慎這樣答道:“倘若單打獨鬥,我大漢鐵騎自然不會遜色於人。只是叛羌騎兵太多。”

“嗯。”張溫點點頭,不以爲意。

即使是這之後,他身邊的將軍又說出了:“幸好車騎有功,命我大軍維持守勢。真乃老成謀國之策啊。”

就算是被這樣奉承了,張溫臉上的表情仍舊是淡淡的。而不像是之前那樣,就算只是爲了湊趣,只是爲了給周慎一點面子,也會露出愉快的笑容。

這讓周慎覺得有點尷尬。當然,就算是他覺得尷尬,張溫也不會太在意。

因爲他已經完全的被吸引了。

被如今,正舉行着的戰爭所吸引。

與紙上談兵不同,與秋獵,演武同樣不一樣。

這是真切的,實實在在的戰爭。單單是數以萬計的大軍鋪天蓋地的聚集在一起的模樣,已經讓張溫覺得震撼了。

他甚至難以想象,倘若這樣龐大的軍隊運動起來,又會是怎樣的場面。

他也第一次產生了茫然,不知所措,乃至恐懼的心情:

自己真的能做到嗎?

面對這樣的戰場,自己真的能獲得勝利嗎?

……

漢軍的列陣速度更快一些。畢竟漢軍的職業性,訓練程度要比敵人更優秀。

但是在整備,列陣完畢之後,漢軍繼續採取守勢。這是預先決定的策略。

以張溫這樣眼高手低的性格來說,這個決定倒是不算差。

因爲進攻的難度更大,需要牽扯的要素更多,需要更加聰明,更加敏銳,更加努力地把握戰機——這一切都是他無法達到的。

所以。倘若選擇進攻。他在忙亂中出錯的概率會大幅增加。因此被敵人趁機擊敗的概率,同樣會大幅增加。

維持守備姿態,而後將指揮權下放給優秀的高級軍官。這個戰術對現在的漢軍來說再合適不過。

“從這一點說,太尉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漢軍陣列的最前方,劉備如是想到。

與張溫一樣,他也站在一輛大概有兩、三層樓那麼高的巢車上,以方便登高望遠,觀察敵情與指揮作戰。

在劉備身邊,是一面巨大的牛皮大鼓,膀大腰圓,赤裸着上半身的漢軍鼓手,幾名號手,傳令兵,以及一名旗手——在旗手周圍,是數面不同顏色的旗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軍令。

如何讓命令儘快傳遞給自己的屬下,一直是困擾着將軍們的問題之一。

在冷兵器時代,戰陣上利用音樂,聲音,旗幟來傳播命令的方法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真正要說的,是劉玄德編組的旗語,以及燈語。

旗手的每一個動作,都象徵着一個漢語拼音的字母。這樣一來,一組動作便可以組成一個更準確的短語——燈光也一樣。以燈光的明滅,象徵字母,而後組成短語——倘若是在夜間,則比旗語更加有效。

——這種旗語與燈語,理所當然,可以將命令更準確,更快速地傳遞給自己的屬下。甚至能讓軍隊真正做到如臂使指。

這也是劉玄德的冀州新軍的改革重點之一。一旦制度成功,則冀州軍的戰鬥力將大幅上升。

惟一的問題是,這需要更多的,更加職業化的,素質更高的軍官與軍士。

軍隊各部的軍候、司馬們一面要注意戰場局勢,另一面也要注意上方命令的話,很容易顧此失彼。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名,乃至幾名專業軍士,追隨在軍候,司馬們身邊,隨時注意主帥發出的旗語命令。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要給他們配備望遠鏡。

以如今的冀州軍爲例。如今的冀州州兵足有五萬,軍戶動員兵超過十萬。十五萬大軍,以每曲五百人中,需要兩名明白旗語,燈語,擁有專業素質的軍士計算。就需要六百名職業軍士……

類似這樣的,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卻非常重要的改革還有很多。

劉備計算,最終冀州需要的職業軍官,軍士,至少需要三千,乃至更多——只有擁有如此數量的職業化人才,纔可以打造一支劉備期望中的,職業化的軍隊。

第三十一章你擋路了第三十八章最後的老馬第八十七章送別迎新第十章混亂第六章先登營第二章出山第十六章你問我支持不支持第五十七章還沒有放棄第三十章別人家的孩子第六十七章力行軍法第四十三章最後的爭辯第九章長江口水戰第三十四章這就是偉大第六章董卓的憤怒第二十七章何進之憂第二十五章我纔是真三國無雙第十二章起兵第二十八章公孫之殤第三十六章大家都在等你呢第六十四章毫無懸念的勝利第四十四章冰雪中的行軍第四十二章有四個張角第二十二章再次崩潰第六十二章長槍的山地戰陣第二十四章伏屍數萬,流血漂櫓第二十四章就算是單挑仍舊是勝利第二章合兵作品相關,練兵記錄第二十一章守望者第四十九章儒墨道法不足論,世間學問此最佳第三十九章絕望第三十二章不甘心第八十二章沮公與,審正南第三十三章慶功宴上第五十一章信任第十一章烏合之衆第三十五章非正常手段第二十一章鏖戰第二十八章尖刺陷阱與赤色鐵騎第六十九章江東糜爛第四十一章張角在此第六十五章戰爭之後,應該是恢復生產第七十章玄德公活我第四十章精銳禁軍·二十萬!第六十九章江東糜爛第二十九章戰爭落幕之後第四十一章大權在握,陰謀繼續第二十章同樣是個慫貨第十七章弩與弓第七十二章最終的結果第一章在路上第五十四章最後的衝鋒第十章賑濟,刺殺第二十章同樣是個慫貨第三十一章助董助袁?第十八章短兵相接第六十七章激動地要命的劉玄德第三十二章洛陽第二十一章內部與外部的敵人第八章登陸了啊第三十四章英雄,梟雄第三十四章英雄,梟雄第七十二章最終的結果第四十八章全國的強兵第五十二章在握!第三章董卓言利第八章遮蔽戰場第六十二章龐大卻拙劣的戰爭第四十二章有四個張角第十一章璀璨卷末小結第三十三章最後的瘋狂第五章與曹孟德關於西方的路上閒談第五十五章藏起的王牌與郡兵第四十八章下一個問題是,學派如何?第三十二章全線出擊第三十二章全線出擊第十七章弩與弓第二十五章武力建設第四十八章下一個問題是,學派如何?第十七章安定後方以及休養生息?第二十四章期許第三十章廣宗鏖戰第六十八章既然已經動手過了第四章婚事?第四章後宮擴充第四十六章黑暗的角落第四十章張角何在第三十四章備非良人第十二章一切都結束了第十七章以步對騎(第二更,求訂閱!)第十一章烏合之衆第五十四章最後的衝鋒第三十六章新時代,舊時代第七十五章涼州警訊卷末小結第四十三章最後的爭辯第二十六章強弩三段式射擊第三章相見恨晚第八十七章送別迎新
第三十一章你擋路了第三十八章最後的老馬第八十七章送別迎新第十章混亂第六章先登營第二章出山第十六章你問我支持不支持第五十七章還沒有放棄第三十章別人家的孩子第六十七章力行軍法第四十三章最後的爭辯第九章長江口水戰第三十四章這就是偉大第六章董卓的憤怒第二十七章何進之憂第二十五章我纔是真三國無雙第十二章起兵第二十八章公孫之殤第三十六章大家都在等你呢第六十四章毫無懸念的勝利第四十四章冰雪中的行軍第四十二章有四個張角第二十二章再次崩潰第六十二章長槍的山地戰陣第二十四章伏屍數萬,流血漂櫓第二十四章就算是單挑仍舊是勝利第二章合兵作品相關,練兵記錄第二十一章守望者第四十九章儒墨道法不足論,世間學問此最佳第三十九章絕望第三十二章不甘心第八十二章沮公與,審正南第三十三章慶功宴上第五十一章信任第十一章烏合之衆第三十五章非正常手段第二十一章鏖戰第二十八章尖刺陷阱與赤色鐵騎第六十九章江東糜爛第四十一章張角在此第六十五章戰爭之後,應該是恢復生產第七十章玄德公活我第四十章精銳禁軍·二十萬!第六十九章江東糜爛第二十九章戰爭落幕之後第四十一章大權在握,陰謀繼續第二十章同樣是個慫貨第十七章弩與弓第七十二章最終的結果第一章在路上第五十四章最後的衝鋒第十章賑濟,刺殺第二十章同樣是個慫貨第三十一章助董助袁?第十八章短兵相接第六十七章激動地要命的劉玄德第三十二章洛陽第二十一章內部與外部的敵人第八章登陸了啊第三十四章英雄,梟雄第三十四章英雄,梟雄第七十二章最終的結果第四十八章全國的強兵第五十二章在握!第三章董卓言利第八章遮蔽戰場第六十二章龐大卻拙劣的戰爭第四十二章有四個張角第十一章璀璨卷末小結第三十三章最後的瘋狂第五章與曹孟德關於西方的路上閒談第五十五章藏起的王牌與郡兵第四十八章下一個問題是,學派如何?第三十二章全線出擊第三十二章全線出擊第十七章弩與弓第二十五章武力建設第四十八章下一個問題是,學派如何?第十七章安定後方以及休養生息?第二十四章期許第三十章廣宗鏖戰第六十八章既然已經動手過了第四章婚事?第四章後宮擴充第四十六章黑暗的角落第四十章張角何在第三十四章備非良人第十二章一切都結束了第十七章以步對騎(第二更,求訂閱!)第十一章烏合之衆第五十四章最後的衝鋒第三十六章新時代,舊時代第七十五章涼州警訊卷末小結第四十三章最後的爭辯第二十六章強弩三段式射擊第三章相見恨晚第八十七章送別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