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郭嘉之謀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三國之謀伐酷筆記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陶謙忽然無故攻擊曹操,佔領了濟北國,這裡面顯然有問題。

陳暮自然不能只聽曹操一面之詞,畢竟涉及的關係極爲複雜,已經脫離了他最開始的目標。

還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以爲當初是劉備軍幫陶謙坐穩了徐州,他就能感恩戴德,以示友好,卻忽略了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對錯的理念。

其實也不怪陳暮沒有去想這個問題,因爲他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出來陶謙一定要進攻曹操的理由。

雖然他們還未簽訂盟約,也沒有互相友好,但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在關中與劉備並肩作戰,即便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陶謙就不怕老大哥震怒?

等會。

難道又是那套遠交近攻的把戲?

陳暮驚醒。

歷史上,袁術——陶謙——劉備——公孫瓚四人結爲盟友,而袁紹——曹操——劉表三人結爲盟友。

早期的中原大戰,實際上就是袁紹跟袁術之間的戰爭,大家都在遠交近攻而已。

春秋戰國時代玩剩下的把戲,到了三國並不過時,依舊在用。

只不過從一開始陳暮是想過這個問題,包括曹操在內,這兩年也是花了大力氣拉攏。可他萬萬沒想到,最先搞出事情的居然是陶謙。

陶謙的地理位置其實很差,北面是冀州,東面是青州,西面是兗州,西南面是豫州,南面是揚州,可謂四戰之地。

如果陳暮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首先肯定是想辦法聯盟實力最強大的劉備,然後再慢慢侵吞兗州豫州揚州等地,徐徐發展,等自身實力壯大之後,再跟劉備決一死戰。

這其實也是歷史上曹操在兗州的發展路線,先與最強大的袁紹聯盟,打擊袁術,再侵吞徐州豫州,官渡之戰解決袁紹,一統北方,再南下攻略江南。

但曹操那個時候成功了,是因爲袁紹需要曹操作爲抵禦袁術和陶謙的屏障,他自己也需要解決公孫瓚才能去想別的事情。

而現在陶謙就在劉備旁邊,就跟歷史上早期袁紹可以輕鬆消滅曹操一樣,現在劉備也可以輕鬆搞定陶謙。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陶謙忽然與現在的劉備盟友曹操交惡,顯然是一件不理智的行爲。

因爲他被曹操孫堅劉備三人包圍了,隨時會面臨三路夾擊的危險。

那到底是什麼促使他這樣做呢?

陳暮皺起眉頭。

利益?

情面?

仇恨?

亦或者其它原因?

這個問題一時想不明白,只能去找當事人問個清楚。

因此過了一會兒,陳暮纔看向曹操,平靜說道:“孟德兄勿慌,此去青州,我會向大哥說明,此事青州不會坐視不理,必要的時候,我們會派兵支援。”

曹操笑容滿面道:“那就多謝子歸了,其實此事我已經與玄德商議過,他已經派人去與陶謙交涉,答應會給我一個交代。”

陳暮點點頭:“這樣就最好。”

曹操笑嘻嘻地給自己倒了一杯酒,又問道:“子歸以爲,當今之天下大勢,應當如何?”

陳暮略帶絲絲狐疑地看了眼曹操,思索片刻,轉頭問道:“我記得當初在洛陽,孟德兄談起自己平生之願,是希望迎回天子之後,替天子征討四方賊寇,待天下安穩,則一路向西,攻伐南侵異族,如衛將軍、霍驃騎那般,封狼居胥?”

“是啊。”

曹操舉起酒一飲而盡,有些感懷道:“可惜天子罹難,喪命於賊手,我此生之願望,恐怕難以實現了。”

陳暮笑言道:“孟德兄可不能消沉意志,

天子雖罹難,但天意不絕炎漢,宗正爲光武世祖之苗裔,東海恭王之後,鵷動鸞飛,已在洛陽繼承大統,延續漢室正統。且宗正有言,待平定江山,他便從宗室之中選出子弟,退位禪讓,以正賢明,孟德兄怎麼能因爲天子罹難,而感到悲傷呢?”

曹操訕笑了一聲,說道:“是我失言了,只是如今四方賊寇洶洶,天下有異心之人如過江之鯽,數不盡數。以子歸之見,我等應該先以何人攻之,應當以何人爲友?”

陳暮毫不猶豫道:“冀州王芬於先帝尚在時就擅立僞帝,此舉與謀逆無異,自然先攻冀州。”

“嗯。”

曹操放下酒杯,若有所思地道:“待平定冀州之後呢?”

“自然是誰不服從朝廷調遣就攻誰。”

陳暮淡淡地道。

服從朝廷調遣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等冀州平定下來,你什麼荊州牧徐州牧揚州牧豫州牧兗州牧,統統召回中央朝廷擔任九卿。

按理來說,這可是升官。

在和平年代,皇甫嵩做過冀州牧,黃琬做過豫州牧。

兩個人手握一州軍政大權,地位堪比王侯。

一道詔令,就得老老實實回去。

但這一招在戰亂年代,自然就變得不同了些。

那些有異心之人,不一定會聽。

所以一道詔令,牛鬼蛇神全都照出影子。

誰賴在州牧位置上不走,那就是不臣之人,自然要攻取伐之!

曹操眯起了眼睛,平靜地點點頭道:“原來如此。”

陳暮夾了一口菜,輕輕咀嚼,同樣也眯起眼睛看着曹操,片刻後說道:“孟德兄坐鎮兗州,爲洛陽之屏障,可還得盡心盡力,切勿懈怠纔是。”

“唉。”

曹操苦笑道:“我去年纔剛剛平定兗州各地叛亂和南侵的黑山賊,現在各郡民不聊生,日子過得極爲艱難,北面又要防備那王芬,東面還有陶謙虎視眈眈,苦不堪言呀。”

“無妨的。”陳暮指了指東方,又指了指洛陽,微笑着說道:“我大哥在青州帶甲三十萬,二哥在司隸帶甲二十萬,兵強馬壯,便是孟德兄最大的依仗。只要孟德兄忠誠於朝廷,忠誠於天子,待冀州平復之後,朝廷不會虧待了兄長。”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老曹你的小心眼最好都收起來,青州和司隸現在都有可是在你左右兩邊,如果你不老實,等搞定王芬之後,小心連你一塊收拾咯。

“呵呵。”

曹操只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宴會很快就結束了。

今日天色尚早,陳暮就啓程告辭。

曹操送他出了大殿,笑着說道:“既然賢弟趨走風塵,歸心似箭,那我便不遠送,允誠在東阿,亦會設宴款待,以敘舊情。”

“兄長還請回,愚弟拜別,它日再敘。”

陳暮拱手一禮,轉身在胡平胡勇張龍趙虎等護衛的保護下,出了門,上了馬,出城而去。

見他離開,曹操這才轉過身回到殿內。

卻在大殿右側通往後院的屏風之後,緩緩走出一個年輕人來。

之見此人身高七尺六寸,體態修長,四肢纖細,皮膚白皙,清攫的面容有一種病態般的秀氣。

他穿着一身淡藍色長袍,長袍飄飄如仙,整個人像是謫仙下凡一樣雋逸風姿。

“奉孝,你怎麼看?”

曹操轉過頭,看向這個男人。

他居然就是陳暮想要回到青州之後,就招攬來的郭嘉!

郭嘉長得很帥,比之漢末第一美男子陳暮,也僅僅只是差那麼一點點而已。

他站在屏風後面,雙手籠在袖子裡,微微一笑說道:“陳子歸此人,當真是名不虛傳。”

“何以見得?”

曹操揮了揮手,示意在廳堂內服侍的侍女以及夏侯儀夏侯惇曹仁他們先下去,只留下郭嘉程昱陳宮戲賢四人。

五人紛紛落座,郭嘉坐在席上微微彎腰,含笑道:“明公剛纔問了幾個問題,可曾見他透露點什麼?言語之中可謂滴水不漏,想要從他嘴裡套出一些話,恐怕難如登天。”

“不錯。”

程昱蒼老的聲音略帶了絲絲沙啞,輕聲道:“公問他平定冀州之後,應當取誰?聰明人的做法應當說關中李傕郭汜等人,爲先帝報仇。可他卻說誰不服,便伐誰。這句話,其實有警告的意味。”

曹操嘆道:“我聽出來了,他連續警告了我兩次。可奈何兗州剛剛平定,又如何比得上青冀二地?我此時力小貧弱,不得已只能依附於那劉玄德,不敢有所作爲。”

戲賢思索道:“這劉玄德所圖甚大呀,擁戴伯安公爲帝,怕是看中了伯安公無後,若是讓劉玄德取了冀州,待伯安公百年之後,怕是......”

“這也是我的顧慮。”

曹操眉頭深皺,天下人或許會被陳暮的鬼話矇騙,但他騙不過那些真正有智謀的人。

劉虞無後,而且他的年紀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作爲東海恭王之後,劉虞的祖父劉嘉是順帝永和元年的光祿勳,當時劉虞就已經出生了,比永和六年出生的程昱還大七歲,已經五十九歲。

這麼大的年紀,再折騰個幾年,差不多也該到了遲暮之年,行將就木。

而一旦那個時候劉備利用劉虞的威望,以中央朝廷的名義平定了冀州,取了冀州加上青州這兩塊根據地,那麼再加上公孫瓚這麼個鐵桿盟友,北方基本上就已經無敵手。

恐怕那時也不用去什麼宗室找人繼位了,滿朝上下,差不多也該是“衆望所歸”,由劉備堂堂正正地從劉虞那裡接任帝位。

到了那時,曹操基本就是成了劉備的打工仔,這對於曹操來說,是絕對無法忍受的事情。

“難道我們要選擇與劉備背道而馳嗎?”

陳宮沒有急智,只能見招拆招,有些後知後覺地說道:“可伯安公威望甚重,世人怕是大多都認可此時的朝廷。而劉備亦被聖朝倚重,我們若是與他作對,就只能與王芬聯合起來,恐被世人指摘與篡逆之人勾結。”

曹操的眉頭就皺得更深了。

歷史上曹操可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因爲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雖然名爲漢臣,實爲漢賊,殺皇后,毒死皇子,僭越稱王,又爲了給曹丕鋪路弄死了不少漢朝老臣。

但至少在前期靠着劉協的名頭,他還是得到了不少人心。

先是靠着忠於漢室的荀彧拉了成噸的人才,然後南征荊州的時候,兵不血刃拿下荊北,就連孫權部下,都有無數人規勸孫權投降曹操。

可見那個時候大家還是認可他代表了漢室天子,來討伐一切不臣之人。

而現在不僅劉辯沒了,連劉協也沒了,曹操想要挾天子令諸侯都沒天子給他脅迫,反倒是劉備擁戴了劉虞,隱隱有些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味,讓他心裡十分不安。

五人沉默了許久,曹操開口說道:“志才,奉孝,仲德,宮臺,你們覺得,我應該考慮冀州那邊提出的締結盟約嗎?”

“不!”

戲賢與郭嘉幾乎同時開口。

聽到對方的異口同聲,二人對視一眼,相視一笑。

之所以戲志纔會舉薦郭嘉來兗州,就是因爲兩人的智計謀略相近,引以爲友也。

反倒是程昱老成持重沒有說話,陳宮緩智,出計比較慢,差了一拍。

曹操見他們二人反對,便問道:“爲何?”

郭嘉搖搖頭道:“我去過冀州,在王芬那待了一陣,王芬此人雖有治理地方之才,卻無軍事才能,必不能久,跟他聯合,自尋死路爾。”

“可是若劉備攻下冀州,實力大漲,怕是河南之地,再也無人可以與他抗衡矣。”

曹操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郭嘉笑道:“王芬雖不修兵事,但冀州的底子擺在那裡,劉備一時半會,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攻下來,此時正是明公的發展之際,應當表面聯合劉備,暗中則與另外一個人相結,此左右逢源,便有生路可尋。”

“誰?”

“袁紹!”

“袁本初?”

聽到郭嘉的話,曹操納悶道:“他現在不過是一郡太守,兵少將寡,如何能爭天下?”

郭嘉說道:“我在王芬那裡曾經見過袁紹,此人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必不甘久居人下。我料今年之內,冀州必有大變,雄踞冀州者,必袁本初也。”

逆風戰神可不是開玩笑的,當初就敢帶兵殺入皇宮誅殺宦官,哪怕去了冀州,被王芬壓制得頭也擡不起來,但依舊雄姿英發,時時想着奪取冀州爲基業。

那麼袁紹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曹操嘴中“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以及郭嘉嘴中“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呢?

當然是在他奪取了冀州那麼大塊基業的時候。

逆風一打五,順風浪超鬼,看袁紹的前半生,就彷彿像是在看網文小說的主角。而後半生,則完完全全是網文小說裡被主角吊打的反派。這前後差異,屬實令人匪夷所思。

但至少眼下的袁紹,還處於前半生的時期,沒有那麼浪過。所以郭嘉對於他的評價還算不錯,覺得他是一個能夠佔領冀州的人。

要知道,現在的冀州可比青州富裕得多。

青州在漢朝時期本來就不算好基業,要人才沒人才,要人口少人口。也就是陳暮這七八年的治理,引入水稻、廣納人才、開墾田地、吸引流民,才變得富裕起來。

而冀州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同樣經過王芬七八年治理, 州強民富,光人口就比青州多了近二百萬,底子非常厚。

所以郭嘉認爲,劉備要想短時間內擊敗王芬不太可能,而趁着他與王芬糾纏的時候,左右逢源,偷偷發展。

等到袁紹佔據冀州之後,必然會繼續與劉備爭鬥,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曹操坐山觀虎鬥,最後不管誰取得勝利,都給予致命一擊,此便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也。

聽到郭嘉的話,曹操撫摸着自己的鬍鬚,眯着眼睛,轉頭看向戲賢程昱陳宮三人道:“你們以爲呢?”

“可!”

程昱只回了一個字。

陳宮道:“容我回去想想其中利弊,明日答覆。”

戲賢則說道:“不管冀州會不會是袁紹奪取,至少眼下,我們不能與劉備交惡。而且我們運氣不錯,若沒有陶謙這事,劉備讓我們一起進攻冀州,我們還真找不到什麼藉口,如今陶謙先攻打我們,又佔領濟北,我們便有足夠的理由不出兵了。”

“嗯。”

曹操深以爲然地點點頭,說道:“好,那便就此決意,先聯合劉備,徐徐圖之。”

三國之謀伐最新章節地址:

三國之謀伐全文閱讀地址:

三國之謀伐

三國之謀伐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382章郭嘉之謀)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七十四章 盟主孫策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五十章 鬥將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請假條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四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六十章 孫策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九章 壽誕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六十二章 朝會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請假條第一百一十章 邗溝通航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
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九十九章 二聲巨響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七十四章 盟主孫策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第六章 漢末羣雄之猛虎孫文臺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二十四章 別怕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五十章 鬥將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請假條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六章 呂布的處境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一十四章 易陽城巷戰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四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五十七章 朝堂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六十章 孫策第九十七章 漢口水戰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六十七章 不打了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九章 壽誕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六十二章 朝會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二百七十八章 我之罪也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請假條第一百一十章 邗溝通航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