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洛陽宮內的燈火通明,劉禪坐在御書房內,手中緊握着那份沉甸甸的鄉試名單。
他緩緩展開名單,目光在字裡行間遊走,心中五味雜陳。
文舉的名單上,近九成的名字後面都標註着世家出身,這些世家子弟,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彩飛揚,自然在考試中佔據優勢。
而那一成不到的寒素出身者,雖然數量寥寥,但他們的名字卻如同璀璨星辰,在劉禪的眼中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劉禪輕輕嘆了口氣,心中暗自感慨:“這個時代,世家壟斷教育,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何其艱難。我雖然在基層開設了學堂,但這種改變,絕非幾年之功就能奏效。但無論如何,我都不能放棄,我要爲那些有才華的寒門子弟,打開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門。”
他轉而看向武舉的名單,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武舉之中,竟有四成是平民百姓出身,他們憑藉着自己的勇氣與武藝,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劉禪心中明白,這些武舉出身的將士,將是他未來改革軍隊、穩固政權的重要力量。
他細細端詳着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彷彿能看到那些英勇的將士,在沙場上奮勇殺敵的身影。
他的眼神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心中暗自下定決心:“有了這四成武舉出身的將士,我便可以慢慢地替換掉軍中中層基層的將官,將軍隊變成我絕對的穩定盤。如此一來,即便是在處理世家問題的時候,我也無需再擔心軍隊會譁變。”
想到這裡,劉禪站起身來,在御書房內來回踱步,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彷彿每一步都踏在了未來的征途上。
他停下腳步,凝視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壯志:“我劉禪,定要打破世家的壟斷,讓天下有才之人,都有施展才華的舞臺。我要讓這大漢的江山,更加穩固,更加繁榮!”
次日清晨,劉禪召集了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他手持鄉試名單,神色莊重地宣佈了考試的結果。
他的聲音洪亮有力,穿透朝堂的每一個角落:“諸位愛卿,本次鄉試,我朝涌現出了衆多才華橫溢的學子。文舉之中,世家子弟固然佔據多數,但寒門子弟亦有不俗表現。武舉之中,更是平民百姓與世家子弟各展所長。此乃我大漢之福,亦是朕之幸事。”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員,繼續說道:“朕深知,世家壟斷教育,已非一日之寒。但朕決心改革,爲寒門子弟開闢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同時,朕亦將重用武舉出身的將士,以強化我軍之實力。望諸位愛卿,能齊心協力,共襄盛舉。”
朝堂上的官員們,聽着劉禪的慷慨陳詞,心中各有思量。
世家大族的官員們,雖然面上不顯,但心中卻暗自嘀咕:“這劉禪,竟想打破世家的壟斷,真是癡心妄想。”
而那些出身寒門的官員,則是面露喜色,心中暗自慶幸:“陛下英明,我等寒門子弟,終於有了出頭之日。”
劉禪看着朝堂上的反應,心中明瞭各人的心思。
他微微一笑,眼神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改革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將一往無前。
洛陽,在夏日的餘暉下顯得愈發莊重。鄉試的結果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整個洛陽城上下議論紛紛,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高門大戶,無不對此次考試的結果充滿了好奇與揣測。
洛水河畔,秋風輕拂,波光粼粼,彷彿也在訴說着這座城市的喧囂與變遷。
河畔的一座莊園內,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這裡是洛陽士族子弟們常聚之地,今夜更是熱鬧非凡,因爲鄉試的結果剛剛揭曉,無論是得意者還是失意者,都匯聚於此,賦詩飲酒,以消胸中塊壘。
莊園的大廳內,華燈初上,燭光搖曳,映照出一張張或年輕或滄桑的臉龐。
潁川士族子弟、冀州士族子弟、洛陽本地的士族子弟,他們身着華服,頭戴玉冠,腰間佩帶着精美的玉佩,一個個談笑風生,卻也難掩心中的波瀾。
“唉,陛下真是愈發不信任我們了世家大族,竟要用那些泥腿子來分潤我們的權利。”一位潁川士族子弟搖着頭,滿臉的不甘與無奈。
“可不是嘛,那些泥腿子懂什麼治國之道,不過是些粗鄙之人罷了。”另一位冀州士族子弟附和道,手中把玩着酒杯,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屑。
洛陽士族子弟們也紛紛點頭,他們心中都憋着一股氣,覺得自己的才華被埋沒,世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在這羣人中,陳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身材魁梧,面容俊朗,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但此刻他的眼神卻有些憂鬱。
陳泰的父親陳羣曾是曹魏的重臣,但因未能及時歸降漢國,如今還在功德林進行思想教育。
陳泰自己也因此受到了牽連,雖然才華橫溢,卻無從施展。
眼見着那些寒素泥腿子即將上位,陳泰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酒水順着嘴角流下,打溼了他的衣襟。
他彷彿感受到了世家的衰落,感受到了自己命運的坎坷。
“陳兄,何必如此沮喪?”一位士族子弟拍了拍陳泰的肩膀,試圖安慰他。
陳泰苦笑一聲,搖了搖頭:“你們不懂,我父親一生爲曹魏盡忠,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而那些泥腿子,憑什麼能夠上位?這世道,真是變了。”
衆人聞言,皆沉默不語。他們雖然也對現狀不滿,但卻無力改變。
只能借酒消愁,以詩會友,暫時忘卻心中的煩惱。
詩會進行得如火如荼,士族子弟們紛紛吟詩作畫,展示自己的才華。
然而,陳泰卻心不在焉,他的眼神不時地飄向窗外,望着那輪皎潔的明月,心中思緒萬千。
終於,詩會漸漸散去,士族子弟們或醉或醒,紛紛離去。
陳泰也起身,走進了莊園內的一間密室。
密室佈置得極爲簡樸,只有一張書桌和幾把椅子。
陳泰坐在書桌前,沉思片刻,然後喚來了侍從,吩咐道:“去,把鍾會請來。”
不一會兒,鍾會便來到了密室。
他身材瘦削,面容清秀,眼神中透露出一股睿智。
他走進密室,見陳泰一臉嚴肅,心中不禁有些詫異。
“陳兄,何事如此緊急,竟要在密室相見?”鍾會問道,一邊在椅子上坐下。
陳泰看了鍾會一眼,深吸一口氣,說道:“鍾兄,你可知此次鄉試的結果,對世家意味着什麼?”
鍾會皺了皺眉頭,說道:“我自然知曉,世家子弟未能佔據主導,陛下有意扶持寒素,此乃世家之危。”
陳泰聞言,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來:“正是如此!陛下如此行事,世家必定衰弱。我等世家子弟,豈能坐視不管?”
鍾會聞言,神色微變,他站起身來,走到陳泰身邊,低聲說道:“陳兄慎言,妄言君父,乃死罪!”
陳泰呵呵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屑:“我潁川陳氏多俊才,而陛下不用,反而用那些泥腿子,何解?鍾兄,你若是甘心爲漢帝賣命,那便當我此話沒說。”
鍾會聞言,眉頭緊皺,他盯着陳泰的眼睛,試圖從中看出他的真實意圖。
然而,陳泰的眼神卻堅定無比,彷彿已經下定了決心。
鍾會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陳兄,你可知你此言一出,若是傳揚出去,我等皆將死無葬身之地。”
陳泰冷笑一聲:“哼,我豈會不知?但世家之危,迫在眉睫,我等若不挺身而出,難道要眼睜睜看着世家衰落嗎?”
鍾會沉默片刻,然後緩緩說道:“那陳兄有何打算?”
陳泰眼中閃過一絲寒光,他走到窗邊,望着窗外的夜色,冷冷地說道:“得讓陛下知道,他離不開世家。離開世家的結果,他承擔不起!”
鍾會聞言,心中一震。
他盯着陳泰的背影,試圖從他的語氣中聽出更多的信息。
然而,陳泰卻不再言語,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彷彿已經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緒中。
鍾會眼睛一閃,他知道陳泰此言非同小可,其中必定隱藏着某種陰謀。
他走到陳泰身邊,低聲問道:“你欲如何做?”
陳泰轉過身來,看着鍾會的眼睛,冷冷地說道:“我自有計較。鍾兄,你可願與我共謀大事?”
鍾會心中猶豫不定,他知道此事一旦涉足,便再無回頭之路。
然而,看着陳泰那堅定的眼神,他彷彿也被感染了一般,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勇氣。
“陳兄,你且說來聽聽。”鍾會低聲說道,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決絕。
陳泰見狀,心中一喜。
他知道,鍾會已經心動,只要再稍加勸說,便能拉他入夥。
於是,他走到書桌前,鋪開一張地圖,開始詳細地闡述自己的計劃。
鍾會聽着陳泰的講述,眼神中閃爍着光芒。
他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心中已經下定了決心要與陳泰共謀大事。
然而,他也知道此事風險極大,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
因此,他提醒陳泰道:“陳兄,此事關係重大,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可有絲毫疏忽。”
陳泰聞言,點了點頭:“鍾兄放心,我自有分寸。此事若成,世家必將重振雄風;若敗,我等亦無愧於心。”
兩人相視一笑,眼中都透露出一股堅定與決絕。
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但爲了世家的榮耀與未來,他們願意豁出一切去拼搏。
夜色漸深,密室中的燭火依舊搖曳着。
陳泰與鍾會還在密謀着他們的計劃,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
然而,他們也知道,這條路上充滿了荊棘與危險,但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窗外的洛水河依舊靜靜地流淌着,彷彿也在見證着這場歷史性的變革。
當然,是變革還是謀逆,就得看結果了!
洛陽城,古老而莊嚴,其西北一隅,辟雍靜謐地坐落在那裡,彷彿是歷史長河中一顆被遺忘的明珠。
辟雍之內,松柏蒼翠,掩映着一座座簡樸的屋舍,這裡便是魏國舊臣舊將們的棲身之所——功德林。
功德林內,一片肅穆,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墨香與松柏的清新。
一羣身着素服的魏國舊臣舊將,或站或坐,皆是一臉沉思之色。
他們雖已身陷囹圄,但那股從骨子裡透出的傲氣,卻依舊難以掩飾。
爲首之人,不是別人,正是魏國昔日的尚書令——陳羣。
陳羣年事已高,鬚髮皆白,但眼神卻依舊銳利如鷹。
他身着一襲洗得發白的素袍,袍角隨風輕輕擺動,顯得格外飄逸。
他的面容清癯,額頭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但那雙眼睛,卻像是能洞察世間一切奧秘的深淵。
此刻,他正手持一卷書簡,端坐在一張簡陋的木案前,聚精會神地閱讀着。
那書簡上,密密麻麻地記載着大漢天子的言行錄,每一個字,都彷彿蘊含着無盡的智慧與力量。
陳羣的心中,五味雜陳。
他曾是大魏的棟樑之材,輔佐曹丕登基,見證了魏國的輝煌與衰落。
如今,卻身陷敵國之手,成爲了階下囚。
然而,他的傲骨並未因此而被磨滅,他堅信,只要心中有志,終有一日,定能重獲自由,再展宏圖。
在陳羣身旁,坐着幾位昔日的同僚,他們或低聲交談,或默默沉思。
其中一人,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深深的哀傷,他便是帝師鄭稱的摯友。
鄭稱在得知魏帝曹叡慘死之後,悲痛欲絕,毅然選擇了自刎而死,以表忠心。
他的死,讓功德林內的所有人都爲之動容,也讓陳羣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
“鄭公啊鄭公,你爲何如此決絕?”陳羣在心中暗自嘆息。
“你我雖身陷囹圄,但只要心中有志,終有出頭之日。你何苦如此輕生呢?”
然而,陳羣也明白,鄭稱的死,是對魏國忠誠的極致表現。
他心中雖然惋惜,但也爲鄭稱的忠勇所感動。
功德林內,雖然名爲囚禁之地,但實際上,漢國對這些人並無太多約束。
他們每日除了學習大漢天子的言行錄外,還可以自由交談,討論時局。
漢國似乎並不擔心他們會逃走或反叛,因爲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處境。
他們是大魏的舊臣舊將,是漢國的階下囚,但更是有着傲骨和尊嚴的士人。
這一日,陽光透過鬆柏的枝葉,灑在了功德林內的空地上。
陳羣正手持書簡,沉浸在大漢天子的智慧之中。
突然,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陳羣,你兒子陳泰來見你了!”一個宿衛的聲音在門外響起,他的語氣中帶着一絲不耐煩。
“一刻鐘,不要超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