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元旦大朝會

正月初一,長安舉行元旦大朝會,皇帝楊侑下詔允許唐王李淵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行禮時也不必通報姓名,出行儀仗增加前後羽葆、鼓吹。

楊侑宣佈了這個消息,又被百官參拜之後,便被李淵以其身體不適爲由,請離了朝會大殿。

皇帝楊侑離開朝會大殿後,李淵坐在了龍椅的右下方位置上,面向百官,隱然已是帝王一般的氣派。

按隋制,元旦大朝會在正月初一這天舉行,不僅京官,地方上各郡也要派人來參加,稱爲朝集使,在此等亂世中,朝集使的多少可以看出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像大業十二年的元旦大朝會中,各地未派朝集使的郡縣,便多達二十餘郡,可見天下其時的崩壞程度已很嚴重。

到了此時,江都的朝廷只怕需要統計的不是有哪些郡沒派朝集使,而只需統計一下有哪幾個郡派了人來即可,因爲此時仍在江都朝廷掌控下的郡已着實不多了。

李家是在去年的十月份控制長安,入主關中的,到現在也就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所控制的地盤已如滾雪球般急速增加,故而此時的長安元旦大朝會,參加的人很多,一點都不顯得冷清。

李淵所坐的位置之下,是一排臺階,臺階之後的平臺上,側身坐着唐國世子李建成,目不斜視的看着東面,神態略有拘謹。

李建成所處的位置之下,又是一排臺階,直到平地,平地的左右兩側,則分別坐在李隱與李世民兩兄弟,兩人之後,則侍立着文武百官。百官如要看李淵,需要仰起頭才行,且難以看清容貌,有天威難測之感。

元旦大朝會是繁瑣的,特別是在李家剛入主關中的這個時候,可謂百廢待興,要討論的事情很多,要聽取地方各郡的稟報之事也很多,需要着手處理的事情就更多了,按以往慣例舉行三天的大朝會,恐怕得再延時兩天才行。

端坐在一旁的李隱,其實是無聊得有些想打瞌睡的,不過爲了自身的良好形象考慮,這才強打起精神來,假裝成一副認真參與其中的樣子。

當時間到了正月初五的時候,元旦大朝會這才終於到了尾聲。

李淵這時咳嗽了一聲,將衆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百官也精神爲之一震,知道是時候討論今後的軍事方略,這件最後的緊要大事了。

討論軍事方略,不需過多人在場,一些無關緊要的人全都結束大朝會,退了出去,只剩下二十多個李唐勢力中大權在握的人物。

“接下來我軍的主攻方向該往何處,各位都說說吧!”李淵淡然道。

劉文靜率先出列揚聲道:“自然是先平定隴右、河西地區的薛舉、李軌,以穩定關中的大後方,然後再東向進取中原,奪取洛陽,最後再平定四方了。”

劉文靜之言,本就是李唐勢力的既定策略,劉文靜不知道爲什麼李淵還有再多問。

然而裴寂卻道:“我以爲不然,現在李密正大舉進攻洛陽,洛陽方面屢次戰敗,只怕是支撐不了多久的了,若是讓李密得了洛陽,誰能與之爭鋒?所以我認爲應立即讓大軍東出潼關,以從中謀利。”

裴寂之所以在現在的李唐勢力中,成爲位高權重之人,一是他爲晉陽宮監的時候,偷偷的從晉陽宮的兵器鎧甲等物資中,運出了許多給暗中招兵買馬的李淵,大爲增強了李淵的實力。

其二則是擁立之功了,無論是一開始的大將軍,還是後來的太尉,再到唐王,裴寂都是第一個倡議擁立的人,每次擁立所把握的時機都很恰當,李淵也都同意了,所以若論擁立之功的話,裴寂是當屬第一的。

但是,裴寂的軍事眼光,是公認的十分粗淺的,這點是在進軍關中的路上,逐漸形成定論的,由他所提出的方略,基本都被李隱、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反駁過,最後也都證明了李隱他們纔是對的。

不過此時裴寂之言說完後,劉文靜卻沒立即反駁,反而陷入了沉思之中。因爲裴寂所說的話中,有一句不得不讓人仔細斟酌:若是讓李密得了洛陽,誰能與之爭鋒?

李密現在號稱有百萬帶甲之士,實際肯定沒那麼多,但也是兵力最強的,洛口倉、黎陽倉又都在他手上,所以兵糧都不缺,唯一缺的,便是那座能將其威望推向頂峰的東都洛陽城了。

李密若得洛陽,中原就再沒有他的對手,他的數十萬兵力也將不再受到掣肘,四周將無人能抵擋他,到那個時候,李密肯定要揮兵西進,來與李唐爭奪關中之地的。

考慮到此等險惡的情形,不僅是劉文靜,連李世民等人,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裴寂見此隱隱有自得之意。

李隱卻在這時站起來出列道:“裴長史之言,我不敢苟同。李密之患,遠在將來;薛舉、李軌之患,則近在腹心,醫者醫人,怎能火燒眉頭的捨棄腹心之患不治,而先去考慮將來的病患?所以應當繼續執行以前的策略,先滅薛舉、李軌爲妥。”

“此乃鼠目寸光之言!”李隱話音剛落下,裴寂便立即哼聲道。

李建成這時說道:“二弟之言不無道理,然而此時洛陽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可能被李密攻破,如果我此時大軍東進的話,說不定能在李密之前攻佔了洛陽,到那時,東西二京皆爲我所有,天下大半可傳檄而定,又何懼薛舉、李軌和李密?所以機不可失,應當率大軍東進爲上。”

“不錯,世子說的有理。”“世子之言纔是最明智的選擇!”李建成說完後,裴寂、竇威、唐儉等人紛紛點頭贊同。

李隱嘆道:“王世充是善戰之輩,又豈是李密所能輕易擊敗的?”

裴寂笑道:“晉國公可曾見過王世充?爲何這麼敢肯定王世充能抵擋住李密的進攻?”

李隱一陣語塞,他自是不能說這是因爲他有後世的知識,知道王世充雖屢屢戰敗,但卻如小強一般,死死的守住了洛陽城。

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十八章 反殺第122章 竇建德第二章 翠雲峰匪盜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66章 瓦崗寨之變(下)【求首訂!】第261章 進洛陽第二十四章 奪城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185章 封賞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260章 生擒建德第262章入主中原第三十八章 王爺,不好了!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第165章 瓦崗寨之變(中)【求首訂!】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208章 教妻射箭第185章 封賞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楊廣第九十四章塔布部落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54章 洛陽八要地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129章錢糧第140章 劉武周起馬邑第109章 尉遲恭第131章 天下崩壞第155章 李、王初交鋒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149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兵敗第九十八章 退敵第122章 竇建德第156章 入主關中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61章 進洛陽第266章 告發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45章 北海第217章 鄭王第193章 李隱平隴右(上)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216章 朱桀滅第249章 連珠第210章 偶遇玄奘第210章 偶遇玄奘第二十章 奇襲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44章 戰後第266章 告發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175章稽胡反第172章元旦大朝會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八十章 河東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五十七章 盧公郭方預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三十一章 大亂起第152章 娘子軍第110章 戰火第258章凌敬建言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二章 翠雲峰匪盜第259章 頡利南下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115章 秋風起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261章 進洛陽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
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十八章 反殺第122章 竇建德第二章 翠雲峰匪盜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66章 瓦崗寨之變(下)【求首訂!】第261章 進洛陽第二十四章 奪城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185章 封賞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260章 生擒建德第262章入主中原第三十八章 王爺,不好了!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第165章 瓦崗寨之變(中)【求首訂!】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208章 教妻射箭第185章 封賞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楊廣第九十四章塔布部落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54章 洛陽八要地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129章錢糧第140章 劉武周起馬邑第109章 尉遲恭第131章 天下崩壞第155章 李、王初交鋒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149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兵敗第九十八章 退敵第122章 竇建德第156章 入主關中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61章 進洛陽第266章 告發第138章 招降王君廓第245章 北海第217章 鄭王第193章 李隱平隴右(上)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216章 朱桀滅第249章 連珠第210章 偶遇玄奘第210章 偶遇玄奘第二十章 奇襲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44章 戰後第266章 告發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175章稽胡反第172章元旦大朝會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八十章 河東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五十七章 盧公郭方預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三十一章 大亂起第152章 娘子軍第110章 戰火第258章凌敬建言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二章 翠雲峰匪盜第259章 頡利南下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68章 羣芳館【求訂閱!】第五章 落草爲寇第二十三章 攀登懸崖第115章 秋風起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253章 突遇敵襲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261章 進洛陽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