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渡河

從龍門往西渡過黃河後,便是關中之地的馮翊郡,而馮翊郡的西南方,便是西京長安所在的京兆郡,所以探明馮翊郡現在的具體情況尤爲重要。

軍中有新近歸降且對馮翊郡熟悉的人告知衆人,馮翊郡太守名叫蕭造,爲人最是貪生怕死,若大軍逼近,他必會獻城投降,而馮翊郡羣盜中,以一個名叫孫華的人,勢力最強,有衆三萬多人。

李隱聽後主動請纓道:“父親,請讓我渡河去馮翊郡親自招降孫華!”

李隱此言一出軍中衆人都是大爲吃驚,李淵連忙搖頭道:“孫華性情究竟如何,我們尚不知曉,吾兒怎能輕易冒險?”

李隱卻決然道:“馮翊郡太守蕭造不必多慮,孫華若歸降我們,則馮翊郡羣盜必能隨之歸降我們,馮翊郡就能很快爲我李家所有了,我李家也就能在關中獲得立足之地,所以孫華關係重大,值得孩兒冒險前去將他招降!”

李淵仍是不答應,劉文靜等人也認爲太過冒險,但李隱態度卻十分的堅決,李淵最後只好答應了,但萬分囑咐李隱此行一定要小心謹慎,李隱認真的點頭答應了。

翌日,李隱只帶了蘇定方、傅鷹等幾個人,便乘了一葉孤舟,渡過了奔騰咆哮的黃河,到了關中馮翊郡韓城縣地界。

韓城縣的東北,有座大山名爲梁山(此梁山非水滸的水泊梁山,臨黃河),孫華的人馬便是盤踞在梁山。

當李隱與蘇定方等人剛往梁山方向走去不久,忽然便見前面奔來數十騎人馬,這數十騎人馬行到李隱等人附近停下,當先一人畢恭畢敬的道:“前面的可是靈武公?小人孫華求見。”

……

大業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李淵率領大軍從龍門縣繼續往南進軍,抵達汾陰縣(今榮河縣北九里),七月初一,李淵進軍到壺口(今龍門山的西麓),河邊的百姓向李淵獻船的每天有一百多人,李淵便以此建立了水軍,以供大軍渡河之用。

此時距離李隱渡河去勸降孫華已過去了三天,李隱音信全無,李淵、劉文靜等人對此都感到有些擔憂。

當然也有人心中暗喜,比如李淵身邊最爲親近的裴寂,他一直便與李隱不怎麼對付,自從太原起兵以來,更是有數次他提出的意見被李隱當場反駁,更讓裴寂難堪的是,基本每次最後都證明,李隱的建議是對的,使得裴寂心中對李隱暗恨不已。

李隱無論是起兵前還是起兵後,功勞都頗大,此時要是讓他只帶幾個人渡河,就馮翊郡勢力最大的叛軍勸降,讓李軍在關中取得立足之地,那李隱的功勞就真的是無人能比。

“哼,李隱小兒如此膽大包天,我看他此次定是有去無回了!”裴寂心中暗笑,要不是有人在場,他肯定會忍不住大笑幾聲。

這時,裴寂忽然聽得外面傳來一陣喧鬧之聲,剛走到外面想探個究竟,便聽得有許多將士大聲喊道:“靈武公回來了,靈武公回來了!”

裴寂聽後神色一滯,臉色變得不好看了……

李隱向李淵參拜道:“父親,兒子幸不辱使命,將孫華將軍招降了,孫華將軍本人就在您的大帳外面!”

“好,好啊,吾兒單騎入敵營,並將敵軍招降,可比古之班定遠!”聽李淵這麼稱讚自己後,李隱心中暗道了一聲慚愧。

他之所以這麼自信的渡河前去招降孫華,並非是膽子有多大,只是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孫華只在接到李淵的一封書信的情況下,便孤身渡河前來歸降,他李隱作爲李淵之子親自前去招降,還不是十拿九穩的事情嗎?

所以李隱此行看似兇險之極,其實就是去郊遊了一番,然後白白撿了個天大的功勞回來,中間最危險的地方,只是在龍門渡黃河的時候,水流太過湍急,孤舟隨時都似乎有沉沒的可能……

李淵拉着孫華的手和他坐在一起,慰勞獎賞他,封他爲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任馮翊太守之職。孫華部衆有功的人,讓孫華依次授予官職,賞賜的物品非常豐厚。

李淵讓孫華先行渡河,隨即派遣左統軍王長諧、李隱帳下大將劉弘基以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金紫光祿大夫史大柰(既李淵起兵後來投靠的西突厥人阿史那大奈),率領步騎兵六千人從粱山渡河,在馮翊郡紮營以等待大軍的到來,同時任命任環爲招慰大使,去勸降韓城,不久,韓城歸降。

王長諧、劉弘基等人渡河前,李淵對他們道:“屈突通精兵不少,與我軍相隔僅五十餘里,但不敢來戰,足以證明屈突通的部下已經不爲他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上邊怪罪,又不敢不出戰。若他親自率軍過河進攻你們,那我就進攻河東,河東肯定守不住。若是屈突通全軍守城,那你們就拆毀河上的橋樑。這樣前面扼住他的咽喉,後面攻擊他的後背,他不逃走必定被我們擒獲!”

李淵這招雙面夾擊屈突通之計,是劉文靜向他獻出的,卻是爲此時對付屈突通的唯一良策,故而被李淵採納了,王長諧、劉弘基等人領命而去。

屈突通也知道如果讓劉文靜之計得逞的話,那麼他將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於是在王長諧、劉弘基等人渡過黃河後,派遣虎牙郎將桑顯和率領幾千名驍果乘夜襲擊王長諧等人的營地。

王長諧等交戰不利,緊要關頭,孫華、史大柰用遊騎從後面襲擊桑顯和,大敗桑顯和。

桑顯和脫身逃回城裡,並毀掉黃河橋樑。七月,初八,馮翊太守蕭造向李淵投降。

初十,李淵統帥各軍包圍河東郡郡治,屈突通閉城拒守,由於屈突通守城得當,李淵軍試探性了攻了幾次城後,傷亡較大,於是李淵只好下令圍而不攻。

裴寂這時又號召將佐們推戴李淵爲太尉,增設官屬,李淵接受了這個建議,升任太尉。

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九十三章廝殺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184章 李氏代隋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182章 無法無天高麗與高句麗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41章 決戰介休第186章 高墲戰敗第189章 天有二日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46章霍邑之戰(上)第六十二章 李密三策第四十八章 打!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16章 朱桀滅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273章 暴風雨前夕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50章 回河內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201章 河北戰局第113章 蘇威第七十章 黃君漢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09章 長安醉仙樓第十一章 俏書生第128章 國柱坍塌第134章 說李靖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七十九章虎將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146章霍邑之戰(上)第六十章 尋芳院第十七章 出征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179章 江都之亂(下)第五十二章 離與聚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236章 吳國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177章 煙花三月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218章 傳國玉璽第130章勸父造反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149章 渡河第212章 河西攻略第五十章 瓦崗寨第248章 除夕比鬥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154章 屈突通援長安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156章 入主關中第239章 歸唐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260章 生擒建德第五十九章 知己知彼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61章 進洛陽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102章 井陘關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四十二章 薩水慘敗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十七章 出征第112章 定河東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93章 李隱平隴右(上)第240章 追擊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188章 大婚第八十章 河東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121章 蘇定方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268章 劉黑闥第209章 長安醉仙樓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六十八章 初遇李靖
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九十三章廝殺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184章 李氏代隋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182章 無法無天高麗與高句麗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41章 決戰介休第186章 高墲戰敗第189章 天有二日第132章 突厥再南下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46章霍邑之戰(上)第六十二章 李密三策第四十八章 打!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224章 四線作戰第216章 朱桀滅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273章 暴風雨前夕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50章 回河內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201章 河北戰局第113章 蘇威第七十章 黃君漢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09章 長安醉仙樓第十一章 俏書生第128章 國柱坍塌第134章 說李靖第167章 圖謀巴蜀【求訂閱!】第七十九章虎將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146章霍邑之戰(上)第六十章 尋芳院第十七章 出征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179章 江都之亂(下)第五十二章 離與聚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236章 吳國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177章 煙花三月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218章 傳國玉璽第130章勸父造反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149章 渡河第212章 河西攻略第五十章 瓦崗寨第248章 除夕比鬥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104章 太原論事第154章 屈突通援長安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156章 入主關中第239章 歸唐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三十章 你賣,還是不賣?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260章 生擒建德第五十九章 知己知彼第九十七章 部落衝突第261章 進洛陽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102章 井陘關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55章 竇建德飲恨薊城第四十二章 薩水慘敗第174章 整治私鹽第十七章 出征第112章 定河東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93章 李隱平隴右(上)第240章 追擊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188章 大婚第八十章 河東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121章 蘇定方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198章 還師長安第268章 劉黑闥第209章 長安醉仙樓第一百章 楊廣三徵高麗第六十八章 初遇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