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聞弦知雅意

“先開工,融資的事情,可以慢慢談,談不攏談的攏,鐵路都是要修的。”

站在新成立的漢陽鐵路局大院內,作爲長官、先生,老張總歸要給屬下和徒子徒孫們一點點信心。

有了這樣的承諾,這個新生的衙門纔能有衝勁。

原先軌道局並沒有和漢陽鐵路局合併,幾年內沒有蒸汽機車在軌的情況下,合併就是浪費管理資源。

整個漢陽鐵路局,其實就是軌道局的另外一個馬甲,主要行政人員都是一人雙餉,除了技術顧問是專人專崗,其餘同僚都熟的很。

“使君,漢安線多地開工,這人工糜費,只怕不小。如溳水以西應城站,除要架設大橋方能通車外,還要清淤富水沼澤……這一站之地,費用當是數倍別處。”

幾十里路,但建設成本卻高得多,不但路橋都要用上,還要協調水利部門。

張德點點頭,但還是讓屬下們稍安勿躁:“溳水纔多寬?我們既然能修江夏雙龍橋,那就能修溳水鐵路大橋。這些年累積的技術經驗,此時不去印證,難不成等到以後再說?固然先易後難是要省力省時一些,但難關就是用來攻克的,遇到困難就先放一放,這不是我們武漢上下的風格……”

說到這裡,張德目視眼前這羣大多數都是自己學生的官吏屬下,這些人年紀都不大,沒有一個超過三十歲的:“倘若畏懼不前,武漢能有今日今時之局面?聖人有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是。”

並沒有覺得慚愧或者什麼,以官僚的身份,自然是要從職業角度去看。但現在張德定的基調,顯然不僅僅是土木工程這麼簡單,僅僅從職業專業角度去看問題,是要出問題的。

而以學生的身份去聆聽老師所言,衆官吏自然心中有數。

一個地方前景,往往就是一股看不見摸不着的精氣神,陌生人進入那個地方,能夠感受到這股衝勁闖勁幹勁,自然而然地,便會覺得這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

倘若一個地方富庶無比,卻“死氣沉沉”,但凡有點見識,便知道這不過是遲暮之前的最後閃光。

“是哪個聖人講的這句話?”

“你連《論語》都背不全,問個雞兒。”

“《論語》裡有這個,我去西城庠的助教那裡問問看。”

“問個雞兒,辦事要緊啊!”

訓話過後,很多人忽然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原本覺得修雙龍橋實在是浪費,現在看來,雙龍橋實在是應該要修。

有了雙龍橋的建造經驗,在溳水上架設鋼鐵大橋,似乎難度也不大。

曾經修建雙龍橋的時候,很多人琢磨着早晚有一天,要在揚子江上蓋一座跨江大橋,那必然是前所未有的偉業,天塹變通途……簡直就是神力。

“漢安線各分段所需民工,已經彙總。觀察,這用人缺口極大,若是抽調武漢工坊人力……”

江漢觀察使府內,幕僚們都是有些憂愁,工期初步敲定是五年,這五年中,能不能逢山開道遇水造橋,除了錢,還有人。

武漢兩百萬人口,抽丁出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抽丁就會有損失,對不少人來說,這是割肉放血。

“把這份報告,抄錄印刷,派發給湖南、山南臨近諸州縣。”

張德眼皮都沒有擡一下,就這麼說道。

“觀察,這是爲何?”

幕僚不解,於是問道。

“鐵路好不好,州縣長官都是心知肚明。但是這天下間能修鐵路的,止武漢一家。能不能說通朝廷把鐵路修到他們地頭,也要看我們臉色。那……憑什麼武漢要把鐵路修過去?”

老張這番話頓時讓幕僚們豁然開朗,臨近州縣並非每一個都能輕鬆通過水路抵達武漢來交易。

典型就是蒲圻縣,雋水算個鳥,沒有修往蒲圻的弛道,根本起不來。同樣的,嶽州境內一些偏僻下縣、軍寨,比如鴨欄驛,比如昌江縣,比如白沙驛,走水路其實效率不怎麼樣,而且“湖南”的水盜和蘇杭之間的太湖水盜一樣,聲名狼藉數百年。

地方世族還能跟着武漢的發展吃到紅利,但普通豪強、中小地主,只能乾瞪眼,寒門是一直沒有機會登上這個舞臺的。

而現在武漢給出了一個機會,對於寒門以及當地做官的縣太爺來說,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哪怕對世族而言,這也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無傷大雅。

所以說,老張跟幕僚的那番話,就算各州縣等不到鐵路,等弛道通車也是一樣的。

順豐號所產重載馬車,照樣能夠在弛道上跑,一車兩三千斤的貨,只要不是運狗屎,這年頭怎麼虧?

最近幾年因路而興的地區,在楚地尤爲出名的,就是房玄齡主持的湖西大道,從南昌地出發,直通揚子江,歷時多年修建,聯通數州。

整個南昌地的規模,在江南比擬蘇杭可能差點意思,但比常州宣州這樣的雄州,卻是半點不差。

從明年開始,本地豫章故名就要正式改換成南昌,操作此事的,就是長孫皇后,可想而知南昌地的發展是多麼的驚人。

有南昌地珠玉在前,只要不是天生一條鹹魚的州縣長官,又怎麼可能放棄武漢遞過來的友誼之手?

當然了,既然是友誼之手,肯定是需要互相幫忙。

這時候武漢修路,出點民夫腳力怎麼了?又不是不給飯吃。

官方打這個交道,都是各取所需,再者,即便從巴結張德這個角度來陰暗地考慮,周邊諸州縣,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聞弦知雅意,都沒必要說得通透。

“若分攤至江西、湖南、湖北、山南諸地,倒是省力不少。”

然而老張又道,“這份報告,也要給兵部、工部、都水監一份。”

一衆幕僚換了思維,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和別處工程不同,武漢的工程是給錢管飯的。那末,兵部在地方扔了那麼多府兵,反正又上不了戰場打不了仗,爲什麼不賺點外快呢?

以前統軍府時期,府兵就是輪換種田。到改制折衝府時,因爲帝國實在是牛逼得不行,李皇帝心思早就變了,攥着手中精銳搞職業化專業化,地方折衝府的府兵,行情就比較尷尬。

因爲武漢也好,皇帝也好,都變着花樣擠壓小農生存環境。哪怕原先小農纔是這個帝國的根基。

從皇帝角度來看,小農雖好,農奴更好啊。

從張德角度來看,小農雖好,工人更好啊。

偏偏帝國最沒有良心的兩個人,絕對了帝國絕大多數領域的未來。

於是乎,當這份報告扔到兵部大佬案頭的時候,大佬們要是不把地方府兵扔出去賺錢,這他孃的不是白瞎了他們的才華了嘛。

第八十二章 此事無關金錢第十七章 都不簡單第四十九章 燃燒第三十二章 法不傳六耳第十六章 交配權第十五章 老陰貨第六十八章 封王第七十一章 要做雞頭第五十四章 決心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裝逼第四十章 讓人嗑藥第五十五章 熱鬧第八十一章 閒王第八十二章 刀第三十一章 物理、地理、生物第八十九章 殘暴第四十八章 精進第二十四章 氣死第八十三章 幫會第二章 浪裡白條第六十六章 威海第三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差事第五十三章 有蛇出洞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九十七章 積德種樹第六十四章 榨乾良心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三十一章 不急和急第五十八章 服第八十五章 認清現實第六十六章 拿來教學(第三更)第二十八章 歸去第七十三章 勤奮好學李思摩(票!)第五十幾章 不是我軍無能第七十七章 花錢第九十五章 大無畏第八十章 外勞辦第三十一章 又不回去了第七十七章 風雪送雞湯第十三章 孃舅親第七十一章 要做雞頭第四十九章 跑路的原因第五章 這一切都是誤會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七十一章 面善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九十五章 令公所謀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七十六章 爲國獻身第八十七章 遼水之謀第六十四章 真誠拜訪第八十八章 樂見其成第五十八章 行路難第八十一章 友好會談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十五章 想做官第九十八章 不夜城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三十章 深挖第四十章 巨響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一章 王師第四十八章 合法抗洪第九十九章 意外之外第三章 孔祭酒前進第七章 國朝福利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七十三章 有個交情第六十四章 自有變化第四十二章 平海伯第二十八章 當年朱雀街第三十九章 灰糖(第二更求票)第六十二章 一坊之地第三十章 隱疾(第一更)第三十章 配合第三十二章 李震嫁妹第八十四章 溫文爾雅第三十章 何落於人後第二十二章 爲何加班第二十二章 爲何加班第二十一章 新階層第四十三章 胃口都不小第七十九章 安排第六十六章 開飯了第二十六章 提攜第九十九章 老鐵幫個忙第五十九章 有跡可循第九十七章 再上疏第二十六章 鐵路第七章 百年大計第三十二章 餿主意第八十七章 巡狩遼東第七十章 秉持第四十七章 日子第六章 主僕對話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七十六章 兩個成語第七十章 非凡品質第九十七章 地方變化
第八十二章 此事無關金錢第十七章 都不簡單第四十九章 燃燒第三十二章 法不傳六耳第十六章 交配權第十五章 老陰貨第六十八章 封王第七十一章 要做雞頭第五十四章 決心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裝逼第四十章 讓人嗑藥第五十五章 熱鬧第八十一章 閒王第八十二章 刀第三十一章 物理、地理、生物第八十九章 殘暴第四十八章 精進第二十四章 氣死第八十三章 幫會第二章 浪裡白條第六十六章 威海第三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差事第五十三章 有蛇出洞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九十七章 積德種樹第六十四章 榨乾良心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三十一章 不急和急第五十八章 服第八十五章 認清現實第六十六章 拿來教學(第三更)第二十八章 歸去第七十三章 勤奮好學李思摩(票!)第五十幾章 不是我軍無能第七十七章 花錢第九十五章 大無畏第八十章 外勞辦第三十一章 又不回去了第七十七章 風雪送雞湯第十三章 孃舅親第七十一章 要做雞頭第四十九章 跑路的原因第五章 這一切都是誤會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七十一章 面善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九十五章 令公所謀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七十六章 爲國獻身第八十七章 遼水之謀第六十四章 真誠拜訪第八十八章 樂見其成第五十八章 行路難第八十一章 友好會談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十五章 想做官第九十八章 不夜城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三十章 深挖第四十章 巨響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一章 王師第四十八章 合法抗洪第九十九章 意外之外第三章 孔祭酒前進第七章 國朝福利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七十三章 有個交情第六十四章 自有變化第四十二章 平海伯第二十八章 當年朱雀街第三十九章 灰糖(第二更求票)第六十二章 一坊之地第三十章 隱疾(第一更)第三十章 配合第三十二章 李震嫁妹第八十四章 溫文爾雅第三十章 何落於人後第二十二章 爲何加班第二十二章 爲何加班第二十一章 新階層第四十三章 胃口都不小第七十九章 安排第六十六章 開飯了第二十六章 提攜第九十九章 老鐵幫個忙第五十九章 有跡可循第九十七章 再上疏第二十六章 鐵路第七章 百年大計第三十二章 餿主意第八十七章 巡狩遼東第七十章 秉持第四十七章 日子第六章 主僕對話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七十六章 兩個成語第七十章 非凡品質第九十七章 地方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