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大任

吉、賓、軍、嘉、兇屬唐代五禮,喪葬屬凶禮,居五禮之末,但是按照社會功能來說,凶禮在唐代禮典中並不一定處於最末,凶禮是尊崇先人的一種方式,然而皇帝的凶禮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決定着喪葬禮儀的規格。

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各有講究,貴人有貴人的埋法,窮人也有窮人的葬式,而作爲皇帝,更加講究了,怎麼葬,葬在哪裡,不是說決定,就可以決定得了的,一幫官員討論半天,列舉許多方案,但是最終沒有定論,還要皇帝拍案決定。

不過這時,李世民在內殿守靈,聽到寺人的彙報,慢慢走出來了,眼睛泛紅,眉目之間沒有往日的威嚴,如同普通的百姓,充滿悲痛欲絕的神色。

“陛下,節哀,保重龍體。”有人勸說起來,不管是不是拍馬屁,卻得到郡臣的附和。

李世民輕輕揮手,根本聽不進去,坐於高臺之上,示意衆臣列坐,隨之哀思不語,久久沒有作聲,沉湎往事之中。理解皇帝的心情,但是正事也不能耽擱,文武大臣相互打量了眼,最後大多數人的目光,集中在長孫無忌身上。

義不容辭,長孫無忌起身,走了出來,行禮道:“陛下,上皇的葬禮已定,就是陵墓的規格……”

不等長孫無忌說出衆人的意見,李世民開口,聲音嘶啞道:“朕的意思,依漢長陵故事,建造時務從隆厚。”

漢長陵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其高九丈,規模宏大,可以這樣說,除了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漢長陵的規格形制,稱得上歷代皇帝墓葬的參考標準。

得到答案,長孫無忌行禮退下,既然皇帝自有主見,那就沒有必要彙報衆人的方案了,羣臣對視,心思各異,一般來說,分成贊成,中立反對,三派,贊成的,無非是覺得,反正有前例可循,皇帝想要盡孝道,答應也無妨,中立的不用說,類似牆頭草的角色,誰佔上風就跟誰,可以忽略不計。

反對派,就以虞世南爲首,以目光示意,輕輕點頭,虞世南當仁不讓,走了出來,反對說道:“陛下,不可。”

“原因?”李世民擡頭,眼神黯然,沒有了以往的銳利神采。

“古時,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如此爲何?無非是深思遠慮,以爲厚葬其親反而成爲親人之累,所以不爲。”虞世南解釋說道:“上皇之聖德度越唐、虞,然厚葬上皇卻以秦漢爲法,臣以爲不值。”

“漢文、魏文不封不樹,陵中不藏金玉,以防人來盜墓,然依漢長陵禮制,其陵高九丈,外人看見丘壟如此巨大,怎麼會相信裡面沒有金玉,且上皇遺詔曰,其陵寢建造,務從儉約,陛下言務從隆厚,卻是違了上皇的初衷。”

“魏文帝曾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乃不重痛哉,請陛下引以爲戒,勿厚葬爲盼。”

一些官員,紛紛附和起來,不管怎麼說,虞世南也是在爲李淵考慮,所以李世民並沒有生氣,反而問道:“那依虞卿之見,應當如何?”

虞世南說道:“臣以爲,若是陛下執意要建高陵,可以以漢文帝霸陵爲例,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敞,足顯宏偉,今可仿效,按照白虎通義,周禮古制,造建三丈之墳,明器所須,皆以瓦木,不得用金銀銅鐵,合於禮文,刻石於陵側,藏於宗廟,使後代子孫,並皆遵奉。”

“如此與常人之墳並無分別,上皇爲開國之主,豈能如此簡陋。”

不等其他官員附和,李世民就明確表示反對,不願意採用虞世南的建議,即使知道厚葬容易引起盜墓的道理,但是玄武門之變,逼父退位,心中已經愧疚不安,現在再薄葬李淵,不說後人怎樣評論,就是自己那關,也過不去。

揮退虞世南,李世民問道:“諸卿,還有何建議?”

口中是在問衆人,眼睛卻看着房玄齡,不愧是倚重多年的股肱心腹,房玄齡心領神會,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爲若依漢長陵之制,的確過於宏侈,有違上皇本意,且歷時長久,倉促之間,怕是難以完工。”

也是這個道理,古代皇帝修陵墓,修建十年,幾十年,那是常有的事情,漢長陵是堆土成陵,方圓幾十丈,高九丈,工程量浩大,沒有幾年時間,怕是很難完成,問題在於,生人可以等,李淵可等不起了,入土爲安,這纔是常人的意願。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你,不是讓你給我拆臺的,李世民輕輕瞥視,小小的動作,房玄齡就明白,皇帝要生氣了,連忙說道:“臣覺得,長陵高九丈,過爲宏侈,但是僅是三丈,又傷矯俗,不若取其折中,陵高六丈,實謂攸宜。”

六丈?李世民、虞世南沉吟片刻,覺得也不是不能接受。

見到皇帝與大臣,沒有反對的意思,房玄齡繼續說道:“光武帝爲中興明主,上皇於亂世中撥亂反正,一統天下,足以媲美,依其典故,建造陵墓,可爲後世子孫成式。”

“諸卿覺得如何?”李世民問道,顯然已經動心了。

大臣的眼力也不差,自然紛紛開口贊成,定下了墓葬規格,那就要選擇修建的地點了,帝陵的選址,那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連普通百姓安葬祖先,都要選擇佳穴,皇帝陵墓更要講究風水龍脈了。

不過,這種事情,大臣們心中有數,餘光輕瞄,殿中角落,有個青須飄逸,三十歲左右的青年,正是太史局將仕郎李淳風。

“九丈太崇,三仞太卑,就按玄齡之議,依光武原陵之制,爲上皇建造陵園。”李世民目光輕移,對李淳風說道:“李卿,你善陰陽、地理之術,這件事情,就交給你了。”

李淳風不亢不卑,出來行禮,從容說道:“陛下,臣遊歷長安諸縣,在三原縣之唐朱村,發現一處形勝之地,羣峰起伏,蜿蜒如蟠龍一般,山川壯麗,氣象萬千……”

不要懷疑,這的確是在走個過場,雖說沒有修建陵墓,但是不代表,皇帝不關心自己身後之事,所以早就秘密選擇好風水寶地,這種事情,羣臣心裡清楚,識趣的低頭垂視,任由李淳風表現。

果然,連派人確認的意思都沒有,李世民直接點頭,決定在那裡修造帝陵,隨之就是負責建築的人選,這個也不用考慮,想都不想,李世民直接點名說道:“立德,此事就辛苦你,儘快完工,好讓上皇入土爲安。”

也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閻立德起身應諾。

大事解決了,衆人鬆了口氣,只要把握大方向,其他那些繁細瑣碎的事情,自然有那些專業的禮官負責,現在,就等着皇帝揮退,回家休息,養精蓄銳,接下來的二三個月,恐怕更加忙碌了。

李世民揮手了,不過出乎意料,不是讓文武大臣散去,而是示意近侍,宣讀旨意。

“朕以不天,夙罹偏罰……仰賴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屬亂離………大行崩背,號天叩地………”這是李世民的親筆詔書,回憶當年李淵的養育之恩,表達自己追思哀慟之情,羣臣聽了,無不低頭掩袖,以示哀傷。

“顧命之旨,誠不可違,然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殷周以來,罔弗遵用……”

慢慢的,羣臣聽出些味道來,李淵的遺詔,就是讓李世民以天下事爲重,不許他爲自己守制三年,畢竟如果遵循禮法,李世民就不能再臨朝視事,容易出亂子,可是聽聖旨的意思,好像準備違背遺詔了。

這樣可不成,國,不可一日無君,天下政事繁多,沒有皇帝御批,誰敢主政,決斷。

“皇太子承乾,文過志學,秉性聰敏……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望羣公卿士,股肱王室。興言及此,唯增哽絕,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近侍朗聲誦畢,退於角落,一陣沉默之後,衆人異口同聲,一切表示反對,太子李承乾畢竟年幼,讓他來治理國家,肯定力不從心,請求皇帝遵太上皇的遺詔行事,

可惜,李世民的心意決,立即使人傳喚李承乾。

片刻之後,一身麻衣喪服的李承乾來到,眼睛晶瑩閃耀淚光,繚繞濃郁的悲痛,太上皇李淵,對於這個皇長孫,還是非常厚愛的,時常召到太安宮中,聊天說話,祖孫見到的次數,或許要比父子還多。

真情相待,李承乾自然能夠察覺,而今李淵逝世,心中的悲傷情緒,不見得比李世民少。沉湎傷心之中,沒有留意羣臣的異常,李承乾照常跽跪行禮,低聲道:“父皇,喚兒臣前來,有何吩咐。”

“承乾,父皇要爲上皇守喪,以後國政,就交由你處理了。”李世民說道。

啊,有些突如其來,措手不及,李承乾失態了,下意識的,連忙搖頭說道:“父皇,萬萬不可,兒臣見識淺薄,經驗不足,怎能擔得如此大任。”

“承乾,莫非不想爲父皇分憂?”李世民輕斥道:“身爲儲君,臨朝視事,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嘗試,何來的經驗……”

第110章 東宮第320章 陷害?第222章 抹油第215章 破陣樂第325章 擱置第174章 看不透第51章 什麼關係第262章 麻煩來了第394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242章 衷腸第112章 偶像第317章 時政紛擾第129章 名動京城(二)第334章 意味深長第266章 煙花易冷第279章 監考第524章 衣錦還鄉(三)第61章 同室操戈第4章 請辭第110章 東宮第223章 機緣第256章 終南行第302章 鄉趣第190章 狂傲第45章 欲加之罪第20章 營生第343章 誰傢俬園第395章 情深似海第405章 倒黴的人第285章 顛覆第428章 兩清了第425章 下荊州第378章 大任第37章 預謀第21章 犁地去第400章 心醉神迷第359章 帶溝裡第36章 衝突第248章 燈下黑第387章 天要塌了第407章 沾光第266章 煙花易冷第322章 轉機第274章 太巧了第380章 不要沮喪第105章 到了第444章 莫名的懼怕第301章 種子第137章 信守承諾第445章 我們是鄰居第221章 我要他們第160章 安家了第490章 爲君分憂第66章 驚喜第492章 降生第401章 隨她心意第287章 傳統第427章 訪友第200章 好地方第299章 書冊第477章 皇帝的待遇第237章 盤算第112章 偶像第373章 陽謀第522章 衣錦還鄉(一)第108章 十八學士第286章 避風港第34章 相思第370章 多嘴第35章 人間美味第192章 聲望日盛第131章 再遇第1章 繁華盛世第259章 一場風花雪月的誤會第173章 面相第312章 突襲第143章 嘉獎第20章 營生第434章 夜宿第209章 評定第414章 爲難的問題第73章 退隱之心第341章 差別待遇第345章 熟悉的身影第56章 對峙第90章 洪鐘大呂第117章 敵襲?第383章 不能敷衍第49章 浮想聯翩第259章 一場風花雪月的誤會第508章 波瀾第384章 親臨巡視第6章 行舟第230章 是你第333章 是我來了第20章 營生第72章 李藥師第405章 倒黴的人第419章 說動第492章 降生
第110章 東宮第320章 陷害?第222章 抹油第215章 破陣樂第325章 擱置第174章 看不透第51章 什麼關係第262章 麻煩來了第394章 一波未平一波起第242章 衷腸第112章 偶像第317章 時政紛擾第129章 名動京城(二)第334章 意味深長第266章 煙花易冷第279章 監考第524章 衣錦還鄉(三)第61章 同室操戈第4章 請辭第110章 東宮第223章 機緣第256章 終南行第302章 鄉趣第190章 狂傲第45章 欲加之罪第20章 營生第343章 誰傢俬園第395章 情深似海第405章 倒黴的人第285章 顛覆第428章 兩清了第425章 下荊州第378章 大任第37章 預謀第21章 犁地去第400章 心醉神迷第359章 帶溝裡第36章 衝突第248章 燈下黑第387章 天要塌了第407章 沾光第266章 煙花易冷第322章 轉機第274章 太巧了第380章 不要沮喪第105章 到了第444章 莫名的懼怕第301章 種子第137章 信守承諾第445章 我們是鄰居第221章 我要他們第160章 安家了第490章 爲君分憂第66章 驚喜第492章 降生第401章 隨她心意第287章 傳統第427章 訪友第200章 好地方第299章 書冊第477章 皇帝的待遇第237章 盤算第112章 偶像第373章 陽謀第522章 衣錦還鄉(一)第108章 十八學士第286章 避風港第34章 相思第370章 多嘴第35章 人間美味第192章 聲望日盛第131章 再遇第1章 繁華盛世第259章 一場風花雪月的誤會第173章 面相第312章 突襲第143章 嘉獎第20章 營生第434章 夜宿第209章 評定第414章 爲難的問題第73章 退隱之心第341章 差別待遇第345章 熟悉的身影第56章 對峙第90章 洪鐘大呂第117章 敵襲?第383章 不能敷衍第49章 浮想聯翩第259章 一場風花雪月的誤會第508章 波瀾第384章 親臨巡視第6章 行舟第230章 是你第333章 是我來了第20章 營生第72章 李藥師第405章 倒黴的人第419章 說動第492章 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