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新土地法

“今日召集大家前來,是有一件大事要宣佈,此事的重要性絕對不次於舒州軍收復望江和宿松。”薛洋在縣衙內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袁襲、霍同宇、嚴明和尹世恆,將手中自己趕製出來的最新的土地政策發給大家道:“這是我制定的最新的土地法,和此前大唐實施的租庸調法有些不同,各位可以好好斟酌。”

“攤丁入畝?”尹世恆拿起發給自己的這約計有數十頁紙的小冊子翻開之後點點頭道:“主公這是新法啊。”

“你們先看。”薛洋擺擺手示意三人先看,而他自己則拿起身邊的另外一本冊子遞給袁襲低聲道:“這是另外的商法典。”袁襲一直將自己定位爲軍師,所以對於民政這一塊的事務基本上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偶爾有什麼疑義的話也是私底下彙報給薛洋。不過這並不代表他不懂民政,所以在接過薛洋遞過來的商法典之後也看了起來。

“主公,這個攤丁入畝稅法是不是有漏洞?將人丁稅和地丁稅還有苦役徭役全部折算在一起,我等沒有意見。但是稅收徵收的起點從人轉移到田畝上,豈不是說無地少地的百姓就可以不交稅,不服役了?那縣衙每年安排的徭役該如何完成呢?”霍同宇是三人當中唯一一個操持過一縣政務的人,所以很快就看出了薛洋擬定的這一份說是土地法中的癥結所在,“而且重新丈量土地,荒廢一年以上的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土地交易需要在各地縣衙進行公正和禁止土地交易這些實際操作只怕難度很大。”

“同宇果然看出了攤丁入畝的關鍵所在,我也知曉此前你們三人制作的新土地法其實是改良版的租庸調。但是我要說的是租庸調實施百年,伴隨着我大唐的興起和衰落已經走到了最後的末日,不再適應目前的天下形勢了。土地政策歷來是一個王朝最根本的國策,如果解決不好農民問題,就無法真正的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王朝政權。”薛洋點點點頭示意霍同宇坐下來之後繼續道:“但是土地問題之根本就在於兩點,其一是人多地少和人稠地貧,我們的土地產出無法維持這麼龐大的人口消耗。導致的後果就是大部分百姓長期處在飢寒交迫的困境之中無法得到改善,並且最終制約了一個王朝的興盛。”

薛洋笑道:“試想,如果我大唐如今的百姓人人吃得飽飯,那麼就算是上層腐敗墮落,相比也不會鬧到如今這個地步吧?至於第二個問題,自然就是土地兼併,在沉重的稅收之下,貧者無法保住當初發給自己的田畝,從而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土地大量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安身立命的能力,最終只能引發地方動亂。”

“主公的這個攤丁入畝之法確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有田者多繳稅,無田者不交稅。不過稅收這一塊雖然解決了,但是嶽西地區三縣百姓大部分無田無地或者是少田少地的百姓還是太多,該如何解決呢?”嚴明道:“這其中嚴格控制土地交易,甚至不允許田地荒蕪,那些富家大族可是基本上都有遠遠超過主公定下的人均十到十五畝的土地的,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後面有,你們還沒看到,我大略說一下。”薛洋點點頭道:“從新政實施之日起,土地不得私下交易,土地只能轉賣給各地縣衙,由各地縣衙轉購之後以租代售發放給無地或者少地者。租地者每年額外上繳一成的租賃費,種滿五年以後所租土地無條件歸租賃人所有。如此則土地買賣價格將從此掌控在縣衙手中。超出土地法規定數量的大家族如果不想出售土地,那麼就必須每年上繳額外的土地保有稅。”薛洋拿起自己制定的土地法大綱繼續道:“如此配合尹先生制定的嶽西三縣戶籍制度同時執行,就可以將所有反對的勢頭全部鎮壓下去,讓土地政策得到全面實施。”攤丁入畝是薛洋這段時間想來想去最合適的土地政策,以稅收來平衡土地矛盾,一方面壓制地主大族這些土地持有者,另一方面則又依靠尹世恆制定的新戶籍制度區分人口之後引導無地少地百姓在租種縣衙回購的土地的同時用開荒來避免矛盾激化。而更重要的還是分流引導人口開始脫離土地,轉而爲剛剛興起的工商業提供足夠的人手。爲此薛洋手中的商法典中就是他準備緊隨其後要頒佈的新政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

“啓稟主公,戶籍制度已經全部制定完畢,不會有任何問題。定然可以幫助主公的土地法迅速展開。”尹世恆起身之後道:“主公制定的攤丁入畝之法確實比租庸調法要高明很多,此舉不僅僅可以讓縣衙掌控其更多的稅收財富,而且還不會激化矛盾。縣衙有了錢糧才能夠爲廣大的貧苦百姓做更多的事,從而扭轉底層百姓目前的困境。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三縣經過此前疾風驟雨一般的剿匪行動,那些爲禍鄉里的大地主基本上都已經被繩之以法,等於是去掉了新政最大的障礙,讓主公的土地法迅速實施。”尹世恆的話讓嚴明和霍同宇都不說話了,看薛洋的態度就知道這新政的推行是勢在必行。而且平心而論,這個攤丁入畝確實比租庸調要優越很多。所以三人統一了意見之後開始籌備執行。由於七月份夏收剛剛結束正是執行新政的好時機。所以霍同宇在太湖,嚴明帶着汪德邵返回望江而尹世恆也日夜兼程回到宿松,三縣定於七月十五這天正式頒佈新土地法大綱。爲了確保三縣縣衙能夠順利將新政推廣下去,陸翊也接到了薛洋的命令,要求駐紮三縣的所有舒州軍各部無條件聽從縣衙調遣,確保新的土地法能夠快速推廣。

七月十五很快到來,霍同宇在太湖縣首先展開動作,縣衙派遣到各地的衙役在駐軍的配合下以重新登記戶口,變更戶籍爲由頭,迅速展開新土地法的實施工作。爲了迅速讓百姓明白攤丁入畝的真正含義,霍同宇組織了專門人手下到各個鄉鎮宣讀新土地法的真實含義。這樣一來一場風暴迅速在嶽西三縣掀開。

攤丁入畝看起來對於普通百姓並沒有太多的影響,而且相對於富裕階層,嶽西地區的底層百姓對於薛洋和舒州軍普遍很愛戴,所以對於這份土地法沒有多大意見,很多人還三三兩兩的在弄明白這洋洋數萬字的土地法大綱之後琢磨着自己以後可以少交多少稅,在不用服徭役和苦役之後,是不是可以趁着農閒時分去縣城的各個作坊和其他地方做點苦力賺點外快,甚至還有不少人當天就在朝着宣講土地法的縣衙人員詢問以租代售的土地該如何登記。緊接着負責下鄉登記統計人口戶籍的地方就被圍滿了人。薛洋此次頒佈新政的所有基礎都是新戶籍,所有的福利待遇的發放對象也都是有新戶籍的百姓。尹世恆的這份新戶籍制度雖然沒辦法和後世相比,但是卻隱隱然和後世明清時期執行的制度類似,這也是薛洋只是看了一遍就直接同意的原因所在。

普通百姓這邊陸續傳來好消息,戶籍登記工作得到迅速推廣。但是那些地主大族卻隱隱然不安起來,目前新土地法還處在宣傳階段,但是各地駐軍已經開始和縣衙聯合起來了,想來要不了幾天時間,等到戶籍登記告一段落就會進入實施階段。到時候重新丈量土地,重新查看土地交易情況和土地荒廢情況,這一環套一環幾乎是將他們所有的退路全部斷掉。而且對於土地交易徵收的重稅也讓他們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將手中持有的超過規定數量之外的土地轉讓出去。而如果砸在手中,那一級比一級高的土地保有稅根本就是個陷阱,會讓他們的財富迅速縮水。這等於斷了他們的命根子,所以數天之後,三縣縣衙不約而同的就出現了很多人,都是三縣各地有頭有臉的家族代表,試圖和縣衙討價還價,甚至還想勸說三縣新任知縣收回新土地法。這其中甚至連帶着剛剛上任的尹世恆都被尹家給包圍了。

“族兄,我尹家又沒有多少土地,你來湊什麼熱鬧?”尹世恆正在和向衝商議重新丈量土地和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軍隊干預的事情,沒想到的是尹宗道卻跑了過來,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道:“族兄我也不瞞你,主公是鐵了心要實施新土地法,而且此舉利國利民,絕非個人能夠阻攔。族兄應該立即將族內多餘的土地全部折價賣給縣衙,爲其他家族做一個表率,然後將家族精力放到工商業上,向陳家看齊。”尹世恆意有所指的話讓尹宗道一句話沒說匆匆出了縣衙。而在隨後尹家第一個來縣衙報道,不僅僅家族中的土地全部上交,以縣衙規定的最低價格賣了出去,而且還主動將家族內部隱藏的家丁和使役人口全部帶了過來挨個登記。這樣一來世家大族隱藏人口的銅牆鐵壁被攻破了一個口子,這也爲後來商法典的實施提供了契機。

不過尹家帶頭不代表宿松縣的其他兩大家族會拱手稱臣,李家和甘家還在冷對抗,但是在尹家主動帶頭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尹世恆立即派人拘捕李、甘兩家的主要首腦,將十三司移交給縣衙的關於這兩大家族欺壓鄉里、爲非作歹的種種罪行的證據全部拿了出來,與此同時還查處李家陰謀刺探舒州軍軍事情報提供給府城的罪行。這樣一來以暴力迅速摧毀了宿松縣內最頑固的兩大家族的反擊,大量田地被沒收之後開始迅速被以租代售的方式發放給剛剛拿到戶籍的貧苦百姓手中。兩大家族鉅額的資財在移交給舒州軍運回太湖之後,那些大量的家丁使役也開始被登記在案然後重新落地爲民。

宿松縣的新政基本上都是在尹世恆一路暴力推進下展開的,而太湖縣因爲舒州軍起家之地,所以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礙,霍同宇的執政風格和尹世恆完全不同,在和風細雨般的教化之下,太湖縣的百姓對於新政的理解是最深的,不僅僅前期縣衙收回的土地迅速分到百姓手中,而且戶籍制度推廣之後,那些得到先機的百姓甚至開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沒有徭役苦役的束縛,百姓等於是恢復了自由之身,人丁稅改成了地丁稅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壓制土地矛盾,所以很多百姓沒有領到縣衙發放的土地,但是有了自由之身的他們無疑開始思索後續該如何在土地之外賺取生存資本,所以等到薛洋推行商法典的時候太湖縣的百姓是最踊躍的。

而同一時期嚴明和汪德邵所在的望江比起北方的兩個兄弟縣卻是最輕鬆的。望江縣最大的家族就是汪德邵的汪家。在汪德邵投誠之後,新政根本就沒有任何阻力,汪家主動上交了手中的全部超額土地,而且汪德邵爲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連折價的錢都沒要,算是無償上繳。這樣一來其他的小家族小地主根本就沒有抵抗的餘地,而且望江地域狹小,也沒有太多的田地,境內很多百姓其實都是漁民,所以基本上算是波瀾不驚。反而是很多百姓在拿到新戶籍之後就被陳家派來的專門的人手招募過去在新建設的造船作坊中做工,賺取令人羨慕的高待遇。

攤丁入畝的土地法在三縣的進展得到迅速推廣,人心穩定之後薛洋立即將手中的商法典送交三縣衙門,讓他們擇期頒佈。新式的商法典規定的新式工商稅收政策開始掀起另外一場波瀾。新式的工商稅法這一次不再以戶籍爲基礎,但是其影響力卻迅速鋪開,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傳到府城地區,甚至連帶着黃傑等原黃州籍將領都開始寫信回家,招呼自己的家人迅速前來嶽西三縣經商做賈。

“主公,經商做工之人日多,恐怕是捨本逐末,從而破壞我舒州軍根基啊。”霍同宇在太湖縣城外面新的嶽西兵馬使府的工地上找到了薛洋,一臉擔憂。

“是該執行下一階段的新政了。”薛洋拍了拍手道:“這座新府邸以後就是我舒州軍的幕府了,所以下一階段的新政就以新幕府的名義發佈。”薛洋臉色自信的笑容讓霍同宇忽然也笑了。

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兵臨汴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先斬後奏第四百八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二百八十四章 剿字當頭第一百九十五章 攻心(下)第二十章 正軍制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三百零五章 王霸的道路不需要盟友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三百三十五章 火燒燕子樓第七百零五章 求和(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軍進湖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四百九十三章 出其不意(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勝負之間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一百零三章 明修棧道第五百四十四章 倒行逆施第七百六十五章 長安博弈第九百八十四章 亂軍心第八十三章 高駢回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金陵歷風雨(八)第七百一十四章 挑明瞭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川攻略第二百二十八章 金陵歷風雨(一)第七百六十六章 缺了一環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七章 夤夜遇襲(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六百四十四章 李克用南下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境歸心第三百章 陳家有女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五百九十九章 長安亂(上)第九十七章 暗鬥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九百零二章 鐵壁合圍第六十一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九百六十四章 偷襲眉縣(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熟慘案(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翻越羅浮山(下)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窮寇勿追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五百零三章 桂陽風雲第二百六十一章 卞山對峙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一百八十二章 援兵天降第七百零七章 萬源之戰(中)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金陵風雲(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決戰福州(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五百五十二章 投誠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戰序幕第五百六十一章 動盪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扶不起來(下)第九百二十一章 改變戰局第三百零四章 震懾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攻伐虔州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戰收心(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謀算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全忠的謀算(上)第二百零七章 風起蕭縣第七百九十六章 蜀軍撤圍第二百九十三章 裡應外合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境歸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活捉李茂貞(上)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鉅額財富楔子 再回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鹽鐵之爭第八十六章 斷敵分兵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九百二十八章 向死而生(下)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二百三十四章 金陵歷風雨(七)第九百零一章 遭遇戰(下)第十章 撿來一位軍師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勝一擊第四百四十七章 說降奎發(下)
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兵臨汴梁第六百四十六章 先斬後奏第四百八十一章 以退爲進第二百八十四章 剿字當頭第一百九十五章 攻心(下)第二十章 正軍制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三百零五章 王霸的道路不需要盟友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三百三十五章 火燒燕子樓第七百零五章 求和(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軍進湖州第三百二十六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四百九十三章 出其不意(中)第三百三十六章 勝負之間第九百六十九章 千年夙願第六十章 兵進舒州第一百零三章 明修棧道第五百四十四章 倒行逆施第七百六十五章 長安博弈第九百八十四章 亂軍心第八十三章 高駢回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金陵歷風雨(八)第七百一十四章 挑明瞭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天壽的寶藏(下)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川攻略第二百二十八章 金陵歷風雨(一)第七百六十六章 缺了一環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七章 夤夜遇襲(下)第五百九十四章 最後一次第六百四十四章 李克用南下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境歸心第三百章 陳家有女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五百九十九章 長安亂(上)第九十七章 暗鬥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九百零二章 鐵壁合圍第六十一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九百六十四章 偷襲眉縣(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熟慘案(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翻越羅浮山(下)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窮寇勿追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五百零三章 桂陽風雲第二百六十一章 卞山對峙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一百八十二章 援兵天降第七百零七章 萬源之戰(中)第四百九十六章 最後的決戰(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金陵風雲(上)第二百八十九章 決戰福州(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燃燒的戰旗第五百五十二章 投誠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戰序幕第五百六十一章 動盪第一百三十四章 茨河之戰(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扶不起來(下)第九百二十一章 改變戰局第三百零四章 震懾第五百零八章 萬源之戰(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攻伐虔州第七十七章 出戰廬州(中)第七百三十九章 執業執照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戰收心(下)第三百三十一章 謀算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全忠的謀算(上)第二百零七章 風起蕭縣第七百九十六章 蜀軍撤圍第二百九十三章 裡應外合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境歸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活捉李茂貞(上)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鉅額財富楔子 再回首第二百六十八章 鹽鐵之爭第八十六章 斷敵分兵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九百二十八章 向死而生(下)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火燒樑王府第二百三十四章 金陵歷風雨(七)第九百零一章 遭遇戰(下)第十章 撿來一位軍師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勝一擊第四百四十七章 說降奎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