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正軍制

“主公,這是來自霍州和太湖縣城的兩份情報,請主公過目。”舒州軍佔據太湖縣西南地區之後薛洋就將軍政大事交給袁襲和陸翊負責,自己沉下心來研究舒州軍接下來的整編事宜,但是卻被袁襲帶來的消息給打斷了。

“安叔已經找到會打造甲冑的工匠了?”薛洋臉色露出一絲喜色笑道:“真是天助我也,如果能夠造出盔甲,那麼舒州軍的戰力必然在短期內得到極大提升,傷兵也會減少三成左右,先生幫我執筆回覆安叔,不管多困難一定要確保甲冑作坊按時開工,並且要確保這幾名工匠安全乃至於衣食無憂,如果有其他需求也要儘量滿足。要想辦法讓這些工匠多帶徒弟,徒弟帶的越多獎勵越多。”也不怪薛洋如此興奮,這個時代,刀劍甚至是長槍民間鐵匠鋪都有辦法私造,而唯獨盔甲不行。也是在從太湖縣城府庫當中淘換來十套明光鎧之後薛洋才明白,這根本就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沒有專門的技術和規模化的工匠隊伍,根本就無法制造這種零零總總不下百道工序的複雜武器。但是在冷兵器時代,盔甲對於將士的作用是根本無法替代的,好的盔甲不僅僅能夠幫助將士在殘酷的戰場上存活下來,更是一支軍隊最重要的財富。只看薛洋此時的舒州軍正軍人數就已經達到兩千之衆,但是盔甲卻不到兩百副,其中只有五十多副是防護力比較好的明光鎧,剩下的要麼就是比較差的皮甲,要麼就是最原始的木甲,甚至還有不少是已經損壞的。但就算是如此,陸翊這些將領還是將其當做寶貝一般,天天盯着鐵匠鋪希望那裡的老師傅能夠幫忙修復。

“這的確是我軍走上正規的重要步驟,但是主公,太湖縣城那邊向傑安排的人手回信,說尹宗道已經確定和舒州軍政兩方相互串聯,只怕要對我軍下手啊。”袁襲對於陳安能夠找到會製造盔甲的工匠也很高興。說實在的如果不是中原歷經戰火,朝廷制度崩壞,各地節度使連番大戰,只怕這樣的工匠早就被朝廷嚴密監控甚至直接在兵仗局和匠作監這樣的機構掛號,哪裡輪到一個商家就能網絡到的?不過另外一封來自太湖縣城的密報就讓他有些皺眉了,在向傑被調出來專職負責舒州軍的諜報工作併成立了直接向薛洋本人負責的十三司之後,對於太湖縣境內的監控就比以前嚴密多了,各地消息往來都能及時送到薛洋手中。

“是啊,看來這位師兄是鐵了心要除掉我這位對他有威脅的小師弟了。”薛洋點了點頭若有所思道:“我軍主力不能久留在此,必須馬上回天柱山附近,如果貝翊禮真的腦子發昏帶兵前來征剿,那裡將首當其衝,而以目前情勢來看,太湖西南雖然是根基之所,但是主要戰場不能放在此地。”

“莫不如將嚴明從黃泥鎮調到此地坐鎮,再留下足夠兵力輔助,必然可以繼續穩固主公在西南根基,而我軍主力繞道花亭湖秘密北上,如果貝翊禮貿然前來,我軍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將其一舉殲滅。”袁襲的謀劃可謂是滴水不漏,但是薛洋此時擔憂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林度和貝翊禮目標一致暫時合作他並不擔憂,真正讓其憂心的還是舒州的北方,廬州地區的叛亂。因爲鄭棨等廬州主政官員的無能,原本應該迅速剿滅的叛亂卻越演越大,最後發展到招安才能夠解決。可是廬州城池堅固叛軍攻不進去,但未必不會南下舒州。尤其是貝翊禮一旦率舒州府兵來圍剿自己,那麼舒州空虛必然是人盡皆知,再加上碗口城等地軍兵要防備目前已經在江州和池州一代肆虐的黃巢亂軍,只怕到時候一旦廬州叛軍南下,根本就抽不出人手抵禦。甚至這個消息一旦被江對岸的黃巢知曉,那纔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通知向傑,想辦法派人回廬州打探叛軍動向,另外我們不要耽擱了。先生馬上傳令下去,調嚴明立即前來黃貓山,接管我舒州軍在太湖西南的所有事務。”薛洋眉頭一展直接下達命令道:“讓陸翊通知舒州軍所有將領馬上大帳議事,我要正軍制。”

袁襲緊急記錄命令然後讓人找向傑派專人去通知遠在黃泥鎮的嚴明,同時讓親衛通知主持軍隊整編整訓的陸翊立即擊鼓升帳議事。鼓點三通之後,所有將領全部到位,見到薛洋和袁襲兩人之後都是一臉嚴肅。

軍中最重軍紀,舒州軍本身的成分複雜,所以薛洋在這一方面花費的心思更多,陸翊在執行軍法時展露出來的果決和手段這段時間徹底震懾住了所有人,那接連因爲違反軍規而被梟首示衆的人頭讓包括這些將領在內的所有人在進入大帳之後全部挺身不動,目不斜視,保持着絕對的肅靜。

“啓稟主公軍師,舒州軍所有在冊將領全部到齊,請主公訓示。”陸翊站在最前端,目光橫掃了在場的所有人之後躬身行禮然後退在一邊。

“召集大家前來,是因爲有兩件大事需要宣佈,而且是事關舒州軍如何壯大的大事。”薛洋滿意的點了點頭之後直接單刀直入道:“其一就是正軍制。我軍自從發跡以來至今人數已經兩千餘衆,然軍制一直沒有統一,長此以往不僅僅各部將領無法名正言順指揮手下軍兵,而且也會產生更大的混亂,甚至直接導致我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舒州軍毀於一旦。”

“主公所命,末將等舒州軍全體將士誓死相隨。”陸翊帶頭向薛洋單膝跪下,身後所有人也幾乎瞬間同一動作,光是這整齊劃一一點足以說明陸翊這段時間的成績。

“舒州軍建軍,從最小作戰主體開始,每十人設什長,什以上設夥長,下領五什。夥以上設隊正,下領五夥。隊之上設營,稱營正,下領五隊,配備親兵五人。以上編制和舊軍保持一致,以方便麾下軍兵能夠快速熟悉新軍制。”薛洋示意大家起身之後繼續開口道:“舊軍制營以上爲折衝府,設折衝都尉和左右副將果毅都尉。我軍將改變這一編制,營以上設都,主將爲都指揮使,下領五營,,配備兩什親兵,一都麾下有正軍六千五百人,另有書記官、左右副將以及親兵等,共計六千八百人。”薛洋看了看大家的神色之後道:“至於都以上如何編制,因目前舒州軍只有兩千人,這裡就不再公佈。現在我命令——”薛洋話鋒一轉,所有人立即躬身一拜,“着向衝、黃傑、向天、陳瑜、楊功、陸明、嚮明、雷凌爲舒州軍八營正,以陸翊統率向衝、黃傑、向天、陳瑜、楊功和嚮明組建舒州軍第一都,並出任都指揮使,陸明所部爲翊衛營,雷凌所部爲獨立營。所有營一級建制先把框架搭建起來,人數等到我軍擴充之後修補補齊。”現如今兩千人的軍隊採用的確實六七千人的編制一方面確如自己所言先把框架拉起來,另一方面也是目前這個將領能力有限無法勝任,但是薛洋卻想着先讓其熟悉然後慢慢增加各將領能力,從而最後能夠勝任本職。

薛洋宣佈完任命之後面色一整道:“以上所有各營統歸陸翊節制,各部必須以最快的時間上報營以下各部官長名錄,報軍師處記錄在案。從今日起,舒州軍正式成軍,往後希望諸位能與我攜手一起,掃平天下,結束戰亂。”這是薛洋第一次對着手下所有人說出“掃平天下”的話,但是此時忽然喊出這樣的豪言,卻爲舒州軍制定了一個最高的目標。從今日起,這支整編的縣城廂兵軍隊將自己的着眼點放在了天下的格局上,而不是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

“以下尚有陳燁和向傑二人,陳燁負責組建舒州軍後勤部,統籌舒州軍所有後勤事務,向傑組建十三司,獨立負責諜報偵探,爲大軍提供情報支持。”關於這兩方面薛洋並沒有解釋太多,但是因爲如今陳燁和向傑已經將這兩個部門組建起來了,所以只是簡單帶過。

“各位,從今日起,我們不再是草頭兵了,而是有着自己獨立的旗號,獨立的軍制,還有一個掃平天下的奮鬥要旨,希望你們這些將軍們統兵征戰如在主公身側,時時警醒,艱難奮戰,從一而終。”袁襲在薛洋說完之後起身道:“舒州軍全體都有,隨我拜見主公。”說完之後躬身拜倒,陸翊等人也都齊身下拜。

“接下來宣佈另外一件大事。”薛洋滿意的點了點頭,將陸翊和袁襲扶起之後召喚大家起身道:“舒州軍主力十日之後啓程返回南嶽天柱,黃貓山附近由嚴明嚴丈夫坐鎮,雷凌率領獨立營輔之。”

“雷凌,目前我軍所在的黃貓山一帶是未來舒州軍的根基所在,守備任務事關整個舒州軍生死存亡,斷斷容不得大意。望你嚴格約束自己以及手下軍兵,一舉一動皆是代表主公和舒州軍形象。”袁襲是早就猜到薛洋打算讓雷凌留守了,畢竟此間除了雷凌之外,其他人都是外來人,只有他熟悉本地的地利和民情,此前剿滅匪患也是出力多多,所以在薛洋宣佈其組建獨立營的時候就明白了,所以此時上前道:“嚴明極有學識而且擅長處理政事,你要多多請益。”

“請主公軍師放心,有我獨立營在此地就永遠爲主公所有。雷凌也會謹遵主公軍師教誨,盡心盡力輔佐嚴先生。”雷凌上前抱拳躬身接令。

“主公軍師,是否南嶽有變?還是舒州方向有敵情?”見到雷凌接令之後陸翊皺眉問道:“我軍雖然人數劇增,但是盔甲短缺,訓練不全,加上地方事務剛剛進入正規,此時拔營啓程只怕會有反覆。”

“縣衙已經在和舒州軍政兩方聯絡,貝翊禮極有可能西進圍剿我這個仇人。而天柱山乃是我軍最重要之戰略要衝,和西南地區一東一西互相應援才能夠使我軍在太湖立足發展壯大。”薛洋的話剛說完陸翊就明白過來了,點頭道:“主公所言甚是,如果貝翊禮西進,那麼天柱山就必然會是對方的第一進兵之地,我軍囤積在彼處的大量糧草武器以及陳家的佈置都會受到極大威脅。主公軍師,竊以爲我軍應秘密輕裝急進,返回天柱山附近隱蔽。如果貝翊禮西進就發動突然襲擊,攻擊所不備將其徹底剷除。如貝翊禮遲疑,則可以南下拿下太湖縣城,擺脫尹宗道掣肘,由軍而掌控地方,將太湖縣徹底收入主公麾下。”

陸翊所言讓薛洋和袁襲對視一眼,都是看出了對方眼中的含義,而其他衆人雖然沒有陸翊的反應速度,但是還是聽出了陸翊話語中的意思,所以紛紛點頭。

“打不打縣城稍後視情況而定,現在散帳,陸翊催促各部立即準備,不得有誤。”薛洋宣佈散會之後將向傑和陳燁留了下來,道:“你們二位目前的任務最重,大軍主力拔營需要秘密而行,所以十三司必須確保行軍途中的前出偵查和防護,避免被縣衙探子所探知。而後勤部需要將西南多餘出來的物資全部隨軍帶走,此一去短時間內是沒辦法再回來了。”

“主公放心。”陳燁和向傑接過命令之後匆匆而去,軍隊主力啓程尤其是這種攜帶大隊物資秘密前行的事情需要他們二位做的準備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必須提前籌劃好。

“先生以爲,我軍應該選擇從哪一條路線返回天柱山?”薛洋在二人走後攤開自己製作出來的地圖皺眉問道。這段時間薛洋是將自己從後世帶來的製圖知識傳授下去了,所以舒州軍上下所使用的地圖也開始逐漸貼合薛洋的習慣,雖然鳥瞰圖製作起來麻煩,但是看起來卻十分清楚一目瞭然。

“走花亭湖,那裡有雷凌經營的根基,我軍可以悄無聲息的從花亭湖坐船過去,然後秘密穿越太湖北部地區,然後越過縣界。”袁襲手指頭在地圖上一劃笑道:“如此一來的話只要向傑在出發的時候有辦法避開尹宗道佈置在周邊的探子,我軍就能夠悄無聲息的離開此地。而且襲馬上去找雷凌,讓其在此地佯裝主力,掩護我軍前進。”

薛洋和袁襲商定行軍路線之後,立即開始命令各部秘密做好準備,隨着整編,舒州軍表面上雖然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整編之後那種清晰明瞭的部署關係還是第一時間反映出來,隱隱然一股不一樣的氣息開始在這支軍隊身上瀰漫。而嚴明那邊在接到密信之後更是快馬加鞭一路趕到此地,在和袁襲交接之後,迅速接過了西南地區的指揮權。

而此時在太湖縣城,尹宗道也終於下定了決心,伴隨着快馬再次朝舒州而去,太湖縣的平靜也隨之被徹底打破。

第一百一十三章 士氣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翻盤(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兵臨汴梁第一百八十九章 樑父山下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六百一十一章 拿錢換官第六百三十七章 風火連天(上)第九百五十九章 攻城打援(下)第八百八十章 不動如山第二章 官道襲殺第三百六十章 翻越羅浮山(上)第八百一十一章 周德威的後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一百八十章 霍存軍至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四十七章 水軍出擊(三)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六百一十八章 圍三闕一第七百三十八章 天塹變通途(下)第九百二十一章 棣州之戰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震驚天下第二十七章 生變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火中取栗(上)第一千一百章 田家的反應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會師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會師第四百七十三章 亂局第四百八十章 應變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洪州(上)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突變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四百五十章 摧枯拉朽(上 )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聚攏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棋高一籌第九百二十七章 向死而生(中)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四十三章 水落石出(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道士算命(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帝都大難(上)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決戰高陽(下)第二百零二章 恩斷義絕第七百二十七章 大典玄機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網開一面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七百八十章 新式兵器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包圍圈第一百四十八章 谷熟慘案(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丁公山(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王天壽的寶藏第八百四十三章 敗退第九百六十章 合兵一處(上)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四十九章 水軍出擊(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盛唐之戰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朱全忠的秘密第五百四十一章 生擒蘇遠清第二百零三章 宋城之變(上)楔子 再回首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謀算比拼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十二章 太湖縣尉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圍南皮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盛唐之戰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風起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又被算計了第七百五十八章 符離之戰(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最後一次第四百九十三章 出其不意(中)第十三章 首戰告捷(上)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朔州失守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一敗塗地(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鹽鐵之爭第五百四十章 三軍圍豫章第六百四十五章 以馬換人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軍進通州第八百六十三章 戴友歸的心思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章 金帛換和平(下)第十四章 首戰告捷(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放走劉威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五百五十四章 道士算命(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成汭投誠
第一百一十三章 士氣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破城大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翻盤(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兵臨汴梁第一百八十九章 樑父山下第一百四十章 威逼第六百一十一章 拿錢換官第六百三十七章 風火連天(上)第九百五十九章 攻城打援(下)第八百八十章 不動如山第二章 官道襲殺第三百六十章 翻越羅浮山(上)第八百一十一章 周德威的後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一百八十章 霍存軍至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四十七章 水軍出擊(三)第八百六十七章 一朝名喪盡(上)第六百一十八章 圍三闕一第七百三十八章 天塹變通途(下)第九百二十一章 棣州之戰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震驚天下第二十七章 生變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火中取栗(上)第一千一百章 田家的反應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會師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會師第四百七十三章 亂局第四百八十章 應變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洪州(上)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突變第三百二十章 大婚(中)第四百五十章 摧枯拉朽(上 )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聚攏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棋高一籌第九百二十七章 向死而生(中)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屬意誰人第四十三章 水落石出(下)第五百五十四章 道士算命(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帝都大難(上)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決戰高陽(下)第二百零二章 恩斷義絕第七百二十七章 大典玄機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網開一面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七百八十章 新式兵器第三百八十七章 反擊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大包圍圈第一百四十八章 谷熟慘案(上)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丁公山(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王天壽的寶藏第八百四十三章 敗退第九百六十章 合兵一處(上)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四十九章 水軍出擊(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盛唐之戰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朱全忠的秘密第五百四十一章 生擒蘇遠清第二百零三章 宋城之變(上)楔子 再回首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謀算比拼第五百九十七章 弄巧成拙(下)第十二章 太湖縣尉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圍南皮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盛唐之戰第三十九章 碗口城之變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風起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捆綁煽動(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又被算計了第七百五十八章 符離之戰(下)第六百一十二章 最後一次第四百九十三章 出其不意(中)第十三章 首戰告捷(上)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朔州失守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一敗塗地(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鹽鐵之爭第五百四十章 三軍圍豫章第六百四十五章 以馬換人第七百九十三章 三軍進通州第八百六十三章 戴友歸的心思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章 金帛換和平(下)第十四章 首戰告捷(下)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放走劉威第四百四十二章 邕州攻略第五百五十四章 道士算命(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成汭投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