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拋出誘餌

一隻從河口城飛來的蒼鷹落進了大利城內,片刻,一名鷹奴手執一管紅色的信筒疾速奔來,“總管,河口急報!”

這管信筒的刺眼紅色讓楊元慶感到了一種不祥的預兆,他接過信筒,從裡面抖出一卷薄絹,來自河口城的消息使他的擔憂變成了現實,永豐縣被七萬突厥大軍攻破,一萬守軍先後戰死近七千人,督軍賀六甲在突圍時陣亡,剩下的三千殘軍在副將崔破軍的率領下撤到了河口城。

楊元慶深深嘆息,他可以想象永豐城的戰爭之慘烈,一萬隋軍戰死七千人,連主將也陣亡,賀六甲就是原來的楊七郎,他是鐵影十八衛中第一個陣亡的弟兄。

但此時楊元慶已來不及哀傷,嚴峻的形勢擺在他面前,河口城的裴仁基父子和一萬八千守軍能否守住最後一關,如果河口失守,那麼通往靈武郡大門就會被打開,而靈武郡的六座城池都比較低矮,根本抵不住突厥軍攻城利器的進攻。

楊元慶知道自己必須要做出決定了,他沉思了片刻,便果斷下令道:“立刻送鷹信到九原城,命令蘇烈放棄九原城,與李靖匯合,支援河口城。”

楊元慶又看了一眼正在修復城牆的千餘隋軍,他下達了第二個命令,“摧毀外城上的全部投石機,命令所有守軍撤回中城,放棄外城!”

主帥的這個命令讓將士們不解,外城的鬆垮的城牆可以修復,大部分投石器都完好無損,依然具有極大的殺傷力。爲何要棄城?

一羣將領紛紛奔上前。向楊元慶懇求,“總管,我們能守住外城,不能放棄啊!”

楊元慶望着一雙雙期盼而懇求的眼睛,他搖了搖頭,“我知道大家能守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永豐城已經被攻破。爲了把突厥軍主力拖在大利城,我們必須要讓出外城,用它做誘餌勾住突厥軍主力,這是必要的戰略退讓,大家不要再請戰了,聽令撤退吧!”

衆人默默退了下去,一隊隊隋軍和民團搬運着各種物資,開始沿着吊橋向半圓形的中城撤退,牀弩和石砲也同時撤離,數百名士兵在投石機上澆上火油。開始點火焚燒,外城頭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秦瓊眉頭緊鎖着問楊元慶,“總管,這樣撤退能勾住突厥人嗎?”

楊元慶笑了笑道:“你不瞭解大利城在突厥人心中的地位。這座城池就是一座他們心中的恥辱之碑,我很清楚咄吉此人,他骨子裡極爲高傲,別的突厥將領或許想去燒殺搶掠,但對於他,夷平大利城並拿到我的人頭。要比燒殺搶掠重要的多,他一定會留下來奪取大利城。”

秦瓊沉思片刻又道:“他可以用兵法,離開大利城去佯攻河口城,逼總管放棄大利城,去援助河口,然後他再回攻大利城便輕而易舉,卑職認爲他很可能會採取這樣的策略。”

“你說得沒錯。所以我纔要放棄外城,將他的主力勾在大利城,我想,憑大利外城的誘惑力,他一旦吞下這個餌,就很難再吐出來。”

楊元慶笑着拍了拍秦瓊的肩膀,快步向中城走去,秦瓊還是覺得有些不妥,又追上楊元慶問道:“如果突厥軍控制住外城,再分一部分軍去助攻河口,這種危險,總管想到了嗎?”

楊元慶停住腳步,回頭望着他,眼中露出一絲狡黠的笑意,“這正是我希望發生的事情。”

.......

隨着隋軍放棄外城,突厥軍在觀察了一天後,在次日濃霧的掩護下佔領了外城,始畢可汗並不急於進攻,而是令軍隊拆毀外城內的一切建築,將外城夷爲平地,又命令一半大軍進駐外城,準備進攻中城,爲了給楊元慶增加壓力,儘快打通南下的道路,始畢可汗又令萬夫長達曼率三萬軍前去支援進攻河口城的阿史那咄苾。

大利城的戰役處於一種膠着狀態,但整個豐州戰局卻在一個小小的村莊內被扭轉了。

在大利城西南約一百五十里外,有一座叫做安原的城池,在五原郡的行政區劃內,這裡叫做安原縣,下轄一萬餘戶人家,城池不大,只能容納兩千餘戶居民,其餘都是以村落形式分佈在三條巨大的灌溉渠兩邊,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良田萬頃,是五原縣重要的產糧大縣。

安原縣四周除了廣闊的良田外,便是一座座低緩起伏的丘陵,丘陵上分佈着大片森林,小的有數百畝,大的數十頃,就像一顆顆美麗的綠松石鑲嵌在河套平原這片遼闊而豐饒的土地上。

和其他縣一樣,安原縣居民在一兩個月前都陸續南撤去了靈武郡,安原縣已是一座空城,一座座村莊也變得荒無人煙,到了夜裡,這裡變得死一般的沉寂。

但突厥大軍的到來卻打破了這種沉寂,始畢可汗命王叔阿史那昆吉率軍三萬摧毀豐州境內的城池、村莊以及農田,阿史那昆吉兵分十路,從東、中、西三路南下,橫掃豐州各縣,大軍所過之處,城池坍塌、村莊焚燬、農田踐踏,所有的農業文明都消失在草原軍隊的鐵蹄之下。

但很快,異常情況發生了,在東路烏海縣掃蕩的兩支突厥軍先後被一支隋軍騎兵殲滅,被斬殺六千餘人,這個消息令阿史那昆吉惱怒萬分,他發誓要將這支隋軍全部殺死,以消他心頭之恨。

安原縣屬於中路突厥軍掃蕩的範圍,三支突厥軍需要從北向南,再從南向北,連續進行五次掃蕩,將六十里範圍內全部村莊和城池都摧毀。

清晨,大霧籠罩着原野,乳白色霧氣彷彿從天下飄落的幔紗,使天地間變得茫茫一片,遠處的森林、村莊和河渠都幔紗遮蓋了,只有走到百步內,纔會發現一條灌溉渠,再走近,又會在灌溉渠邊發現一片突厥人的大營,穹帳不多,只有百餘頂,一羣羣戰馬被拴在營帳邊,從戰馬的數量便可以推斷出這支突厥軍的數量,只有一千人,比正常的十支突厥軍都要少得多。

幾名隋軍騎兵斥候出現在營地不遠處,他們觀察了片刻後,便向南方疾奔而去。

他們向南方約奔出二十里,直接奔進一片佔地數頃森林內,森林內隱藏着一支隋軍,約五千人,正是李靖率領的五千騎兵。

李靖接到楊元慶的任務是消滅豐州境內的小股突厥軍,阿史那昆吉的十支掃蕩軍便是他們獵殺的對象,李靖已經連續獵殺了兩支突厥軍,共六千人,都是以偷襲方式完成,但他下手卻極其狠辣,將所有突厥全部斬盡殺絕,絕不留下一人,連戰俘也不要。

一名斥候騎馬至一頂小帳前,翻身下馬,一名士兵立刻進帳稟報,片刻出來對斥候道:“司馬命你進去!”

大營內,李靖正站在一座沙盤前查看四周地形,這種沙盤是完全參造豐州的真實地形做成,河渠、城池、村莊、橋樑、丘陵、森林,一應俱全,可以很直觀瞭解周圍的情況,李靖打仗尤其注重天時和地利,擅於出奇兵取勝。

他將一面小紅旗插上一片森林,這裡就是他駐兵處,這時斥候隊正走進了營帳,單膝跪下行禮,“卑職參見司馬!”

李靖點點頭笑問:“可有收穫?”

“回稟司馬,沿漢三渠一直向北二十里,我們發現了一座突厥軍營,約百頂大帳,而戰馬只有千匹。”

李靖眉頭一皺,只有千匹戰馬,突厥人會有一人雙馬,但絕不會有兩人一馬,而百頂大帳,也不可能只有五百人,從這一點便可推斷出,突厥軍有千人左右。

但爲什麼只有千人,而不是正常的三千人?他的目光又關注在沙盤上,漢三渠離這裡約四里,他順着渠一直向北走,走到二十里處,問斥候道:“是這裡嗎?”

斥候看了看,點頭道:“是這裡!”

李靖將一面小白旗插上,又向突厥駐軍地四周看了看,這裡離渠橋頗遠,最近的橋也在二十里外,他的目光又落在駐地西面,這時他意外地發現,突厥駐地面五里外竟然分佈着兩片森林,一南一北,和突厥軍駐地呈三角鼎立,兩片森林中間是一條丘陵間的溝渠,叫徐家溝,寬兩裡,長七八里,分佈一座村莊,一條小河從村莊中流過。

李靖看了看這兩片森林,又看了看突厥軍駐地,他不由倒吸口冷氣,這裡就是一處典型的三角殺,如果兩片森林內有伏兵,他向東無法逃走,無論南北都會被突厥軍截殺。

李靖立刻明白了,這一千突厥軍其實是一個誘餌,兩片森林內應該伏下重兵,自己一連殲滅兩支突厥軍已經對他們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不惜代價要除掉自己。

李靖沉思片刻,便指着兩片森林對斥候道:“你速帶弟兄去探查這兩片森林,看看是否有伏兵,如果有,有多少?”

其實李靖已經可以猜得出,如果真有伏兵,那應該不會低於兩萬人,可問題是,他只有五千人,他如何才能全殲對方?

..........

第48章 集中民力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5章 不速之客第68章 西域來客第18章 人贓俱獲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25章 宇文父子第51章 玄感之死第21章 誰威脅誰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章 初使西域第49章 干戈玉帛第36章 朝會危機第31章 夜訪雲氏第52章 南遷定襄第7章 大利望族第38章 八方酒肆第44章 再讓一城第32章 秀才造反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0章 世充密使第24章 朝堂對質第55章 談婚論嫁第44章 爾虞我詐第10章 仁壽宮變(二)第49章 敦煌風動第36章 朝會危機第38章 兵分兩路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3章 夜襲飛狐第43章 戰船立威第96章 舉國兵策第35章 再戰大利第21章 危機重重第13章 事態蔓延第45章 明智決定第46章 攻克平壤第72章 請功負罪第2章 冤家路窄第50章 波詭雲譎第2章 出兵風波第9章 底線突破第35章 激戰尉氏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47章 關隴暗箭第29章 南下清河第16章 軍心不穩第16章 三股勢力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9章 雙女初見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3章 丹陽公主第45章 兵壓江陵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11章 發現主力第8章 分配不公第38章 知微見着第26章 宿將抉擇第50章 夜營危機第92章 李靖初戰第34章 兩面三刀第22章 井陘遇警第44章 當局者迷第23章 遼城之殤第45章 明智決定第33章 洛陽兵變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3章 金精賭彩第79章 南郡兩事第3章 烽燧血戰第9章 挖掘線索第13章 萬春茶莊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2章 先攻內部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9章 祖孫會談第26章 一戰成名第50章 心結難解第23章 殺機暗伏第8章 違規賣酒第23章 智取霍邑第16章 楊府爭權(下)第34章 北市暴亂第35章 衛南漁翁第23章 殺機暗伏第17章 大舉東進第33章 跨境剿匪第1章 初使西域第16章 月夜雙殺第33章 御房進諫第34章 京城來信第7章 羽翼已成第20章 奇恥大辱第94章 紫河鬼谷第67章 兵壓漢中第95章 隱患爆發
第48章 集中民力第29章 豐都事件第28章 俏語解憂第25章 不速之客第68章 西域來客第18章 人贓俱獲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25章 宇文父子第51章 玄感之死第21章 誰威脅誰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章 初使西域第49章 干戈玉帛第36章 朝會危機第31章 夜訪雲氏第52章 南遷定襄第7章 大利望族第38章 八方酒肆第44章 再讓一城第32章 秀才造反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20章 世充密使第24章 朝堂對質第55章 談婚論嫁第44章 爾虞我詐第10章 仁壽宮變(二)第49章 敦煌風動第36章 朝會危機第38章 兵分兩路第27章 回府風波第23章 夜襲飛狐第43章 戰船立威第96章 舉國兵策第35章 再戰大利第21章 危機重重第13章 事態蔓延第45章 明智決定第46章 攻克平壤第72章 請功負罪第2章 冤家路窄第50章 波詭雲譎第2章 出兵風波第9章 底線突破第35章 激戰尉氏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47章 關隴暗箭第29章 南下清河第16章 軍心不穩第16章 三股勢力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9章 雙女初見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3章 丹陽公主第45章 兵壓江陵第23章 血戰大利(上)第11章 發現主力第8章 分配不公第38章 知微見着第26章 宿將抉擇第50章 夜營危機第92章 李靖初戰第34章 兩面三刀第22章 井陘遇警第44章 當局者迷第23章 遼城之殤第45章 明智決定第33章 洛陽兵變第34章 夜攻太原第33章 金精賭彩第79章 南郡兩事第3章 烽燧血戰第9章 挖掘線索第13章 萬春茶莊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2章 先攻內部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9章 祖孫會談第26章 一戰成名第50章 心結難解第23章 殺機暗伏第8章 違規賣酒第23章 智取霍邑第16章 楊府爭權(下)第34章 北市暴亂第35章 衛南漁翁第23章 殺機暗伏第17章 大舉東進第33章 跨境剿匪第1章 初使西域第16章 月夜雙殺第33章 御房進諫第34章 京城來信第7章 羽翼已成第20章 奇恥大辱第94章 紫河鬼谷第67章 兵壓漢中第95章 隱患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