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

自二月初出發,在四月來臨的時候,黃淵終於帶着一支兩百艘大中型寶船的船隊,回到了應天府的新江口水師大營。

這裡也是朱瞻基直管的第一艦隊駐地,只有這裡,才能停下如此多的巨舟。

這兩百艘大中型寶船,也是如今大明所有的大型寶船數量的一半,大的能載貨四五千噸,小的也能載貨兩千噸以上。

不過由於沒有脫殼的水稻重量較輕,又要考慮船艙的承壓力,所以幾乎沒有哪艘寶船敢滿載。

這支運輸力量,也是如今全世界最大的運輸力量,甚至能夠將一個小國家直接搬空。

每一艘船將會輪流停靠到夾江工業區那邊,通過水裡帶動的傳送帶,將水稻傳送到岸上,然後再裝上已經舂好的大米。

黃淵在南洋各國收購的大米都是今年的新米,這些新米還可以繼續保存,而運上船的大米,大部分卻是去年的陳米。

至於更早的陳米,這個時候是沒有的,因爲現在土地的開荒力度還不夠,糧食僅僅能基本滿足百姓和軍隊的需要,想要剩太多是不可能的。

黃淵和黃福父子倆坐在第一艘靠岸的船上,看着越來越近的夾江工業區,忍不住心潮澎湃。

黃淵的激動是因爲他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這個任務,有了這項功勞,只要這次出征再做好後勤管理工作,就足以讓他再升一級。

而對於完成這次大軍出征的後勤供應,黃淵沒有任何的擔心。因爲就在前幾天,他們經過寧波府的時候,就已經接到了皇上的聖旨。

黃福由工部尚書遷任兵部尚書,並且着其負責總督軍餉。

在南征安南期間,黃福就曾經在廣東坐鎮,負責總督南征軍的軍餉和輜重。那個時候,三路大軍,幾十萬兵馬,黃福就能管理的井井有條,更何況現在只有十幾萬人的糧餉供應。

有皇上和太孫的支持,自己的父親親自坐鎮,黃淵絲毫不擔心後勤會拖了大軍後腿。

而黃福看着逐漸清晰起來的應天府,眼眶忍不住有些溼潤。

自永樂三年,他被趕出了這個城市,他已經在外遊蕩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間,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到這個繁華的城市。不是因爲貪戀這裡的繁華,只是因爲這裡是天底下權力最集中的的地方。

從入仕開始,任何一個文官的目標都是想要做到位極人臣。

黃福在十二年前就成爲了一部尚書,卻因爲奸人陳瑛所害,在即將登頂之前,被趕出了京城。

如今,他終於又回來了。而奸人陳瑛,則在永樂九年就已經被處死。

此一時彼一時,世事難料啊!

看着岸邊那連綿不絕的廠房和密密麻麻林立的水車,一眼望不到邊。岸邊不遠處,幾根粗壯的冒着黑煙的大煙囪,更是震撼人心。

在感慨之外,就算是見多識廣的黃福也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雖然他已經聽自己的兒子介紹了夾江工業區的發展,但是耳朵聽到的事情,與自己的親眼所見,缺少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

在工業時代到來之時,工業產品和設備的壯觀,絕對會讓任何一個農業社會的人目瞪口呆。

“竟然如此壯觀,這些真的是一年之內就建成的?”

“已經一年半了,這裡的規模還在擴大,孩兒離京之後,又多了不少水車。”

六歲的寶芽在一個侍衛的保護下,飛快在在甲板上跑了過來。“爹爹,爹爹,這裡就是京城嗎?好大啊!”

回程同行的十日,由於他的曲意討好,六歲的寶芽已經沒有了一開始陌生,跟他熟稔了起來,這幾日更是天天纏着他,聽他講故事。

黃淵馬上又要出征,怕自己的兒子跟自己生分,所以相處的時候,就沒有拿出父親的威嚴來。

見兒子跑了過來,他俯身將他抱了起來,笑道:“是,這裡就是京城,比升龍城不知道要繁華多少,你想吃什麼,想玩什麼,這裡都有。”

黃福雖然不贊同兒子對孫子這麼親熱,總認爲他搶了自己的位置。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講究抱孫不抱子,父親都是要講究威嚴的。

不過他憐惜孫兒一年多沒有見到父親,黃淵馬上又要出征,責備的話就說不出口了。

前來迎接的內監奉御劉萬這個時候也在幾個小太監的簇擁下走了過來,行禮笑道:“咱家見過尚書和特使,這巨型寶船真是驚人啊,想要全部看完,沒有一日功夫怕是不行。幸虧殿下讓人疏清了夾江的河灘,否則這種巨舟,根本停不進來。”

黃福只是笑着點了點頭,他身爲尚書,年歲又高,對劉萬這種內監自然要矜持一些。

黃淵則立即放下了寶芽,回禮說道:“劉奉御這次應該也會隨殿下出徵吧,屆時我再讓人帶你好好參觀一下這種巨舟。”

寶芽靠在父親的腿上,瞪大了眼睛看着面相清秀的劉萬,學着自己的父親,也規規矩矩地行了一個禮。

他只是覺得好玩,也不會說門面話,但是這個模樣仍然逗得劉萬笑了起來。

他摸了摸身上,摸出了純金的模錢,塞到了寶芽的手裡。“初次見面,倒也沒有特意準備禮物,這枚金幣是試製錢範的時候,壓鑄的純金金幣。殿下說這種金幣乃是孤本,只有五千枚,以後說不定能值大價錢。殿下賞了我,今日就送給小公子。”

黃家父子,父親貴爲尚書,兒子也是海軍守備,並且備受殿下重視。

劉萬此時纔剛剛算是靠近了朱瞻基的身邊,知道自己論重要性遠遠比不上他們,自然也不會拿喬,反而有意討好,拉攏關係。

只是一枚金幣,衆人都沒有把它放在眼裡。

黃淵摸了摸兒子的腦袋,笑道:“還不謝謝內監大人!”

寶芽才六歲,平日在後宅拜謝的時候,都是跪拜,所以這個時候也撲通一下跪在地上,磕了一個頭,奶聲奶氣地說道:“黃挺謝過內監大人。”

劉萬不敢受了全禮,側身接受了跪拜,然後將他扶了起來笑道:“真是個懂事的孩子啊,黃尚書,黃守備這是好福氣啊!”

而在一邊看着劉萬隻是半日功夫,就跟黃家父子打的火熱的陳宣,心中也在反思。

自己這次出使,是不是太過於自矜了一些。他跟黃淵父子相處了兩個月,似乎都沒有這麼親密過啊!

船已經降速,慢慢地準備靠岸,數百個水手從甲板上放下了厚厚的草簾。水線以上的部位,一百多根木樁也從預留的木洞裡伸了出來,要先一步與碼頭接觸,進行緩衝。

在這個時代,船隻的靠岸基本就是這樣的硬着力。

黃淵又摸了摸兒子的腦袋,柔聲說道:“去到孃親那裡去,待我忙完,就帶你們回京城的家。”

船行靠岸,岸上登時鑼鼓震天。這個儀式不是爲了歡迎黃淵,他也沒有這麼大的臉面,主要是爲了迎接離京十二年的黃福。

爲了表示敬重,現任的兵部左尚書方賓親自到官辦舂米場碼頭迎接黃福。

他卻不知道,朱瞻基早就已經得到了不少他貪腐的證據,就等着黃福到京,這場戰事結束,就會着手來對付他。

朱瞻基從來都不怕人貪,只要不壞了規矩,肯做事。如今官員俸祿不高,哪怕是二三品大臣,若是家中無地,日子都過的緊緊巴巴。

所以收禮只要不超過一定的數量,都是常事。腐敗問題在後世都沒有能解決,這個時代當官更是爲了名利。

在他沒有登上皇位之前,他也不想跟整個社會的潮流作對。想要反腐,絕不是簡單地提高官員待遇,或者嚴苛律法能解決的,更需要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

這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任務,也會是朱瞻基一生之中都需要努力的事情。

但是這方賓可不僅僅是收禮斂財這一項罪過。爲了斂財,竟然在家鄉杭州霸佔大量良田,挪用軍糧倒季販賣,更是納了十幾房小妾,三天一過壽,一月一慶生。

爲了給他送禮,逼的兵部的下屬們一個個不得不千方百計地斂財,讓兵部風氣日下。

而他還在家中公然狎妓,經常召那些豔姬在家中歌舞,生活極度奢靡。

對於這樣的毒瘤,朱瞻基是沒有容忍之心的,要不是現在他對文官系統還不能插手,他早就對付這個人了。

哪怕這個方賓對他畢恭畢敬,還給他行了不少方便。

歡迎儀式完畢,黃福與方賓同乘一車,前往黃家在太平門的老宅。

黃福雖然遭受貶諦,離開京城,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回京的念頭,京城的房子也一直留着。

前些年黃淵在京城苦讀,一直考上了進士,就是住在老宅裡。

不過他這個時候卻還不能回家,要先去皇宮跟朱瞻基覆命。黃福不需要去見朱瞻基,先回到家中,等待朱棣召見。

在東華門諮情司,朱瞻基召見了出使一趟,反而吃胖了一些的黃淵。一見面就忍不住笑道:“潛九此行辛苦,原以爲你要瘦幾斤,卻不想你反倒胖了。”

黃淵也有些不好意思,說道:“返程途中,家母和拙荊每日盡我口味做菜,日日雞湯伺候,淵貪口腹之慾,倒是讓殿下見笑了。”

黃淵此行,先是到了交趾,隨後又到了占城和高棉以及暹羅。

有黃福這個在交趾待了十年的地頭蛇的幫助,在這四地輕輕鬆鬆就收購了兩百萬石稻穀,即使換算成大米,也超過一百四十萬石。

這主要還是因爲,南洋的米價更低,這是收的數量大,又比較匆忙,纔會費銀十萬,要不然,價格會更低。

朱瞻基重視的不是這一次的買糧經歷,因爲這些在黃淵還沒有回來之前,就已經傳回來了。

朱瞻基重視的是建立與南洋各國的糧食供應渠道,爲未來做好準備。

如果這個渠道建立起來,加上交趾又不會放棄,哪怕以後遇到小冰河時期,大明也不會擔心沒有糧食。

而且在這個時代,只要政府控制得力,永遠不用擔心糧食會多了以後貶值。

因爲還有各種點心,白酒這兩種糧食消耗的大類,在這個時代發展的規模都還不大,不怕糧食多,只怕糧食不夠。

多收了三五斗這樣穀賤傷農的故事,更多的是人爲的原因。

而且,朱瞻基還有親自打壓糧價的想法,逼着大明的民衆向外遷移,不管是北方的貝加爾湖,還是澳洲,美洲,非洲,這個時候可都是隻有一些部落,沒有多少國家啊!

這麼一個花花世界,等着大明佔領。要是還只戀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那真是爲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

但是東方的老百姓是在太能吃苦了,只要還能活的下去,根本不願意背井離鄉打拼,更不會造反。

朱瞻基想要親自前往歐洲,心中也有一個目的就是改變現在的社會風氣。

連太孫殿下都去了西方蠻夷小國,外面的世界沒有那麼可怕。

只要人們願意改變,想要過的更好。這就像後世的改革開放一樣,短短的四十年,一個貧窮的古國,就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現在的大明雖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家,但是實際上繁榮只是相對的。

遇到災年,賣兒賣女的慘事依舊數不勝數。

走出去,佔領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這樣的大明才能永不被敵人打倒。

哪怕最後因爲自身的原因,管理體制崩潰,也依舊是漢人佔據了這個世界,肉爛了也還在鍋裡。

只是守着碗裡的這點吃食,最後鍋裡的肉卻被一幫蕞爾小國給搶了去。

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最大的目標就是想要彌補這個遺憾。

讓漢人佔領全世界,讓全世界都以說漢語爲榮,讓漢人成爲世界的主流力量。

建立順暢的糧食供應渠道只是第一步,只要有糧食,朱瞻基不怕沒有錢給,石見銀山馬上就要屬於大明,那裡會有數之不盡的銀子。

即使不要銀子,大明也能生產足夠的商品,滿足那些國家的需求,以此緩解國內日益增強的土地兼併。

讓種糧食無利可圖,卻不能影響穩定。然後讓人們把目光都轉向其他行業,轉向國外,纔是大明真正的發展方向。

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六十章 新生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五章 隔閡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二三三章 家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九九章 錯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章 處政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八十章 糾紛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十六章 隕石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五章 天才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二00章 分功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章 迎接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
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六十章 新生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五章 隔閡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二三三章 家第五十二章 開始貿易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二十二章 殺雞駭猴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九九章 錯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章 處政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三章 新年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八十章 糾紛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十六章 隕石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五章 天才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二00章 分功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章 迎接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