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

二月十三。宜安葬。

朱瞻基的六十六歲萬壽節過去四日,而福國公黃淵的葬禮在應天府舉行。

這次的葬禮朱瞻基親自主持,追封福郡王,以郡王之禮葬於鐘山,並且配享太廟。

這可以說是做到了一個臣子的頂端,再也沒有什麼榮耀可以相比。

當黃挺手捧父親牌位,將之供奉在皇城內的太廟正殿,更是引得無數的文武百官豔羨不已。

大明開國九十五年,如今纔是“第三代”皇帝,能配享太廟的大臣不到三十人,配享正殿的更是隻有十一人,而黃淵是第十二人。

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

一般的皇親都不夠資格,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就是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

此後這些大臣也能享受皇帝親自祭祀,只要後輩不是犯下謀逆大罪,基本都能保證富貴榮華。

就連黃淵的妻子芸娘也沒有想到皇上竟然能如此恩遇,一貫雲淡風輕的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痛哭不止。

次日,午朝之時。朱瞻基召見了從南洲歸來的其他黃氏族人,各有嘉賞。最後,黃挺順利繼承福國公爵位,三代以後遞降。

不過,如今的大明的爵位和職司已經在有意分開,黃挺雖然現在變成了福國公,但是他的職司依舊是外交部副部長。

黃軒這個外孫朱瞻基也沒有忘記,徵詢了黃家的意見之後,將他調入了下馬橋化學研究院任職。

對黃家來說,黃淵的去世如同天塌了一樣失去了一個支柱,但是對大明來說,這也不過是一件小事。

生活依舊繼續,秦淮河畔的青樓裡,依舊燈紅酒綠。

對整個大明來說,如今本土蒸蒸日上,南洲安寧,東洲祥和。西洲雖然有一些戰爭,那不過是大明的軍隊在欺負人。

朝政清明,讓朱瞻基最近也省心了不少,現在他最關注的,還是西域與白人的交鋒。

說實話,朱瞻基並沒有把歐洲的白人當一回事,沒有了東洲的資源,他們侷限在歐洲那疙瘩兒,這個時空是別想發展起來了。

朱瞻基故意留着他們,不是因爲慈悲,只是爲了給大明留一個外敵。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華夏人的內鬥能力,如果大明沒有外敵,自己人絕對會打的腦漿迸出來。

留下一個沒有多少威脅的歐洲,不僅有了一個練兵的機會,更能讓所有人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思想。

所以,他是不會去費力滅了歐洲各國的,不管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不划算。

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文明需要競爭,需要繼續發展。

沒有了外敵,朱瞻基絲毫不懷疑大明會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在太多了。

在那樣的環境下,不論政治,法律,文明,還是經濟,科技,都會停滯不前。

戰爭的爆發,往往會全方位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的發展是那種躍遷式的發展。

像後世,世界的工業,電力,科技,醫藥等等,無一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奠定的基礎。

世界上的飛機,汽車,槍支,包括工業技術的奠基,都是那個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直到了計算機時代,纔算是又有一個顯著的提高。

是後來的科學家們變笨了嗎?

不是,只是因爲沒有了競爭的壓力,生存的壓力。

現在因爲東方對西方的壓制,朱瞻基絲毫不懷疑歐洲人會積極學習大明的先進技術,增強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是期盼他們這樣做的,只有這樣,纔會讓大明的科學家們緊張起來。

如今的大明雖然在一些應用科技,應用工業方面發展的很迅速,但是這是建立在朱瞻基的有意拔苗助長上面的。

大明的工業和科技發展還非常不均衡,能造汽車,是因爲朱瞻基要求的,能造蒸汽式拖拉機,柴油發動機,是因爲大明的太多土地無人耕種。

但是有了如此的技術儲備,卻沒有人能想到去造坦克。

大明現在的火槍儲備已經從連發槍到了AK47式的半自動步槍,這是朱瞻基嚴格要求下,才發展到這一步的。

但是因爲沒有朱瞻基的要求,大明軍隊對火炮的期待不高,所以,如今的大明火槍製造技術已經到了二戰後期,但是火炮製造技術,卻連一戰時期都沒有達到。

這還只是朱瞻基關注的方面,而在整個工業領域,這種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更加嚴重。

比如說,汽車的發動機氣缸合金耐高溫,這個在後世都屬於高科技的問題,因爲朱瞻基懂得鋁合金的應用,在氣缸,活塞,活塞環的製造方面,已經能保證穩定。

可是在一個小小的橡膠油封方面,大明就保證不了質量。

因爲一個小小的油封問題,如今大明的汽車,飛機質量就不能保證,飛機經常出問題。

幸虧現在是螺旋槳飛機時代,即便是飛機有一些問題,也能緊急降落,要不然,不知道會出多少事故。

這也不是那些技術人員不鑽研,而是因爲整個工業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許多短板的存在。

人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知識的儲備基礎,你跟一個古人說電視機,他能明白是什麼東西嗎?

不過總體來說,因爲有了這種不均衡的發展,大明的各行各業有了明確的目的,所以整個工業體系的填充,還是非常快的。

但是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今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積極推動下進行的。

大明如今的整個社會需求,還達不到後世的發展需求,文化知識儲備,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都還需要加強。

這比什麼都重要!

不過,朱瞻基雖然知道該往這個方向發展,要讓社會的需求與人們的追求相結合,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提升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他能知道的就是加強教育,加強宣傳。

提升社會的需求與國民的追求境界,他只知道應該擴大內需,引領社會趨勢。

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方案,他其實也不過是個半瓶水。

所以,他要留着歐洲的白人,讓他們變成一條鮎魚,不至於讓這個世界變成死水一潭。

這是外部環境,在內部,除了加強教育和宣傳,他開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繼承人的培養方面。

二月十五,大朝會上,朱瞻基正式頒佈了《大明軍隊換裝條例》,從三月開始,大明的所有軍隊將會換裝連發槍。

而原有的超過五百萬支燧發槍,除了一小部分發放給地方民兵和衙役之外,將會全部運送到大明本土以外,或者賣給大明的藩國,或者發放給東洲,南洲,西洲的百姓,讓他們能夠不需要軍隊的保護,繼續保持對當地土人的優勢。

與此同時,原本那些沒有持槍資格的商船,商隊,這次也被放寬了規定。凡是沒有案底的大明百姓,都能申辦持槍證。

這條規定遭到了不少官員的反對,他們認爲槍支氾濫,會讓百姓變的難以管教。

朱瞻基當然知道後世的美國是什麼樣的,但是他想試驗一番,如果百姓的手裡有了槍支,那些貪官污吏,那些欺壓百姓的惡霸鄉紳,會不會老實一些。

因爲階級的存在,哪怕如今的朱瞻基再強調吏治,一些欺壓百姓,不把百姓當人看的官員和鄉紳依舊很多。

槍支的普及,或許會從源頭上解決一些問題。因爲人人的手裡有槍了,那些欺壓百姓的人就要掂量一下了。

當然,如果影響實在太壞,朱瞻基相信他有能力屆時再進行禁槍。畢竟,如今大明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而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也沒有幾個活膩歪自己想要找死的。

四十年來,朱瞻基想要推行的政策,還沒有推行不下去的。雖然許多人反對,但是最終還是在議會得到了通過。

議會裡面的武將不少,他們對大明的軍隊實力很相信,認爲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軍隊都能解決問題。

那些文官們雖然有一部分不願意,但是不敢違逆朱瞻基的旨意,最終以剛好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了這個條例。

二月十六,朱瞻基接見了外交部長紅海候馬隨和副部長黃挺,詢問了關於歐洲各國之間人事和親戚關係方面的一些情況。

紅海候馬隨是曾經的蘇伊士總督馬歡的幼子,此人從小隨父親駐守蘇伊士。在馬歡修建蘇伊士運河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因爲從年輕時代一直在海外發展,所以他有着豐富的外交經驗和眼界。

馬歡六十四歲向朱瞻基告老還鄉,朱瞻基擢升他爲紅海公,家族世襲紅海候,三代以後方纔遞降,以示褒獎。

馬歡在正統二十六年過世的時候,馬歡的長子已經早夭,並且沒有留下後代,次子,三子都是庶子,所以最小的馬隨繼承了爵位。

馬隨在是正統十九年回國之後,就進入了外交部工作,在外交領域迅速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正統三十二年,原本的外交部長陳誠以八十高壽過世,馬隨以絕對優勢被朱瞻基任命爲新的外交部長。

這些年來,大明在外交領域碩果累累,南洋諸國,西域諸國對大明言聽計從,馬隨的功勞不可湮沒。

所以,黃挺雖然是黃淵的兒子,是朱瞻基的女婿,但是馬隨這個外交部長的位置,依舊穩如泰山。

黃挺跟朱瞻基彙報了他這次前往歐洲的工作成績,對奧斯曼與歐洲的關係,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因爲火槍的出現,原本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在這個時空面對歐洲卻沒有多大優勢。

不過,他們現在依舊佔據着君士坦丁堡,只是略微處於下風。

歐洲人心不齊,加上大明給他們的威脅太大,也並沒有跟奧斯曼死磕的想法,目前保持着微妙的均衡。

在提到用蒙特作爲暗線,想要進入歐洲上層階級的計劃之後,朱瞻基對這項計劃表示了讚賞。

他也承諾,如果蒙特真的立下大功,不會吝嗇一個正式的爵位。

最後,他跟馬隨說道:“鄭宏一事,雖然未遂,但是也凸顯了朝廷對邊關的一些政策的不足。朕有心改變目前的職銜繼承製度,爵位可以繼承,但是今後的職銜將會與爵位分開。

這項制度會觸及各地邊關世家的利益,不利穩定。所以,今後外交部要加強對邊境地帶部落和國家的干涉,維護各地穩定。”

馬隨身爲一個老外交人員,當然明白朱瞻基的擔心是什麼。

就像河中地區,那裡雖然現在已經是大明的地盤,但是大明在那裡的總人口也不過百萬。

這些人,還比不上當地的一個大部落,像吐魯番國,目前的人口就有百萬。而蒙元人後裔,也超過了五百萬,烏茲別克人,總人口達到了八百萬,而波斯人各族更多。

這些人與鄭家的關係頗深,鄭家不穩,他們雖然不敢直接造反,但是難免也會在背後玩一些小動作。

馬隨點了點頭說道:“由於內務府的貿易直接卡住了他們的咽喉,臣以往並沒有過多向河中地區佈局。如果臣要加強幹涉力度,還望能得到寧陽侯的協助。”

“准奏。”

寧陽侯陳潤是朱瞻基曾經的幼軍提督陳懋的次子,娶的是朱瞻基的大女兒朱雪。

其兄長陳晟狩獵落馬變成殘廢,也無後裔,陳潤在陳懋過世之後繼承了寧陽侯的爵位。

陳晟當初是被陳懋當武將培養,而陳潤走的文臣一途,在正統六年,還中了二甲進士。

成爲駙馬都尉以後,他被朱瞻基安排進了當時剛組建不久的內務府。當時的內監人數還多,文官們的內務府遠遠比不上根深蒂固的內監。

陳潤當初是不樂意的,不過在朱瞻基不增加內監以後,大部分內監逐漸老去,死去,文官們掌管了內務府,陳潤手裡的權力變的越來越大。

如今他是皇室的大管家,掌管的財富,比戶部還要多。

除了資金,他還掌管着大明最大的衙門內務府,手下正式吏員就超過五萬,超過十萬戶。

馬隨躬身答禮,剛準備說話,卻聽見殿門口的李亮顫聲說道:“陛下,……太子殿下身體不太好了……”

馬隨只覺得耳朵裡一陣轟鳴,不顧禮儀地回過頭去,瘦小的李亮匆忙跑了進來,神情慌張。

龍椅上的朱瞻基卻依舊很平靜,冷聲道:“什麼情況?”

“太子殿下今早醒來就有些不爽利,吃過早膳又回了房躺下,可是剛纔內侍才發現,他是昏迷了過去,如今太醫正在診治……”

朱瞻基道:“還在宮中診治什麼,快送到醫院去。”

坐在朱瞻基膝下的朱見深這個時候站了起來,面向朱瞻基說道:“皇祖,孫兒懇請護送父王去醫院。”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每逢大事有靜氣,不要亂了分寸。去吧……”

出了這樣的事,朱瞻基也沒有了議事的興致,打發了馬隨和黃挺出去。“明日鄭宏就會被押解到京,你們也參與進對他的公審,從他口中瞭解更多西域的情況。這西域,該到了要變的時候。”

爲了抵制綠教的侵襲,朱瞻基這些年對西域佛教的扶持可謂是不遺餘力。

但是蒙元人少,他們還有許多已經信奉了綠教,所以即便朝廷扶持,他們依舊落在下風。

而這裡環境,民族複雜,朱瞻基一直沒有全力打壓綠教,如今看來,這是他的失誤。

早些年,他就應該毫無顧慮的像南洋地區一樣,進行宗教打壓。

在南洋地區,從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島,從呂宋到蘇祿。從婆羅洲到爪哇,朱瞻基這些年一直執行強硬的民族政策。

從正統元年真理教成立開始,朱瞻基就真理教和儒釋道三教作爲大明認可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屬於邪教。

在頒佈這條律令的時候,朱瞻基就在防備着西北的回民,西北各軍高度戒備。

但是,吐蕃成爲了大明手裡的工具,在當時的外交部長陳瑄的籠絡下,吐蕃的藩王和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從西南方對那些少數信仰綠教的教徒極大的威懾。

他們大部分人轉而信仰其他教派,或者變成無信者。而一些頑固分子們,就只能在軍隊的管制下,向西遷移,一直遷移到河中地區。

當時爲了不激化矛盾,朱瞻基讓他們在那裡生存了下來。

但是在南洋,因爲島嶼的相隔,朱瞻基就沒有那麼多的顧慮。

凡是不學大明話,不棄信綠教的百姓,全部驅趕走,不走者格殺勿論。最開始的馬來半島,然後是蘇門答臘島,婆羅洲。

蘇祿國的三王雖然信仰綠教,但是在朝廷律令下達之後,就拆毀了各地的清真寺,轉而信仰起來了真理教。

這裡面,不是沒有頑固分子,比如渤泥國的國王沙里夫阿里和馬六甲的國主穆扎法爾莎。

穆扎法爾莎勢力弱小,放棄了王位退往滿者伯夷,那裡的爪哇島是朱瞻基唯一允許綠教徒生存的地方。

沙里夫阿里在成爲渤泥國的國主之前,本來就是一位傳教士,因爲能力出衆,被艾哈邁德看中,選爲了自己的女婿。

他娶的雖然是一個有漢人血統的公主,信仰的卻是綠教,面對朝廷的法令,他組織了大批信徒想要抗爭。

朱瞻基對渤泥國本來就垂涎欲滴,那裡看起來窮,地下卻有豐富的石油,而且還是優質的輕質油。

整個婆羅洲,已經被朱瞻基確定爲東西方活物貿易的牧場,又有豐富的礦產,所以藉着這個機會,直接就攻佔了渤泥國。

沙里夫阿里在叢林之中抗爭了三年,但是卻被一條毒蛇咬死。

自那以後渤泥國去除了綠教份子,變成了黃森屏家族後代一家獨大。

南洋地區好辦,是因爲大明艦隊控制了海域,所以任誰都難以逃脫,只能按照大明的意思來。

但是西域地區地域遼闊,人們可以隨處遷移,加上人口衆多,所以朱瞻基緩緩圖之。

現在看來,光憑鄭宏有膽量想要自立,就能知道那邊的風氣是什麼樣的。沒有那些部落給他的支持,他就是瘋了也不敢說自立啊。

所以,朱瞻基覺得,一味的懷柔不可取了。

馬隨雖然是回族人後裔,但卻是一個大漢主義者。立即說道:“陛下仁慈,不忍刀槍相見,但是以臣看來,只有鮮血才能讓那些頑固分子醒悟過來。”

馬隨如此激進並不奇怪,因爲許多漢人並不在意這些血統,而那些歸化的異族人,爲了證明自己的忠誠,反而更加極端。

就像大明現在有不少西域,朝鮮,東瀛的歸化者。他們比漢人更加重視血統的融合,給家族子弟娶親,嫁女,都必須要是漢人,這樣幾代以後,漢人血統就會多了。

除了這些方面,他們在針對異族的策略上,也更加激進,似乎不這樣就不能表現他們的忠誠和跟以往割裂的決心。

馬隨小時候在蘇伊士長大,很清楚西亞各地的民族矛盾,對那些信仰綠教的“族人”沒有半點好感。

在他看來,只有大明纔是真正的文明國家,那些落後的民族和國家都應該消失。

朱瞻基笑了一下說道:“軍隊一動,就是民脂民膏。如果能不打仗就解決問題,還是不打仗的好。”

馬隨不以爲然說道:“等河中軍隊全部換裝完畢,有了連發槍,哪怕河中軍隊不足二十萬,只要籠絡住了烏茲別克人,也能將那些頑固的波斯人消滅乾淨。”

朱瞻基不置可否地說道:“那就要看你們外交部的成績了。”

他們退下之後,朱瞻基下面要接見瑪拉國的國主亞拉姆巴。

瑪拉國就是後世的尼泊爾,這裡是佛教的發源地,卻因爲緊靠着印度各國,一直被信仰印度教的各個印度小國欺負。

因爲大明的保全,他們才能避免了印度各國的侵佔,現在是大明的忠實小弟。

亞拉姆巴剛進大殿,還沒有來得及叩拜,一個內侍氣喘吁吁地跑到大殿門口,大聲道:“陛下,太子殿下歸天了!”

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六十章 新生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章 心態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一章 根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三十章 選擇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七十章 欽差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八九章 出現
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一九零章 父子之爭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二十一章 各有打算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六十章 新生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三十章 心態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四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一章 根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三十章 選擇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七十章 欽差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一八九章 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