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繞行

正統四十四年十一月,太孫朱見深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東洲之旅,從東洲的東海岸,繞過最南角,回到了西海岸。

在唐州城,他將與運載黃金,黃銅,硝石的船隊一起,起航返回中洲。

唐州城的位置是後世的智利安託法加斯塔市,這是一座位於海邊的沙漠城市,荒涼異常。

但是,這裡卻是大明最大的資源基地。當初爲了這塊封地,不少皇子競爭了許久,才由與太子同父同母的唐王朱祁鋼爭奪到了這個地區。

這座一邊是沙漠,一邊是大漠的土地看起來荒涼異常,但是這裡卻有着世界上最豐富的黃金和銅礦,而且,就在這片地區,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硝石礦。

雖然大明因爲化學工業的發展,利用化工合成也能合成硝石,對硝石的需求沒有了唯一性。

但是合成硝石相對於天然硝石的成本,依舊非高昂。目前大明所需的硝石礦,百分之九十以上,依舊是天然硝石。

唐州府境內,目前已經開發出了兩座露天銅金礦,一座硝石礦,光憑這三座超級礦山,就能養活境內的數十萬人。

而三座超級大礦也給唐王府帶來了鉅額的回報,要不是爲了發展當地農業的自給自足,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他們的日子會更加好過。

在這裡,朱見深也感受到了比其他州府更加熱烈的歡迎,唐王叔對他這個侄兒的親近根本毫不掩飾。

唐州府是朱見深非常想要拉攏的勢力,這裡不像其他州府,還有着大量的平民階層。

在唐州府境內,只有三座港口城市,三座露天礦山,三條鐵路線。

因爲地理關係的原因,這裡的耕地很少,土人也很少,主要依靠貿易獲得糧食。

而當地的百姓主要就是海軍士兵,唐王府護衛,以及內務府,轉運司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屬。

還有就是在三座礦山上工作的土著,幾乎全民皆兵。

因爲這個原因,當地的官府幾乎形同虛設,朝廷只是讓東洲南大陸提督府代管本地的民政事務。

唐王府相比其他王府,有着更大的自主權以及更強的軍隊。

不過讓朱見深可惜的是,唐州府距離大明太遠了,幾乎剛好處於地球的另一面。

即便是唐王口口聲聲說無論如何也要支持他這個侄兒,但也是鞭長莫及。

當然,朱見深也不指望依靠唐王的支持就能登上皇位,唯一能決定這件事的,只有皇祖父。

到東洲走了一大圈,經過了一半以上的親王封地,朱見深也真正知道了大明在東洲的底蘊。

東洲的強大和穩定建立在這裡稀少的人口和強大的武力上的,這是一種悖論,朱見深原本不理解,現在才真正明白。

人口稀少雖然不是一件好事,因爲當今社會,人口就是強大的基礎。

可是因爲東洲的人口稀少,一開始來東洲的全部是兵士,在這裡組成了強有力的統治構架。

而大明最開始也不缺人手,因爲這裡有三千萬土著,他們在大明的組織下,爲東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十年過去了,由於外來人口增加帶來的病毒,加上開礦和自然老死,原生的土著們降低了將近三分之一。

而新增的土著,在各家王府和兵士的地位優勢下,大部分都已經有了大明人的血緣。

他們的人數,已經佔據了三千萬土著中的三分之一。

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再過四十年,帶有大明血統的新生兒,能佔據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那個時候,朱瞻基的目的纔算是真正達到。

相比中洲,東洲在文化,經濟,科技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

但是在政治層面,東洲與中洲是一致的。而在軍事方面,軍隊的控制力度也更強。

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主要就集中在這五大方面。

所以東洲的發展雖然不均衡,但是有中洲的支撐,依舊具有很強的實力。

而通過經濟的控制,科技的領先,中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也不用擔心東洲會成爲隱患。

就在朱見深準備返回中洲之時,朝廷派往東洲的技術團隊來到了唐州城,他們帶來了一千多臺無線電臺,讓東洲各家王府和官府,也都能直接收到中樞的命令。

無線電報機的出現,能夠讓朝廷的指令第一時間傳達下來,而電臺的開通,更是讓東洲的軍隊和百姓能瞭解中樞的一舉一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用擔心有誰能在中間欺上瞞下,攜裹百姓來造反了。

身爲太孫的朱見深,對此是喜聞樂見的。

他試着與皇宮裡面的皇祖父溝通了一番,然後接到了朱瞻基的命令,讓他不要從大明洋直接回中洲,而是穿過大西洋,前往西洲,然後從西洲經過南洋返回中洲。

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讓他前往西洲,對晉王府和漢王府施加壓力,讓他們能按照朝廷的意思,順利完成遷封。

朱見深這個時候也才知道,原來他的擔心早就在皇祖父的計劃之中,爲了讓他順利控制全局,皇祖父已經決定對有些尾大甩不掉的漢王府,晉王府動手了。

與此同時,東洲艦隊也接到了朱瞻基的命令,楊道派出了一支十艘戰艦的船隊,準備護送朱見深前往西洲。

朱瞻基的艦隊本來就有六千人,十四艘船,如今光是兵力就已經超過一萬,一級戰艦就有二十艘,還有兩艘旗艦。

這支龐大的艦隊越過了東洲南大陸的最南角之後,沿着逆時針的南大西洋洋流,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抵達了西洲最南角的晉州城。

而這個時候,晉王府和漢王府已經在解雲的步步緊逼之下,退守失據。

在西洲,晉王府和漢王府也要一分爲二地看待,而不能單純看作是一個利益團體。

實際上,在許多方面,強勢的漢王府一直在欺壓晉王府。

以販賣奴隸爲例,在最開始的勢力劃分的時候,漢王府負責清剿東海岸的崑崙奴,而晉王府則是負責西海岸。

但是漢王府的勢力範圍越變越大,佔據了中部西洲,勢力範圍已經衍伸到了西海岸。

在西海岸的桑海王國(尼日利亞),那裡是崑崙奴人口最多的地區,爲了搶奪在這個地區的崑崙奴,兩家王府之間起了不少矛盾,甚至好幾次都將官司打到了朱瞻基這裡。

晉王府相比漢王府,與皇室的血緣更遠一些。

二代晉王朱濟熺和三代晉王朱美圭父子被朱濟熿曾經關押了好幾年,兩父子都是膽小怕事之輩。

他們在西洲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其實主要是靠了曹國公府李家。

到了第四代晉王朱鍾鉉,他雖然比父祖要強一些,但是晉王府的虛弱氣勢也不是他一下子就能改變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漢王府,他大部分時間還是會選擇息事寧人。

各家王府不同勳貴,勳貴子弟全部要在中洲長大,接受教育,但是藩王卻只能待在封地,只有得到聖旨,才能進京。

朱鍾鉉自小在西洲長大,總共只進過兩次京,見過兩次朱瞻基,他對朱瞻基並不熟悉,更不清楚這位伯父的性格。

藩王府與中樞的疏離是皇室有意爲之,目的就是爲了讓他們不能與官員勾結,成爲隱患。

但是這也讓不少藩王因爲不能清楚瞭解皇室的風格,往往變的膽小怕事,朱鍾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前面對漢王府,他選擇退讓,更多時候推出李家跟漢王府打擂臺。

可是這一次,朝廷似乎要對晉王府和漢王府動手,讓他就變的有些惶惶不可終日。

朱見深的到來,他猶如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緊緊抱住了朱見深的大腿。

對朱見深來說,他沒有想到晉王府是這樣一副做派,他來了西洲,不僅被這個皇叔供了起來,對他更是言聽計從。

這個原本在他心裡的威脅,似乎根本就無需在意。

在瞭解瞭解雲在西洲的所作所爲之後,他對西洲的局勢又了更清楚的瞭解,對這個幹臣,也更加欣賞起來。

在晉州府朱見深只待了不到十日,就從陸路啓程,出發前往黃金城。

而在黃金城,已經出門超過一年的解雲,也正等着朱見深的到來,然後徹底解決西洲的問題。

一開始的時候,他將漢王府與晉王府兩家的問題看的很嚴重,認爲解決他們的隱患,可能會耗費許多心思。

但是等他真的來到了西洲,看到了這裡的實際情況,他就已經把晉王府的威脅給去除了,只剩下了漢王府一家。

別的不說,直說晉王府佔據的西洲南角和西南地區,只要黃金城的大軍出動,再加上出動海軍,晉王府就無處可逃。

而漢王府則不一樣,他們不僅佔據了東海岸,還佔據了西海岸,他們的地盤有四百多萬平方公里,只靠幾萬士兵,根本就不能讓他們完全屈服。

所以,如今的漢王府還比較強硬,一直沒有向他低頭。

但是漢王府不知道,他們費心思慮地從南洲拉攏來了七家王府,想要用共同開礦的利益關係,讓他們成爲自己的盟友,其實正中解雲的下懷。

解雲一直在等一個好的時機,而朱見深的到來,就是這樣一個好機會。

“殿下,西洲的情況目前主要就是這些,如今晉王府一切都好說,他們實際控制的區域也就只有西洲南角,其他大部分地區,晉王府的命令還沒有曹國公府管用,更別說朝廷官府了。

但是漢王府不同,他們目前的私兵遠遠超過了朝廷的允許,雖然大部分士兵並沒有在籍,但是隻要我們來一次戶籍大清查,就能大大削弱漢王府的力量。”

朱見深聽解雲介紹了所有的情況,向解雲抱拳長揖表示感謝後才道:“那麼當今漢王拉攏其他王府,應該如何面對?皇祖一世清名,可不能敗壞在他們身上。”

解雲笑道:“殿下有所不知,這件事的背後,還有我們的使力,否則,漢王府如何能直接聯絡上南洲各大王府。對漢王府來說,他們的目的是想用力一拉攏王府來成爲他們的助力。可是陛下並不是想要削弱王府的實力,只是想要削弱漢王府的實力。

西洲只有兩家王府,南洲大陸卻有十五家,這差距實在太大了。他們現在拉攏了寧王府等七家王府,以爲是臂助,但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剛好將寧王府他們幾家遷封到西洲來,跟漢王府打擂臺。”

“皇祖有沒有確定好讓那幾家遷封過來?”

“以前沒有確定,但是現在嘛,既然寧王他們如此喜歡來西洲開礦,就讓他們過來,南洲只留八家親王府,讓西洲變成九家。更能平衡各家的勢力。”

朱見深長揖道:“學士既然已經有了全盤計劃,孤自然也由學士調派,該做些什麼,孤聽學士的。”

解雲看了看他身邊的次輔彭時,兩個人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了微笑,但是解雲的心裡忍不住嘆了口氣。

朱見深當着彭時的面這樣說,固然是表現出了對自己的重視,卻讓他們這兩個學士之間有了嫌隙,或者說是有了競爭。

這可不是解雲願意見到的,畢竟他們解家,從祖輩開始,祖訓第一條就是忠心爲君,不參與繼位之爭。

朱見深以爲自己是在幫他,實際上,他只是按照陛下吩咐做事。

這個時候,他向彭時抱拳說道:“次輔大人可有何妙策?”

彭時笑道:“老臣以爲,殿下好不容易來一趟西洲,對付漢王府的事可以稍微往後拖,但是接見一下有功將士,然後在黃金城的精兵強將面前亮亮相,纔是要緊的。”

解雲連忙說道:“正該如此……稍後黃金城總督蘇南來拜見殿下,也好聽一聽他的安排。”

朱見深道:“這黃金城孤也是聞名已久,難得來一趟,不僅各軍將士該見見,這裡的礦工們,也該見見。”

彭時搖頭說道:“殿下,別忘記了,這裡的礦工可不是東洲,以漢化的土著爲主,這裡可都是閹人崑崙奴當礦工啊!”

朱見深臉一紅,知道自己想要表現,卻有些心急了。本來他也知道這裡礦山上大多是崑崙奴,現在卻一下子忘記了。

不過他也很快補救了過來。“孤初來乍到,還是聽蘇總督與二位學士的安排吧!有需要孤出面的場合,孤當仁不讓。”

(出差歸來,累死了才趕了四千字……)

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章 穿越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三章 皇宮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章 處政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十章 囚禁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五章 天才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十章 林家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五章 斬殺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九九章 錯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章 天道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七十章 工匠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四章 西北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三十三章 經驗
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章 穿越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三章 皇宮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章 處政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十章 囚禁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五章 天才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十章 林家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十八章 刑部尚書(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十五章 斬殺第一四二章 大婚(搖搖搖頭盟主加更5)第一九九章 錯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章 天道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七十章 工匠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四章 西北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三十三章 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