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兩大名將歸朝

郭嘉作爲引薦者,讓張遼與幷州諸位將軍見了面,並且隆重介紹。

畢竟張遼可是劉儉非常重視的人物,他這次派張遼到幷州來,就是爲了讓張遼在幷州扛起軍事大旗的。

郭嘉明白劉儉對張遼抱有極高的期望,於是他讓張遼在這裡與大家見面之後,還暗中囑咐諸將,對於張遼這個新降的將領,一定不要有歧視眼光,什麼事都要好好的配合他,不要故意給他使絆子,因爲他是劉丞相極爲看重的人。

有了郭嘉的引薦和推崇,張遼很快就融入了幷州軍的集體。

張遼本身就是幷州出身,他原本在幷州就有許多的人際關係。

特別是他對幷州以及匈奴事務都非常熟悉,在經過了幾番交流之後,幷州的將領們也都對張遼的軍事才能非常的佩服,難怪劉丞相如此看重此人?果然是軍事人才!

特別是趙雲與黃忠兩位大將,他們兩個是郭嘉這些兩年來在幷州最爲倚重的人。

在幷州這些年,對匈奴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中,幾乎全都仰仗着趙雲和黃忠。

劉儉這次派張遼來時,給了郭嘉一份私人信函,在這封私信之中,劉儉特意提到了要將趙雲調到長安中樞。

郭嘉身爲鬼才,自然明白劉儉的心意,知道他的想法。

故而,在張遼抵達後,郭嘉特意讓趙雲、黃忠與張遼多建立溝通,讓張遼能夠用最快速度熟悉幷州的情況。

等張遼熟悉了幷州的情況之後,就讓趙雲返回長安去輔佐劉儉。

趙雲常年在邊塞征戰,如今一聽劉儉要把他調到長安去,心中不由有些猶豫。

他自打入仕到劉儉麾下之後,就以邊軍之將自持,這些年來南征北戰,常年作戰於河北邊塞之地。

可以說,他幾乎連家都沒怎麼住過。

這些年的日子,趙雲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軍營之中度過的。

如今的趙雲,深得軍心,在他看來,邊境的軍營就是他的家,這裡就是他能夠發揮本領的地方。

可是如今,劉儉突然要給他弄到長安城中……那個大漢朝最高階層的帝都去!

按照道理來說,這對於趙雲來說算是一種提拔,但是趙雲並不想接受這種提拔,因爲他覺得京城中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

在趙雲的概念裡,那裡到處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況且,自己這一身本領,在京城中又能發揮出什麼來呢?

於是,當郭嘉向趙雲轉達了劉儉的召令後,趙雲當時便向郭嘉說道:

“方伯,雲可不可以不去長安?”

趙雲的回答有些出乎郭嘉的意料之外。

在郭嘉的概念裡,趙雲應該是最聽話的人了。

對於劉儉來說,趙雲可以說是忠貞不二的大忠臣。

他怎麼突然不遵守劉儉的命令了呢?

“子龍一向是最忠於丞相的,怎麼今日反倒是對於丞相的召喚不應?丞相既然要找你到長安城中,必然是想以大事託付!何故推辭?”

“你此時不去,豈不是寒了丞相之心嗎?”

趙雲聽了這話,急忙站起身,衝着郭嘉行禮道:

“方伯誤會了,雲並不是有意忤逆丞相,這長安城中皆是達官顯貴、高門望族之人。”

“雲不過一普通豪族出身,乃是山野草莽之人,這在邊郡打仗,征討四方,爲丞相平定禍患,實乃是雲之所長。”

“如今,丞相讓我去京城,趙雲感覺到了那裡也幫不了丞相什麼,反倒是會成爲丞相的拖累,不如在邊境征戰,應能夠替丞相做的更多。”

郭嘉聽到這兒,哈哈大笑。

他明白了趙雲心中的擔憂。

他笑着搖了搖頭,說的:“子龍啊,當年你在常山國的趙氏族中,不過一孩童,可曾想到今日能在邊郡有這般的成就嗎?”

趙雲聞言頓時一愣。

他當年跟趙珺在家中,不過是一少年孩子頭,確實想不到自己今日能夠成爲名震一方的大將。

“方伯!雲當年在常山時,自然是想不到會有今日這般作爲的……而且彼時,雲也不曾認識丞相,雲能夠有今天,全靠丞相栽培,若是雲未遇到丞相,說不定現在也不過是鄉野一豪俠而已。”

郭嘉道:“既然伱當初都未曾想到你能夠成爲一方大將,你今日怎麼就覺得你將來不會成爲朝中的擎天之臣呢?”

“這個……”

“子龍啊,難道你是在質疑丞相的眼光嗎?”

趙雲忙道:“雲自然是不敢質疑丞相的!丞相看人的眼光,我自來都是非常佩服!”

“丞相識人極準,最善招賢納士,任用良材,丞相用人可名列當世第一!”

郭嘉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了,你既然知曉丞相乃是知人善任者,又何必心有懷疑呢?既然丞相肯召你回長安,就說明是對你充滿了信心。”

“想來長安城那邊一定有用得着的你的地方。”

“這天下之大,身爲一國之將,不能只是在邊境鍛鍊統兵的能力,更要有着眼全局的眼光。”

“丞相調你去長安,定然是想鍛鍊你的能力,讓你從邊軍之將成爲全國統帥,你坐鎮在長安,就可以得到更多關於天下各方面軍事信息,更能統籌全局。”

“子龍啊,站在朝廷之中的將領,不但能率兵打仗,更能理解一國之軍從上至下是如何運作的,包括朝堂與前線兵馬之間微妙關係,還有若是要動用一國之軍,以國家的角度來說,都要做哪些準備……”

“這些事情可是你在邊郡學不來的。”

“丞相剛剛入主朝堂,雖位居高位,但身邊還是需要嫡系來幫助他掌控軍政的。”

“丞相在這個時候把你調去長安,說明對你充滿了信任。”

“你若是在這個時候遲疑不決,那就是辜負了丞相對你的信任。”

“子龍,你可忍心辜負丞相?”

“依照郭某看來,這也不是你的爲人呢。”

趙雲聽郭嘉這麼說,方纔有所明悟。

他急忙站起身來,恭敬的向着郭嘉拱手行禮。

“方伯所言甚是,雲一時不明,險些耽誤了丞相的大事!看來這長安城,我必須要去一趟的。”

郭嘉笑道:“去吧,去了長安城,好好的看看這個世道,好好看看咱們大漢的朝廷,好好看看大天上的漢王朝與民間的漢王朝有什麼不一樣。”

趙雲點了點頭,突然間似乎是又想起一件事。

“丞相爲何沒將方伯也調去長安?既然丞相眼下需要在長安安排自己的人手,那方伯豈非就是最好的人選?”

郭嘉道:“我相信我早晚一天也會去的,只是在丞相看來,或許不是現在。”

趙雲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他開始沉思自己這一次回長安之後,又應該做到怎麼樣的轉變?

正如郭嘉所言,他到了長安之後,將要改變他看事情的角度。他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觀看大漢朝所發生的每一件事。

……

與此同時,除了趙雲之外,幽州方面張飛也接到了劉儉將他調往長安的命令。

“呵呵,兄長,總算是想起俺來了。”

張飛此刻正和簡雍坐在一塊兒。

他笑着向簡雍甩了甩手中的絹帛:“從今往後,俺也算是京城中的貴人了,這下子可和原先不一樣了。”

簡雍逗他:“去長安可得將這儀表儀容收拾的整齊一些。”

“以免到了長安之後,讓那些常年位居高位的蟲豸笑話了。”

此刻,簡雍很是替張飛高興。

同時,他也替劉儉感到高興。

“嗨,時隔十多年,終於又都返回了朝堂了。”

“想想當初丞相剛入朝堂的時候,要處處受制於人。”

“如今時過境遷,再入長安,丞相已是掌控棋盤之人。”

“普天之下,能夠與丞相對弈者少之又少。”

“看來,我們這輩子真的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天下了。”

張飛聽到這,哈哈大笑:

“憲和長,這封信中也有提到你的部分。”

簡雍聽到這兒,頓時一驚。

“丞相可是好久沒有在公文中提到我……不過,他倒是經常給我寫家書。”

簡雍一邊絮絮叨叨的說着,一邊從張飛的手中接過了那一份絹帛。

再看看絹帛上的內容之後,簡雍遂驚訝的合不攏嘴。

“這……丞相居然讓我接替荀彧的位置,擔任幽州刺史?”

張飛笑呵呵的說道:“文若公如今已經當了尚書令,這幽州的地界,需要一個人繼續接替他總攬全局,看來丞相是想將這個重任交付給兄長呀。”

簡雍這個人的性格隨和,他苦笑着道:“可是我的能力哪裡比得上荀彧啊。”

張飛哈哈大笑,說道:“兄長何必如此妄自菲薄?”

“其實,依照俺來看,兄長這些年來在幽州一直輔佐荀文若處置幽州各種難題,也從荀文若那裡學到了不少本事,況且幽州如今的各項產業,包括收攏外族諸事都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

“只要按部就班的繼續下去,必然不會出什麼亂子。”

“兄長,你在幽州待的時間這麼長,幽州的人事、地貌、各種人際關係,包括政策通達與否,你都瞭然如胸,雖說在拓展功業方面,兄長是差了那麼一點,但替丞相在幽州守成,你卻是最合適的人選。”

張飛這話說的入情入理,讓簡雍心中既感到舒服,又感到有了自信。

“只是我乃是幽州本地人,豈能擔當刺史?三互法不允呢……”

張飛道:“俺看丞相是要廢三互法,以此立威!”

簡雍聞言一驚:“何出此言?”

“三互法當年不過是無奈之舉,乃是爲了防止諸家在地方勾連爲禍,但實際上不過是無奈之舉,若是要徹底的防止地方官員彼此勾結,用三互法絕非長久之計!”

簡雍聽張飛說的鄭重,感慨道:“翼德啊,這麼多年了,你真是讓人刮目相看!除了用兵的能力之外,你執政還有分析時局的能力都大大增強,說實話,你現在可真是文武全才啊。”

張飛笑道:“咱們都是跟丞相打天下的兄弟,俺既然能夠進步,兄長,你的進步又豈會小呢?”

“只是你自己心中不知道罷了。”

簡用右手輕輕的揉了揉自鼻子,說道:“有你這麼說,我倒是有了些信心,再說有田豫、田疇等人相助,我倒是不怕出事……嗯……幽州諸事本來就已經順風順水,只要一切如常,想必不會有問題,這幽州刺史我倒是能夠當的。”

“關鍵是要真出了什麼亂子,在平叛方面還得有幾員大將能夠調用!你若是離開了,我還得讓丞相從長安那邊給我派猛將來。”

張飛笑道:“這一點你儘管放心,丞相是何等人?幽州這麼重要的地界,咱們大漢朝主要的鐵器、煤炭、木材、水利、包括種糧以及冶金的業都在這邊,他豈能不派重將把守?”

“所以你就好好當你的幽州刺史,至於軍事方面的事兒,丞相也一定會提前替你想到的,是也不是?”

簡雍重重的點了點頭,說道:“能夠爲丞相鎮守一方,我這個兄弟也不算是太無能。”

“翼德,其實我這面的事倒是還好說,但你若是前往了長安,切記要多加小心了。”

“雖然長安城中有丞相坐鎮,但是畢竟我們是剛剛入駐朝堂,大漢朝王朝的朝堂之中,歷來可少不得變亂和陰謀啊。”

張飛認真說道:“只要有丞相在,俺就什麼都不怕!大漢朝堂縱然再兇險,我相信以咱們兄弟的本事,也一定能夠平安的度過去!俺老張還就怕朝堂之中順風順水,一切太平呢!”

……

……

正如張飛和簡雍所猜測的那樣,幽州方面的事,劉儉確實都做了佈局。

張飛離開了幽州,劉儉決定讓曲義以及高覽兩個人去幽州負責執掌軍事。

有這兩個人在,想必幽州本地也不會出什麼大的亂子。

其實對於返回幽州鎮守的將領,劉儉一開始是有過猶豫的,他覺得公孫瓚是一個比較適合的人。

但是後來想了一想,劉儉還是把這件事給否決了。

公孫瓚在某些事情上的處置方法太過激進,而且遼西公孫氏幽州的聲望太過響亮了。

公孫瓚這個人又有些傲氣,他若是返回的幽州,保不齊今後還會惹出什麼事來。

再說,公孫瓚在名義上還是自己的師兄,怕是他再恃寵而驕,到時候幽州本地人沒有人敢對他怎麼樣,他更容易得意忘形了。

思來想去,還是讓曲義和高覽兩個人回去比較穩妥一些。

而就在這個時候,陳倉那邊傳來的消息,徐晃已經攔住了想要逃回涼州的胡軫,還有很多意圖通過陳倉返回西涼的逃竄軍士,並派人將他們押送回了長安。

聽聞胡軫被生擒,劉儉就知道,關中這面的大局就算是安定了。

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494章 劉儉手中刀,何其利也!第358章 劉儉抵達幽州第12章 人爲利趨第172章 暫時不召關 張的原因第167章 從此,無緣再見第639章 出師有名第32章 關長生第465章 從細節入手觀察太抱歉了,今天還是沒好第158章 突如其來的大媒人第484章 河東徐晃第134章 終於分勝負了第781章 讓人期待的孔明第83章 新年一過,大事發生第99章 上架感言第483章 寧朝廷負我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478章 謀士們行動第3章 兄友弟恭第12章 人爲利趨第442章 來日與公,會獵江東第666章 涼州軍內變第151章 趙氏兄弟,情深義重第225章 董卓的智慧第208章 劉儉的行動第664章 董卓的知己,只有一人第445章 紹有猛虎!第256章 最忠誠的人,是劉儉第704章 劉儉出馬第393章 江南新秀第524章 陶恭祖各處求救第58章 劉儉上雒第738章 兩小施政第18章 大青駹第755章 陽平亂第555章 袁術生死第651章 諸劉入京第349章 新設司州,雍州第95章 四大金剛第36章 共成大事!第706章 大局走向第110章 黎民最能接受的話(爲堂主加更)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535章 曹操邀請孫堅夾擊劉備第366章 玄德替你把把關第337章 劉儉,直接任命了一位兩千石第577章 萬民的支撐!第211章 宦官的瘋狂第393章 江南新秀第790章 江陵水寒第557章 最大的痛苦第45章 向董卓學習第273章 魚水君臣第784章 子義的船上有孔明第592章 前無古人第533章 賈詡的專業領域第559章 強大居下,柔弱居上第341章 另立新君第462章 荀彧薦才第464章 吾主請先生一聚第808章 終章 今朝第126章 又是一波暗流第710章 八千騎第595章 清流系的謀劃第422章 董相國恨的人是誰,懼的人是誰第746章 關羽的警醒第508章 這個時代,有劉儉,有劉備,有曹操第440章 折戟沉沙第542章 儒生大將第579章 劉備的眼淚第26章 郡署徵辟第593章 獅兒難與爭鋒第653章 君君臣臣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318章 飛將敗績 西涼軍士氣大跌第87章 早晚一日,你可取代張讓第76章 袁基竊鹿第366章 玄德替你把把關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634章 烏合之衆第777章 借事定局第680章 三將會面第731章 失陷第382章 毒士有計第121章 第一百一十九 孫黃二司馬爭功第667章 皇帝的志向第107章 恐嚇道師(祝大家新年快樂)第20章 詐!第375章 誰解危難?第295章 劉賈之試探第340章 董卓謀三獨坐第344章 黑道之神第700章 弘農王,毒士第622章 師兄請罪第466章 主從之試第310章 珍惜你自己的生命第231章 朝堂之威第700章 弘農王,毒士
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494章 劉儉手中刀,何其利也!第358章 劉儉抵達幽州第12章 人爲利趨第172章 暫時不召關 張的原因第167章 從此,無緣再見第639章 出師有名第32章 關長生第465章 從細節入手觀察太抱歉了,今天還是沒好第158章 突如其來的大媒人第484章 河東徐晃第134章 終於分勝負了第781章 讓人期待的孔明第83章 新年一過,大事發生第99章 上架感言第483章 寧朝廷負我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478章 謀士們行動第3章 兄友弟恭第12章 人爲利趨第442章 來日與公,會獵江東第666章 涼州軍內變第151章 趙氏兄弟,情深義重第225章 董卓的智慧第208章 劉儉的行動第664章 董卓的知己,只有一人第445章 紹有猛虎!第256章 最忠誠的人,是劉儉第704章 劉儉出馬第393章 江南新秀第524章 陶恭祖各處求救第58章 劉儉上雒第738章 兩小施政第18章 大青駹第755章 陽平亂第555章 袁術生死第651章 諸劉入京第349章 新設司州,雍州第95章 四大金剛第36章 共成大事!第706章 大局走向第110章 黎民最能接受的話(爲堂主加更)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535章 曹操邀請孫堅夾擊劉備第366章 玄德替你把把關第337章 劉儉,直接任命了一位兩千石第577章 萬民的支撐!第211章 宦官的瘋狂第393章 江南新秀第790章 江陵水寒第557章 最大的痛苦第45章 向董卓學習第273章 魚水君臣第784章 子義的船上有孔明第592章 前無古人第533章 賈詡的專業領域第559章 強大居下,柔弱居上第341章 另立新君第462章 荀彧薦才第464章 吾主請先生一聚第808章 終章 今朝第126章 又是一波暗流第710章 八千騎第595章 清流系的謀劃第422章 董相國恨的人是誰,懼的人是誰第746章 關羽的警醒第508章 這個時代,有劉儉,有劉備,有曹操第440章 折戟沉沙第542章 儒生大將第579章 劉備的眼淚第26章 郡署徵辟第593章 獅兒難與爭鋒第653章 君君臣臣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318章 飛將敗績 西涼軍士氣大跌第87章 早晚一日,你可取代張讓第76章 袁基竊鹿第366章 玄德替你把把關第467章 先生可能替我分憂?第634章 烏合之衆第777章 借事定局第680章 三將會面第731章 失陷第382章 毒士有計第121章 第一百一十九 孫黃二司馬爭功第667章 皇帝的志向第107章 恐嚇道師(祝大家新年快樂)第20章 詐!第375章 誰解危難?第295章 劉賈之試探第340章 董卓謀三獨坐第344章 黑道之神第700章 弘農王,毒士第622章 師兄請罪第466章 主從之試第310章 珍惜你自己的生命第231章 朝堂之威第700章 弘農王,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