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門戶.”
聽到蘇曜的話,烏孫王瞳孔猛然收縮,眼中閃過一絲痛色,但很快又歸於平靜。
他心中明白,事到如今早已是身不由己,他的選擇已經做出,剩下的路,只能由烏孫人自己去走了。
於是,貴奢靡在一番手下留情之類的場面話後,就把精力放到了另一個方向。
“唐王殿下,本王還有一事相求。”
貴奢靡強撐着身體,做出最後的請求。
“烏孫王但說無妨。”
貴奢靡看向西方,提醒道:“烏孫與康居、大宛素有仇怨,如今我國勢弱,恐怕.”
蘇曜瞭然一笑:“烏孫既已歸順,便是我大漢屬國。誰敢趁火打劫,就是與我大漢爲敵。”
貴奢靡這才鬆了口氣,鄭重地行了一禮:“多謝唐王。”
此間事了,蘇曜當即讓周瑜通知烏孫相大祿,把烏孫王的歸降通告傳令全國。
在周瑜的起草下,這份通告中爲了預防烏孫國內爆發不必要的反抗,並沒有言及太多大漢對烏孫國的處置問題,只是說烏孫王認識到錯誤,兩國已經達成和解,烏孫將再次恢復大漢屬國地位,同時要求所有軍隊停止抵抗,各部首領速來王都覲見。
與此同時,蘇曜也派出信使,向南北兩路漢軍傳遞消息,讓他們停止進攻,提高警戒,等待進一步指示。
至於烏孫王本人,蘇曜也沒再爲難他,除了繼續准許阿什麗的貼身照料外還派來了紅兒幫忙,儘可能滿足他的一應合理要求,就連那些被俘的烏孫王室成員,也全部解除軟禁,恢復了在王宮內的正常生活。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烏孫王宮如今已在大漢掌控,所有烏孫前禁衛軍全部撤出,赤谷城防移交漢軍的情況下。
就這樣,隨着烏孫王的正式投降,蘇曜中路軍大獲全勝,完成全部既定目標,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也終於走向了最後的尾聲。
又一天後,赤谷城南門廣場上,一場盛大的歸降儀式在此舉行。
烏孫王貴奢靡身着盛裝,在相大祿薩魯和諸大臣的陪同下,親自向蘇曜遞交了降表。
廣場上,數萬烏孫百姓和士兵見證了這一刻。雖然不少人眼中含着淚水,但更多的是一種解脫——戰爭結束了,他們終於可以迴歸平靜的生活。
蘇曜接過降表,高聲宣讀了大漢帝國的詔書。
蘇曜以大漢唐王,大將軍,西域大都護的名義,正式宣佈烏孫正式成爲大漢屬國,兩國永結盟好。
對於這一次雙方不愉快的衝突,罪責基本都被甩給了已故的右大將承擔,其全家族滅,一個不留。
同時受到懲罰的還有相大祿薩魯,其身爲相大祿,未盡到勸諫之責,坐看戰事爆發,但念其誠心悔過,積極勸和,最終免於一死,僅被革除職務,許其回家,繼續擔任當地部落頭人。
至於相大祿一職,在此事之後也被取消罷設,改爲左右國相,分別爲漢烏兩國人分別擔任。其中地位最高的左國相一職自然由大漢指派,而次一級的右國相職位則落到了圖克部落的老托裡格頭人身上,作爲他率先歸順的獎賞。
至於烏孫王貴奢靡,蘇曜宣佈其雖有過失,但能及時醒悟,主動歸降,免於責罰,保留王位。
同時,爲彰顯大漢恩德,特賜烏孫王入京覲見天子,接受冊封。
這一安排既保全了烏孫王的顏面,又實現了實際控制。
廣場上的烏孫軍民聽到王位得以保留,雖然對戰敗仍感到苦澀,依然都眼含淚水,但在一些人的帶動下,廣場上逐漸的高呼起各種萬歲,對漢軍的牴觸情緒也減輕了不少。
儀式結束後,蘇曜立即着手整頓烏孫軍政。他命馬超率一千漢騎與三千烏孫禁軍,持烏孫王手諭北上,接管邊境防務;閻行則是同樣帶兵南下,招撫各地部落與南方主力會師。
至於周瑜則與蘇曜一起,帶着剩下的一千騎留守赤谷城,其暫代左國相一職,處理政務。
接下來,蘇曜招撫烏孫國王的好處很快就體現了出來。
貴奢靡到底是在位近三十年的實權國王,其在烏孫國內的正統性無與倫比,在他的親自配合下,烏孫國內各地的抵抗迅速平息,一個又一個周邊部落的首領在得到通知後紛紛帶人赴京,觀望情況。
蘇曜親自坐鎮王都,赤谷城王宮大殿內接見各部首領。
在這裡,蘇曜先是命人將右大將全族的頭顱懸掛在城門示衆,震懾心懷不軌者;同時也又對率先歸順的部落厚加賞賜。
除了拿出國庫中的財寶外,蘇曜還大肆畫餅,表示將在商路通暢後賜予其相應的絲綢、茶葉等漢地珍寶云云。
“只要各位誠心歸順,我大漢必以誠相待。”蘇曜端坐王座,環視殿內各部首領,“從今往後,烏孫各部可享邊市之利,兩族從此互通有無,永結同好。”
在蘇曜的一番恩威並施下,烏孫各部落頭領們紛紛上表臣服。
“形勢大好,形勢大好啊!”
在後來的某天朝會上,老託力格笑呵呵的出列,恭敬地獻上羊皮卷:
“唐王殿下,這是我天山十二部的聯名誓書,他們都表示願永世追隨大漢!”
天山十二部是烏孫國南部天山北麓的諸強大部族,他們的歸順表示烏孫國南方整體平定。
在南方督戰,對曹操和西域諸國聯軍對峙的烏孫國二王子見此狀況後雖然心有不甘,但自知大勢已去,於是只能乖乖下令繳械,在閻行等人的護送下北返王都。
接下來,在天山諸部表態的同時,熱湖六大部,以及伊犁河谷各部也都先後上表,烏孫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在蘇曜的戰略地圖上,曾經大片大片的深紅塗色飛快消退,變成屬國的淡綠色,烏孫全境歸順指日可待。
但顯然,這個世界上總是不乏一些不識時務者,野心家與被權利慾望矇蔽雙眼的人在烏孫國同樣也存在。
就在烏孫上下紛紛歸降的時候,烏孫北方的伊犁河畔響起了一陣不諧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