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熙河棉莊經濟的運作。

首先,北宋貨幣是雙軌制。

熙河用的是鐵錢!

所以,存在着匯率差。

我在前面的章節,也說過了。

熙河的僱工們,包吃包住,每個月給鐵錢作爲工錢。

現在的時間線上,經過幾輪薪水上調,僱工工錢已經漲到了500錢(新僱工起薪)到一貫錢(基幹僱工)。

熙河鐵錢和銅錢的兌換比我沒有查到。

但我查到了北宋四川鐵錢和銅錢的匯率。

在996年,北宋平定蜀地不久,第一次發行鐵錢,官方匯率是1.1比1.

但官府的這種一廂情願的做法,很快就引發了通貨膨脹,不到半年,鐵錢與銅錢的兌換率,就掉到了5比1.

注意,這是官價,以後我所有提到的匯率,都是官價。

請大家注意,官價和市價是兩個概念。

就像今天阿根廷黑市匯率和官方匯率一樣。

北宋朝廷對此焦急萬分,所以在970年禁止銅錢入川,企圖通過金融管制,控制通貨膨脹,但結果是鐵錢價格應聲下跌,當年跌倒了10比1.

其後就是張乖崖治蜀。

經過這位名臣的梳理以及對交子的規範,鐵錢匯率開始回到5比1.

不過很快,隨着張乖崖離任。

真宗時,鐵錢匯率重回10比1.

沒有辦法,北宋開始鑄造大鐵錢,這就是折十錢。

換在現在,就是印鈔。

根據大中祥符七年,知益州淩策的奏疏可知,大鐵錢每貫重達十二斤(宋斤,合今天7.2kg,平均每枚鐵錢重大約9.3克上下,接近同時期小平銅錢的4倍重量)。

然而然並卵。

大鐵錢和銅錢的匯率,在鑄造八年後重新回到了10比1.

北宋印鈔失敗。

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四川鐵錢和銅錢匯率,一直穩定在這個水平上。

直到神宗熙寧變法,又開始對四川鐵錢動手。

通過各種手段,在官方層面擡升鐵錢幣值。

譬如在計贓(計算刑事案件案值)領域,將鐵錢銅錢匯率換算成2比1。

同時也可能提高了鐵錢鑄造技術,用上了質量更好的鐵。

四川民間鐵錢價格因此可能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維持了相對穩定。

但是,很快的,隨着神宗時代結束。

鐵錢再次開始下跌。

紹聖時代,跌倒了2.5比1,徽宗大觀5比1,然後10比1,又回到了原點。

通過這些我們現在可以得知,北宋鐵錢、銅錢正常的、普遍被認可的穩定匯率是10比1.

注意,這裡指的是折十的大鐵錢。

就是淩策說的,一貫重十二斤,合7.2公斤鐵,且在四川鑄造發行的那種。

而在熙河等邊境地區,使用鑄造的鐵錢,從熙寧王韶開邊後,一直長期大量摻雜其他雜質,使這些鐵錢在融化再鑄造方面的價值無限接近於零。

所以,這些地區的鐵錢幣值肯定遠低於四川。

史書上也有很多熙河陝西的錢脆的記載。

所以,熙河當地的鐵錢價值,在向宗回、高公紀沒有去的時候,我個人假設,在15比1這個匯率上。

注意,我依然用的是淩策說的大鐵錢,而非小平錢。

所以,向宗回、高公紀履任時,熙河路鐵錢和銅錢匯率十五比1.

而他們管的是熙河路的錢袋子。

每年財政撥款,達到400-600萬貫銅錢的熙河邊防財用司。

換而言之,在最開始,也就是元豐八年六月熙河當地匯率15比1.

這意味着什麼?

汴京賺錢熙河花啊!

一個巨大的套利空間出現了。

這也是熙河棉莊的盈利方式。

在書裡我已經反覆說過了,熙河路在元豐八年下半年,開墾的棉田數量,其實很少。

在整個元豐八年下半年,兩人六月履任到十一月下雪,熙河路棉田開墾總數量,約在五萬到六萬畝之間(很多人最初只是象徵性的應付了一下,沒有多墾,包家、趙家比較捧場,多墾了一點,但這兩家加起來不超過一萬畝,所以纔有了向宗吉帶着王大斧墾地的事情)。

這也是元祐元年,春季播種的棉田規模。

但是……

從元祐元年春天開始,熙河一下子陷入了棉莊狂熱。

爲什麼?

因爲套利空間被人發現了。

因爲,在元豐八年下半年,那些開墾出來的棉田,爲了不荒廢,很多人種了大豆、苜蓿、大麥、青稞。

然後,所有人都懵逼了。

棉花還沒有收割呢,棉莊就已經賺錢了。

向宗回、高公紀控制的邊防財用司,用官價收購土地裡的產出。

因爲在彼時,他們纔是熙河本地真正的大地主。

屬於自己買自己的產出,所以很大方也很公正。

直接按照朝廷政策來。

相當於,拿着汴京的物價,買熙河的物產。

大家在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看過這種情況,相信大家也能明白,這必然導致什麼了吧?

所有人都瘋了!

熙河的漢、蕃豪族,甚至吐蕃那邊的溪巴溫、溫溪心纔會這麼鐵了心,跟着向宗回、高公紀走。

也正是因爲看到了利益。

向宗回、高公紀爲了自己利益最大化,開始不在在鐵錢裡面摻雜質。

所以,熙河的鐵錢幣值開始上升。

在元祐元年春天以後,應該和四川齊平,達到10比1的幣值。

那,可能就有讀者要問了。

爲什麼,之前沒有人發現,沒有人用這些辦法?

答案是北宋對經濟金融的認知很淺薄。

司馬光的‘天下財富自有定數,不在官府就在民間’,以及王安石的‘理財’之術,纔是主流。

而所謂理財,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爲加稅或通過壟斷方式獲利。

然後就是熙河地區的情況,非常特殊。

這裡的胡人數量,遠遠超過漢人。

就連軍隊和武裝,也多爲少數民族首領所有。

比如說包順家族,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區的頭號打手。

多次作爲主力參與戰爭。

也比如說趙思忠兄弟等等。

他們都是擁兵數千,上萬的大首領。

而北宋王朝對這些人,防備心極其嚴重,同時打壓、排擠從未停止。

前文已經提到過,有文官曾上書,禁止蕃官出任漢官,以及到內地任職,只允許蕃官任蕃職。

在歷史上這些人成功了,整個元祐時代,熙河的少數民族領袖備受打壓。 而哪怕在熙寧-元豐時代,以及後來的紹聖-元符時代。

朝廷對他們,也是警惕、提防,勝過信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什麼政策扶持、鼓勵了。

熙河路文武官員們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監視、提防這些投降的胡人首領身上。

特別是包順家族,可以動員數萬人,還有騎兵一萬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們纔要請求神宗賜一個包姓。

這是在政治上低頭——別打了,我自己人。

然並卵,士大夫們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經濟長期停滯,無法發展。

所以熙河地區,每年都需要中央撥款,無法自給自足。

李憲時代,熙河每年撥款,多則七八百萬(戰時),少的也是四五百萬貫。

這也是元祐時代,舊黨司馬光等人想要棄蘭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書中,隨着向宗回、高公紀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這些限制,統統去掉。

不分漢胡,鼓勵墾地,只要開墾,就承認是你的地!

同時,向宗回、高公紀還在拿着汴京的物價,合法合規的買熙河的產出。

而熙河的棉莊,僱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讓人髮指。

書裡面,連王大斧這樣剛剛轉官的小使臣階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祿,在元豐八年的下半年開墾出五百畝,並僱傭十幾個工人。

所以,親愛的讀者,換你是熙河的某個豪強,你會不動心嗎?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種面積,只在5萬畝到六萬畝之間,哪怕後來緊急加種、補種了一部分土地,種植面積也不會超過十萬畝。

但在整個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漢、蕃豪族都在瘋狂開墾土地,並利用時代的紅利,大量僱工。

他們不僅僅將熙河路的大量勞動力變成了棉莊的僱工。

還把手伸向了吐蕃、橫山羌部、党項。

還呼朋喚友,連拐帶騙,甚至直接下場劫掠人口。

而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沒有種棉花,種的是大豆、苜蓿、青稞、小麥、燕麥、粟米。

熙河的土地貧瘠,產量遠不如內郡。

但,還是那句話,匯率差導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在主角故意放縱和縱容下,熙河本路,現在每開墾一塊荒地,無論種什麼,在經濟上都是盈利的。

元豐七年,北宋開封物價如下:粳米每鬥100文,綠豆每鬥78文,小麥(未磨)每鬥54文。

而熙河本地,以每畝產出兩石粟、麥、青稞或者一石半豆類來算。

其產出是這樣的——每畝粟、麥產值1000-1500文,豆類產值1200-1300文左右。

成本呢?

土地成本,約等於沒有。

人力成本,一個僱工一個月五百個鐵錢,一年六千個鐵錢,按照10比1的匯率算。

這個僱工實際上只有600文每年的成本。

當然,僱主要提供食宿。

可食宿成本能有多少?

書裡也多次說過了。撐死了,一個僱工一年在棉莊食宿和衣料上所用,也就是3-5貫銅錢。

就這,這個僱主肯定是良心僱主。

比如王大斧這樣的好人。

實際上,沒有良心的僱主,是可以極限壓榨僱工,讓僱工們自己去挖野菜,再隨便給他們點鹽巴、米麥,湊合着吃,餓不死就行。

衣服直接讓他們穿到爛!

古人的道德底線,是很低的。

當然,還得算上一些農具成本什麼的。

以北宋農具的價格,每個僱工配齊一套鐵器農具。

大約是二十貫到三十貫。

但這肯定是多個僱工共用,同時因爲熙河的都作院掌握在向宗回、高公紀手裡。

所以,他們實際上是可以用成本價給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們僱傭鐵器農具的。

同時,在元祐元年四月之後,熙河本路鐵錢,全部使用未含雜質的鐵鑄造。

可以直接融化鑄造成鐵器的那種。

出於良心,作者君將這些鐵錢全部設定爲四川使用的折十大鐵錢,而非小平錢。

其成本每貫,以北宋鐵價每斤均價11文算,12斤鐵約132錢。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熙河的經濟模式。

在鐵錢、銅錢匯率不對等,且汴京、熙河當地物價存在嚴重倒掛的情況下。

棉莊主們現在的主要盈利手段,其實就是套利。

通過套利,他們的棉莊,在投入產出比上,達到了非常驚人的水平。

以王大斧在元祐元年春夏新墾的五百畝地來算。

其僱工十五到二十人照料這些新墾土地。

以全部種豆類、苜蓿,每畝產出1200文的下限算。

五百畝地,全年產值是60萬錢,折780貫。

其僱工花費,人工全部按頂格的一貫鐵錢算,每個僱工本年12貫鐵錢,折銅錢1200文,20個僱工,就是兩萬四千文,折33貫。

食宿、衣料,算五貫,20個人100貫。

鐵器農具三個人共用一套,每套頂格30貫,200貫。

節慶紅包、年終紅包、收穫紅包以及賞錢,按照每年發六次,每次給100鐵錢,就是600,20個人一萬兩千,折銅錢1200文不到兩貫。

再算上墾荒成本吧,每個人每個月墾地兩畝。

500畝,需要僱傭250人,用一個月來墾荒,就是250貫鐵錢,摺合25貫銅錢(肯定不會僱傭這麼多人,也僱不到這麼多人,只能是迭加算,比如說僱工五十到一百,用兩三個月來墾荒)。

王大斧的總成本就是360貫。

其收穫卻是780貫。

毛利420貫。

扣掉種子開支,算100貫吧(算上棉田!),還剩320,扣掉兩稅100貫,220貫。

所以,他最終盈利220貫。這些錢,足夠他維持另外五百畝棉田的開支。

而他得到的是1000畝已經開墾好的土地!

朋友們,這可比任何東西都更具刺激!

當然了,作者君自己算術不算太好,可能算錯了。

但無論如何,熙河棉莊盈利是普遍存在的。

而且是既開既盈利。

只要有資格墾荒開墾出來就是賺到。

而且,這個模式的關鍵在於,朝廷其實不吃虧。

熙河本地物產增加後,就不需要從陝西等地千里迢迢轉輸糧草了。

節省的人力物力,在實際上使朝廷受益,等於降本增效了。

第675章 默許第506章 入甕第627章 文彥博:當今天子,謀定而後動121.第116章 文府夜宴(1)第969章 後嘉佑時代開始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960章 宋遼會談(1)第510章 聖質深邃139.第133章 好人就會被人欺負第927章 金盃共汝飲(1)第12章 劉惟簡117.司馬光四月十七日洛陽上書250.8月總結,九月展望。459.第436章 無師自通的耶律琚第548章 聖天子(1)390.第370章 有錢一起賺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第626章 聖明天子426.第403章 提議增加宰執第735章 義天僧入汴京480.第455章 韓絳被人恨死了第579章 茶香四溢302.第287章 貶官第632章 器以藏禮,禮以出信第745章 遼國水師威脅論(1)第535章 仁義在口,刀劍在手(2)第581章 財神爺爺下凡了第875章 太皇太后的應對424.調作息。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第979章 楊家將的全新用途473.第449章 司馬光在行動(2)第1036章 趙官家的恩情,永遠還不完(1)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93.第91章 烈火烹油第869章 文彥博成了工商業鼓吹者第683章 王棣入京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286.第272章 黨爭的味道305.第290章 海洋的呼喚第801章 恩情之始277.第263章 也得去別人家裡攪一攪第674章 趙煦對章惇的信任97.第94章 嚴查第900章 突厥人打回來了!第831章 部署304.第289章 宋遼友誼,蒸蒸日上!( 電飯煲150.第141章 司馬光的宣戰書第1013章 韓絳教弟(2)142.最後一天,求月票!第977章 平民與宗室第944章 輿論(2)420.第398章 汴京風雲第947章 祭天(2)第895章 母子交心(2)308.第293章 宋用臣的密報349.第331章 潛移默化第753章 章惇要守制了第962章 遼國挖了,就是大宋挖了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第628章 輿論造勢392.第372章 優秀的匹配機制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第827章 中古的蘇聯陰影第586章 逼捐(3)183.第174章 司馬光:張之諫不該被罪192.第182章 文彥博:司馬十二要倒黴了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第853章 朕代汝父好好教育汝一番吧!第508章 宰相的交易80.第79章 司馬光入覲(2)366.第346章 出幸開封府(1)第521章 汴京學府的商業邏輯240.第228章 難得硬氣的太皇太后204.第194章 遼使:讓我試試南朝小皇帝的成325.第309章 趙煦:要斷章取義第986章 元祐革新(4)317.第301章 天胡開局第820章 爭寵第756章 除拜(2)421.第399章 趙煦:韓絳怎生了這麼笨的孫子268.第254章 張茂則之死(2)第832章 涓滴經濟學160.第151章 傾軋第866章 跳腳的孔家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150.第141章 司馬光的宣戰書第27章 曾布:嘉佑元老的時代結束了!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第956章 興龍節(2)第648章 跑官第880章 趙煦的和平提議第843章 流血第1036章 趙官家的恩情,永遠還不完(1)第477章 文彥博要被文及甫蠢哭了第801章 恩情之始436.第413章 金融工具人(1)第972章 耍無賴的趙官家第968章 人事第495章 不能再這麼下去了
第675章 默許第506章 入甕第627章 文彥博:當今天子,謀定而後動121.第116章 文府夜宴(1)第969章 後嘉佑時代開始第568章 見賢思齊第960章 宋遼會談(1)第510章 聖質深邃139.第133章 好人就會被人欺負第927章 金盃共汝飲(1)第12章 劉惟簡117.司馬光四月十七日洛陽上書250.8月總結,九月展望。459.第436章 無師自通的耶律琚第548章 聖天子(1)390.第370章 有錢一起賺235.第223章 趙煦的解釋第626章 聖明天子426.第403章 提議增加宰執第735章 義天僧入汴京480.第455章 韓絳被人恨死了第579章 茶香四溢302.第287章 貶官第632章 器以藏禮,禮以出信第745章 遼國水師威脅論(1)第535章 仁義在口,刀劍在手(2)第581章 財神爺爺下凡了第875章 太皇太后的應對424.調作息。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第979章 楊家將的全新用途473.第449章 司馬光在行動(2)第1036章 趙官家的恩情,永遠還不完(1)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93.第91章 烈火烹油第869章 文彥博成了工商業鼓吹者第683章 王棣入京388.第368章 熬鷹與義商286.第272章 黨爭的味道305.第290章 海洋的呼喚第801章 恩情之始277.第263章 也得去別人家裡攪一攪第674章 趙煦對章惇的信任97.第94章 嚴查第900章 突厥人打回來了!第831章 部署304.第289章 宋遼友誼,蒸蒸日上!( 電飯煲150.第141章 司馬光的宣戰書第1013章 韓絳教弟(2)142.最後一天,求月票!第977章 平民與宗室第944章 輿論(2)420.第398章 汴京風雲第947章 祭天(2)第895章 母子交心(2)308.第293章 宋用臣的密報349.第331章 潛移默化第753章 章惇要守制了第962章 遼國挖了,就是大宋挖了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第628章 輿論造勢392.第372章 優秀的匹配機制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第827章 中古的蘇聯陰影第586章 逼捐(3)183.第174章 司馬光:張之諫不該被罪192.第182章 文彥博:司馬十二要倒黴了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第853章 朕代汝父好好教育汝一番吧!第508章 宰相的交易80.第79章 司馬光入覲(2)366.第346章 出幸開封府(1)第521章 汴京學府的商業邏輯240.第228章 難得硬氣的太皇太后204.第194章 遼使:讓我試試南朝小皇帝的成325.第309章 趙煦:要斷章取義第986章 元祐革新(4)317.第301章 天胡開局第820章 爭寵第756章 除拜(2)421.第399章 趙煦:韓絳怎生了這麼笨的孫子268.第254章 張茂則之死(2)第832章 涓滴經濟學160.第151章 傾軋第866章 跳腳的孔家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驚魂一日(1)150.第141章 司馬光的宣戰書第27章 曾布:嘉佑元老的時代結束了!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第956章 興龍節(2)第648章 跑官第880章 趙煦的和平提議第843章 流血第1036章 趙官家的恩情,永遠還不完(1)第477章 文彥博要被文及甫蠢哭了第801章 恩情之始436.第413章 金融工具人(1)第972章 耍無賴的趙官家第968章 人事第495章 不能再這麼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