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五一 裝甲

張問一個人在德勝門城樓上站了許久,最後他決定起用宋應星。做出這個決定,他內心經過了掙扎,因爲從個人得失上考慮,他不應該起用宋應星。

研製先進兵器的權力一直掌握在廠衛的手裡,這是有原因的:最先進的武器技術應該由中樞掌控,而不應該流入民間或世家之手。

……如果用宋應星研製火器,他肯定會引進灌鋼、機牀甚至御動機來提高生產效率,技術和人員都需要,這批人只有沈氏財閥內部纔有,讓他們參與制造火器,等於是掌握了兵器技術。這樣的情況在無形中就增加了沈氏集團的威脅力……萬一他們某天要造反,現成就有人可以製造出火器來。

所謂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張問作爲帝國的掌舵人,他不得不未雨綢繆,從長打算。

但是,最終他還是決定要用宋應星參與改良兵器。因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他應該這麼做。

一個國家民族的成長,其實和一個人的成長有道理相通之處。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都有定數,如果每一個階段都做好了應該做的事,人生起碼不會那麼失敗。

就比如十幾歲的少年,本來主要做的事應該是學習進步,強大自己,如果去幹別的事了,錯過了時機,那他這輩子想過得好點,機會就不是那麼大了。

這個道理延伸到一個種族同樣適用。漢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體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現在歷史大潮來臨之際,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應該做的事是全力學習進步,提高實力……假如這時候不幹正事,想要再爬起來恐怕就難了。

張問想起了那本《大明日記》,它記錄得很粗略,沒有任何細節的東西,但是國家後來的走向是寫清楚了的……他讀完之後,認爲漢家慢慢變得低賤而落伍,原因就是在某些階段幹着不相干的事兒,和種族的優劣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咱們真的低劣,能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遙遙領先?

所以張問權衡得失之後,選擇了歷史的責任。他張氏一家的前途,比不上整個國家的前途……修身齊家平天下,張問內心黑暗,但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

他叫人傳喚宋應星到的德勝門,從旁晚到第二天天明,張問和宋應星談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張問便承諾破格提升宋應星爲工部侍郎,全權掌管火器的研製以及推廣新技術在全國各行各業的應用。

天已大明,張問一夜沒睡,滿臉油膩,他從德勝門城樓下來,準備回家休息。就在這時,一個文官急衝衝地趕了過來,說道:“張閣老,山西急報,元輔請張閣老快到內閣商議大事。”

山西?楊鶴在山西做巡撫已經快半年了,不知道出什麼事兒。張問顧不得疲憊,忙叫人趕車送他去內閣衙門。

走進內閣院子那座重檐廡殿頂的辦公樓,首輔顧秉鐮早已在孔子像面前左右焦急地踱步等候,見到張問進來,他頓時一跺腳道:“這個楊鶴!不知道在山西搞什麼事!”

“發生了什麼?”張問頓時意識到不是什麼好消息。

顧秉鐮把手裡的急報遞給張問:“信王朱由檢不知怎麼跑到了西北,煽動了陝西、甘肅、山西境內的幾個縣府叛變,又和陝西的草寇王嘉胤等好幾部勾結在一塊,聚衆數萬,進入山西。楊鶴這個草包臨時調集大軍圍剿,在黃河和汾河之間大戰。楊鶴一部臨陣倒戈,官軍大敗,喪師三萬餘,西寧、延安、平陽數府一線的廣大地區全部丟失,楊鶴困守太原,發急報向朝廷求援!”

張問一邊看奏報,一邊沉住氣說道:“也不能全怪楊鶴。朱由檢畢竟是皇家正嗣,而且曾經有過皇帝的名分,他拉起大旗,定然容易煽動地方官僚叛變,況且地方縉紳本來就對咱們這個政權不滿……楊鶴自己沒有叛變,已是不易,他剛去山西幾個月,沒有多少自己的親信,只能依靠地方上的勢力平叛,難度自然較大。”

顧秉鐮道:“應該立刻召楊鶴回京問罪,另派大員去山西撲滅火勢。”

“派誰去都是一樣的結果,而且太原未失,山西就還在我們手裡,臨陣換將不是好事,讓楊鶴繼續固守太原,調集各地軍隊構築防線,防止叛軍東擴。”張問揉了揉太陽穴,又對旁邊的吏員說道,“叫人打盆涼水進來。”

“是,大人。”

他用涼水洗了個臉,然後傳喚了幾個朝廷重臣商議。兵部尚書朱燮元,西官廳參事沈敬、黃仁直等重要官員來到內閣衙門參加了議事。

年前的御前廷議本來預算了太原、彰德、徐州三處大營的新建,但是今年以來,山陝兩地兵禍兩年,太原大營未能如期構建,倒是彰德府和徐州府兩處調集物資人力開了屯田構築工事,已設立了兵府。

鑑於亂兵前方勢力已到達平陽府,衆臣認爲只能以彰德府大營爲主力進行圍剿。張問同意了這個設想,調任大將葉青成到徐州府,大將章照到彰德府,讓他們負責訓練軍隊。。。。。

章照得到調令之後,給張問提了一個要求,請求朝廷製造一批火器車輛調送給彰德營試用。張問一看上面的要求,嚇了一跳:各式火銃八萬枝,火炮三千二百門,偏廂車五千餘輛,各種車輛騾馬無數。

張問便找來章照問道:“你要這麼多東西幹什麼?”

章照大言不慚道:“如今朝廷財政恢復,並不缺錢,好不容易要建立新軍,爲什麼不組建有戰鬥力的軍隊?我這個要求只是二十個營的編制,戰鬥營和輜重營加起來不足二十萬人,如果按照一個大營五十萬的巨大規模,這些東西根本不夠。”

張問道:“二十萬人,如何編制?”

“末將這段時間自創了一種車營編制,名曰裝甲師。以步騎七千二百人,‘師-衝-衡-乘-車’五級編制,組成一個裝甲師。裝甲師下屬三營:三千二百人、配備一百二十八輛裝甲偏廂車,組成步兵營;一千六百騎四衝騎兵,組成騎兵營;兩衝權勇騎兵隊、四衝步兵隊共二千四百人組成權勇營。

二十個裝甲師,配備後勤輜重營,約二十萬人。”

“裝甲師?”張問愕然,“卻不知戰力如何。”

章照道:“末將到彰德府之後,先編一師,一試便知。”

張問打過好幾次大仗,但是他實際上只是個政客,於兵制的具體操作並不精通,每次打仗,都是依靠手下猛將的能力才取得戰果。所以當章照提出一種新編制時,張問也拿不定主意。

他便找來精通戰陣的兵書尚書朱燮元商議。

朱燮元看完章照的設想之後,立刻拍案稱讚,說“裝甲師”合乎戚繼光《武備志》等多種兵法,只要配以嚴格的軍法,公平的賞罰體系,戰力定然強悍。

張問聽罷,又問道:“裝甲師配備這麼多火器,後勤如何保障?”

章照又掏出另一份資料,說道:“裝甲師配備後勤營保障補給,後勤營編制,內將官一,中軍一;軍車兵三十人;雜役兵二百五十四人;車炮兵一千六百二十二人;全營共一千九百單八人。裝備火器:車載佛郎機一百六十門;鳥槍六百四十枝、銃手六百四十人。車輛畜力:輜重車二百五十六輛;駕車用牛二百五十六頭。雜項工具:金、鼓、旗幟、響器二套;繩樁九十六條;拒馬槍二百五十六條;火兵尖擔二百五十六架;火鐮二百二十四把;燈籠三百五十四個;鐵楸七百三十六把;鐵撅四百九十六把;鐮刀一千二百一十六把;斧頭一百二十六把;鑿子一百二十八把;鍘刀二百四十口。糧草輜重:米二百石;黑豆五百石;淇子二百九十九石四鬥;炒麪二百九十九石四鬥。鑼鍋五百口;鐵鍋二百五十六口;水袋五百個;水桶二百五十六口……”

“行了行了!”張問忙打斷了章照的長篇大論,“你到彰德府之後,先試編一師看看效果……火器方面,我已提拔宋應星監製火器,命他儘快造出一批新式火器,裝備彰德大營的裝甲師。”

章照拍着胸膛說道:“大人放心好了,西北那羣土鱉,只需一個裝甲師就能讓他們土崩瓦解。”

“你先弄出裝甲師再說,到時候我去彰德府親自看看效果。”張問說道。

不幾日,內閣授章照五府都督僉事銜,到彰德府負責編制、操練新軍,並下達政令,協凋周邊各布政司、都指揮司、府等機構分別負責物資調配和運送。

章照掛的是五府官職,只能統兵,不能調兵……所以山西戰事朝廷沒有任何動作,只下令巡撫楊鶴構築防線,防止亂兵東擴。

楊鶴隨後數次上書要求增兵,朝廷了無音信,他又上書要求辭職,被內閣駁回……

段十一 幽夜段二一 變徵段三八 功亭段五四 龍井段三十 龍脈段十二 琴聲段十一 白兔段二四 問道段二四 奸案段六 籠鳥段二六 阻攔段一 廷杖段十九 突襲段十五 瑪瑙段六 殺人段三八 功亭段三六 冬雷段七 布子段十 鄉飲段四十 安嬪段二 平衡段十六 報仇段七三 日月段三十 意外段二一 入侵段五二 志賢段十六 大樹段七七 牢籠段一 廷杖段十六 懷柔段五一 少女段六|四 活糧段三六 封閉段二九 鬼火段二四 死敵段二五 借刀段二十 特產段二二 世子段八十 輝煌段三九 成仁段八三 老宅段六七 王師段二一 千金段五四 老李段五六 大定段五 青成段十四 出行段三 手槍段二四 大刀段五七 進退段九 南城段三 湖畔段三四 規則段五一 裝甲段四一 紛紛段四四 揚州段十四 殘兵段十二 後孃段二六 覆滅段六 殺人段七 目的段一 煙花段十三 路軌段六十 寶璽段八 寒煙段六 大犬段二三 長生段二八 天堂段二一 理由段五四 聯姻段六 籠鳥段四一 情意段四九 誤會段二三 上諭段五 書院段十四 叱詫段四二 營地段三七 解字段十九 小計段二五 入城段六十 寶璽段六 籠鳥段八三 老宅段五二 去留段十九 突襲段八 一葉段二六 流言段三一 孤膽段三八 尋找段十八 玄衣段五五 十日段十六 白杆段二四 內書段二九 鬼火段九 比較段七八 大劍段二五 借刀段四五 冷熱段二八 天堂段十七 蕙娘
段十一 幽夜段二一 變徵段三八 功亭段五四 龍井段三十 龍脈段十二 琴聲段十一 白兔段二四 問道段二四 奸案段六 籠鳥段二六 阻攔段一 廷杖段十九 突襲段十五 瑪瑙段六 殺人段三八 功亭段三六 冬雷段七 布子段十 鄉飲段四十 安嬪段二 平衡段十六 報仇段七三 日月段三十 意外段二一 入侵段五二 志賢段十六 大樹段七七 牢籠段一 廷杖段十六 懷柔段五一 少女段六|四 活糧段三六 封閉段二九 鬼火段二四 死敵段二五 借刀段二十 特產段二二 世子段八十 輝煌段三九 成仁段八三 老宅段六七 王師段二一 千金段五四 老李段五六 大定段五 青成段十四 出行段三 手槍段二四 大刀段五七 進退段九 南城段三 湖畔段三四 規則段五一 裝甲段四一 紛紛段四四 揚州段十四 殘兵段十二 後孃段二六 覆滅段六 殺人段七 目的段一 煙花段十三 路軌段六十 寶璽段八 寒煙段六 大犬段二三 長生段二八 天堂段二一 理由段五四 聯姻段六 籠鳥段四一 情意段四九 誤會段二三 上諭段五 書院段十四 叱詫段四二 營地段三七 解字段十九 小計段二五 入城段六十 寶璽段六 籠鳥段八三 老宅段五二 去留段十九 突襲段八 一葉段二六 流言段三一 孤膽段三八 尋找段十八 玄衣段五五 十日段十六 白杆段二四 內書段二九 鬼火段九 比較段七八 大劍段二五 借刀段四五 冷熱段二八 天堂段十七 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