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三月潼原

崇觀十一年,春三月,帝詔樑習發兵南下平流寇。

樑習託言糧草不足,以五萬兵數請餉,欲使青州漕糧先濟樑軍再行。

崇州到津海航線每月發糧約六萬餘石,夏秋季海上風浪大作,船將歇;當前京畿及北軍取糧,還嚴重依賴青州膠萊河道輸運。

即使陳/元亮、張晉賢、杜覺輔等青州官員與樑家無怨,也斷無可能將青州所得漕糧運往魯北先濟樑軍。

朝廷也沒有可能將京畿救命糧截下來先濟樑家,樑習調不動,嶽冷秋在淮北兵少,無力阻流民軍南渡淮河,三月中帝詔曹義渠發兵東進豫中流寇。

曹義渠在固原接了旨,調大將魏世延率精卒兩萬餘人南下東進,動作迅疾如雷,從秦西天水發兵,沿渭水東進,八日便至潼關,曹義渠也將行轅移往長安督戰。然而秦西精銳東進潼關、曹義渠進了長安城,託辭郡宣撫使司糧秣準備不足,不足以供大軍西出潼關進剿流寇,兵馬遲遲不肯出潼關。

************

三月下旬春暖,原上芳草萋萋,野花繁發,潼關南面的南山麓原有一條蜿蜒土徑,百餘騎奔趹而來,踐踏已經覆蓋土徑的草花。

土徑盡頭是座大墓,數間守墓茅舍列在道旁。聽着馬蹄聲從遠路過來,顧嗣元、楊樸、趙勤民走出茅舍,看到百餘騎爲首者約五旬年歲,面色深紅如棗,蠶眉濃須,穿着深紅鎧甲,如魚鱗般的甲片在夕陽光下,熠熠生輝。

“秦西侯曹義渠!”顧嗣元壓着聲音說道。

趙勤民微微一怔,沒想到曹義渠會來湯公墓前。

顧嗣元護送湯浩信遺體歸鄉入葬,墓地就設在潼關南山原上。

顧悟塵在江寧脫不開身,使顧嗣元留在潼關縣代父守孝。顧嗣元沒有住進南原的湯家堡,而在墓地邊架以三間簡陋草廬,每日讀習兵書、深思靜慮,過了三個月的清淡日子,也不問世事。

顧嗣元在潼關原上三月守孝之期將滿,無論是南下漢中,還是東出豫中,羣寇出沒,路途不安。潼原湯家堡也沒有可用之人,顧悟塵便派楊樸率兩百餘精銳過來接應,趙勤民也跟着一起過來,看顧嗣元是決定回青州,還是回江寧去。

曹義渠下馬來,使隨行扈從留在原地,他踱步而來,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向顧嗣元,問道:“可是顧少君?”

“顧嗣元見過秦西侯爺!”顧嗣元作揖行禮。

“湯公與我先父少年時就交遊西秦,我少時習書文,也師從湯公門下,只是我不成才,有負湯公厚望,今日路過潼關,特意過來在湯公墓前上一炷香……”曹義渠說道。

曹宏範趁東閩亂,病中要挾朝廷,使其子曹義渠襲其總督將職,固原鎮邊雄軍從此便成爲曹家之私軍。湯浩信因此事,與曹宏範割袍絕義,痛斥曹家爲賊,也早就絕了與曹義渠之間的師生情誼。

顧嗣元未阻曹義渠到湯浩信墓前進香,曹義渠上過香,便率隨扈離去,只留下一徑給踐踏殘的芳草。

“曹義渠三月中接旨,兩萬雄卒卻在潼關頓兵不前,用意真是耐人尋味啊!”趙勤民看着騎隊遠去帶起的微塵,頗爲感慨。

“究其用意,無非是觀望濟南,”顧嗣元負手身後,舉目望南山麓原,說道,“兩淮若亂,而樑習在山東、豫東頓兵不前,曹家大可以封了潼關,秦西侯大可以坐鎮長安則觀望天下形勢……我們該離開潼關了。”這三年來顧嗣元經歷了許多事情,身上少了當初將入江寧時的毛燥,多了些沉靜氣度。

趙勤民心裡也是微嘆:天下將亂,山河破碎,逐鹿而爲天下雄主者,曹義渠的勝算不比奢文莊差啊。

顧嗣元當夜就回湯家堡,收拾簡陋行囊。次日與舅舅家衆人辭行,帶了湯家一名少年湯唯忠,在兩百餘扈從武卒的護擁下,倒也沒有急着東行,而是在南山麓原走了三天,再將潼關地勢考察了一遍。

潼關位於陝、豫、晉三郡交界,南倚華山,北對黃河,河山之間寬不過二三十里,南原溝深坡陡,原下河谷狹窄,形成天然的險阻,通稱函谷。

潼關位於函谷的西端,緊靠潼水。關城東面有一條支流,叫禁溝,禁溝的上下東西各方面包括金陡關在內,還有潼關、麻峪等十七座關隘,使南山之麓到黃河岸邊,層層設置,拱衛潼關。

“曹義渠若割據秦西,必以潼關爲門戶,分兵出武關奪漢中,秦西從此形勢完備,可望天下……”在出潼關之前,顧嗣元望着險峻關城,心生感慨而道。

************

匪首劉妙貞率部南下潁水,黃河北岸的河中府流寇漸靖,即使有少股流匪擾襲,卻也無法撼動顧嗣元隨扈的兩百精銳,反而給顧嗣元繳了不少平匪戰績。

經歷長達三四個月的戰事,河中府諸縣半數破城,官吏也死了不少,新的官員還沒有到補。戰事加上持續的大旱,大道旁上,滿目都是瘡痍悲涼的流民。

顧嗣元沿途從流民撿選健銳,離開潼關縣時,才兩百精銳,十數日過去,就有千餘健勇,加上家眷,將近兩千五百餘人的隊伍。在流民軍勢力控制地域與樑家控制地域之間穿行。

顧嗣元將隨行家眷編一部,千餘健勇編一部,學的也是林縛在江東左軍普遍推行的編伍法,將兩百精銳打散,作爲伍長、旗頭,將流民健勇打散編入其中,沿途剿了些小股流匪,獲得一些兵甲補給,兼以練軍。

走到大名府境內,這千餘流民爲主的軍隊,沿途與流匪作戰,倒比青州的運軍戰力要強。

想林縛募流民北上勤王,走到濟南,江東左軍便敢與東虜精銳哨騎在城外野戰,北進燕南,就創滄南大捷,而後進津海,與晉中軍殘部聯手,大創虜騎——草創之軍如此能戰,說到底也沒有太多的秘密,關鍵是有一批合格的基層武官編入軍中的緣故。

一支雄師,從上而下的武官體系纔是真正堅實的骨架。

顧傢俬扈四百餘精銳,也是在暨陽血戰之後,從暨陽民勇裡撿選健銳才真正的成形。兩百餘人給楊釋編入水營,成爲在崇州接受訓練的兩營鍵銳的中堅力量,餘下兩百人都給楊樸帶來交給顧嗣元。

進入大名安陽境內,顧嗣元等便聽到濟寧給流民軍攻陷的消息。

濟寧在大名府東南,在泰安西南、在徐州北。

濟寧與徐州之間有微山湖、獨山湖、昭陽湖、南陽湖四座南北相接、彼此相連的湖泊羣相接,這微山四湖又稱南四湖,是江淮通河濟內河漕運的最重要水道。濟寧遂有南通江淮、北接河濟之險。

“葛平率天襖叛軍給樑家逐出濟南時,二三十萬人經過濟寧,都沒有能將濟寧攻陷,欲南下淮河,又給嶽冷秋率軍進駐徐州當頭封住。葛平又沒有能力攻下臨沂,天襖叛匪數十萬人就給困在南四湖東部丘壑之間,雖佔了微山縣,但也只是涸轍之魚、籠中困獸。沒想到劉妙貞沒有南下與陳韓三一起牽制嶽冷秋,接應天襖叛軍南下,反而是直接出兵攻下了濟寧……”趙勤民手撐在案頭,看簡陋不堪的地圖,指着徐州西南的潁口,說道,“我們從潼關出發時,匪首劉安兒率流寇大軍東進潁口,若他率流寇大軍繼續東進,難道說他們想反過來合圍在徐州的嶽冷秋?”

趙勤民不擅長具體的治軍,但戰略形勢分析倒是不差。

顧嗣元眉頭微蹙,還輪不到他來關心天下大勢,眼前關鍵的是他要率領這兩三千人安然無羨的回青州去。

顧嗣元已非當年給王超、元錦生耍得團團轉的愣頭青嫩,樑家要在山東站穩腳,勢必要將湯浩信遺系勢力從魯山地區驅逐出去,顧嗣元要是率部從樑家控制區域通過,給樑家誤當成流寇殲滅的可能性非常高。

他原計劃走濟寧去青州,只要到了臨沂境內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沒想到洪澤紅襖女劉妙貞搶先一步佔了濟寧,封了他們東進的道路。南下也不行,這時候從潁口到徐州的淮北一帶,漫山遍野怕都是流民軍。

劉妙貞攻陷濟寧,使之前困於濟寧、臨沂、徐州之間的葛平部天襖叛軍不再是被因孤軍,陳韓三部與劉安兒率流民軍主力沿淮河北岸東進,率長淮軍退守徐州的嶽冷秋確實有給合圍之憂。

曹義渠頓兵潼關不前,樑家在濟南觀望形勢,在徐州之嶽冷秋反而成了孤軍,過來合圍的流民軍多達四五十萬之衆——葛平所部天襖叛軍倒也罷了,三十多萬民夫倉促起兵不足五個月,連人手一把鋤頭當兵器都不夠,威脅實在有限,但劉安兒所部流民軍就大爲不同。

劉安兒本爲邊軍將領,陳塘驛慘敗後,率部從邊軍逃回泗州,在泗州秘密經營了兩年時間,才趁流民南涌之機在洪澤浦起兵。起兵之初就劫了秦家船隊,獲得大量的補給,兵力迅速擴張至二十萬人,據泗州、石樑等縣,與長淮軍、東陽鄉勇、維揚軍、淮安緝盜營等部長期對峙,後陷濠州、盡殲長淮軍,獲得大量的兵甲、補給,棄濠州,進淮上,與諸寇合進分擊,轉戰南陽、漢中等地,迄今已近兩年時間。

劉安兒這兩年來倒非是給官兵攆着走,而是其部人馬太衆,在一地停留太長時間,糧草補給就會十分困難,被迫選擇以流寇轉戰的方式來分散補給壓力。麾下二十萬兵馬倒也沒有繼續擴張,雖說兵甲也還不全,但三五萬能戰之兵還是有的。

劉安兒率流民軍主力去合圍徐州,嶽冷秋的麻煩就大了。

嶽冷秋與顧悟塵是廟堂上的死對頭,但是嶽冷秋在徐州若被合圍,也輪不到他們來幸災樂禍,若費巨資重建的長準軍再次被滅,傷的是江東郡的根本。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說的便是這個道理,廟堂之上鬥得再厲害,若嶽冷秋在徐州有失,江寧、東陽以及崇州衆人都會有脣亡齒寒之憂。

“林縛守孝之期也滿,也該是他率軍從崇州北進的時機啊。”楊樸說道。

嶽冷秋陷入徐州,朝廷在江淮之間能調用的戰力屈指可數,趙勤民、顧嗣元也想象不出除林縛之外,還有別的合適人選。

*******************************************

粳米俗粉讀書會(超級羣):39865642開羣了,感謝斯麥同學提供羣資源.

羣資源有限,請大家不要一號進多羣.

此羣爲最高等級河蟹羣,拒絕一切粗俗曖昧圖片文字內容.喜歡曖昧圖片者請進其他羣.

另,招募有志於淨化粳米俗粉心靈的MM做羣管理員(羣內河蟹等級你們說了算)有意者進羣后給草灰Q-Q留言.

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88章 夢圓江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54章 尚有餘計第60章 賜婚傳言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38章 東施效顰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19章 各懷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50章 驅狼吞虎第69章 不臣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73章 軍制暗鬥第47章 錢莊之議第121章 勇戰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145章 壽州第86章 纏殺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30章 沒有良機第37章 分功酬勞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17章 釣魚作戰第34章 鐵流第57章 北進側擊第151章 新格局第96章 合議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21章 殺雞駭猴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74章 淮東軍制第23章 會審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87章 試探第148章 制衡第53章 梟首取級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6章 東風緊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1章 江島佈局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15章 抵達津海第66章 東風緊第50章 驅狼吞虎第54章 長淮新軍第111章 山雨欲來第69章 不臣第11章 匪禍第97章 大軍集結第56章 態度第110章 援軍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85章 津海之利第29章 啄木鳥之迷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41章 勤王北上第71章 袁州條件第十九章 劫囚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115章 襲城第19章 邸報第30章 援兵渡海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3章 暨陽磐石第65章 買路錢第136章 選擇第8章 私糧之利第39章 封河第20章 拉攏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31章 疑形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51章 泗陽陷圍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44章轉折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1章 風雨相援第73章 籌劃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62章 遷島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39章 戰俘分贓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1章 降將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5章 抵達津海第32章 父子相認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
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88章 夢圓江寧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54章 尚有餘計第60章 賜婚傳言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38章 東施效顰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19章 各懷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50章 驅狼吞虎第69章 不臣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73章 軍制暗鬥第47章 錢莊之議第121章 勇戰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145章 壽州第86章 纏殺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30章 沒有良機第37章 分功酬勞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17章 釣魚作戰第34章 鐵流第57章 北進側擊第151章 新格局第96章 合議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21章 殺雞駭猴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74章 淮東軍制第23章 會審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87章 試探第148章 制衡第53章 梟首取級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6章 東風緊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1章 江島佈局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15章 抵達津海第66章 東風緊第50章 驅狼吞虎第54章 長淮新軍第111章 山雨欲來第69章 不臣第11章 匪禍第97章 大軍集結第56章 態度第110章 援軍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85章 津海之利第29章 啄木鳥之迷第3章 江寧風潮(三)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41章 勤王北上第71章 袁州條件第十九章 劫囚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115章 襲城第19章 邸報第30章 援兵渡海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3章 暨陽磐石第65章 買路錢第136章 選擇第8章 私糧之利第39章 封河第20章 拉攏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31章 疑形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51章 泗陽陷圍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44章轉折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1章 風雨相援第73章 籌劃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62章 遷島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39章 戰俘分贓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1章 降將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5章 抵達津海第32章 父子相認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