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宴前脣戰

從九華到崇城還有一百多裡水路,時近黃昏,林縛迎得劉庭州、樑文展等人,便先在九華宿夜。

九華早年便是崇州、鶴城草場銜接皋城、興化兩縣的水陸碼頭。

只是早前運鹽河淤淺,不利大船航行,西山河與運鹽河之間也沒有河道相連,而崇州又地處偏隅、鶴城草場的職能單一,九華也只是三縣之間很不起眼的小商埠。

西山河與運鹽河的貫通,運鹽河清淤拓寬,崇州成爲津海糧道的核心始發地,淮東腹地諸縣的米糧有近半都要走水道從九華通過,運往鶴城、崇州,移船出海。

九華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裡,便崛起成一座繁華的鎮埠。

在胡致庸的主持,九華城已經築成。

九華城規模不大,週六百步,只能算軍壘、城寨。

城池建得堅固,挖去浮土、鋪石爲基、夯土爲芯,外覆城牆磚,是峙立在西山河與運鹽河汊口的一座堅固壁壘。

林縛出鎮淮東制置使,在山陽、泗陽一線駐有重兵,九華沒有駐兵的壓力。

不過,林縛仍在九華軍營還駐有兩營甲卒。

興化、皋城、建陵等淮東腹地諸縣,若有事,從九華調兵,要比直接從崇州調兵節約一天的時間。

駐軍不干擾地方事務,在九華捕盜設卡的,還是巡檢司直轄的刀弓手。

劉庭州對崇州的認識,僅來自地方誌,此時過來,算是對崇州有新的感觀。

九華作爲巡檢司歸淮東制置使司直轄,但劉庭州細觀此地民情,能認識到淮東制置使司之下,軍政、民政事務有着明顯的界限,分開來管理。

想到這裡,劉庭州側身窺了一眼林縛身後那個黑瘦、神情有些拘束的漢子。

剛纔做過介紹,劉庭州等人已認得他便是這段時間來,攪得淮東議論紛紛的那個鐵匠孫打爐。聽他的名字,打爐、打爐,便能知道他的匠戶身份。

冶金監、冶金副監只是制置使司內部所置的官銜。朝廷可管不了這麼多的花樣,與船政使、副使、百工監、副監、軍械監、副監等官職一樣,都統一稱爲將作丞及將作少丞,分列正八品、從九品,屬低級文官。

不過怎麼說,林縛辟舉匠戶爲官,便是往燒得正沸的油鍋潑了一瓢冷水,算是觸了大忌。

林縛在驛館設了宴,款待劉庭州、樑文展等人,崇州這邊,由林夢得、秦承祖、孫打爐等人作陪。

入席時,鹽瀆知縣胡大海正好與孫打爐對案而坐。

聽聞崇州辟舉鐵匠爲官,胡大海心裡怨憤,又見林縛屈尊親迎樑文展,心裡羨恨,心裡便幾分狂態按不住。看着對案的孫打爐坐姿不雅,胡大海越發按捺不住,忍不住出言戲弄:“孫大人初爲大人,可知‘大人’二字何解?”

這大半個月來,孫打爐還在適應他新的身份,聽林縛的指示,進了戰訓學堂最基礎的識字班,遠遠達不到斷文析字的水平。

匠戶身份卑賤,但像葛福、孫打爐等傑出之輩,也僅僅是卑賊的出身,限制他們不能讀書識字,不能入仕爲官,但論聰穎才智,遠在常人之上,自也有一股子傲氣在。

聽不懂胡大海咬文嚼字的話,孫打爐倒也不慌,手撐着桌案,等人幫他。

林縛坐在居中的主案前,也僅僅一笑,對孫打爐說道:“胡大人問你做官的道理……”

孫打爐朝林縛行了一禮,纔跟對案而坐的胡大海說道:“我孫打爐沒怎麼讀過書,不知道做官的道理,只知道打鐵?胡大人知道怎麼打鐵嗎?”

“我不會打鐵,但要我管鐵作,我會從匠戶裡擇其善,以爲匠首,鞭苔之,使他們各司其務,則其業不亂……”胡大海說道。

“匠戶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我孫打爐從出生就在鐵爐前滾爬,我能分辯,胡大人怎麼分辯?”孫打爐反問道。

胡大海倒沒有想到這個莽夫倒也伶牙俐齒,反口跟自己分辯起來,冷笑道:“善或不善,有口碑相傳,爲官者又焉能不察?此等皆御人爲官之術,孫大人若有心要學,本官倒不吝惜相教……”

樑文展微微一笑,胡大海這番話也是針對他而說。看來林縛親來九華相迎,真是刺激到他,使他刁難孫打爐的同時,又按捺不住有賣弄之心。

“如何做官,我讓胡大人說得一時糊塗。不過大人有言,只要我能讓冶鐵工場每年產出更多的好鐵來,這將作少丞便還是由我來做;若不能,憑我嘴裡說得再漂亮,大人也會將我這個將作少丞撤了,換其他人來做……”孫打爐說道,“我粗人一個,學的也只是打鐵的本事,不知道其他官要怎麼做纔算好。就將作少丞來說,我以爲,只要能產出更多的好鐵,便算是做好了。胡大人如果能指點孫打爐如何讓冶鐵工場產出更多的好鐵,孫打爐願意拜胡大人爲師;若是學做官,那還是算了……”

“孫大人這番話倒是精彩,叫文展開了眼界。文展細想來,孫大人這一番話可以歸爲一句:重實績而輕學名,”樑文展在一旁,他知道孫打爐的這些說法,應該是這段時間受林縛影響所致,實是林縛在崇州立基選才的根本,他將話題一轉,說道,“眼前淮東最緊要的是修捍海堤。誰主持,若能將修捍海大堤修成、修好,便是工部侍郎、尚書也當得;不然的話,便是像陳鍾年那樣,道德、文章再好,又有何益?害處更大罷了……說到修堤事,胡大人以爲這捍海堤應該怎麼修?”

樑文展以黃河修堤民夫大亂來說事,胡大海也給堵得無言以對。

劉庭州沉默不言,細思孫打爐、樑文展的話,暗道:若以實績來檢驗,誰能主持將捍海大堤又快又好的修成,倒是比陳鍾年更勝任工部侍郎一職。

林縛不管堂下脣槍舌劍,這樣的爭執會持續很久,他早有心理準備。

雖說兩漢獨尊儒術之後,天下並非沒有其他學術流派傳世。有大爭議會造成對立,也會很多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想能在舊學上結新花。而不是抱殘守缺,讓天下人的腦筋繼續僵化下去。

這裡面的事情也許要幾代人才能做成,也不急於一時求成,但就眼前,吸引能人巧匠過來,更能增加淮東的實力。

林縛吩咐身邊的隨扈:“你出去看看,老工官他們回來沒有?”

過了片刻,葛司虞與老工官葛福走進來。

葛司虞雖爲匠戶子弟,但考中秀才功名,又在江寧工部擔任過主事,這次給辟舉爲司工參軍,是最沒有爭議的一個人物。

葛司虞換了湖青色官袍,走進堂來給大家行禮。

這時候天氣已寒,葛福穿着反毛的皮襖子,沾了很深的灰漬,戴着皮瓜帽,彷彿鄉下老農,其貌不揚。

林縛之前讓人在身邊置了桌案,這時候站起來迎道:“老工官,你坐這邊來……”

胡大海之前見林縛在身邊安排了一個與劉庭州相當的坐席,還以爲有什麼緊要的人物過來,沒想到是一個糟老頭,他的銳氣給樑文展、孫打爐所挫,倒想看看這個老頭是什麼人物。

“要不是葛老工官年歲大了,我倒想麻煩葛老工官來擔任修堤的總指揮,如今葛老工官是制司的諮議,”林縛跟劉庭州介紹葛福,“葛老工官在築成崇州新城之後,就在鶴城沿線考察,對修捍海堤之事,也最爲熟悉。說到修捍海堤,還是要問葛老工官……”

wωw ●Tтkд n ●C〇

劉庭州倒想起葛福這麼一號人物來,坐在案前揖道:“原來是太后所贊‘天下巧師’的葛福老工官,庭州在這裡有禮了……”

“當不起,當不起……”葛福回禮道。

葛福在匠戶裡是特殊的存在,得特旨賞賜,脫了匠籍,其子葛司虞才得參加科考做官。林縛讓葛福與劉庭州對案而坐,劉庭州都不會覺得屈了身份。

胡大海也想起葛福這個人來,細想樑文展剛纔話,明明是要說葛福比陳鍾年更能勝任工部侍郎,他心裡雖然不服,但也不敢太放肆。

林縛也不管胡大海心裡怎麼想,劉庭州自然能積極配合修堤,那是再好不過,跟葛福說道:“還要麻煩老工官跟劉大人簡略的說一說修堤事……爭取在年底之前,就將事情做下去。”

“好咧,我便說一說,”葛福說道,“淮東沿海雖然沒有完整的捍海堤,但有條件的地方,也零零碎碎的自行組織修了一些海塘,對海浪與風暴積累了一些認識。能師巧匠藏於民間,崇州這邊張榜後,就陸陸續續有好幾十人跑到鶴城、崇城獻策。雖說堤還沒有開始修,賞銀已經花出去許多,不過也確實有些真知灼見在,有些能師巧匠在。對之前的方案有很大的補充,有些不足的地方也得到糾正,再有這些新募的能師巧匠幫助,老朽倒更有把握了……”

劉庭州還不清楚崇州張榜懸賞問修堤策的事情,想來是在辟舉孫打爐做官之後。

劉庭州有腹中也有一套在鹽瀆縣東修捍海堤的方案,所以才急巴巴的不請而至。這套方案也是他在鹽瀆任官期時,走訪鄉里,總結前人經驗得來,花了兩三年時間,自以爲頗爲成熟。

倒沒想到林縛利用鐵匠做官一事大造影響,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從淮東沿海又新招攬了一批有益修堤的匠師……

如此看來,這事在淮東地區迅速傳開,多半也有崇州縱容的因素在內。

捍海大堤分段修築,先修鶴城到江門之間的南段,做的工作也最充分,方案自然也最完整。從鶴城往北到清江浦的中段與北段方案,還較爲粗糙。不管方案粗不粗糙,葛福都給劉庭州做了介紹。

捍海堤北段即是鹽瀆縣段,葛福所提出的北段方案,倒與劉庭州腹裡盤垣了好幾年的方案相仿。

林縛說道:“這個北段方案是鹽瀆新津人朱艾所獻,崇州纔派人往鹽瀆走了兩趟,只是粗略認爲這個方案堪用,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這個朱艾倒有些見識,說認得劉大人,劉大人也跟他請教過修堤的事情,倒不知道真假。若是他託大誇口,我便將他趕走,要是真的,制置使司倒不少一個令吏的位子給他……”

劉庭州心裡一嘆,說道:“本官確是跟他請教過修堤事。此人是個牛倌,少時放牛時好指點形勢說戰事,村人都說他瘋癲。長大後,性子倒還沉穩。我路過新津時,他跑來獻策,說的確有道理。用來修堤,是個人才,就是少時爭強鬥狠,給人毀了半張臉,太損儀容,不然本官在鹽瀆就辟舉他做吏員了……”

“我是豬倌兒,用個牛倌也是合適。”林縛哈哈一笑,見胡大海眼睛迷茫,想來是不知道他治下有這麼一號人物存在。

淮東制置使司佐官、屬官有人數限制,吏員倒無限制,只要能養得起就行。

第32章 天子氣象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27章 結營第49章 轉攻爲守第47章 錢莊之議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61章 赴宴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31章 江島佈局第17章 休整第57章 北進側擊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8章 清君側之憂第52章 下聘禮第61章 特旨之危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52章 嵊州第4章 宋家子弟第13章 將田種好第3章 寧王第13章 擁兵自重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30章 援兵渡海第71章 袁州條件第2章 相認第31章 疑形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108章 戰黃陂第42章 山頂對策第9章 問政殺心第75章 新仇舊恨第32章 放逐第78章 少年子第5章 困獸無計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章 投效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20章 猛虎搏兔第54章 清算降叛第48章 營破第16章 滄南大捷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11章 求死之道第28間 應子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77章 前哨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7章 造湖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16章 淮山棧道第43章 如困籠中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67章 北地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33章 迷離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0章 散兵遊勇第28章 牽連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第11章 求死之道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83章 帝心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花燭夜第81章 渡河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32章 官職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5章 黑水洋第二章 夢裡夢外驚魂第104章 轉機第73章 青州軍第63章 寧王一系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3章 失城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51章 識時務第71章 加快步伐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57章 京畿密鬥第44章 哀兵第65章 開漕諸策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85章 津海之利第61章 赴宴第2章 錦上添花事第42章 東西虛實第68章 戰爭陰雲
第32章 天子氣象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50章 戰訓識字班第3章 東閩總督嶽冷秋第27章 結營第49章 轉攻爲守第47章 錢莊之議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61章 赴宴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31章 江島佈局第17章 休整第57章 北進側擊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8章 清君側之憂第52章 下聘禮第61章 特旨之危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52章 嵊州第4章 宋家子弟第13章 將田種好第3章 寧王第13章 擁兵自重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30章 援兵渡海第71章 袁州條件第2章 相認第31章 疑形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108章 戰黃陂第42章 山頂對策第9章 問政殺心第75章 新仇舊恨第32章 放逐第78章 少年子第5章 困獸無計第27章 僧院屠戮第4章 投效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20章 猛虎搏兔第54章 清算降叛第48章 營破第16章 滄南大捷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11章 求死之道第28間 應子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77章 前哨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7章 造湖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16章 淮山棧道第43章 如困籠中第100章 屠城之後第67章 北地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33章 迷離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20章 散兵遊勇第28章 牽連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第11章 求死之道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83章 帝心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73章 花燭夜第81章 渡河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32章 官職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5章 黑水洋第二章 夢裡夢外驚魂第104章 轉機第73章 青州軍第63章 寧王一系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3章 失城第137章 屈人之兵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51章 識時務第71章 加快步伐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57章 京畿密鬥第44章 哀兵第65章 開漕諸策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85章 津海之利第61章 赴宴第2章 錦上添花事第42章 東西虛實第68章 戰爭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