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北行

(這些天每次更新後都看到dogod同學打賞捧場,十分感激,這章獻給你以及其他捧場的兄弟姐妹)

嶽冷秋到廬州後,七月初五接到從江寧傳來的聖旨,受命宣慰淮西、南陽,檢視戰備,也代表江寧以堅守淮河防線之心,以振士氣。

在廬州,雖說得到曹子昂的熱情接待,但裹足在廬州城裡,只聽得曹子昂說廬州兵馬已經在北面的雙廟集結,但實際的情況還無法親眼目睹。

嶽冷秋也不曉得曹子昂所說是實是虛,反正留在廬州,也猜不透淮東諸人到底有沒有打別的心思,接到聖旨後,即離開廬州北上,先去壽州見董原。

此前去豫章見林縛,嶽冷秋是掛靴辭官,所以僅帶兩名僕從。此時嶽冷秋還保留樞密副使的官位,又攜旨宣慰淮西、南陽,自然是恢復大臣身份,鄧愈即從池州挑選三百餘精兵過來充當儀仗,也沿路保護嶽冷秋的安全。

一年多來,淮東在廬州投入大量的資源。不計廬州府當地收徵的稅賦,僅去年秋後募售的戰爭債券籌銀,就有一百萬兩銀投在廬州。這使得廬州地區迅速從永興帝北逃帶來的混亂中恢復過來,廬州城北面的道路修築得相當完善,包括從廬州北接淮河的淝水等河道,沿岸堤壩,都能看到新整飭的痕跡。

雖說以往淮西對淮東在廬州駐兵,十分的提防,在壽州的南面、信陽的東南,都築城壘軍寨,駐以守兵,但淮西境內的驛道與河流,基本上還是暢通的,至少矛盾還沒有的發展到兩軍對壘的程度。

一路北行,遇有東西向的河流,小河架竹木橋、大河連船鋪設浮橋,驛道通暢,悉無障礙,想來往信陽去的驛道也是如此通暢。

驛道的通暢,也才保證淮東在廬州的兵馬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信陽,並經信陽進入南陽。

雖說淮東入駐廬州的兵力超過四萬,再加規模不詳的輜兵部隊,在即將暴發的南陽會戰中,能迅速進入南陽、信陽作戰,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非到萬不得已,董原也無意叫淮東兵馬過早進入信陽。

從廬州到壽州,僅兩百里。

三百扈兵爲騎兵精銳,嶽冷秋也不欲在途上耽擱時間,清晨辭行從廬州出發,入夜時,壽州也已經在望眼前了。

沿途穿府過縣,將淮西的農耕恢復也看在眼底,嶽冷秋不得不承認,董原其人亦文亦武,確有大才。

按照去年與淮東的密議,從今年起,戶部拔給淮西的糧餉,將銳減到一百萬兩,養兵之不足,就只能從地方抽取稅賦。

淮西除廬州情況稍好一些外,信陽、壽州、濠州,以及淮河北岸的渦陽、潁口、泗州等地,在淮泗大戰,幾乎給徹底的摧毀,丁口也是大幅下降,還是後期容納從河南、山東等地逃來的流民,才恢復些生機。董原進入淮西也不到三年的時間,雖說淮河北岸還是一片殘地,但南岸的濠州、壽州、信陽三府,農耕恢復得相當不錯,基本上能做到從地方抽糧能供軍食,這確要算董原的治政之功。

很可惜局勢變化之快,叫人目不暇接,燕胡大軍壓來,雖說兵鋒直指南陽,但淮西絕不會好受,根本再不會給董原時間去從容的收拾民生、整飭軍備。

淮西由右副都御史劉庭州代表出城到十里長亭迎接,看着馬隊擁着兩輛馬車從南面趕來,劉庭州捋着長鬚走下長亭,到路邊迎接。

嶽冷秋代表樞密院過來檢點兵備,這點沒能叫劉庭州臉上的憂色稍解。

誰都知道嶽冷秋在樅陽大敗之後,也是迫不得已,才爲林縛所驅,做這種跑腿的活,實際上南陽戰事要如何發展,完全取決於淮東的態度,嶽冷秋根本就不能代表淮東。

嶽冷秋過來,也就能振作一下士氣,真正實際性的問題,還要是要派人去廬州跟曹子昂談。在揚子江北岸,曹子昂纔是能代表林縛說話的人。

嶽冷秋是文官出身,年紀過了五旬,筋骨就大不如前,雖說是坐車而行,但一日顛簸了兩百里,骨頭架幾乎要給顛散掉。

看到劉庭州在路旁迎接,嶽冷秋也是萬分的感慨。

“與庭州一別經年,此來壽州,就怕錯過去不能跟庭州見到面。”嶽冷秋說道。

劉庭州本來心裡對嶽冷秋沒有淮東要人陪同過來有些失落,但聽嶽冷秋這句情真意切的話,心頭也是涌起一股暖流,想起自己能居此位,也多得力於嶽冷秋的提拔,行下屬之禮,作揖道:“嶽督風采不減當年,庭州焉能錯過與嶽督會面之時?不過招討使到潁口視軍,今天不能趕回來,怠慢之處,叫庭州向嶽督致歉。”

“敵兵前哨已到潁口了?”嶽冷秋問道。

“……”劉庭州點點頭,說道,“叛將紀石本率部進入汝陽之後,陳芝虎即率部沿北汝河東行,前部五千餘騎由冷子霖率領已經進入遂平;此外,在東面,叛將袁立山也動了起來,兵馬悉數往濟寧一線堆。此時水勢尚大,淮東在徐泗防線有水營戰船相依,倒是不怕胡馬敢涌進來,但是淮西這邊的情形要嚴峻得多……”

淮西也造戰船,但水營規模跟戰力,怎麼能跟淮東相比?

再一個,潁水比西邊的渦水、汴水、泗水要小,不規模的水軍沒有步卒沿岸配合,要是比潁水深入,易給敵兵攔截吃掉,故而淮西要防止燕胡大股騎兵往淮河北岸逼近,會十分的困難。

嶽冷秋在廬州知道先部進入汝陽的兵馬有沿汝水、潁水往東南展開的跡象,但燕胡那裡具體會用誰爲將對淮西用兵,還不得而知,沒想到一天剛過,形勢就明顯開來。

嶽冷秋對劉庭州還了一禮,也不在城外耽擱,請他一起乘車。

雖說董原不在壽州,但楚王元翰成以及丁知儒、陳景榮等人,跟劉庭州一樣,在淮西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董原不在,跟淮西諸人交換意見也一樣,要是南陽能守,那自然要盡力去守,要是不能守,嶽冷秋還要想方設法替池州謀一謀退路。

進入壽州,也確知道壽州城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誰都曉得燕胡拿下關中會順勢南下,非同小可,動輒兵敗身亡,叫誰能夠輕鬆起來。

淮西軍兵額高達十一萬衆,但最多時,其中差不多有六萬人給董原打散編爲屯卒,用在淮河兩岸屯田耕作,以補軍食之不足。除了壽州歸董原直轄的一萬精銳,淮西長期在渦陽、信陽,僅使陶春、肖魁安率領四萬常備兵馬。

屯戰結合的措施,是使淮西擺脫糧食困局的關鍵,也由於前期淮西所承受的軍事壓力不大,才能將大量的兵馬裁下來進行屯種。

但是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特別樑成翼棄守河中府的消息確認後,董原也被迫將所有屯卒徵入行伍,恢復十一萬戰兵的滿額編制,甚至從地方徵辟大量的民夫隨軍,準備在淮河北岸與燕胡大幹一場。

至於這麼做,對農事會有多嚴重的傷害,這時候也無暇顧及了。

董原不在壽州,壽州城也無人比元翰成更有資格招待嶽冷秋,元翰成便在新建的楚王府裡宴請嶽冷秋,由劉庭州、丁知儒、陳景榮等人陪席。

元翰成與嶽冷秋也是老相識,當年困守徐州城,並肩作戰半年多,也算是結下深厚的雄誼,由他出面設宴給嶽冷秋洗塵,再是合適不過。

看着楚王與嶽冷秋辭讓主位,丁知儒站在下首暗自感慨:陳西言逝世之後,要說在朝廷裡的人脈,倒沒有人能及嶽冷秋了。

說實話,樅陽大潰之後,嶽冷秋被迫向林縛低頭以保存池州軍,事實上,丁知儒擔心嶽冷秋給林縛當刀使來攪亂淮西的局面。

事實上,在樅陽大潰之後,林縛調嶽冷秋進入淮西,叫池州軍在淮西境內整編,或者將淮西劃成兩塊,一塊交給池州軍防守,也不是沒有可能。

林縛真要這麼安排,依照嶽冷秋對淮西諸人,特別是對陶春、劉庭州、元翰成等人的影響力,董原與丁知儒都很難堅決的拒絕。

還好在樑成翼棄守河中府的消息傳開之後,林縛緊急調池州渡江從南面對鄂東之敵作戰,丁知儒跟董原纔不用擔心嶽冷秋會來攪亂淮西。

推辭半天,嶽冷秋與元翰成並肩而坐。

寒暄片刻,劉庭州耐不住性子,也覺得跟嶽冷秋沒有必要繞圈子,便直奔主題,說道:“淮西糧食剛剛能自給自足,但是戰事一開,屯卒都給抽調出去補入軍中,秋後的農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糧食必然會再度緊張起來。這些暫且不去管他,較爲關鍵的,淮西還是缺兵甲,樞密院答應撥一批過來,還答應調一批戰船給淮西,只是一直不見動靜。嶽督剛從豫章過來,以嶽督所見,樞密使他到底是希望南陽會戰能打下去還是不能打下去?”

說實話,到這時候,別人不是擔心朝廷有沒有決心打南陽會戰,而擔心林縛有沒有決心打南陽會戰。如今名義上受朝廷統治的地域,十之六七都在淮東的控制之下,要是淮東沒有決心在南陽跟燕胡決戰,大家也只能跟着洗洗睡去。

嶽冷秋雖然不能代表林縛,但嶽冷秋剛去豫章見過林縛,劉庭州相信以嶽冷秋的識人能力,應該能對林縛的心態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第33章 宗族第50章 驅狼吞虎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十一章 不是教你們殘忍第58章 還鄉第42章 斷後第27章 結營第73章 舟行海上第86章 纏殺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56章 飛熊之死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5章 初襲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144章 刺客第133章 主公第81章 了無牽掛第15章 圍殺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16章 強動員第39章 戰械第20章 數銀第76章 密約(三)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84章 野心第34章 耐心第13章 七寸吐信第19章 遼西大捷第7章 調虎離山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91章 伏誅第112章 謠言第19章 鹽銀保糧第135章 恩仇第106章 渡河第42章 五虎凋零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69章 信陽第59章 援圍第97章 大軍集結第27間 羈縻之政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14章 永嘉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16章 強動員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41章 勤王北上第五十章 特權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16章 亂兵第51章 驅虎吞狼第44章 齊頭並進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30章 以緩待急第168章 太湖盜第50章 北伐疑雲第5章 初襲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71章 棄都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68章 攻守之謀第72章 隨州不決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33章 將計就計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54章 殘敗第2章 錦上添花事第71章 俘將第26章 殘部第27章 僧院屠戮第75章 北行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27間 羈縻之政第114章 逃離第1章 林政君號第26章 得與失第75章 密約(二)第77章 前哨第9章 問政殺心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71章 俘將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49章 逆而取之第74章 奪島第90章 殘敵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10章 浙南第83章 帝心第127章 俘兵第18章 兵亂難止第70章 長樂王第60章 梟心難測
第33章 宗族第50章 驅狼吞虎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十一章 不是教你們殘忍第58章 還鄉第42章 斷後第27章 結營第73章 舟行海上第86章 纏殺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56章 飛熊之死第五十八章 暗樁子第5章 初襲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144章 刺客第133章 主公第81章 了無牽掛第15章 圍殺第85章 鶴城之失第116章 強動員第39章 戰械第20章 數銀第76章 密約(三)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84章 野心第34章 耐心第13章 七寸吐信第19章 遼西大捷第7章 調虎離山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91章 伏誅第112章 謠言第19章 鹽銀保糧第135章 恩仇第106章 渡河第42章 五虎凋零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69章 信陽第59章 援圍第97章 大軍集結第27間 羈縻之政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14章 永嘉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16章 強動員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132章 敵潰如潮第41章 勤王北上第五十章 特權第八十二章 夜勤病宅第116章 亂兵第51章 驅虎吞狼第44章 齊頭並進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30章 以緩待急第168章 太湖盜第50章 北伐疑雲第5章 初襲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71章 棄都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68章 攻守之謀第72章 隨州不決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33章 將計就計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54章 殘敗第2章 錦上添花事第71章 俘將第26章 殘部第27章 僧院屠戮第75章 北行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27間 羈縻之政第114章 逃離第1章 林政君號第26章 得與失第75章 密約(二)第77章 前哨第9章 問政殺心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71章 俘將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49章 逆而取之第74章 奪島第90章 殘敵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10章 浙南第83章 帝心第127章 俘兵第18章 兵亂難止第70章 長樂王第60章 梟心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