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繼續北上

龍濟光投誠於國民軍,對於整個中國局勢來說只是小小的一個波瀾,各大報紙上頂多就是給了一個小篇幅的報道,人們甚至都不關心龍濟光到底是個什麼人。因爲龍濟光投誠相對於國民軍的其他動作來看,實在不值得一提。

儘管人們沒有對龍濟光投去太多的關注,但是在國民軍內部卻是反響不小。

龍濟光手下的七八千人雖然戰鬥力不怎麼樣,武器裝備和訓練也不好,但是他處於的位置卻是極爲巧妙的,龍濟光佔據了欽州以及湛江等粵西沿海地區。而在去年的廣州之戰後,陳敬雲和陸榮廷已經達成了默契,那就是桂軍佔據廣州以西的廣東西部,而國民軍佔據廣州以及廣州東部,北部地區。這一分贓計劃也是成功的緩和了當初桂軍和國民軍的緊張關係,使得後來桂軍和國民軍在廣東地區雖然保持了重兵對持,但是始終沒爆發軍事衝突。

後來國民軍把戰略重心放在了蘇南和安徽地區,導致與國民軍在廣東方向的兵力持續下降,就更讓陳敬雲希望保持南方的穩定,而不希望和桂軍造成衝突,至少在擊敗北洋軍之前不希望廣東方向有所變化。桂軍也是國民軍的實力忌憚無比,所以雙方的顧忌也讓廣東保持了和平,更爲後續的三家聯合創造了條件,等陸榮廷和唐繼堯以及陳敬雲三人聯合組建南京共和政府後,桂軍和國民軍根據協議在廣東撤兵,國民軍把主力的第三師調到了蘇南,現在只在廣東駐紮了一個新編練的第十四混成旅。而桂軍也是從廣東西部方向撤軍,只是在梧州駐紮了一個第八混成旅,轉而加大了南寧方向的駐軍,從之前的一個旅增加到了一個師的兵力。

梧州方向的第八混成旅是防備國民軍無疑,但是南寧方向的第十四師可就是明顯爲了對付龍濟光的。

桂軍和國民軍雖然在湖南方向聯合作戰,但是彼此間的防備也是有,同時基於統一全國的戰略性目標,陳敬雲肯定是不希望桂軍持續發展,所以有必要牽制桂軍,這一點除了在湖南地區堅持佔領衡外,更是希望在廣東西部地區對桂軍形成牽制。然而由於陳敬雲和陸榮廷之前的默契,雙方都不可能在廣東方向大規模增兵的,只要國民軍從其他省份調來一個師進駐廣東,那麼桂軍肯定也是針鋒相對,那麼到時候三家聯盟也就成爲了一句空話。然而不能明面上增兵,但是卻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啊,比如這個龍濟光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國民軍收復了這個龍濟光後,陳敬雲也沒打算讓龍濟光對自己絕對服從,但是隻要能夠在廣東西部保持對桂軍的牽制就足夠了,而且接着龍濟光第二十四混成旅的名頭,國民軍也就能夠光明正大的派遣官員和軍官掌控粵西地區。

陳敬雲這一招可是光明正大的很,畢竟他要收復龍濟光的話,就算是陸榮廷也是找不到什麼理由來反對。

陸榮廷也不是笨蛋,自然是明白陳敬雲這些舉動的心思,但是陳敬雲只是收編龍濟光的部隊,也沒有向廣東西部增派部隊,而龍濟光本來就是桂軍的敵人,南寧方向的第十四師就是爲了對付龍濟光的,所以從軍事層面上而言並沒有提升對桂軍的威脅。而在政治層面上的影響雖然很大,但是陸榮廷卻是找不到理由來反對,難道說自己要對南京共和政府收編地方軍閥提出反對嗎?

所以心裡有着鬱悶的陸榮廷也不好公開反對,而對粵西方向增兵也不好去做,只好是把其他部隊的一些重武器裝備調到南寧給第十四師增強火力,免的到時候被龍濟光從背後捅刀子。

陳敬雲這個小小舉動雖然沒有普通人關注,但是諸多實權人士已經是察覺出來了一些味道,那就是陳敬雲已經在爲未來的統一而策劃了。

他們所猜測的也沒有錯,陳敬雲的確是在未來的統一之路進行策劃了,要統一中國單單是擊敗北洋是不夠的,擊敗北洋軍後國民軍最多就是獲取表面上的統一,控制區也只侷限於國民軍掌控去內,到時候國民軍控制的中央政府就會面臨當初北洋政府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各省的軍閥割據。

北洋政府可是一直爲了打敗南方諸省的軍閥而努力着,可是越打越糟糕,非但沒有把南方數大軍閥給打敗,自己反而讓國民軍在江北地區擊敗,損兵則將好幾萬,在津浦線上不得不退守蚌埠。

北洋軍都沒能做成這個事情,而換成了國民軍的話,是否能夠做成真正的統一呢,這一點很多人抱有希望,同樣很多人抱有懷疑。

陳敬雲自己心裡也是有着打算的,等擊敗了北洋後,到時候各省軍閥如果能夠放棄軍政合一的模式,不管是唐繼堯還是陸榮廷都可以在未來的聯合政府中擔任要職,而中央政府將接受這些省份的地方政權。要是唐繼堯和陸榮廷不願意,還妄想着保持獨立王國的話,那麼陳敬雲少不得要和袁世凱一樣準備武力統一了。

而且陳敬雲認爲武力解決的可能性極大,畢竟唐繼堯和陸榮廷都不會輕易的放棄他們手中的權力和軍隊的,既然沒什麼可能善解那麼必要的軍事準備就需要了,拉攏龍濟光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未來陳敬雲是打算在湖南以及湖北地區投入更多的兵力,打算在拿下了湖北和湖南後,插足四川,以求取得將領的戰略優勢地位。

當然這些還太過於遙遠,哪怕是陸榮廷和唐繼堯知道陳敬雲心裡想着要剿滅他們,但是也不會影響到目前的三家聯合的局勢。因爲現在三家的敵人都是北洋軍,滇軍想要四川,桂軍想要湖南,而國民軍想要整個華北地區和中央政府的權力。所以在北洋徹底倒下之前,這三家的聯盟還會繼續下去,至於北洋倒下了之後嘛,那麼這三家就算表面能維持聯盟,但是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情,而到時候局勢會如何發展就得看各家的本事了。

如果滇軍和桂軍發展的順利,到時候兩家聯合起來對抗國民軍的話,國民軍也是不可能輕易的拿下中國廣大西南各省的。

有着霸主之心的人對自己都是有着自信的,唐繼堯有這個信心把四川給霸佔瞭然後發展起來,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和國民軍聯合起來對抗北洋軍了,至於桂軍則是被逼迫選擇站隊居多,要是不選擇加入南方共和政府的話,國民軍和滇軍就會聯合起來先把桂軍給收拾了,然後再揮軍北上。

不過很顯然滇軍在四川省的進展讓唐繼堯很心急,雖然滇軍已經佔據了四川大半地區,但是重慶和成都這兩個重要城市依舊沒能拿下來,甚至四川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都還在四川省各軍閥的掌控中,要把四川收入囊中的話,憑藉滇軍現在的實力還是有些吃力的,要不然唐繼堯也不是三天兩頭就向陳敬雲要錢要槍要子彈了。

南方諸省的這些細微局勢的變化並沒有能夠影響到目前中國局勢的整體變化,國人們的關注焦點依舊是國民軍和北洋軍在津浦線上的戰爭,都在猜測着國民軍什麼時候能夠打進北京城去。

人們有這個想法並不奇怪,江北戰役的結果在國民軍的可以宣揚下,很快就是傳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列出了詳細戰果,稱江北戰役中已經成建制的消滅了北洋軍第七師、北洋軍第二十師。並重創北洋軍第三師、第五師、第二混成旅、第十師。被消滅的北洋軍總數高達是十萬人。這個公開宣佈的數字雖然有些水分,比如其中的北洋軍嫡系部隊大概只佔據了五萬人不到,剩下的還有差不多三萬人的安徽省陸軍部隊,全部加起來的話國民軍在這數個月內消滅的北洋體系的軍隊大約在八萬人左右。至於說成十萬自然是取個整數同時誇大一些進行宣傳。

儘管宣傳數字有些虛假,但是北洋軍被重創是事實,現在北洋軍只在蚌埠一線有着馮國璋的第二軍殘部兩萬餘人,徐樹錚的第十一師一萬多人。而這加起來三萬多人的部隊即將面對國民軍超過五個主力師乃至更多部隊的進攻,而在清江浦地區國民軍也是準備彙集起超過兩師一旅的部隊進行大規模進攻。

現在不管是普通民衆還是陳敬雲,都在等待着前線的國民軍能不能保持現在這種良好態勢,一路打到徐州乃至南京去。

十一月十號,負責津浦線直接北上的第一軍前鋒部隊的第一師擊潰在明光地區的北洋軍一旅,爲第一軍和第二軍的主力北上掃清了障礙。

可以預期的是,不用幾天時間國民軍的主力就能夠抵達蚌埠城下,到時候就要看馮國璋和徐樹錚聯合準備的蚌埠防線能不能擋住國民軍的進攻了,如果當下了那麼就能夠爲北洋軍贏取短暫的喘息時間,等待北方援軍的抵達,如果不能的話那麼馮國璋的第二軍和徐樹錚第十一師再一次遭遇慘敗的話,那麼不但會損兵折將,到時候國民軍還會拿下蚌埠之下直接威脅徐州,而一旦拿下徐州後不但山東門戶洞開,現在還留在蘇北地區作戰的張勳第八師和第二十師一旅就會面臨南北夾擊,到時候想不敗都難。

“我們真的能夠擋住嗎?”馮國璋和徐樹錚等北洋軍的高級將領心中都有着這些的疑問。

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187章 上海亂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127章 夏遊寂音寺第5章 光復餉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873章 戰列艦在行動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500章 曹錕之忐忑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29章 購軍械(二)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202章 沈綱計劃(三)第97章 航空工業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951章 進軍伊朗第446章 南邊來人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371章 俘虜和戰利品第854章 復涼號苦戰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155章 經濟開發區第690章 上海和談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938章 投降爭論(二)第934章 丈高山登陸(二)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1008章 破碎的水晶(三)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105章 邀兵通電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560章 此戰必勝第1037章 突如起來的空戰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391章 德國和鎢礦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31章 財政困境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323章 渡江計劃(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647章 夜幕中的炮聲(一)第5章 光復餉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168章 海軍變節第402章 意外戰爭第157章 長樂號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803章 阿雷斯戰役(二)第635章 雪地煙火(二)第1061章 全球關稅協議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352章 蔡凝(三)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57章 第21分艦隊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882 兩敗俱傷(二)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352章 蔡凝(三)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
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605章 巡視之蕪湖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733章 戰爭前夕的軍備競賽第187章 上海亂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368章 懲處撤換第915章 中國威脅論第127章 夏遊寂音寺第5章 光復餉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873章 戰列艦在行動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500章 曹錕之忐忑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29章 購軍械(二)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694章 琉球攻略(一)第202章 沈綱計劃(三)第97章 航空工業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951章 進軍伊朗第446章 南邊來人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371章 俘虜和戰利品第854章 復涼號苦戰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155章 經濟開發區第690章 上海和談第869章 百機混戰第927章 日本人的選擇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1027章 政治體系第181章 陳敬雲北上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938章 投降爭論(二)第934章 丈高山登陸(二)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1008章 破碎的水晶(三)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105章 邀兵通電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560章 此戰必勝第1037章 突如起來的空戰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272章 第九師和第八師第357章 第五混成旅(三)第391章 德國和鎢礦第5 百四十一章 特遣裝甲團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31章 財政困境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323章 渡江計劃(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647章 夜幕中的炮聲(一)第5章 光復餉第130章 低泣時刻第168章 海軍變節第402章 意外戰爭第157章 長樂號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803章 阿雷斯戰役(二)第635章 雪地煙火(二)第1061章 全球關稅協議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475章 炮擊青島第352章 蔡凝(三)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633章 經濟危機下爆發的戰爭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57章 第21分艦隊第721章 預研計劃第882 兩敗俱傷(二)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352章 蔡凝(三)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