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

緬甸打的轟轟烈烈,表面上看是緬甸的獨立戰爭,但實際上就是中國和英國的交鋒,緬甸人民軍的訓練、裝備幾乎都是出自中國之手,中國這是用一支代理軍隊和英國開戰。現在中國人還沒有正式出兵英國人就丟了曼德勒,仰光岌岌可危,就不得不讓英國人想到,假如中國出兵的話,別說緬甸了,就是印度還能守多久?

而這種事情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因爲香港問題的僵持,英國人感覺到中國的耐心已經逐漸消失,這從他們支持緬甸獨立就可以充分的看的出來,更加別說在緬甸共和國剛成立的第三天,中國和緬甸共和國就是達成了修建中緬鐵路的協議,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出資金以及技術,準備修築一條從昆明到臘戍的鐵路,從而連接緬甸境內的鐵路網,一旦這條鐵路修成,就是代表着中國的龐大陸軍可以跨越中緬的惡劣地形,直接深入到緬甸境內,到時候將會嚴重威脅到印度的安全,一旦這條鐵路開通,中國大軍就能夠通過鐵路獲得大量的補給,然後向西進攻孟加拉灣地區,再進入到印度境內,屆時對於英國而言就是一場大災難。

對於英國而言,困境還不侷限於此,除了中國的威脅還是日`本的威脅呢。

東京,日`本的一衆高層暢談着現在的亞洲局勢。

“根據可靠消息,現在中國人的全面動員已經初具規模,短短兩個月內他們增加的兵力至少達到了兩百萬以上,現在中國境內已經是一副參戰前的局面,他們國內的各大兵工廠已經滿負荷運轉,大量的軍列晝夜不停的向着北方和南方地區運輸着物資,他們要在北方用兵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屆時他們聯合俄羅斯共和國進攻蘇俄的話,至少也要投入數以百萬計的兵力!”

“而在東南亞地區,中國人的動作也是頻繁不斷,他們在泰國的駐軍以及泰國人的部隊已經完成了集結,隨時都會向馬來西亞地區發起進攻,用意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奪取新加坡。”

“我們不能再等了,一旦讓中國人在馬來西亞地區發動攻勢,他們不但能夠佔領新加坡地區,而且還會出兵加裡曼丹島,到時候將會完全控制馬六甲和南海地區!我們必須搶在中國人前面搶佔新加坡和加裡曼丹島,另外還有新幾內亞島,只有控制了這些地區,我們才能夠安全的通過馬六甲海峽,然後威脅印度方向,到時候只要能夠把安達曼羣島控制住,我帝國海軍完全可以威脅印度地區,甚至對印度發起登陸作戰。如果說進攻印度還爲時尚早,但是我們如果想要繼續執行南下戰略,謀圖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的話,那麼也必須把馬六甲海峽控制在手中,如果馬六甲無法掌控,那麼英國海軍隨時都能夠威脅我軍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的安全,那麼我們進軍澳大利亞地區也是不現實的!”

這個時候。山本五十六也是開口了:“如果要繼續南下,中國的態度是一方面,但是還有一點是我們所無法繞過去的,那就是菲律賓!”

“帝國本土到印度尼西亞數千海里之遠,中間隔了個臺灣還好說,但是中間還隔了個菲律賓,一旦我們進攻澳大利亞的時候美國突然參戰,那麼我們就極有可能被從菲律賓出發的英美軍隊切斷退路,導致帝國本土和南洋地區各自爲戰的局面!要南下澳大利亞,必須先拿下菲律賓!”山本五十六所說的話是有着理由。

日`本現在表面上已經佔據了印度尼西亞地區,但實際上日`本並沒有往這一地區派遣大量兵力,就算是被切斷了海陸也無所謂,但是如果大局進兵的南洋甚至澳大利亞的話,那麼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就必須保障了。要麼拿下臺灣,要麼拿下菲律賓,兩者必須控制一個。

“按照你這麼說,我們豈不是還要和美國宣戰?”一個陸軍大將有些疑惑道。

山本五十六道:“美國和中國一樣,他們的參戰是遲早的事情。現在中國人已經準備和國夾擊蘇俄了,一旦蘇俄失敗了,中國和德國分佔歐洲大陸,而我們也佔領南洋地區的話,那麼美國的地理優勢就會讓他們成爲世界上的一個孤島,沒有任何盟友的孤島!你以爲美國人會坐視這種情況發生?所以美國人蔘戰是肯定的,即便不是今年,那麼最遲也會是明年。”

“而且你們要知道的是,到了明年美國海軍的大量主力艦就能夠相繼完工,這時間拖得越晚美國海軍的實力就越龐大,而我國海軍雖然已經盡力追趕他們的擴軍步伐,但是依舊是力不從心,但從海軍實力來分析,現在我們和美國開戰,有着中國支持的話,憑藉我們的有優勢海軍航空兵力,一舉殲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力未必沒有可能,只要能夠把美國海軍現有的主力殲滅,海軍受到重創的他們在短時間內失去了進攻太平洋的能力。中國不是想要利用我們來吸引英美的注意力嘛,但是到時候就是我們和美國人大可直接和談,只要他們承認我們對印尼和澳大利亞的佔領,恢復對我們的資源供應,到時候我們未必就不能和英美聯手對抗中國了。”

山本五十六的話也是代表了大部分日本人的心思,那就是他們也是知道中國正在利用日`本,但是反過來日本何嘗又不是再利用中國了,兩者是相互利用的關係,至於誰會先背叛誰,那就得看實際局勢的發展了,日`本想要先撈取利益後再背叛,陳敬雲的想法也差不多。

國家之間,可沒有真正的盟友或者合作關係的,利益纔是唯一的一切,背叛隨時都會上演。

日`本高層中的想法考慮的是日`本的利益,而他們這個時候已經是決定了要出兵,而他們出兵的最直接理由還是中國要對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用兵。

而這裡不得不說,日`本人對中國的核心戰略依舊是不清楚的,畢竟陳敬雲不會把心中的想法都告訴日`本人,他們只能夠通過中國的實際舉動來判斷中國的戰略,而中國在北方地區的大規模兵力調動以及在東南亞地區的兵力調動,讓日本人認爲中國已經是準備對蘇俄出兵的同時要會對英國宣戰,並加入德國這一陣營中去。

中國讓日本人產生這樣的誤判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日本人傻,而是中國的兵力調動的確是可以看成這樣的舉動。

中國預定出兵俄羅斯共和國的決定是屬於絕密,整個中國也就三五個人知道而已,爲了掩護出兵俄羅斯共和國的舉動,中國甚至和俄羅斯共和國進行了密切的外交活動,而外交談判的內容就是出兵蘇俄了,也就是說中國現在在外交以及軍事調動上,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副進攻蘇俄前的準備。

而在南方,中國和英國的矛盾已經是公開化了,甚至可以形容爲不可調和的矛盾,香港和緬甸地區的矛盾讓中國和英國處於了大戰的邊緣,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增兵行爲幾乎很難人不相信中國不會對英國出兵。

不得不說,中國在1941年的六月份開始,就是進行了一場超大規模的戰略欺騙。而受害者是俄羅斯共和國和日`本,當然了其他幾個國家也是被矇蔽其中,英國和美國全都是認爲中國要和德國聯手了,甚至連希特勒自個都以爲陳敬雲要和他聯手了,德國已經不止一次的公開宣稱中國和德國聯合後的美好局面。

甚至就連中國內部也很多人這麼認爲的,誰都不知道,陳敬雲是要打,但是他並不打算打蘇俄,而是要對傳統盟友俄羅斯共和國動手,更加不知道中國在南方的行動是一場戰略欺騙行動,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讓日`本跳出來對英美宣戰,當然順帶的逼英國歸還香港也是其中一個目的。

如果中國目前的戰略選擇化繁爲簡的話,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遠交近攻。俄羅斯共和國和日`本就在邊上,就是屬於打擊的對象,英美距離太遠,屬於避免衝突的對象。至於德國雖然距離也遠,但是陳敬雲之所以不和德國合作,理由有很多,首先一點就是德國進攻蘇俄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正是因爲德國進攻蘇俄後纔打破了蘇俄和俄羅斯共和國之間的平衡,迫使中國爲了維護北方戰略安全,對自己的盟友俄羅斯共和國出兵。

當然全面合作沒有,但是一些小打小鬧的合作還是有的,比如給德國輸入一些戰略物資甚至石油,德國參戰的這幾年來,中國可是向德國輸送了不少的戰略物資,而大宗的石油也是通過各個中立國不斷輸入德國,運輸途徑包括土耳其、西班牙以及芬蘭,這些中立國的運輸通道雖然也受到了英國的嚴厲封鎖,但是依舊無法徹底封鎖德國的外來物資通道。1940年裡,德國通過各個中立國進口的石油達到了八十萬噸,而這些石油全都是來自中國。

這八十萬噸的石油對於德國來說已經是非常多了,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着好幾千萬噸石油產量的,美國、中國以及蘇俄和英國雖然不缺石油,但是不代表德國和日`本不缺啊,德國的自然石油產量在本土幾乎等於零,戰前是依靠進口,進攻波蘭和法國後,主要依賴羅馬尼亞、蘇俄、中國三國的石油供應,而在進攻蘇俄之後,德國自然也就失去了蘇俄對他的石油供應,除了羅馬尼亞油田外,最大的石油進口就是來自中國通過各個中立國中轉出口的石油了。另外德國人的煤轉油技術很不錯,而且產量不少,比例甚至可以佔據到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中國對德國的資源輸送,戰略目的是讓德國人能夠和英國以及蘇俄打的更久一些,而且些許的資源輸送也無法根本上改變德國必敗的命運。德國人發動的這次世界大戰,是還沒有打就已經先輸了,由於希特勒那瘋子和納粹黨的擴張本質,純粹就是一個世界公敵的最佳代表,英法蘇美要打它,如果說這還不輸反而還讓德國人節節勝利的話,那時候陳敬雲就得高舉反法西斯的旗號加入英美聯盟對抗德國了。

不管是從中國的民族利益出發還是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德國是必須滅掉的,只是滅掉他的時間先後對中國產生而到利益不同而已。

陳敬雲心裡頭是希望過幾年德國就被滅掉的,但是這種想法別人不知道啊,現在國內外還都認爲陳敬雲要和希特勒聯盟呢。

中國的核心戰略外人肯定不知道,而且也很難猜的出來,至少日`本人就是產生了誤判,而這種誤判也是讓日`本人有了對英美宣戰的決心。

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961章 低估(二)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287章 流言紛飛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01章 東京空戰(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754章 中美海軍競賽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783章 我們要打仗了(二)第178章 兩廣總督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420章 冬天繁榮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657章 裝甲洪流(一)第329章 軍費之爭第1000章 風雲再起(一)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830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一)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429章 ‘抗菌素’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512章 收復外蒙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523章 歲青號驅逐艦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864章 慘烈(一)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627章 高調回歸第779章 中日密約(二)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163章 各方反應第158章 中秋軍議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525章 局勢急變第690章 上海和談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397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670章 安州戰役(三)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775章 演講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630章 大興土木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900章 東京轟炸(三)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343章 騎兵對決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883章 天亮出擊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843章 對日作戰計劃第602章 收回上海租界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723章 海軍貪污案(二)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942章 日本投降(一)
第114章 八號高地第961章 低估(二)第344章 巢湖激戰(一)第435章 海軍變革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432章 空軍視察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445章 大廈將傾第686章 元山空戰第287章 流言紛飛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01章 東京空戰(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754章 中美海軍競賽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783章 我們要打仗了(二)第178章 兩廣總督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420章 冬天繁榮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657章 裝甲洪流(一)第329章 軍費之爭第1000章 風雲再起(一)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830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一)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429章 ‘抗菌素’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512章 收復外蒙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485章 第一代國產驅逐艦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523章 歲青號驅逐艦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864章 慘烈(一)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62章 黃興的北伐軍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1062章 血腥前夕第627章 高調回歸第779章 中日密約(二)第807章 阿斯塔納攻勢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268章 洪子泰(一)第163章 各方反應第158章 中秋軍議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430章 代表團抵達第525章 局勢急變第690章 上海和談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34章 激戰福鼎(一)第397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670章 安州戰役(三)第886章 登陸琉球(一)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846章 超級航空母艦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775章 演講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44章 北洋的時代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630章 大興土木第1052章 十大集 團軍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900章 東京轟炸(三)第870章 擊沉瑞鶴號(一)第343章 騎兵對決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162章 龍濟光的鬱悶第883章 天亮出擊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843章 對日作戰計劃第602章 收回上海租界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723章 海軍貪污案(二)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942章 日本投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