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託孤費心機
柴榮在病重的時候,自然是緊鑼密鼓地安排後事。最大的後事,是由誰繼承他的皇位。柴榮有七個兒子,前三個已經死了,四子柴宗訓雖然只有七歲,但繼位非他莫屬。在這之前,大臣們都建議立柴宗訓爲王,柴榮謙讓,一直不肯,如今情況有變,於是匆忙立柴宗訓爲樑王,表明將由他接班。
柴宗訓年幼,需要有人保護和輔佐。柴榮絞盡腦汁,反覆掂量,精心設計了幾道安全閥,以確保後周江山能夠延續下去。
保護幼子最有利的人,當然是皇后。柴宗訓的生母是符皇后,符皇后聰慧明斷,有膽有識,曾在事業上給予柴榮很大幫助,可惜死得早。柴榮與符皇后感情深厚,此後沒有再立皇后,現在幼子需要保護和照顧,柴榮經過再三考慮,決定立符皇后的妹妹爲皇后。於是,柴榮在病重期間,娶了符氏爲皇后。由姨媽來照顧和保護幼子柴宗訓,柴榮覺得放心。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一道安全閥。
更爲重要的是,符家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家族勢力龐大。符皇后的父親叫符彥卿,符彥卿出身將門,有勇有謀,善於用兵,身經百戰,威名遠揚,此時擔任天雄軍節度使。天雄軍在河北中部,對外抵禦遼國,對內拱衛京師。柴榮認爲,符彥卿作爲國丈,自然會精心保護他的外孫小皇帝。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二道安全閥。
柴宗訓年幼,不會理政,柴榮必須爲他選好輔政大臣。經過仔細斟酌,柴進選定了範質和王溥兩人。
範質,河北邢臺人,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聰明好學,十四歲就招生收徒做教師。範質在後唐時期考中進士,入仕做官,當過縣令、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爲人忠厚,爲官清廉。郭威建周稱帝之後,很器重範質,封他爲宰相。範質長期處理朝政,工作勤勉,口碑很好。
王溥,山西祁縣人,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王溥長期跟隨郭威,是郭威的親信。郭威在臨終前,下詔任命王溥爲宰相。宣詔之後,郭威鬆了一口氣,說:“我沒有憂慮了”,於當日死去。王溥忠心輔佐柴榮,常常直言進諫。
柴榮認爲,範質、王溥二人,是先帝時期的老臣,忠心爲國,爲人正直,熟悉政務,處事公平,是理想的輔政大臣。於是,柴榮下詔,讓二人輔政,併兼任樞密院職務。樞密院是管軍事的,有調兵權。範王二人既管朝政,又管軍事,肩負重任。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三道安全閥。
柴榮最不放心的,還是軍權。五代時期崇尚武力,武將篡權屢見不鮮。柴榮在這個問題上,反覆琢磨,費盡了心機。
禁軍分爲兩個平行的系統,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主要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侍衛司則掌管着馬軍和步軍,兵力比殿前司要多。侍衛司的統領叫馬步軍都指揮使,此時擔任這一職務的,是李重進。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忠誠可靠,柴榮很放心。擔任李重進副職的是韓通,韓通長期跟隨郭威,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爲人忠義,是郭威、柴榮的親信,柴榮對韓通也很放心。
禁軍的另一系統殿前司,長期由張永德爲統領。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屬於自家人。柴榮從前對他也很放心,可是,自從出了“點檢作天子”木板之後,柴榮對他不放心了,畢竟皇帝誰都想當,不可不防。於是,柴榮抱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免除了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接任。柴榮不能虧待了張永德,提升他爲宰相,但沒有了兵權。這是柴榮安排的第四道安全閥。
柴榮煞費苦心,精心設計了四道安全閥,安排得十分周到。客觀來講,柴榮的安排是不錯的,如果不是趙匡胤蓄意篡位,後周政權應該能夠支撐下去。
趙匡胤當時只是禁軍殿前司的統領,並不控制整個禁軍,而且沒有調兵權。特別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掌管着禁軍侍衛司,他對後周忠心耿耿,是決不會允許趙匡胤篡權的。
然而,令柴進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病逝只有半年時間,趙匡胤就十分順利地篡奪了後周江山,在五天之內完成了改朝換代,建立了宋朝,而且幾乎是兵不血刃,實現了和平政變。
那麼,趙匡胤是怎麼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