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怎樣發跡的
公元927年農曆3月21日,在洛陽一個叫夾馬營的地方,一名男嬰呱呱落地。《宋史》記載說,嬰兒出生的時候,紅光繞室,滿屋飄香,嬰兒身上有金黃色,三天沒有消退。當時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嬰兒,就是後來開創大宋王朝的趙匡胤。
趙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當過大官;他的父親叫趙弘殷,是個軍隊將領,武功高強,驍勇善戰。趙匡胤的祖上幾代人都做官,而且多是武將,這對趙匡胤影響很大。
趙匡胤的母親姓杜,杜氏生了趙匡胤、趙匡義、趙匡美兄弟三人。趙匡胤稱帝之後,他的兩個弟弟名字中不能有匡字了,於是改名叫趙光義、趙廷美。杜氏治家嚴毅,很有權威,幾個兒子十分孝順。
趙匡胤生於軍營,長於軍營,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也跟着父親練武。有一次,他騎上了一匹烈馬,不料烈馬脾氣暴躁,亂竄亂跳,一下子把趙匡胤摔到地上。趙匡胤大怒,追上去又騎到馬背上,一直到把烈馬馴服爲止。
趙匡胤長大以後,相貌雄偉,胸有智謀,性格剛毅,爲人仗義,愛打抱不平。他不想沾父親的光,獨自出走,闖蕩江湖。
趙匡胤去過許多地方,有史書記載的起碼到過太原、永濟和湖北一帶。趙匡胤增長了閱歷,也拜訪名師,使得武功更加高強,至今尚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等流傳於世。
有一個《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流傳很廣。說趙匡胤在闖蕩江湖期間,從強盜手裡救下一個美女,名叫趙京娘,千里護送她回家。趙京娘對趙匡胤心生愛慕,以身相許,趙匡胤不圖回報,堅決拒絕。這故事當然是虛構的,正史中並無記載,但卻符合趙匡胤的性格和爲人。
趙匡胤滿懷豪氣,一身武功,想投軍從戎,博個前程。他到了湖北一帶,想投靠復州防禦史王彥超。王彥超是當時的名將,十二歲就上陣殺敵,而且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有交情。但不知道爲什麼,王彥超卻沒有留用他,而是給了趙匡胤一些錢,打發他走了。
這事對趙匡胤刺激很大,使他長期耿耿於懷。多年以後,趙匡胤當上了皇帝,還想着這事呢。有一次在酒宴上,趙匡胤忽然問王彥超:“朕當年投靠你,你爲什麼不接納?”
王彥超回答得很巧妙,說:“淺水怎麼能夠藏住神龍?我沒有接納陛下,才使得陛下另攀高枝,當上了皇帝。這都是天意啊!”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
王彥超的回答固然是託辭,但也符合事實。後來趙匡胤成了柴榮的部下,才飛黃騰達了;當初如果成爲王彥超的部下,事情就很難說了。所以,人的一生在於關鍵的幾步,有時候機遇決定命運。
趙匡胤投靠王彥超不成,後來投奔了郭威。趙匡胤這次投對了人,從此開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不過,趙匡胤投入郭威軍中,是從普通士兵開始幹起的。
公元951年,郭威自編自導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給趙匡胤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當時,郭威手握兵權,有心稱帝。有一天,邊境傳來急報,說遼國南下入侵,郭威率軍前去抵禦。
大軍走到澶州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兵變,將士們扯下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戴他當皇帝。於是,郭威率軍返回京城,坐上了皇帝寶座。趙匡胤當時只是普通士兵,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但目睹了整個兵變的全過程,這事對他觸動很大。後來,趙匡胤搞的陳橋兵變,幾乎與郭威搞的澶州兵變一模一樣。
郭威建周稱帝以後,趙匡胤才當上了東西班行首,是個類似於隊長一類的小官。不久,柴榮擔任了開封府尹,趙匡胤調去當了他的部下。從此,趙匡胤跟隨柴榮左右,這爲他日後發跡提供了必要條件。
後來,柴榮繼位當了皇帝,他手下的一班人自然得到了重用。趙匡胤被提拔當了禁軍的一名將領,屬於中下級軍官。趙匡胤開始發跡了。
趙匡胤發跡的關鍵一步,是高平之戰。柴榮即位不久,北漢和遼國就打了過來,形勢十分嚴峻。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一帶與敵決戰。柴榮把部隊分爲左右兩軍,戰鬥打響之後,右軍統領樊愛能、何徽怯敵,帶頭逃跑,眼看右軍就要崩潰了。
柴榮見情況危急,不顧危險,打馬向前,要親自與敵人搏鬥。身邊的趙匡胤搶先一步,擋在前面,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決不能後退半步!”
趙匡胤一邊高呼,一邊躍馬舞棍,帶頭衝向敵人。趙匡胤武功高強,把鐵棍舞得呼呼風響,觸者非死即傷,勇不可擋。趙匡胤手下兩千禁軍受其鼓舞,齊聲吶喊,也跟着衝了上去,這才穩住陣腳,避免了潰散。
與此同時,禁軍大將張永德、李重進率軍展開攻擊,結果反敗爲勝,把北漢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死傷慘重。遼國軍隊見後周將士兇悍,沒敢參戰,悄悄溜走了。最終,後周贏得了高平大捷。
戰鬥結束以後,柴榮對擅自逃跑的樊愛能、何徽等人十分痛恨,下令處死。柴榮認爲,高平之戰所以能夠轉敗爲勝,趙匡胤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他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和對皇帝的忠誠,更是難能可貴。於是,柴榮擢升趙匡胤爲殿前都虞侯,成爲禁軍殿前司的五名高級將領之一。當時,趙匡胤只有二十七歲。
柴榮對禁軍不太滿意,下決心進行整治,並把整軍的任務交給了趙匡胤。這對趙匡胤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趙匡胤治軍有方,很快把禁軍整頓訓練成了紀律嚴明的精銳之師。同時,趙匡胤借整軍之機,與中下級軍官乃至士兵,都建立了密切關係,並且提拔培養了一批自己的親信,與許多人結拜爲兄弟。趙匡胤在軍中打下了很深的根基。
在柴榮南征北戰過程中,趙匡胤都率軍跟隨,屢立戰功。趙匡胤英勇善戰,常常出奇制勝,很快在全軍有了名氣。
有一次,趙匡胤與南唐名將皇甫暉對敵,雙方擺好陣式,準備廝殺。突然,趙匡胤口銜單刀,抱着馬脖子,藏在馬肚子下面,驅馬向皇甫暉衝去。皇甫暉見一匹快馬飛馳而來,卻沒看見馬肚子下面有人,等看清楚了,已經來不及了。
趙匡胤驅馬直衝到皇甫暉面前,翻身一躍,一刀砍破了他的頭盔,鮮血直流。趙匡胤趁機將他擒獲過來,打馬跑回了自己的陣中。
在兩軍對陣之際,趙匡胤單人獨馬活捉了敵軍主將,這在古今中外的戰例中,都極爲罕見。趙匡胤威名大振,將士們對他十分欽佩。柴榮對趙匡胤很滿意,提升他爲殿前都指揮使,成爲禁軍殿前司的第三把手。
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遼國,不料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在行軍途中,柴榮審閱各地上奏文書,看到一個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着“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柴榮心生疑慮,憂鬱不樂。
禁軍屬於朝廷的軍隊,分爲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個平行的系統。殿前司的最高統領叫殿前都點檢,簡稱點檢。當時任點檢的是張永德,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深受寵信,長期統領禁軍。
柴榮認爲,張永德統領禁軍多年,根基很深,在朝中也有很大勢力,如果他有野心,是很難控制的;而趙匡胤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十分忠心,並且年輕資歷淺,應該更爲可靠。於是,柴榮回到京城以後,果斷免除了張永德的軍職,把趙匡胤越級提拔爲點檢。
由此可見,趙匡胤的發跡,是靠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幹,更是靠了後周皇帝的提攜和信任。
柴榮回京後不久病逝,年僅三十九歲。柴榮本來有三個年齡稍大的兒子,但不幸全都死了,只得讓七歲的四子柴宗訓繼承了皇位。
兒子年幼,不能理政,柴榮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在臨終之前做了一系列精心安排。那麼,柴榮是怎樣安排的呢?
柴榮託孤費心機
柴榮在病重的時候,自然是緊鑼密鼓地安排後事。最大的後事,是由誰繼承他的皇位。柴榮有七個兒子,前三個已經死了,四子柴宗訓雖然只有七歲,但繼位非他莫屬。在這之前,大臣們都建議立柴宗訓爲王,柴榮謙讓,一直不肯,如今情況有變,於是匆忙立柴宗訓爲樑王,表明將由他接班。
柴宗訓年幼,需要有人保護和輔佐。柴榮絞盡腦汁,反覆掂量,精心設計了幾道安全閥,以確保後周江山能夠延續下去。
保護幼子最有利的人,當然是皇后。柴宗訓的生母是符皇后,符皇后聰慧明斷,有膽有識,曾在事業上給予柴榮很大幫助,可惜死得早。柴榮與符皇后感情深厚,此後沒有再立皇后,現在幼子需要保護和照顧,柴榮經過再三考慮,決定立符皇后的妹妹爲皇后。於是,柴榮在病重期間,娶了符氏爲皇后。由姨媽來照顧和保護幼子柴宗訓,柴榮覺得放心。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一道安全閥。
更爲重要的是,符家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家族勢力龐大。符皇后的父親叫符彥卿,符彥卿出身將門,有勇有謀,善於用兵,身經百戰,威名遠揚,此時擔任天雄軍節度使。天雄軍在河北中部,對外抵禦遼國,對內拱衛京師。柴榮認爲,符彥卿作爲國丈,自然會精心保護他的外孫小皇帝。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二道安全閥。
柴宗訓年幼,不會理政,柴榮必須爲他選好輔政大臣。經過仔細斟酌,柴進選定了範質和王溥兩人。
範質,河北邢臺人,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聰明好學,十四歲就招生收徒做教師。範質在後唐時期考中進士,入仕做官,當過縣令、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爲人忠厚,爲官清廉。郭威建周稱帝之後,很器重範質,封他爲宰相。範質長期處理朝政,工作勤勉,口碑很好。
王溥,山西祁縣人,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王溥長期跟隨郭威,是郭威的親信。郭威在臨終前,下詔任命王溥爲宰相。宣詔之後,郭威鬆了一口氣,說:“我沒有憂慮了”,於當日死去。王溥忠心輔佐柴榮,常常直言進諫。
柴榮認爲,範質、王溥二人,是先帝時期的老臣,忠心爲國,爲人正直,熟悉政務,處事公平,是理想的輔政大臣。於是,柴榮下詔,讓二人輔政,併兼任樞密院職務。樞密院是管軍事的,有調兵權。範王二人既管朝政,又管軍事,肩負重任。這是柴榮安排的第三道安全閥。
柴榮最不放心的,還是軍權。五代時期崇尚武力,武將篡權屢見不鮮。柴榮在這個問題上,反覆琢磨,費盡了心機。
禁軍分爲兩個平行的系統,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主要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侍衛司則掌管着馬軍和步軍,兵力比殿前司要多。侍衛司的統領叫馬步軍都指揮使,此時擔任這一職務的,是李重進。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忠誠可靠,柴榮很放心。擔任李重進副職的是韓通,韓通長期跟隨郭威,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爲人忠義,是郭威、柴榮的親信,柴榮對韓通也很放心。
禁軍的另一系統殿前司,長期由張永德爲統領。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屬於自家人。柴榮從前對他也很放心,可是,自從出了“點檢作天子”木板之後,柴榮對他不放心了,畢竟皇帝誰都想當,不可不防。於是,柴榮抱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免除了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接任。柴榮不能虧待了張永德,提升他爲宰相,但沒有了兵權。這是柴榮安排的第四道安全閥。
柴榮煞費苦心,精心設計了四道安全閥,安排得十分周到。客觀來講,柴榮的安排是不錯的,如果不是趙匡胤蓄意篡位,後周政權應該能夠支撐下去。
趙匡胤當時只是禁軍殿前司的統領,並不控制整個禁軍,而且沒有調兵權。特別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掌管着禁軍侍衛司,他對後周忠心耿耿,是決不會允許趙匡胤篡權的。
然而,令柴進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病逝只有半年時間,趙匡胤就十分順利地篡奪了後周江山,在五天之內完成了改朝換代,建立了宋朝,而且幾乎是兵不血刃,實現了和平政變。
那麼,趙匡胤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覺醒來做皇帝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多數都是經過浴血奮戰,吃盡了萬般苦頭,才獲得天下。然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卻是個例外,他美美地睡了一覺,醒來以後就被黃袍加身,做了皇帝,真夠輕鬆的!《宋史》詳細記載了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過程。
公元960年農曆正月初一,後周朝廷張燈結綵,人們喜氣洋洋,正在歡天喜地過春節。這是小皇帝柴宗訓登基之後的第一個春節,大臣們紛紛向他跪拜慶賀,宮廷內外一片喜悅氣氛。
突然,邊境傳來緊急軍報,說遼國入侵,大軍南下,意圖攻打京師開封。宮廷的喜悅氣氛一掃而光,人們焦慮不安。
宰相範質、王溥緊急召集大臣商議,決定派兵前去抵禦。這個時候,禁軍侍衛司統領李重進兼任了淮南節度使,遠在揚州辦公,由副統領韓通主持侍衛司的工作,範質等人只好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征。趙匡胤欣然領命,緊急進行部署。
正月初二,趙匡胤命副點檢慕容延釗率先頭部隊出發。慕容延釗與趙匡胤關係密切,趙匡胤一直尊稱他爲兄,即便後來當了皇帝也不改口。慕容延釗以急行軍速度向北行進,很快抵達河北真定,在柴榮國丈符彥卿的地盤附近駐紮下來。慕容延釗還與在霸州駐軍的韓令坤取得了聯繫,韓令坤也是趙匡胤的親信。
正月初三,趙匡胤親率禁軍主力離京,向北進發。臨行之前,留下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鎮守京師,這兩人都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趙匡胤在柴榮死後不久,就對禁軍將領進行了重大調整,除了韓通以外,其他禁軍將領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和結拜兄弟。
趙匡胤率大軍在北進途中,有個叫苗訓的人,自稱懂得天象,他大呼小叫,說看見天上有兩個太陽,一大一小,正在打架。苗訓告訴將士們說,這預示着要改朝換代,新皇帝要出現了。
緊接着,軍中出現流言,說:“皇上年幼,我們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誰能知道我們的功勞呢?不如擁立趙點檢做皇帝,他如果當上皇帝,我等都是開國功臣啊!”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引起全軍共鳴。
大軍向北走了四十里,到達陳橋,天色已晚,安營休息。趙匡胤在陳橋驛站住宿,晚上喝了點酒,喝醉了,酣然大睡。
將士們卻沒有入睡,在一團一夥地議論着,很快達成了共識,都想擁立趙匡胤稱帝,自己弄個開國功臣噹噹。將士們慢慢聚攏起來,鼓躁着涌向驛站,到了下半夜,驛站周圍已是人山人海。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謀士趙普,都極力勸說衆人,說這是滅族大罪,趙點檢是不會同意的。衆將士不聽,羣情更加激奮。
趙光義、趙普無奈,想入內報告趙匡胤,可是趙匡胤沉醉不醒,只管呼呼大睡,誰都叫不醒。到了天亮,趙匡胤醒了,聽見外面人聲嘈雜,出門一看,滿院子都是人,有的士兵還亮出了兵器。將士們齊聲高呼:“我們願意擁立趙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答話,有人就拿來一件黃衣,硬穿在他身上。衆將士一齊跪倒在地,高呼萬歲,然後扶趙匡胤上馬,簇擁着他返回開封。
《宋史》沒有交待黃衣的來歷,但顯然是事先準備好的。在封建社會裡,黃衣是皇帝專用,誰敢穿黃衣?那是殺頭之罪!後來,明代詩人嶽正作詩曰:“倉卒陳橋事變時,都知不與恐難辭。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郭威黃袍加身,用的是扯下來的黃旗;而趙匡胤黃袍加身,用的是真正的黃衣。這說明,趙匡胤比郭威準備得更充分、更細緻。
在回開封的路上,趙匡胤下達了三條軍令。一是不許侵害幼主和太后;二是不許傷害朝廷大臣;三是不許搶掠國庫和民衆,違令者處死。
陳橋兵變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城。韓通聞之大驚,急忙跑回家中,想要調兵抵抗。不料,趙匡胤的親信將領王彥升尾隨而至,將韓通殺死,並殺了韓通全家。
趙匡胤回到開封,見到範質、王溥,低聲哭泣說:“先帝待我恩義深重,如今我爲將士們所逼,怎麼辦呢?”範質等人還沒有答話,一個名叫羅彥瑰的將領手按劍柄,厲聲說道:“今天一定要請趙點檢做天子,不從者斬!”範質等人只好默不作聲。
趙匡胤來到朝堂,會見羣臣,要接受幼主禪位。範質說:“事情緊急,沒有禪位詔書,如之奈何?”有個叫陶谷的翰林學士應聲答道:“我這裡有。”陶谷立即從袖子裡拿出詔書,高聲宣讀起來。連禪位詔書都起草好了,準備得夠充分的。
就這樣,趙匡胤只用五天時間,就完成了改朝換代,建立了宋朝。
從《宋史》記載來看,趙匡胤對於陳橋兵變,裝出一副不知情、不情願的樣子,是被逼無奈才當上皇帝的。可是,這是連傻子都不會相信的。其實,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蓄謀已久、策劃周密、準備充分的篡權陰謀,幹得十分漂亮。
《宋史》是元朝人寫的,元朝是宋朝的敵人,是不會爲趙匡胤塗脂抹粉的。但是,修撰《宋史》,依據的是宋朝的原始史料,這說明原始史料已經被人篡改過了。
《宋史》沒有揭露趙匡胤背後的陰謀,是因爲沒有證據,證據恐怕早就被銷燬了,或者根本就沒有留下來。不過,僅從《宋史》的記載來看,也是會發現有許多問題的。
第一,遼國南侵問題。趙匡胤當時並不控制整個禁軍,也沒有調兵權,無法在京城搞兵變,他只有把軍隊拉出去,才能實現自己的計劃。而領兵出城的最好理由,是抵禦外敵入侵。果然,趙匡胤頭一天率軍出城,第二天回來就當上了皇帝。
可是,南侵的遼國怎麼樣了,《宋史》並無記載。而同是元朝人修撰的《遼史》卻記載說,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正趕上遼國發生內亂,內部打得不可開交,所謂遼國南侵,完全是子虛烏有。
第二,慕容延釗屯兵真定問題。實際上,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防備的是小皇帝的姥爺符彥卿。他們二人並沒有參加陳橋兵變,但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們得到的獎賞最大。慕容延釗代替趙匡胤當上了殿前都點檢,而韓令坤則頂替了李重進,當上了侍衛司的最高統領。他二人完全掌握了禁軍。
第三,趙匡胤醉酒酣睡問題。趙匡胤是武將,久經沙場,警惕性很高,平時睡覺都要睜着一隻眼睛,怎麼會在出兵之時大醉不醒呢?這隻能是裝的。
第四,韓通被殺問題。韓通剛想調兵,就被趙匡胤的親信王彥升殺掉了,這說明早就有人盯着他呢。
第五,京城平穩問題。趙匡胤改朝換代,不亞於八級地震,而京城卻平靜如水,既沒有人驚恐,更沒有人反抗。這說明,趙匡胤留在京城的兩個結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審琦,已經完全控制了京城和朝廷。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搞的這個和平政變,還是很成功的。不過,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得江山,當上皇帝,後周的文武大臣和各地官員,心裡能服氣嗎?趙匡胤會怎樣對待他們呢?
理性處事穩大局
公元960年農曆正月初三,趙匡胤以抵禦遼國的名義率軍出城,在外邊住了一夜,便黃袍加身,隨即返回京城,接受了後周小皇帝禪位。初五,趙匡胤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爲宋,改用新紀元,大赦天下。整個過程乾脆利索,環環相扣,流暢平穩,幹得實在漂亮!
趙匡胤稱帝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朝廷政局。趙匡胤早已胸有成竹,採取了理性、寬容、文明的態度,同樣幹得十分漂亮。
當時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處置後周小皇帝和宗室。五代時期充滿暴戾之氣,幾乎所有的篡位者,都把前朝皇帝和宗室戮殺殆盡,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後周的文武百官,都對郭威、柴榮有感情,他們十分擔心後周宗室的安全,都在眼睜睜地看着趙匡胤怎麼處理。
趙匡胤對此早有主意,他封柴宗訓爲鄭王,尊奉符皇后爲周太后,讓他們移居洛陽,給予優厚的生活條件,一切待遇不變。允許他們祭祀宗廟,朝臣拜見時,照樣可以行君臣之禮。後來,柴宗訓母子遷居房州。柴宗訓二十歲時病逝,周太后活了六十二歲。
趙匡胤對所有的後周宗室一律優待,不加迫害。後來,趙匡胤還留下遺訓,要求新即位的宋朝皇帝,都要善待柴氏子孫。在整個宋朝時期,柴氏子孫生活得不錯。趙匡胤以理性寬厚的心態,開創了優待前朝宗室的先例,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當時在後周宗室當中,影響力和勢力最大的,是符彥卿和張永德。符彥卿是小皇帝的外公,擔任天雄軍節度使,家族勢力龐大。柴榮臨終前,把符彥卿作爲保護小皇帝的安全閥之一。所以,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首先命領慕容延釗率兵北上,與韓令坤一起提防符彥卿。
趙匡胤登基之後,隨即加封符彥卿爲太師,並派使者前去慰問,極力拉攏。符彥卿見大勢已去,木已成舟,女兒外孫受到優待,也無可奈何。特別是,符彥卿還有一個女兒,是趙光義的夫人,兩家是親家關係,趙匡胤當皇帝,他照樣是皇親國戚。所以,符彥卿雖然手握重兵,卻並沒有反對趙匡胤稱帝。符彥卿在宋朝一直受到禮遇,活了七十八歲。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也是趙匡胤的老上級,兩人關係非常好。張永德對趙匡胤十分器重,多次要求柴榮提拔重用趙匡胤。趙匡胤結婚時,張永德送上了巨禮,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趙匡胤稱帝之後,加封張永德爲侍中,後來又授予武勝軍節度使,兩人關係仍然親密,趙匡胤一直尊稱他爲附馬。張永德盡心爲宋朝效力,爲平定天下做出重要貢獻,被封爲衛國公,活到七十三歲病逝。
趙匡胤處理好了宗室問題,接下來就是朝中大臣了。大臣們人數衆多,情況各異,有的懷念舊主,有的對趙匡胤稱帝不滿意、不服氣。趙匡胤以寬闊包容的胸懷,下詔對所有的後周官員,不加區別地一律留用,原來當什麼官的還當什麼官,範質、王溥照樣當宰相,主理朝政。不過,趙匡胤對軍隊做了調整,免去了李重進的軍職,領兵將領全都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趙匡胤在兵變之時,除了韓通以外,沒有人公開表示反對。一是因爲五代時期改朝換代司空見慣,人們的忠君意識不強;二是因爲事發突然,很多人沒有思想準備;三是因爲趙匡胤有很好的聲譽,又手握兵權。所以,政變過程十分平穩,但事情過後,仍有一些人心存舊主,私下裡進行議論,表示不滿。趙匡胤採取容忍態度,充耳不聞,並不追究。
有一次,趙匡胤宴請羣臣。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思念故主,他一邊提着郭威、柴榮的名諱,一邊嚎啕大哭。衆人驚愕,都爲他捏了一把汗。趙匡胤卻平靜地說:“他喝醉了,扶下去醒醒酒”。事後有人建議懲罰王著,趙匡胤擺擺手說:“他一個書生,哭哭舊主,乃人之常情,不必大驚小怪。”
趙匡胤善待後周宗室和大臣,對死人也做足了文章。在兵變當中,唯一被殺的人是韓通。趙匡胤爲韓通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追贈他爲中書令。趙匡胤的這一手,得到許多人好評。
趙匡胤採取理性寬容態度,妥善處理了各種問題,收服了人心,使朝廷局勢很快穩定下來。接下來,趙匡胤還有一個重大問題要處理,就是安撫各地節度使和地方官員。
節度使與朝廷大臣們不同,他們手握兵權,稱雄一方,很有勢力。趙匡胤派出多路使者前去安撫。節度使們態度不一,有的表示擁戴趙匡胤爲帝,有的態度暖昧,有的則乾脆舉兵造反了。趙匡胤對造反的節度使,毫不客氣地予以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