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假民主

在第五倫做出“公投”的決定後,他的九卿大臣們頓時炸鍋了,紛紛出言勸誡。

“如何處置王莽,陛下一人決之可也,何必非要百姓摻和進來?”

從耿純到竇融,無不覺得第五倫此舉太過兒戲,耿純更道:“讓民衆來決定國家大事,只有春秋時的小國寡民。臣記得《左傳》有載,春秋時,吳國脅迫陳國攻打楚國,陳懷公召集國人商量,讓國人們從楚者右站,從吳者左站。”

“結果如何?陳人中,田土在西邊,靠近楚國的都願從楚,田地在東邊,靠近吳國的都願從吳,沒有田土的,則隨鄉黨而站。”

在耿純看來,由此可知,百姓根本不懂時政,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短期利益,或隨大流而盲動。

靠他們來決斷國家大事,那不是瞎胡鬧麼!

竇融亦道:“然也,故而古人有言,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民可與觀成,不可與圖始,說得好啊,所以第五倫這看得遠的“智者”,自然也沒必要和爲時代所限的“愚者”們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嘍。

但有些事,還是要說清楚的,畢竟接下來的工作,還需要大臣們去跑腿,第五倫只道:“想當年,王莽亦是依靠四十八萬人上書,才得以加九錫爲安漢公,開始了代漢事業,王巨君利用了民意。”

“既然是百姓將王莽推上帝位,那也只有靠民衆之手,方能將他從所謂正統天子的位子上,拉下來!”

“過去是水則載舟,如今便是水則覆舟。”

“如此,豈不比予以勝者姿態,單純定其生死更說得過去?”

政權合法性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所以古今帝王纔要拼命給自己尋找天意祥瑞,甚至是遠古的名人祖宗作爲依據。

諸漢斷然否定新朝的合法性,視王莽爲篡逆,但第五倫爲了宣告漢德已盡,卻又得承認新朝的正統。但這樣一來,如何處理新、魏之間的順承關係,就成了一個難題,第五倫起兵時弔民伐罪,誅一夫雖然喊得響亮,但畢竟太過激進。這年頭君臣之義猶如思想鋼印,士人背地裡也會經常罵他爲臣不義。

而如今,恰恰解決前朝、今朝合法性傳承難題的好機會。

第五倫對羣臣道:“尚書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孟子則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其中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人民是國家安危之基,存亡之本,興衰之源,亦是君主威侮、盲明、強弱的關鍵,自古以來便已是共識。”

“王莽之所以敗亡,便只是在口頭上一心爲民,但他亂改幣制,五均六筦,皆脫離實際,究其緣由,便是太自以爲是,對人民,沒有敬畏之心!”

第五倫語重心長地說道:“前車之鑑啊,故而我朝草創,予只懼怕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之人民!”

這一番政治正確的話雖然空洞,但畢竟是古書經典裡一遍遍宣傳的,羣臣也不好直言反對,只好唯唯諾諾地退下。

說白了,第五倫決定在經典中“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政權的合法性,上繫於天,下繫於民。

過去,民意將你王莽推上去,取代漢家,這是你作爲天子的合法性。而如今,你將天下治得一團糟,民意要你下臺,你就滾下這個位置,只是匹夫!第五倫知道,這一招,簡直捅在了老王莽的肺管子上,讓他痛不欲生。

然而,民意又是更加玄學的東西,作爲一個無恥的政治家,第五倫要做的,是將它具象化,簡單化,可操控化,這纔有了這次“公投”。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以爲,第五倫真要搞“民主”吧?

這是假民主,真獨裁啊!得多天真,纔會信“予只是收集證據,並將案情奏讞於主審官”這種虛僞的鬼話?

第五倫之所以玩這麼大陣仗,不過是讓世人,有個參與感,讓民衆變成判決王莽的同謀者,以弱化昔日“君臣之義”慣性在道德上對他的制約。

實際上,不論是魏軍、赤眉俘虜,還是洛陽、長安的民衆,他們就算被校尉驅趕着、被地方官吆喝着,到鄉社、縣庭等地,往左或往右投一片瓦,看似投出了關鍵一票。

但投完之後,魏兵還是要邁着疲乏的腳步,開赴各地,在分到手的那幾十畝田地激勵下,爲第五倫攻城略地,許多人填於溝壑。

赤眉俘虜依然要回到田裡,戴上一度掙脫的枷鎖,臉朝黃土背朝天,幹着永遠不會結束的農活。

而百姓們,在熱熱鬧鬧一場後,又得迴歸生活,爲一家人的口糧,和絕不可能免除的賦稅發愁,一代復一代,沒有盡頭。

他們什麼都無法改變。

他們什麼都決定不了,因爲哪怕只是關乎王莽生死這件事,最終依然攢在第五倫手上。

唯一能剩下的,只是這次參與“公投”的兵民們,在許多年後,還能給子孫吹牛。

“想當年,乃翁我,也曾投出一片瓦,決定過皇帝的生死呢!”

這或許是第五倫做這件事,唯一能給後世埋下的一點種子了,水則覆舟,不再是精英們掛在嘴上的虛言,而變成了一個曾實現過的事實,或許就能鼓勵後人,試一試,百年千年後,幹出更加大膽的事……

從思索裡回過神後,第五倫看到了滿臉躊躇,欲言又止的張魚。

“張魚,汝又在擔心何事?”

張魚下拜,斗膽道:“臣奉命監察羣臣諸將,收集情報,是陛下的狸奴,總覺得這天下處處皆是碩鼠。臣只擔心,他日若有大奸,也學了陛下這一套,打着民意之名,效仿公投之事,來爭權奪利,恐將成爲王莽一樣的大害!”

“誰敢?”第五倫瞥了他:“你是指三公九卿,還是哪位將軍?”

張魚大駭:“陛下英明神武,當世自然無人敢如此,但……”

張魚的意思很明白,但你駕崩後呢?第五倫雖然相信,自己能像第五霸那樣長壽,但終有盡頭啊。

死後,當然是管他洪水滔天了!

第五倫沒有直接說,張魚的嘴不夠緊,他這個人還沒定型,以後可能也還會變,甚至變成他現在擔心的“大奸”,誰說得準呢?

只在衆人走後,第五倫在自己那本鎖一百年還不夠,非得帶進墳墓,鎖三五百年,不然肯定會被不肖子孫燒掉的“日記”裡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秦始皇期盼秦傳萬世,二世而亡,七廟隳。”

“王莽希望新朝能傳三萬六千年,連年號都定好了,結果一世而亡,九廟焚。”

“若是我的兒孫治天下無能,已脫離了百姓,竟被權臣玩弄於股掌之中,歡迎野心家改朝換代!”

“若是被民間的草莽英雄借民意推翻,那便更妙。”

“人民在再度蒙難時,或許能記起,他們曾決定過一個皇帝的生死,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

“我很期盼,在我朝開民智兩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後,人民能有膽量和見識,大可將我的子孫,按倒在斷頭臺之下,或掛於京師華表之上,來一次真正的公審皇帝!”

衆所周知,最大程度繼承你的理想,並推陳出新的,往往不是那些非要和祖宗反着來凸顯存在感,亦或是循規蹈矩遵守祖制的不肖子孫。

而是從本朝軀殼裡成長壯大,趁勢而起,並最終取代他的豪傑。

“就像劉邦之於秦始皇。”

第五倫合上日記,輕聲道:

“又如,第五倫之於王莽!”

……

最先開展公投的,是駐紮在濟陽附近的魏軍主力,他們經歷了一系列大戰,目前在附近休整,等西邊的糧食陸續運過來後,纔會和糧車一起行動,入駐已經來獻土的樑郡睢陽等地。

不管哪個部分的魏軍,多少都有一些昔日的豬突豨勇,最早追隨第五倫的八百吏士,早就是旅、營一級的軍官,雖然他們本身的素質已經跟不上統帥的編制了,但忠誠度毋庸置疑。

而營以下,屯一級的軍官,也常有隨第五倫鴻門起兵的那幾萬人中佼佼者擔當,他們的地位沒上司顯赫,但亦算皇帝“嫡系”,積功分到了不少田地,個個都是小地主。

當聽聞皇帝陛下讓三軍一起來決定王莽生死時,這些平素還算穩重的軍官,便一個個跳將起來!

“大好事啊!”

衆人如此高興,原因無他,他們當年多是苦出身,或想起在莽朝治下家人的飢寒交迫,或是在被捕爲壯丁後,一路上倒斃的兄弟或親朋鄉黨。

而進入營地後,又被新朝官吏盤剝,過着狗彘不如的生活,若非遇上第五倫,他們很可能就物故於北上新秦中的路上,亦或是喪命征剿綠林、赤眉的戰場了。

造成這一切苦難的,不就是王莽麼!

平日都是讓入營的新兵訴苦,而現今,卻輪到軍官們了,說到動情處,有人已忍不住流淚哭泣。

他們的訴說,也牽出了普通士兵的悲慘回憶。

“我家住在大河邊,聽說大河之所以發水,都是王莽不讓堵。”

“我家過去是獵戶,王莽的六筦一來,就沒活路了。”

“我家在縣裡做點小買賣,就是販夫販婦,王莽的貨幣幾年內換了四五次,生意也沒法做了!”

哪怕是半路加入魏軍的投機派,諸如冀州兵中的豪強子弟們,也想起王莽在位時,限制豪強的種種“弊政”來,頓時義憤填膺。

豪貴、商賈、農民、佃戶、工匠、虞獵,王莽的改制當年對各階層的人傷害有多大,他們對他的恨意就有多濃!

甚至連曾經是奴婢的,也能念起因王莽不準奴婢買賣,導致自家父母賣不出弟、妹,導致他們活活餓死的悲劇來。

一時間,魏軍中對王莽的“公投”是一邊倒的,哪怕是當初年紀小,對王莽之惡沒什麼概念的年輕士兵,也只跟着長官和袍澤一起投。

結果,濟陽附近三萬魏軍,竟投出了百分之百的票來,無人不希望王莽去死!

軍隊效率較高,幾天就完成了公投,結果送入濟陽宮中。

王莽也住在裡面,第五倫給王莽提供的待遇也頗好,相當於軟禁,給他吃和自己一樣的食物,還說什麼:“王翁在民間數年,該吃的苦都受過了,臨了還是應體面些。”

甚至還給王莽書看,聽說王莽隨赤眉軍轉戰各地,每到一處,就搜尋赤眉不感興趣的儒經典籍翻閱。

而第五倫隨身帶的多是長安少府印製的輕便紙書,王莽讀書不倦,彷彿忘了自己的安危,一副“朝聞道,夕死可”的架勢。

但他的好心情,卻被第五倫給破壞了,第五倫故意將軍隊公投的結果,拿來給王莽看,還說道:

“王翁,這或許就是莊子所說的‘人人得而誅之’吧?”

王莽沒有搭理第五倫,他依然覺得,第五倫是存着勝利者的得意,如狸貓戲鼠般,拿自己消遣呢!只冷笑道:“汝之士卒,當然是尊汝號令行事,若不如此,豈不怪哉?”

看來王莽還是不服氣,第五倫遂笑道:“赤眉俘虜那邊也快了,王翁與彼輩的羈絆,可不淺啊。”

王莽翻書的手停住了,赤眉軍,確實是老頭子如今最在乎的人,畢竟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到羣衆中”去的經歷啊。

赤眉軍會念着“田翁”良善之舉,而忘了“王莽”作過的惡麼?

第五倫似乎就想將王莽的理想和期許,一個個掐破,站起身,臨走前卻又回頭道:

“王翁,你我來賭一賭,看樊崇會如何選?”

“樊巨人是願王巨君死,還是望汝活?”

……

PS:第二章在半夜。

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35章借貸第258章 飄第444章 二王第474章 老當益壯第478章 溫酒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602章 不行第406章 隴蜀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319章 庖丁解牛第682章 豆渣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34章 大學城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534章 爾虞我詐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436章 軟柿子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388章 巨人第267章 我爲王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17章 懷哉第669章 當陽第64章 大司馬第614章 帝鄉第492章 將軍第426章 就算是五萬頭豬第689章 祝融第209章 你馬第142章 反賊何苦難爲反賊第468章 祁山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417章 友軍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353章 四靈第495章 陽謀第105章 刈麥第404章 猛虎出籠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51章 三辭第311章 數奇第360章 吳王秀第186章 秋後螞蚱第368章 公平第132章 黃泥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90章 會師第233章 肉食者第66章 我想了十天十夜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304章 五等第60章 星星之火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37章 革命第425章 獨立第404章 猛虎出籠第658章 要有光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313章 運動第386章 亡國第124章 四殺第390章 再造共和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29章 細線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440章 猛獸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521章 假民主第395章 大公第388章 巨人第293章 武德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609章 借問瘟君何處往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614章 帝鄉第693章 齊卸甲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第506章 應龍第255章 疾風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575章 繩結第356章 逃婚第619章 大可不必第187章 難民第61章 名單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
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35章借貸第258章 飄第444章 二王第474章 老當益壯第478章 溫酒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602章 不行第406章 隴蜀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319章 庖丁解牛第682章 豆渣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34章 大學城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534章 爾虞我詐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436章 軟柿子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388章 巨人第267章 我爲王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17章 懷哉第669章 當陽第64章 大司馬第614章 帝鄉第492章 將軍第426章 就算是五萬頭豬第689章 祝融第209章 你馬第142章 反賊何苦難爲反賊第468章 祁山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417章 友軍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353章 四靈第495章 陽謀第105章 刈麥第404章 猛虎出籠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51章 三辭第311章 數奇第360章 吳王秀第186章 秋後螞蚱第368章 公平第132章 黃泥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290章 會師第233章 肉食者第66章 我想了十天十夜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304章 五等第60章 星星之火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37章 革命第425章 獨立第404章 猛虎出籠第658章 要有光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313章 運動第386章 亡國第124章 四殺第390章 再造共和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29章 細線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440章 猛獸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521章 假民主第395章 大公第388章 巨人第293章 武德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103章 龍有三個頭第609章 借問瘟君何處往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614章 帝鄉第693章 齊卸甲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第506章 應龍第255章 疾風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575章 繩結第356章 逃婚第619章 大可不必第187章 難民第61章 名單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