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

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

年輕人嘛,尤其是年輕的國王,總是雄心壯志,總覺得自己能幹點事,折騰一番。

很多道理,他都懂,他也讀過《君主論》。

任何一個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一般情況都會拒絕承認自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甚至還會專門出本諸如《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書。

喬治三世雖不至於這麼精通,但他也知道馬基雅維利的幾條基本原則。

其一:軍隊和法律是權力的基礎。沒有軍權,放屁都不響。

其二:君主應當大權獨攬,注重實力,精通軍事。

其三:君主要拉百姓反貴族,從而拿權(要考慮時代,取其骨,要考慮馬基雅維利說的貴族,在政治上是什麼生態位)。

其四:君主不應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只需考慮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內懷奸詐,亦可效法狐狸與獅子,詭詐殘忍均可兼施。

正因爲這幾條原則他懂,所以,喬治三世對於利物浦的混亂,認爲這是自己的機遇,如果處理好的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他的祖先,還有英國的歷史,倒是也有歷史可以依照。

但是,很多歷史經驗他是沒辦法學的。

比如他爺爺喬治二世,真能拿到軍權和軍事貴族支持、從而讓兒子坎伯蘭公爵開始推軍改,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自己上戰馬,去歐洲,在哥廷根和法國幹了一仗,拿到了軍中威望,這纔有了後續的坎伯蘭公爵的軍改。

國王想拿權。

要麼親征,上馬帶隊打贏。

要麼,最起碼要提供戰略指導。

否則的話,軍中沒威望,很多事就不好辦。

之前荷蘭政變前,奧蘭治的威廉,不也是試圖在軍中打出來威望嘛。只可惜雞胸加氣喘,壓根不能上戰場,最後大順稍微鼓搗了一下,直接就被政變推翻了。

但顯然,這一點,喬治三世學不了。

因爲很顯然的一點,他現在又不可能帶兵去歐洲開幹。

況且,人還是要有點批數的,此時歐洲國王圈子裡最能打的腓特烈二世,現在都被錘的奄奄一息,他不覺得自己能夠在歐洲大陸贏得威望。

但是,利物浦、蘭開夏、曼徹斯特等地的叛亂和混亂,給了他一個機會。

倒不是說帶兵去鎮壓,他叔叔坎伯蘭公爵去鎮壓雅各布派起義,名聲混成臭狗屎,得了個“屠夫”的名號。

而是說,喬治三世認爲,自己可以利用這場混亂,先把軍權抓到手。

英國人都很清楚,因爲海峽阻隔,陸軍,是決定政治走向的根本。

坎伯蘭公爵的軍改,目的就是把“升遷任命”的權力,從哪些地方實力派手裡,拿到政府手中。增加常備軍的數量,降低買官制和團長所有制的規模。

海軍的問題,不用管。海軍正常運作即可,那玩意兒不會決定倫敦的政局。

陸軍,關鍵是陸軍,只要能趁着這場混亂,把軍權抓一抓、在議會撕開個口子允許增加常備軍數量。

那麼,就算大贏。

手裡有了軍權,以後有的是時間和議會這羣人慢慢折騰、慢慢玩。

至於如何利用利物浦的混亂、大順對英國的壓制、和戰爭即將失敗的現實拿到軍權、增加常備軍的數量,喬治三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三個支撐點。

漢諾威。

北美。

英國本土。

實際上,在大順參戰之後,尤其是直布羅陀陷落之後,布特勳爵就和喬治三世談過一個重要的問題。

“我的陛下。”

“您是想當不列顛和北美的國王?”

“還是想當不列顛和漢諾威的國王?”

這個問題,猶在耳邊。

現在,喬治三世很清楚自己該怎麼選。

因爲,漢諾威肯定守不住了。

法國不是大順,法國有非常大的歐陸陸戰壓力,法國不會像大順一樣撒了歡一般在海上折騰。

所以,漢諾威問題,只要法國獲勝,那肯定不會退讓。

必定會讓英國滾蛋,讓“神羅的人決定神羅的事”,而神羅的人決定神羅的事,也就意味着法國可以當“裁判”,今兒打普魯士、明兒打奧地利,神羅要是把腦漿子打出來,法國才高興呢。

漢諾威,在大順參戰、且攻克了直布羅陀的那一刻,聰明點的就該明白,漢諾威留不住,趕緊扔。

喬治三世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利用漢諾威問題做支點,利用利物浦叛亂的這個契機,就可以通過貴族們的恐慌、和之前的反對派也就是愛國者黨那羣人成爲衆矢之的的機會,名正言順地擴大常備軍、完成坎伯蘭公爵當初預想的軍改,把軍官的升遷等權力收歸政府。

這裡面,一共三個問題。

每個問題,都可以拿來說事。

第一個問題,此時英國打仗,還有相當一部分軍隊,是黑森僱傭兵。黑森僱傭兵名義上效忠的是漢諾威選侯、帝國大司庫,雖然實質上是效忠於錢。

英國的常備軍問題,是一個……不能說是英國特色的問題,而是任何一個行政封建的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

取消常備軍、堅持買官制和團長所有制,是英國“自由”的依仗。

同樣的,取消常備軍、堅持各藩擁有自己的武裝,是日本“自由”的依仗。

取消常備軍,放開藩鎮,各地自行招募,也是大唐安史之亂後“自由”的依仗。

沒啥神奇的。

但英國的問題就出在“黑森僱傭兵”身上。

爲啥要用黑森僱傭兵?

首先,因爲英國沒有大量的常備軍。

常備軍是被議會堅決反對的,因爲貴族們相信自己招募的民兵,不相信政府的常備軍。

政府有了常備軍,這還了得?

什麼叫買官制和團長所有制,是英國“自由”的基礎?

這就叫。

又沒有大量常備軍。

又想着當大西洋霸主。

咋辦?

僱傭兵走起啊。

再者。

因爲便宜。

德國的貴族們,自己招兵,打包出租給英國。

士兵那三成,在家裡招兵的貴族拿七成。這也比英國自己組建常備軍便宜。

而這,又不需要違背《民兵法》要求的民兵不得出國作戰的議會法律。

同時英國又需要海外擴張、遏制法國,沒有部隊當個錘子的全球帝國?

而問題就出在這。

如果英國內部發生了叛亂、或者說北美選擇分離。

國王用英國士兵去鎮壓,和用黑森僱傭兵去鎮壓,這就是完全兩個概念了。

“借師助剿”這種事,不管放在哪都是相當膈應人、相當損害合法性的。

英國人打英國人,怎麼都好說。

最多也就扣個暴君的帽子,頂天了。

英國國王,帶着兩萬德國黑森兵,來打英國人……

這事,就不好說了。

這成啥了?

雖然說,這事其實也正常。

但,一百年前正常、二百年前正常、一千年前正常……

現在就不正常了。

這就是啓蒙運動的作用之一。

一百年前,要說哪個國王皇帝,借師助剿、或者用僱傭兵屠殺本國的人,正常的實在不能再正常。

現在,這就不正常了。

時代在進步、人民在覺醒。過去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事,現在已經逐漸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

但歐洲嘛,在法革之前,封建惡臭味太濃。包括後世,除了法、俄之外,其餘國家基本上保留了相當大的封建殘餘,尤其是文化上。

所以,就現在來說,喬治三世用黑森僱傭兵,在法理上也說得過去。

他是不列顛國王,也是漢諾威選侯。

德國貴族,幫着神聖羅馬帝國大司庫打仗、鎮壓,這也說得過去不是?

但是,就如布特勳爵告訴他的。

要麼,他當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國王。

要麼,他當英國和漢諾威的國王。

這兩個,現在已經無法兼容了。

戰敗既已不可避免,那麼以後他再僱傭黑森僱傭兵,就不好說了。

這就又牽扯出第二個問題。

理論上,即便他不再是漢諾威選侯,和德國徹底脫鉤,就是個純粹的英國國王。

那麼,對外戰爭的時候,理論上僱傭點德國兵,也不是不行。對外戰爭嘛,找僱傭兵幫着打,又省錢、又不會造成國內動盪,國內也不會不支持。

但是,只有對外戰爭嗎?

之前的仗打的那麼大,皮特拍拍屁股死了,留下一大堆的爛攤子。

就說北美的大量英軍,還有因爲戰爭而擴大的暫時性的常備軍規模。

按照正常來說,戰後肯定是要裁撤的。

那問題來了,這幾萬士兵,直接讓他們退伍滾蛋,倒也不是不行。

可軍中的大量軍官呢?

也讓他們直接滾蛋?軍官可不是老百姓,在英國當軍官,那門子可都硬着呢。

這是一個問題。

再一個,北美那羣人,居然都和大順的人聚在費城開會。

以前倒是好說,可能無所謂。

很多議會內的老爺們覺得,北美那破地方,賠錢貨,還影響自己的地租收益、降低了糧價,要不要的都行。

現在可不一樣了。

戰敗已是必然,大順的海量貨物馬上就要入潮水般衝進來。

大規模的手工業失業近在咫尺,曼徹斯特和利物浦已經開始亂了。

這些人,如果議會不給他們活路,他們會自己去找溫斯坦利的小冊子的。

活路在哪?

真把溫斯坦利的小冊子翻出來,均田、分地,逆圈地運動?

還是,不如各位老爺們,一起出點錢,讓這羣人滾蛋去北美?

去北美的話,北美荒地的土地所有權,是不是要拿到政府手裡?

這是個不用考慮的問題,即便費城那邊正在談的事,英國這邊還不知道。但卻清楚,北美和法國幹起來就是因爲西部邊界問題,好容易停戰了,再因爲西部邊界和法國人再來一場?

但問題是,英國政府如果想拿北美荒地的所有權,變爲國有土地,那些在北美瘋狂圈地投機的人會同意嗎?

不同意的話,要不要鎮壓?

鎮壓的話,靠啥?

一旦鎮壓,就不能用黑森僱傭兵。

這是個非常簡單的合法性問題,尤其是漢諾威家族在英國的統治還不穩固,正統性不足的問題一直沒解決的情況下。

用英國的常備軍,最起碼還能叫平叛。

用外國僱傭兵去屠殺本國叛軍,這性質就極端惡劣了……只怕真能把一堆原本的親英派,愣生生打成反英派。

當然,對喬治三世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戰後保留數量足夠的常備軍。常備軍,意味着國王的軍權。而國王的軍權,是他所有那些年輕腦子裡的所謂雄心壯志的基礎。

而這支常備軍能夠在議會獲得批准的發力點,就是底層起義所引發出的諸多問題。

因爲利物浦的混亂,本身就是戰敗之後的預演——大順想要的東西,已經在戰爭的過程中拿到了。大西洋貿易格局的改變,並不會等到英國戰敗之後纔開始,而是已經開始了,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混亂,就是這種改變的體現。

喬治三世和他的近臣們,顯然清楚這一點:戰爭結束,並不會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前,就要去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

甭管怎麼解決,是解決問題,還是解決掉人。

都需要一支強力的常備軍。至少,戰後裁軍問題上,要保留一支常備軍。

所以說,不要以爲英國戰敗,那麼英國上下都覺得這是天塌了般的大壞事。

相反,英國這一次戰敗,一些人心裡那是恨不得放煙火慶祝的。因爲有些事,要不是戰敗了,還不好辦呢。

不管是喬治三世,還是那些託利黨,還有那些輝格黨分裂後分出去的鄉村派,他們高興着呢。當然,只要法國人不上島。

現在看這個樣,法國人怕是也上不了島。大順忙着在北美、牙買加等地折騰呢,沒有大順海軍的支持,法國人是上不了島的。

而對喬治三世來說,這事就更好了。

好容易熬死了爺爺、好容易當個國王。

議會內那羣反對派,尤其是皮特和坦普爾這四大家族的聯合,壓的整個議會都喘不動氣。

現在好了。

要麼,大家坐下來談一談,妥協一下。別整天組建反對派了,至少現在別組建,趁着這個機會達成國王想要的一些條件。

要麼,那事情就得說道說道了。當初詹金斯耳朵戰爭,沃波爾不想打,覺得打仗花錢太多,還是先把國內土地稅問題解決了,你們非要打;這一次和法國人打,還是你們蹦的最歡,現在打成這個樣,這怎麼說?

妥協,是統治階級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藝術。喬治三世固然希望壓住輝格黨的激進派,但同樣的,他也不可能讓託利黨一家獨大,重複當初不準託利黨入閣之後輝格黨一家獨大的亂局。

(本章完)

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57章 老婆本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572章 藍狗子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970章 給錢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223章 開戰(二)第1117章 傳承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65章 制禮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045章 平衡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6章 認可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264章 金刀計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795章 南巡意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314章 綁定第338章 下心毒第55章 說服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46章 哈士奇第733章 朋友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52章 入倭第93章 破題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625章 手段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885章 縣令第93章 破題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443章 誘降第929章 覺醒(一)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249章 暫借第112章 絕纓第971章 割袍(上)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96章 未雨綢繆第497章 急躁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
第1308章 死與復仇(二九)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57章 老婆本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039章 大獲成功(四)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572章 藍狗子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1368章 裡病外治(四)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970章 給錢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223章 開戰(二)第1117章 傳承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65章 制禮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045章 平衡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6章 認可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264章 金刀計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795章 南巡意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314章 綁定第338章 下心毒第55章 說服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46章 哈士奇第733章 朋友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152章 入倭第93章 破題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625章 手段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885章 縣令第93章 破題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443章 誘降第929章 覺醒(一)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760章 毛遂自薦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249章 暫借第112章 絕纓第971章 割袍(上)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96章 未雨綢繆第497章 急躁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