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

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

在巴達維亞改名爲椰城兩個半月後,劉鈺邀請的客人們終於基本到齊了。

大順的艦隊在南洋轉了一圈,友好地向各個當地小國宣佈了一下荷蘭人統治終結的消息。

於是各國都派出了級別比較高的貴族,前來改名爲椰城的巴達維亞,參加這場宴會。

來的,大部分都是國王、蘇丹、羅闍之類的真正的親信。

旁邊有殖民者在統治,團結是不可能團結的,內鬥纔是頭等要事。如今大順取代了荷蘭,這些國王、蘇丹、羅闍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要先和新的統治者牽上線。

這是內卷逼出來的,你不交好,有心搞政變推翻你的人就會交好,而且會開出比你賣國賣國更多的條件。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種事在南洋非常常見。

七十年前,反荷大起義爆發的時候,馬打藍蘇丹國的蘇丹借師助剿,立刻與荷蘭人簽訂了免稅條約、割讓三寶壟、勃良安等地。只求把底層發動起來的起義軍,徹底剿滅。貴族們依附荷蘭人依舊是貴族,可要是讓泥腿子贏了,就啥都沒了。

如今換了個新的外來勢力,而且這個新的勢力比荷蘭人強得多。這種情況下,就頗類似於囚徒困境,自己不賣國,萬一別人先賣一步可咋整?

事情發生的多了,早已經養成了習慣。再說了,各國的百姓雖然受荷蘭殖民壟斷貿易的壓榨,但貴族們的小日子其實也還行。

不說香料換錢,貴族們賺了不少;便說荷蘭人的許多殘暴的制度,也是讓很多貴族們大發橫財的。

比如盜人制度。土著王子、王公們,派人去抓十二三歲的孩子,抓到後跟養豬似的養在蘇拉威西。等到十五六歲能幹活了,加上養豬養的所有人都麻木了,學會了絕對的服從和不敢反抗,就直接當奴隸賣出去。

至於爲什麼不直接抓成年人,因爲成年人能跑,他們又不是從非洲來美洲對當地不熟悉的外來奴隸,一跑沒個抓。

華人主要是當奴工,主要是藉助居留許可證和服苦役制度,默許華人人販子賣人。華人當奴隸的不多,絕大多數華人奴隸,都是債務奴隸。

就荷蘭人留下的這些爛攤子,看了瓦爾克尼爾的介紹之後,劉鈺心裡也是老琢磨着乾脆殺光得了的想法。

這些人來到這,一方面是要先和新的“殖民者”搞好關係;另一方面也是詢問試探一下大順這邊的政策,是否會影響他們繼續發財。

荷蘭人走了,荷蘭人的體系也崩塌了。

荷蘭人在這裡一百多年,整個東南亞的體系都是圍繞着東印度公司轉的。奴隸買賣、香料貿易、正常貿易、貢賦制度、保護國、投靠、荷蘭人支持誰誰就繼位……種種這些,荷蘭人離開後,都需要大順來解決。

不過,劉鈺此時也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暫時先把這些人叫來,主要還是讓他們去一趟馬六甲,這叫“執干鏚舞、有苗乃服”。

先壓住他們,日後的事,日後再說。

但要說大順統治南洋,也不得不考慮大順的政治正確。有些事,大順還真沒辦法做的跟荷蘭人一樣。

荷蘭人倒是無所謂,他們既不是帝制,也不是共和國,一切以利益爲準繩,愛支持誰支持誰,愛扶植誰叛亂就扶植誰叛亂,這都沒有問題。

但大順這邊就不能這麼幹。

南洋還是要保持朝貢的形式,哪怕這個朝貢,是有別於過去的朝貢形式,但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是不能變的。

就如同王司徒罵武侯的那個經典橋段。

後世人覺得,王司徒似乎說的很有道理,武侯分明就是逆天而行嘛。

但是,在此時,以及此時之前的世代,武侯的那番話就是致命的。

這些話,李元璋、朱自成都可以說,唯獨你王司徒不能說。你舉孝廉入仕,身爲漢臣,說的再有道理,你的出身決定了,你在此時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下,你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大順是有自己的意識形態體系的。這個意識形態體系,關乎到整個“天下”的概念。

皇帝明知道利益極多,也不能去支持某個藩屬的叛軍。因爲禮法本身,對皇室而言,就是最重要的利益。

大順雖然整天自比李唐,也同樣姓李,但和李唐真的不一樣。最起碼,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這八個字,大順就和李唐差得遠。

而且,所謂“朱溫滅了李唐、李家來報朱家的仇”之類的說辭,本也只是在市井間流傳的話,不是官方的東西。官方只是默許這些話流傳,可從沒有官方出來說就是這麼回事。

得國之正的理由,是天子不修德,以及保天下之道統。

這種情況下,南洋許多小國的問題,就不好辦。

兒子要反老子、弟弟要打死哥哥當哈里發、強君繼承法等事項,大順是不可能明面上支持的。

就如同當年的朝鮮問題,朝鮮王據說死於弟弟的人蔘湯,以至於一些貴族起兵要政變,大順只能支持朝鮮王,哪怕如果支持兵變者對大順看似有更多的利益,也不行。

荷蘭當不了霸主的原因之一,就是荷蘭沒有自己一貫以之的意識形態,沒有一整套的天朝的概念。

哪怕荷蘭從一開始堅持自由貿易不變,發誓要改變世界的貿易體系,那他都有當天朝的資格。但荷蘭卻是唯利是圖,今兒自由貿易有利,便談自由貿易;明兒壟斷專營大賺,就大談壟斷專營。

註定了,荷蘭只能當一時的強國,當不了天朝。

大順下南洋,不是劉鈺下南洋,也不是李欗下南洋,而是大順下南洋,這裡面一整套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都是要最起碼面上過得去的。

兒子反對爹、弟弟造哥哥的反,大順這邊也確實不好辦。

啥也不管,那叫下南洋嗎?自己騙自己玩呢?

管,哪怕兒子賣國賣的更多、弟弟賣國賣的更好,那也只能支持爹和哥哥。

李家不代表所有華人的利益,而且全體華人的利益本身也是一種扯淡。巴達維亞的包稅人和巴達維亞的糖廠奴工,都是華人,他們的利益一樣嗎?

李家代表的,終究是李家的利益。禮法,只是維護其家族統治的工具。但這個工具,此時還是很有用的,永遠不可能出現皇帝自己反對禮法的情況。

這一點來說,皇帝對南洋已經足夠寬容。就像是巴達維亞的“約法三章”一樣,很多事都是因地制宜的,這裡面有個很平常的東西,就是繼承權問題。

大順的繼承法,是要符合大順的意識形態的。

巴達維亞的繼承順位,是以遺囑爲先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巴達維亞的某富商死了,他立了遺囑,說把財產都給他的小妾和小妾生的兒子,在巴達維亞是有效的。但在大順,誰敢判這個遺囑有效,他的仕途也就到頭了。

現如今巴達維亞的很多政策,延續從前,已經算是皇帝法外開恩了。若是真搞得南洋地區一堆朝貢國,今兒政變、明兒兒子反老子、後日弟弟殺哥哥,這種事大順朝廷內部是絕對不可能支持的。

然而就像是馬打藍蘇丹國一樣,作爲爪哇地區距離椰城最近的政治實體。如今這馬打藍蘇丹國的阿曼古拉特九世蘇丹的兩個兒子,都找到了劉鈺,私下裡表示“我爹快不行了,希望天朝能支持我當蘇丹,最好是一步到位,直接讓我當東南亞的哈里發,找血統的話我們家是能找到聖裔那一支的”。

要說按照劉鈺的思路,就該當分肉的那個狗熊,兩邊都支持,然後講“不要打架、不要打架,一家一半”,將個馬打藍蘇丹國一份爲二。

但是這馬打藍蘇丹國距離中國太近,很瞭解大順的那一套東西,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之前也經歷過朝貢,雖然很久之前了,但經驗還是有的。

老蘇丹阿曼古拉特九世,就直接投書劉鈺和李欗,藉此上表皇帝,說自己的大兒子聰明仁智,希望天子能夠冊封大兒子作爲儲君。

這就讓劉鈺這邊很難辦。

這種事,是不可能不把這個要求轉給皇帝的。而且人家的這個要求,按照大順這邊的政治正確來說,也沒啥問題。嫡長子繼承,豈不是天經地義的?

這要是老蘇丹對天朝這一套不甚瞭解,或者說上表皇帝,希望讓天朝支持他的幼子繼承,天朝都有干涉的理由:好好的嫡長子你不讓繼承,你這不沒事找事嗎?

但人家現在憑着數百年前和天朝打交道的經驗、憑着國內許多華人包稅人對天朝文化的瞭解,直接搞了這麼一出:嫡長子、希望天朝冊封,這就懟的天朝無話可說。

要麼,你冊封也行,假裝自己是天朝,日後爆發了叛亂啥也不管。就跟琉球當年一樣,被日本人控制了那麼久,屁都不放一個,假裝不知道。

要麼,你冊封了,將來國內出現了叛亂,你天朝對你當初的冊封負責與否?若是不管,整個南洋都看在眼裡,合着天朝的冊封就是個狗屁,那誰還能當回事?

大順下南洋,不是大順先有了“南洋壟斷公司”下的南洋。公司是沒有政治正確的,賺錢就行。

但大順是先用朝廷的力量下的南洋,而且南洋作爲理所當然的天朝後花園,必然是要進行諸多管控的。

問題是,朝貢體系,已經過時了。

這不是說朝貢體系不行,而是說在葡萄牙人闖入南洋之前,天朝就是最大的消費市場,沒有之一。

但隨着西歐人的涌入,天朝不再是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就使得整個東南亞的朝貢體系土崩瓦解。

東南亞不是朝鮮,不是越南。

東南亞的國王,或是叫蘇丹、或是叫哈里發、或是叫羅闍,他就不是儒家體系內的。

本身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就不一樣,若是天朝連個最大的消費市場都當不了,也就真沒資格當天朝了。

現在大順來了南洋,武力問題,真的很簡單。這點荷蘭人,用劉鈺的話說,給他八艘戰列艦,哪怕就給他一千個士兵,拿到制海權分割之後,兩年也就全啃下來了。

但南洋的事,軍事問題根本算不上問題。

就拿“盜人制度”來說,那些抓小孩當奴隸的土著王公,支持荷蘭人的統治嗎?

當然支持。

抓了小孩,打兩年,打的不敢反抗、學會服從了,賣出去就能換銀幣。

現在換了大順來了,打贏了荷蘭人,很簡單,不難。

然而,大順要奴隸嗎?

且不說大順這邊,奴隸制是絕對的政治錯誤,這一點,大順乃至於大明,都是可以笑傲世界的。

就說大順自己本國一大堆的失地農民,沒事做,還不如來南洋當僱工。

那大順不要奴隸制,這些盜人制受益者的王公貴族,支持大順嗎?

大順又不要奴隸,那我當個土著王子,主要收入就是抓本民族的小孩養豬當成奴隸,現在你趕走了荷蘭人,不要奴隸了,我們這些賣小孩的咋辦?憑啥能支持你?

(本章完)

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91章 提點第72章 參謀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228章 開戰(七)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31章 收心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390章 清華園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046章 破綻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861章 哄一鬨第86章 外交訛詐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574章 領導權第617章 許願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91章 提點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932章 覺醒(四)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545章 難題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94章 卸力
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91章 提點第72章 參謀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03章 黑騎士和公主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746章 巴達維亞新政(七)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1228章 開戰(七)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31章 收心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390章 清華園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1046章 破綻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861章 哄一鬨第86章 外交訛詐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574章 領導權第617章 許願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91章 提點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932章 覺醒(四)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545章 難題第1250章 鑽石灣屠殺(六)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94章 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