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今天都是最好的一天。李大釗說過一句話:“我認爲世間最寶貴的是‘今’,最易失去的也是‘今’”。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假如人能活70歲,而每天睡覺8小時,那麼70年會睡掉204400小時,合8517天,爲23年零4個月。如此算來,人還剩下46年零8個月的時間。此外,閒聊、看病等時間,再加上退休後不工作的時間,約合36年零2個月。這樣,一個人活到70歲,自己只有10年零6個月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些事。精打細算下來,我們的人生並不長。生命過一天少一天,面對自己日漸減少的生命,誰又能無動於衷呢?
每過一個今天,我們生命就會減少一天。珍惜今天,就是珍惜生命。
對於明白休息工作的人來說,不存在對休息的疑慮
近幾年,不少人紛紛英年早逝,究其原因是一心工作、疲勞奔波而致。專家稱之爲“過勞死”。“過勞死”是一種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現象。這個生命正在我們無休止的加班熬夜、在我們無法擺脫的壓力負擔中受着侵蝕,我們不堪重負的心臟正走入“生”的終結,過勞死就這樣給生命無情地畫上了句號。
在二次大戰期間,丘吉爾已近70歲高齡,卻能夠每天工作16小時。這是因爲丘吉爾每天早晨在牀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牀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再上牀去睡1個小時。到了晚上,在8點鐘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牀去睡2個小時。
拿破崙素以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而著稱,他每天只睡4小時。不過他十分善於休息,有時在兩次接見活動的5分鐘間隔裡,他也可以美美地打個盹,讓精力恢復。
撒切爾夫人一天只睡4小時。一旦她體力不支感到暈眩時,她的助理只得去找把椅子給“鐵娘子”小憩一會兒。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活了98歲。他的長壽不僅因爲遺傳因素,還因爲他每天中午在寫字間小睡半小時的習慣。每次午休,他就躺在寫字間的沙發上,即便是美國總統來電話,在他瞌睡的時候也不會去接。
會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什麼是“會休息”呢?現代科學賦予的含義是主動休息,即在身體尚未出現疲憊感時就休息。實驗證明,人體持續工作愈久或強度愈大,疲勞的程度就愈重,產生的“疲勞素”就愈快、愈多,消除的時間也就愈長,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傳統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奧妙所在。主動休息則不同,不僅可保護身體少受或不受“疲勞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生命僅有一次,它拒絕漠視或透支健康。
英國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將睡眠譽爲“生命筵席”上的“滋補品”。主動休息,享受一個美好的睡眠,是個明智的選擇。
不要等累了就休息,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人要熱愛自己的生命,因爲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太在意生命中的缺憾,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生命如一道流星,你稍不留神就會與它擦肩而過。
有一天,如來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託鉢乞食,究竟是爲了什麼?”
“世尊,這是爲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
“那麼,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接着問。
“有情衆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佛祖聽後搖了搖頭。
另外一個弟子想了想又說:“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着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於飲食間,所以纔要託鉢乞食呀!”又一個弟子一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着不只是爲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後連連點頭微笑。
“對了!對了!人的生命在於呼吸間。你體會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諦。這一呼一吸就是人的生命。所以你們大家要只爭朝夕地修道,不可放鬆啊!”
生命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它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柏拉圖宣稱,人在地球上的壽命有限。如果人真的能夠永遠活下去,沒有人生的跌宕起伏,沒有事業的大起大落,沒有挑戰和成就感,這種生活即使可能,也不是人們嚮往的生存狀態。那將是一個無聊乏味、極度單調的人生。正因爲生命是短暫而又美麗的,才使得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比生命更寶貴了。
珍惜你的生命吧,它是上帝對我們的眷顧,它成就了你的色彩繽紛的生活,它一去就永遠不再復返了。
把握現在,生命經不起等待
人,不能彌補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唯一能做的,只有把握現在。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令人頗有感觸: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列出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要求。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她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爲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10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讓他引以爲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而後兩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註解:如果將人生一分爲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哲學家的等待,讓他錯失了良緣,以致憂鬱成疾。忽略了現在,就等於自討苦吃。把握住了現在,即把握住了幸福秘密。不懂得把握“現在”,過去和未來都將成爲落寞的煙塵。應破除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活在當下。
清朝人文嘉有首著名的《今日歌》:“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爲,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爲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人們常說“日事日畢”,話雖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人們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爲自己開脫,到頭來還不是自欺欺人?人生只有一次,無悔的人生纔是成功的人生。不要奢望“下一次”如何,也不要把別人當成你的柺杖。
人這一生有兩件事情絕不能做:一是“等”;二是“靠”。等明天,靠別人,你這一生就算白活了。面對人生,既要有當機立斷的決心,更要有一往直前的氣魄。一個人在世七八十年,務必把握當下的每一刻,把握當下的機會,你的每一次出手不是在練習,而是完成使命必達的任務!
現在,是過去的終點,是未來的起點,只有把握先在,珍惜先擇,你的人生纔會越發輝煌。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一個人都是無價之寶,每個人都應該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也許我們的地位卑微,也許我們的身份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着我們不重要。重要並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即使是一顆石頭,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有不同的意義。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總是笑眯眯地對他說:“孩子,別灰心,誰說沒有人要你呢?”
有一天,院長親手交給男孩一塊普通的石頭,說道:“明天早上,你拿着這塊石頭到市場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男孩一臉迷惑地接下了這塊石頭。
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蹲在市場的一個角落裡叫賣石頭。出人意料地,竟然有許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一個比一個價錢出得高。男孩記着院長的話,沒有賣掉。回到孤兒院後,他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着這塊石頭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出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男孩拒絕了。
最後,院長讓男孩把那塊普通的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比昨天又漲了十倍。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這塊石頭被人傳揚成“稀世珍寶”,參觀者也紛至沓來。
男孩興沖沖地捧着石頭回到孤兒院,他眉開眼笑地將一切情景稟報給院長。院長親切地望着男孩,徐徐地說道:
“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是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只要自己看重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一塊石頭也自有它的價值,關鍵在於你的心態。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一個人只有珍惜和看重自己,生命纔會有意義、有價值。
肯定自己的價值,你可以做得很好。寫了一篇文章,不妨爲自己喝彩。不需要說出口,不需要任何人的分享,只要一個會心的微笑,只要心靈的一點點波動。這時你就能體會到擁有成功的喜悅。人生最大的損失,除喪失人格之外,就要算失掉自信心了。當一個人沒有自信心時,那麼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就像沒有脊椎骨的人是永遠站不起來的一樣。學會肯定自己,在自信中提升自我的價值,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就像一個小螺母、一個小貝殼,放在正確的地方就是無價之寶。永遠都不要自暴自棄,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把自己放到合適的地方,那麼就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總是拿自己的短處去對比別人的長處,卻忽視了自己也有人所不及的地方。自卑是心靈的腐蝕劑,自信卻是心靈的發電機。我們無論身處何境,都不要讓自卑的冰雪侵佔心靈,而應燃燒自信的火炬,始終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這樣才能調動生命的潛能,去創造無限美好的生活。
肯定自己的價值,你便可以看見世界的美好和陽光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