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聖劍掌門

章邯大軍席捲張楚,滅掉賊王陳勝,下一步的目標便鎖定了與張楚比鄰的魏國。

章邯原立誓要盡剿各路反賊,本與武成侯王離合兵一處,號稱有四十萬之衆。可此時那名將之後王離卻不得不引軍北上,與老搭檔章邯暫時分手。原來長城以外的大草原,戰事已經結束了。

曾經被秦國大將軍蒙恬打得聞風喪膽的匈奴人,自從立了新的大單于冒頓之後,忽然發憤圖強。那冒頓也不知哪裡來的膽量,竟用麻痹加奇襲的戰術將北方的另一大遊牧部落東胡打得潰不成軍,不僅國都被破,國君烏力犍被殺,連儲君太子也投降了匈奴。

冒頓經過一年多的征伐,將東胡殘部一一剿滅,整合東胡匈奴兩國國力,起大軍十五萬,南擊另一草原大國——大月氏。

地處河西走廊、祁連山麓的大月氏國倉促應戰,同樣不敵兇猛的匈奴鐵騎,他們向西節節敗退,最後丟失了全部國土,倉皇地穿越星星峽逃往西域。

匈奴吞併大月氏,勢力陡然大漲,控弦之士多達二十餘萬。長城一線形勢頓告吃緊。

內憂外患無法兼顧,武成侯王離只好帶領大軍北上赴長城佈防,將剿滅叛逆的任務獨留給了章邯。

秦軍連勝之餘,士氣空前高漲。那章邯也不畏縮,又起大軍討伐復國不久的魏國。

那魏國丞相周市得聞劉邦奪回被占城池,勃然大怒。本欲再次興兵,教訓教訓這個軟柿子劉邦。硬柿子章邯一來,也就顧不上了。

他在西線佈防的大將傅寬,本引五萬軍紮營於雍丘。與章邯大軍甫一交手,一戰即潰,被殺得丟盔棄甲,灰溜溜逃回魏都臨濟。

魏王咎大驚,急聚文武共商禦敵之計。

那周市可能是剛從劉邦那裡打了幾個勝仗,自我感覺良好,出班道:“秦軍何懼之有!臣願再引一軍迎敵,與章邯決一死戰。”

一直被周市彈壓在朝堂不敢做聲的太僕陳平忽然開口,急阻攔道:“相國若引軍與強秦交戰,如此臨濟危矣!”周市蔑視他一眼,斥道:“太僕何出此言?”

陳平道:“秦軍勢大,非一魏可敵。爲今之計,只有堅壁清野收縮防線,於臨濟與秦軍死守。另派使者去往他國請來強援,合諸侯之力方能克之。”

周市聞言當即不悅,冷笑道:“太僕莫非視周市如無物麼?”陳平道:“下官未敢如此。然章邯乃關中名將,攜連勝之勢而來,非丞相能擋。”周市嘿嘿一笑,問道:“若我執意要督一軍獨戰章邯,會當如何?”陳平長笑道:“如此,不出三日必敗。”

那周市在魏國是說一不二的主,何曾聽過這般嘲諷,當下大怒,拔劍要斬陳平。那陳平乃一文弱書生,怎敢與他對打,繞着大柱抱頭鼠竄。

周市有幾斤幾兩,魏咎當然清楚。他對陳平之言心中早已贊同,見周市在朝堂追殺大臣,一時看不過眼,勸道:“太僕也是爲國謀計,非私心也。望相國息怒,恕其之罪。”

周市自從聽了張良之言,收斂了不少,也不敢表現得過於跋扈,聽魏咎相勸只好作罷。指陳平道:“待我殺敗章邯,再拿你問罪!”

事關國之存亡大事,魏咎也不敢讓周市擅專。便採取和稀泥的辦法,一邊同意周市領軍拒秦,一邊派出使者赴趙國、齊國、楚國求援。那陳平自出的主意,便派往趙國邯鄲爲使。

讀者會不會奇怪,那張楚不是已經滅了麼,怎冒出個楚國?

原來那楚國乃是東海郡的秦嘉所立。

那秦嘉與劉邦一樣,也是個無恥之人。章邯兵伐張楚之時,秦嘉心懷觀望之意,不僅按兵不動,還把陳勝派去求援的使者武平君陳畔一刀斬殺。聞秦兵大勝,陳勝已死,便急欲自立爲王。部將朱雞石勸道:“陳王之所以不能成事,乃因其不立楚之後裔自號爲王。公若舉大事,當引以爲前車之鑑。”秦嘉心雖不願,也別無良策,遂派人往四方尋找楚族後人。這一找,果然被他找到了一個叫做景駒的傀儡,便立爲楚王。秦嘉也不客氣,自封爲上柱國。

閒話少說。卻說魏相周市,奉了魏王之命,領十萬大軍來擋章邯。

魏咎原本只要他堅守,等諸侯援軍到來再與秦軍交戰。也是周市自我感覺太好,竟不聽魏咎之言,與秦軍主力展開決戰。

兩軍於濟水以東平野相會,各擺陣勢,開始了一場大戰。只聽鼓聲大震,喊殺喧天。這一場決戰,有縱橫家弟子周叔內中調度,魏軍戰術倒也可圈可點。奈何章邯佈陣也是滴水不漏,這批以驪山刑徒爲班底的秦軍經過連番戰事洗禮,戰力驚人,又加上裝備與人數佔了上風,大戰下來,秦軍死傷近萬,魏軍卻折損了兩萬人馬。

這般耗下去,魏軍實耗不起。周市回營,悶悶不樂。有部將皇欣出餿主意道:“末將見司馬欣一軍屯於左翼,人馬不甚精壯。何如今夜奪之,以挫敵軍銳氣。”周市稱善,欲從其計。周叔急告不可,說相國還是按大王主意,堅守不戰。周市不聽,令皇欣與傅寬引軍二萬,連夜抄小路進發,往劫司馬欣之寨。自領大軍隨後而發,只想一舉攻入秦營,用一捷報證明自己之能。

他哪裡想到會中了章邯的誘敵之計。司馬欣的左翼秦營以老弱殘兵示人,便是那老奸巨猾的章邯設下的誘餌。

結果可想而知:魏軍中伏,被殺得大敗。平白無故,又折損了二萬軍馬。

周市連敗兩場,信心頓挫,再不敢與秦軍交戰。只好高掛免戰牌,一面據寨堅守,一面苦候諸侯援兵。

越十日,即有齊王田儋,領了十萬大軍星夜馳援而來。

原來魏國使者一至,齊王弟田橫便大驚道:“魏國一破,齊勢危矣,不可不救。”齊王田儋聽他言之有理,想早晚與秦軍有一場決戰,還不如與魏軍一起合兵一處擊敗那不可一世的章邯。於是令田榮守城,自領大軍往救魏國。

戰國時期,齊人崇尚空談,被大儒荀子譏諷爲只能事小敵的亡國之軍。但此番齊軍前來,卻是另一番景象。

那齊軍據山丘依險列陣,分左中右三路,層次分明。大軍甲冑鮮亮,旗幟鮮明。將士們士氣高漲,喊聲震天。

自從被秦王政攻破國都後,齊人在暴秦的蹂躪下苦不堪言。今日有機會復興家邦,與秦軍決一死戰,舉軍上下,皆不吝一死。

自從軍事大家孫臏去齊,齊人中便不乏智謀之士。齊王田儋推崇儒學,帳下謀士如雲。武將之中,有聖劍門一干弟子,更是人才濟濟。

秦軍這邊,涇陽侯章邯留下董翳與司馬欣對付魏軍,自引大軍向東來迎戰田儋。

兩軍各擺陣勢。齊軍門旗之下,徒步走出一位五旬老者,兩鬢染霜,長髮飄飄,目光深邃,正是聖劍門掌門仲孫玄華。

那仲孫玄華手持一柄通體烏黑的長劍,吶喊一聲:“亡秦慘卒,何人敢與老夫一戰!”其聲如洪鐘,只震得雙邊將士兩耳發麻。

據說那仲孫玄華在劍聖曹秋道晚年承繼他師傅衣鉢,已將曹秋道平生所會盡數學去。他那手中長劍,乃是曹秋道用天外隕石所鑄,名爲“斬將”,堅不可摧。十餘年過去,仲孫玄華的武功與他師傅已相去不遠。

秦軍陣中,笑嘻嘻走出一員小將,頭戴亮銀盔,身穿魚鱗寶甲,身材瘦小,臉上赫然烙了一道印記,正是令張楚無數兵將聞風喪膽的黥面英布。

英布怪笑一聲:“兀那老頭,你亂喊什麼,讓小爺來會會你!”

仲孫玄華上下打量英布一番,沉聲問道:“你便是那誅殺我老友莫莊的好色之徒英布?”

英布哈哈一笑:“小爺是好色,可沒打你閨女的主意,關你屁事。”

仲孫玄華大怒,厲喝一聲:“就讓老夫爲死在你劍下的張楚志士報仇雪恨。”更不多話,舉劍一搖,頓時殺氣瀰漫,戰雲密佈。

英布抖擻精神,運起平生所學,挺劍來鬥仲孫玄華。只聽“錚錚錚”脆響不絕於耳,劍光縱橫交織如密網一般,轉眼之間,兩人已交換了十餘個回合。

一個是劍聖嫡傳弟子,宗師級掌門;一個是妙虛宮宮主,少年無畏英雄。衆人哪裡有機會看到如此高人之間的對決?這一番廝鬥,只看得雙邊將士目眩神搖,歎爲觀止。

那仲孫玄華腳步沉重至極,每踏一步,足下便響起沙沙之聲。那斬將劍在他手中,氣勢雄渾,沉凝懾人之至。劍鋒卷及,便如一艘鐵甲鉅艦,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英布卻足下輕靈,身如穿花蝴蝶,飄忽如風。他那劍光無邊無際,好似廣袤的星際,浩瀚的宇宙,繁衍無窮。以玉鼎妙虛功舞出的墨子劍法,對抗仲孫玄華這等宗師巨匠,竟一步不讓。

仲孫玄華與英布交手,心中暗暗讚許,“這英布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身手。那殞命在他手底的張楚兵將,也死得不枉了。”

雙邊將士齊聲吶喊,各爲已方助威。一時喊聲震天。

戰到酣處,仲孫玄華忽然不耐,舌底綻出春雷,高喊一聲:“呔!”挺劍中宮直刺。

這一劍無任何變化,卻又強悍至極。去繁就簡,返樸歸真,卻又不能不擋。否則便是開膛破腹,一命嗚呼。

仲孫玄華與英布鏖戰了百餘回合,在劍法上討不到好,索性拼死一擊。若英布不擋這一劍,施出變化,當然也可白刃加於仲孫玄華之身,但這柄斬將劍,也會刺透他鎧甲,在英布胸口洞穿一個窟窿。

以自己年邁之身,換秦軍煞星英布一條小命,這筆交易,仲孫玄華當是毫不遲疑。

英布這小滑頭當然不會與仲孫玄華以命換命。但仲孫玄華這一劍,卻令他無法避讓。

他心中反而竊喜,“這老頭的功力,怎及俺玉鼎妙虛真炁?俺用內力格擋他一劍,他這劍不斷了纔怪。”於是沉腰舉劍一擋。

只聽“喀”的一聲響,如斷金嘎玉。英布未磕斷仲孫玄華的斬將劍,他自己的那口劍卻斷成兩截。

這以天外隕石鍛造的斬將劍,韌勁簡直出乎英布的想象!這聖劍門的稱謂,一方面是因門下均是劍聖曹秋道弟子,一方面卻是因爲這柄斬將劍。

兵器被毀,還有什麼好打?英布也沒膽量徒手去鬥仲孫玄華,只好灰溜溜敗下陣來。

師尊一戰而勝秦軍煞星英布,齊王田儋看得精神大振,親自拿起棒槌,把那戰鼓敲得咚咚響。齊軍陣中,歡呼聲響成一片。

而秦軍卻士氣被挫,均默不作聲。

那英布的武功在秦軍衆將中無人能及。連他都不是仲孫玄華的對手,還有何人敢上前與仲孫玄華交戰。

俗話說鬥兵鬥將鬥陣法。鬥將鬥不過,大可鬥陣。但章邯觀那齊軍陣法嚴謹,士氣如虹,料此戰難以取勝,遂鳴金收兵。

※※※

齊軍營寨內,一片歡騰。皆在慶祝今日擊敗殺人魔王英布,讓齊師揚眉吐氣。

中軍大帳內,觥籌交錯。齊王田儋心情大好,與衆文武喝得酩酊大醉。

田橫緊鎖眉頭,諫道:“大王獲勝雖可喜,但需防軍中士卒心生驕意。”田儋哈哈笑道:“章邯出關已久,鋒芒已盡失,乃強弩之末。今日寡人師傅與之一戰,盡挫秦人銳氣,有何懼哉。”又有參軍田顯道:“自章邯東進之日起,秦軍未有敗績。請大王切勿輕敵。”

田儋不耐煩揚手道:“汝等休慮。今日行軍勞累,且休息一日,明日再與章邯決戰一陣,必挫其志,解魏國之困。”話一說完,摟着兩個豔妃入內而去。

入夜,天色一片漆黑。齊兵遠道而來,皆是十分睏乏,均沉浸在夢鄉之中。

忽聞一片吶喊,四下裡火光沖天。無數秦軍,衝殺入齊營。

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四十八章 謀定而動第十四章 孔雀明王第十八章 大兵壓境第六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十一章 張良拾鞋第十二章 劫數難逃第二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六十五章 送頓大餃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三十八章 閉門三推第三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十一章 徐福東渡第一章 天子之氣第三十一章 同門鬥法第四十五章 宇宙之謎第五十二章 決戰未央第三章 滿城盡屠第三十四章 瘦猴項布第六章 近在咫尺第四章 化腐爲奇第四章 做個看客第二十七章 拜帥之爭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十九章 成竹在胸第十五章 魔君逞兇第二十一章 身外化身第二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四章 東胡使者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五章 擒賊擒王第五十五章 大秦亡國第十八章 借兵塞外第二十四章 藤杖圈嶺第三十章 魔劍入世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五十四章 破泣爲笑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二十八章 隱龍護身第四十八章 一個神話第三十二章 指天盟誓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六章 夢中情人第十七章 美人發飆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十六章 王子冒頓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三十五章 穿人無後第二十五章 年少輕狂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八章 佳人入宮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十一章 辣女蒙塵第十七章 鬥智鬥勇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三章 車馬絕道第四十六章 帶刺玫瑰第六十二章 徹夜難眠第四十四章 決戰京索第六十二章 將軍煲湯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二十八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血戰井陘第三十一章 御前比武第二十章 四維絕戶第一章 論戰大會第五章 水涌獻弓第十八章 大兵壓境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三十六章 夜走寒溪第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七章 如魚得水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三十七章 十面埋伏第十八章 烏大娘子第十六章 誰挽狂瀾第九章 圍城打援第十七章 顛覆乾坤第四十二章 誘敵之計第十七章 用心何在第三十六章 霸王別姬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二十二章 將錯就錯第十八章 推陳出新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六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八章 閉門三推第十章 海市蜃樓第五十三章 兵行神速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三十四章 情何以堪
第二十七章 左車獻計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四十八章 謀定而動第十四章 孔雀明王第十八章 大兵壓境第六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十一章 張良拾鞋第十二章 劫數難逃第二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六十五章 送頓大餃第九章 天要下雨第三十八章 閉門三推第三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十一章 徐福東渡第一章 天子之氣第三十一章 同門鬥法第四十五章 宇宙之謎第五十二章 決戰未央第三章 滿城盡屠第三十四章 瘦猴項布第六章 近在咫尺第四章 化腐爲奇第四章 做個看客第二十七章 拜帥之爭第十六章 君權爲重第十九章 成竹在胸第十五章 魔君逞兇第二十一章 身外化身第二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四章 東胡使者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五章 擒賊擒王第五十五章 大秦亡國第十八章 借兵塞外第二十四章 藤杖圈嶺第三十章 魔劍入世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五十四章 破泣爲笑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二十八章 隱龍護身第四十八章 一個神話第三十二章 指天盟誓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三十九章 刑馬立約第六章 夢中情人第十七章 美人發飆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十六章 王子冒頓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三十五章 穿人無後第二十五章 年少輕狂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八章 佳人入宮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十一章 辣女蒙塵第十七章 鬥智鬥勇第五十二章 英雄罷印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三章 車馬絕道第四十六章 帶刺玫瑰第六十二章 徹夜難眠第四十四章 決戰京索第六十二章 將軍煲湯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二十八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血戰井陘第三十一章 御前比武第二十章 四維絕戶第一章 論戰大會第五章 水涌獻弓第十八章 大兵壓境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三十六章 夜走寒溪第十一章 風雨欲來第七章 如魚得水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三十七章 十面埋伏第十八章 烏大娘子第十六章 誰挽狂瀾第九章 圍城打援第十七章 顛覆乾坤第四十二章 誘敵之計第十七章 用心何在第三十六章 霸王別姬第二十三章 貌合神離第二十二章 將錯就錯第十八章 推陳出新第十六章 萬千波瀾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六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八章 閉門三推第十章 海市蜃樓第五十三章 兵行神速第三十二章 魔帝出世第三十四章 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