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百年之計

當林三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感覺身心俱疲,好似揹負着什麼沉重的東西走了幾十裡山路之後的那種感覺。

與林三洪的疲憊相反,聽到這句話之後,六大鹽商無不是面露狂喜之色,如釋重負的呼出胸中一口濁氣:“謝天謝地,多謝府臺大人從中周旋,總算平安過了這一道門檻兒

林三洪斜斜的坐椅子上,看着喜不自勝的鹽商,感覺胸口好似堵住了什麼東西一樣:“你們也不要太過歡喜,這事情是過去了,可還沒有知”

準確的來說,這個時候不是已經過去,而是剛剛開始!只不過是擔上朝廷的名義,由漢王朱高煦打着禮部的幌子實際接手了過去,,

鹽商們聽了林三洪的暗示之後,才知道漢王準備這個事情上大做文章。無論是刺探蒙古人的軍情也好,是分化庫爾庫曼也罷,終究是有人把這個事情挑起來了,鹽商們總算是保住了身家性命,對於鹽商來說,這就是一個極大的成功。

至於配合朝廷再串幾次鹽,再和鹽梟一起走幾遭塞外的小道,就顯得不那備重要了!

這事情看起來是漢王朱高煦親自主弓的,其實魏成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漢王也不過是順應了“大家”的意思,其真正的幕後人物是整個,漢王集團,而不僅僅是朱高煦一個。人!

朱高煦沒有說出來的話,林三洪自然要替他說出來。

“這個。事情是漢王給你們遮掩過去的,漢王不會直眉白眼的要你們的好處,可你們也應該體察漢王的苦衷,該報效一點的好還是報效一點上去

張口要好處,其實也不能算是落井下石的趁機敲詐,畢竟朱高煦把這個事情攬過去並且擔了起來,保住了鹽商的性命,要點好處也不算過份。

天底下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算是皇子,也不可能白白的辦事情。深諳交易知道的鹽商比林三洪明白這個道理。

“是極,是極!”或許因爲太過歡喜的緣故,盧總商說話已經顯得有點興奮了:“漢王操勞國事,日理萬機,能夠爲我們幾家這點芝麻綠豆的小事情分心,我等自然要孝敬上去一些,也等於是報效了朝廷的嘛,應當應份的事情,就算沒有府臺大人的提點,我等也會有一份心意報效上去

朝廷不是漢王,朱高煦也不是朝廷。二者之見的分別這麼大,鹽商自然分的出來,只不過是故意混淆了這個概念罷了。

“如此的事情,能夠扭轉乾坤,自然是漢王的恩德。”一個鹽商很知趣的說道:“可若是沒有蔣臺大人提綱契領,肯定也是辦不成的。府臺大人對我等的愛護之深已非是言語可以表達,稍候我等會給府臺大人奉上小小心意”

林三洪也是個重要人物,若是沒有林府臺,鹽商就是通天的手段,也不可能扒到朱高煦的門子。而且府臺大人還是本地父母,辦了這麼了不起的大事,根本就不必府臺大人提起。也要趕緊送一份“好處”上來!

“免了,金子銀子你們還是自己留着吧,”

林三洪林大人愛財的名聲天下人就沒有不知道的,衆鹽商本以爲林三洪會趁機獅子大開口取天大的好處。怎麼也沒有想到林三洪居然說出這樣的話來!

仔細一想,也就明白了,府臺大人這是客氣呢。畢竟是堂堂的知府,這種事情肯定會裝模作樣的推讓一番……

府臺大人推讓並不是真心的不要好處。金子銀子人人都愛。府臺大人若不貪財,那才真是奇怪了呢。

“金銀之物誰能不愛?我也不是什麼聖賢,自然是喜歡的很。

可這一次我不是和你們客套。也不是故作清高。”林三洪正色道:“經過這一次的事情,想來你們也看明白了,金銀雖好,卻不是萬能,有很多事情不是光有錢就可以解決的,”

金錢確確實實的一個好東西。可以換來錦衣玉食,可以換來富貴榮華。但是真正的大問題,永遠不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依靠金錢就可以擺平的事情,那就不是大事情!

金錢到了一點的數量,其實也是個禍事。尤其是對於有錢無權,而且社會地位低下的商賈人士而言。過多的金錢反而是禍害的根苗!

“你們若是真的想給我好處。你們若是真的想以後可以平安,就多做一點兒能給天下百姓帶來尖惠的事情吧。”

鹽商明白了林三洪的話中之意。卻不知道府臺大人的具體所指”“我的意思呢,你們可以拿出一點錢來,辦一些義學堂。聘請當地不得志的讀書人爲先生,教授蒙童識字,”林三洪說道:“普天之下。讀書識字之人終究是少數,能夠算賬寫字的能者實不多。不論世道如何變幻,這種開辦義學堂啓蒙孩童的事情永遠也不會錯。這個,事情花不了幾個錢,你們的飯桌上少一道菜,平日裡少擺一桌花酒,足夠興辦多少義學了!人這一輩子。尤其是你我這等經常河邊走的人,難免有溼鞋的時候,多辦幾個義學,是給天下行善,也是給自己積德。他日若有什麼金錢權勢解決不了的困難,總算是身上有了一點公德,不至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本府也是剛剛纔想清楚,義學遠比銀錢加重要,現如今揚州府臺衙門也能拿出點錢來做這個事情,不管你們願意不願意給予本府助力,本府是一定要做的,”

天下豪富之門,多是出自漕、鹽這兩個口子,眼前的這六大鹽商也算是當之無愧的富豪了。平日裡也是揮金如土的習慣了,自認手中的錢財可以買通很多東西。經過這次串鹽之事以後,加清楚的認識到錢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大的威力。真正生死攸關的時候,金錢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歷年來,包括鹽商內的富了數不的財富。大部分用來收買官員。懷有部呀。…自己的享樂之上,聲色大馬縱情享樂,並沒有做過什麼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可一旦有事發生,纔會加明白這個世道上金錢的威力權勢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平日裡各級官府剪羊毛的事情從來就沒有斷過,這樣的敲詐或許還鹽商的可承受能力之內。可要是上頭想打他們的主意,就不是幾個區區的鹽商可以承受的起了!林三洪的話中之意已經很明顯了,興辦義學不僅是實實的惠民之舉,也是擴大自己聲望的好事。過上十年八年。隨着聲望的提高,上頭那些人再想打鹽商的主意,就需要認真掂量一下了……

若是義學之中能出現幾個出類拔萃的人才,說不準就可以進入官場,這對於從一開始就出錢資助的鹽商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資本。那些走進官場的生力量,就算不把鹽商當成是恩人,起碼也不會當作是敵人,有着天然的親近,這就是潛的好處,,讓鹽商動心的還是成本問題。

這個世道之下,五兩銀子足夠辦一場普普通通的喪事,一個四口之家一年的開銷也到不了五兩這個數字。現如今揚州工商百業蓬勃發展。只要能吃苦肯賣力氣,一年賺七八吊錢是很正常的士氣。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自持身份,不肯和那些販夫走卒裹一起做那些粗鄙的髒活累活,教書先生這個職業雖然並不高級,可終究是比扛活的活計要好聽的多,也輕鬆的多,只要拿冉二三兩銀子一年的報酬,自然會搶着來……

揚州鹽商素來奢靡,平日裡一頓飯都要幾十上百兩銀子,擺一桌花酒的話,要是不扔大幾百銀子出去,自己都感覺太寒酸了。二三兩銀子。對於鹽商來說。連九牛之一毛都算不上。

就憑着林三洪的這次救命之情。要是給府臺大人報答的話,沒有幾十萬兩肯定說不過去。辦義學堂能花幾個錢?

性價比擺這裡,鹽商自然知道應該如何選擇。

“府臺大人教的是,我等明白大人的苦心,如此行善積德利人利己之事,盧某人斷斷不會落人後。”盧總商把胸脯子拍的山響,信誓旦旦的保證:“這個事情我回去就辦,義學堂也用不了幾個錢,撥出幾萬兩來先弄着,以後再有所需,我盧某人豁開了口子,就是破家舍財也要辦起來!”

其他幾家鹽商也紛紛示支持。

關鍵還是做這個的成本太辦義學的那點錢對於鹽商來說已經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自然不用什麼周詳的準備和權衡。

“這是個大事,一旦辦起來就要辦到底。府臺衙門也會鼎力支持。一應所需都會優先供給。無論是對你們的名聲還是對本府的政績。都有莫大好處,本府自己也會拿點錢出來支應着”林三洪難的的笑了笑,舒出胸中一口悶氣:“錢財糧秣確實用不了幾個,可這個,事情也要有個章程。本府預備着從現開始,先一步步辦起來,開始不妨少辦幾個”只要有孩子願意學習”算了,就算孩子不願意來學,我們可以想法子誘之,到今年冬至,至少要各地興辦不少於一千個義學堂。”

所謂的義學卓,並不是林三洪的首創。

民間,也有一定數量的義學堂存。

地方上一些真正明白事理的儒生,主要是老年書生,會冬閒的時候辦義學,專門教授孩子們讀書認字。這種義學基本上是免費的,也不要求什麼出身什麼門第,只要孩子想念書想識字,就可以過去學習。雖然教書的先生並不要什麼錢財費用,可是通常情況下,家長也會拿出一些東西來酬謝教書先生。主要是用一些土產或者糧食來作爲學費,送給教書先生。雖然沒有具體的數目限制。卻並不完全意義上的免費。

這樣的義學當中,也不可能學習到多麼精深的知識,通常情況下。就是讓孩子認識幾個常用字也就是了。

但是這種義學堂的規模極因爲當時的教育方式,一個教書先生也帶不了幾個孩子。再加上因爲生活苦難,家裡出不起那些微薄的學費。性也就不讓孩子去義學了。反正天底下認識的讀書人也沒有幾個。。不指望孩子能夠走到科舉的路子上。與其出銅錢出糧食讓孩子去讀書。還不如趁着冬閒的時候讓孩子多幹點活兒加實惠呢”

林三洪深知民間的實際情況,並不是說免費教書就一定會有孩子爭搶着學習。因爲這個事情是林三洪整體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是對林三洪本人,還是對國家民族,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爲了實現讓多的孩子能夠認字這麼一個簡單的目標,林三洪不得不用多心思,,

直接也有效的法子,就是錢!從財政是拿出錢來,做教育補貼基金,而不是補貼教育基金。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來義學讀書,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生活資助,耍是讀書讀的好,拿獎學金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個計發看起來宏偉,其實並不會花多少錢。就算辦一千所義學。直接給教書先生開出的年薪也不過區區幾千兩銀子,要是能看出五兩白銀一年的工資,估計會出現爭搶着做教書先生的現象。至於其他費用,也用不了多少,砸出兩萬兩來,足夠把義學辦到規模了。

若是能夠給予讀書的孩子一定的生活資助,家長們就算是純粹爲了經濟利益,也不會反對。若是某個孩子學習半年可以得到一兩銀子的獎學金,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着什麼已不言而脊

這個義學要是能辦起來,才真正爲自己的將來做打算,是所能夠攝取的資本中爲雄厚的一部餘…

很快,府臺衙門就出了通告文書,曉知各州縣衙門。

文書是林三洪本人起草,就叫場州義學策舉事紋份女書中,並沒有給州縣下淵。刀,務。而是越過州縣,直接由府臺衙門辦理義學事宜。各下層衙門只負責招募教授文字的先生和教學場地,府臺衙門以現銀的形式支付給地安官府……

真正讓人們心地的還是那些詳細的條款:

年領取教授之資白銀四兩,一年可以領取二百六十斤精米,換季常服四套,薪炭一千二百斤,清明、端午、中秋、年四個時令節氣可領取鮮肉十斤,米酒八斤,雙緯錦緞一丈二尺,

四兩銀子,不是四貫銅錢,再加上兩石三鬥白米,這樣高的有點離譜的價碼,對於那些骨子裡貧寒卻又不得不擺出讀書人臭架子的貧寒書生而言,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活的窘迫,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拒絕的了的。

因爲這些錢根本不過各地州府衙門。而是直接走的是府臺衙門的賬目,也不怕下邊的官吏吃拿瞎鬧。而且府臺大人已十分明顯的威脅口吻警告了州縣的地方官:誰要是敢義學上胡吃亂拿,府臺衙門就用律法一條條的卡,卡到哪裡算哪裡,,

鮮衣怒馬的讀書人終究是少數,多的還是那種一邊到頭也吃不到幾口肉,整天被家裡的婆娘敲着米缸大罵“窩囊廢”的窮困潦倒之輩。府臺衙門忽然就開出了這麼高的價碼,不僅以現銀的方式支付工資,還能有各種眼花繚亂想也不敢想的福利待遇,就算真的是傻子,也不可能拒絕。

這些東西可不是哪個有錢的大老爺一時心血來潮施含下來的,而是府臺衙門的學政待遇,吃的清清白白,拿的堂堂正正。

讓這些人心旌動搖的還有後一點:義學堂教書滿三年者可享受免農稅的待遇。教書五年以上者,各地衙門書辦等職務若是出缺。可優先錄用。除非是當地的這些教書先生不想到衙門裡抱鐵飯碗。否則大小衙門裡的書吏文辦等小吏不得錄用他人!

農稅雖然沒有幾個錢,府臺衙門也沒有權限真正免了他們的農稅田賦。和賦稅沾邊的事情肯定都要經過朝廷允許。但是揚州府臺衙門這麼承諾了,就表示這一筆會由府臺衙門裡墊出來。

免農稅或許真的不是很大的實惠。但是對於讀書人來說,免農稅重要的則是象徵意義。只有功名身的“朝廷棟樑”纔有資格免稅,可以不繳稅是舉人老爺之流纔有的特權,曾一度是功名的直接體現。如今只要教書三年,就可以得到這種待遇。雖然不是正正經經的被朝廷免去了稅賦,是由府臺衙門墊出來的,可畢竟不用自己掏腰包了,理論上可以於朝廷功名並駕齊驅,這樣的榮耀可不是隨便什麼時候就有的!至於五年以上者,可以優先進入衙門,吃官家飯是一個絕大的誘惑。這是關係到後半輩子的大事!

能混到衙門裡做事情,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門吏,一丁點的品級也談不上,可鄉下就是了不起的人物了,會有很多鄉親巴結奉承。有什麼事情辦起來也會方便許多,”

是之當然不是文秀才的名,而是他的號,文秀才這些的讀書人,喜歡用這種號來替代本名。

文秀才已經四十六歲了,讀書讀了幾十年,若是他那個腰闊膀遠的老婆站十步之外,他都看不清是男是女,因爲讀書太久的緣故,眼睛已經不夠用了。讀書的時候,都要把書本湊到臉上,看起來好像是聞書上的味道,而不象是用眼睛看。久而久之,文秀才就得了個文瞎子的“雅號”

當得知府臺衙門出了這個《揚州義學策舉事》的通告之後,文秀才歡喜的淚眼模糊,加看不清楚東西了。踢踏着一雙早不知穿了多少年的破鞋,捲起“一路沙塵”用一種很他的年齡嚴重不符的速度飛跑進家酬

還沒有進屋呢,就開始大喊大叫:“夫人,夫人,快把我那領長衫取出來

文夫人也就是尖秀才的老婆正屋裡糊天棚,聽到文秀才的喊叫,眼皮都沒有動一下,抄起板凳的笤帚。隔着門就準確無誤的砸文秀才的腦袋上:“叫什麼狗屁的夫人?真當咱們家是高門大戶不成?老孃跟了你這窮酸幾十年了,連緞子鞋都沒有買過一雙,哪有這麼寒酸的夫人?趕緊去給老孃攪一桶漿糊過來

“我,,我是讀書人,”每當被老婆數落的時候,文秀才真的很想這個悍婦上去廝打一番,可這個老婆無論是體型還是力量,都遠勝文秀才,上去打架的時候從來都是文秀才吃虧。雖然每次被老婆騎地上的時候都會高喊着“別打臉”可每次都落個滿臉花”

對於這個老婆,文秀才還是很怕的。

這麼多年以來,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的文秀才根本就無力支撐這個家,要不是強悍的老婆家裡家外都操持起來,早餓死多少年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僅適用國家層面,家裡也同樣適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文秀才都會放下自己的臭架子,時老婆百依百順。

不過這一次不一樣了,文秀才準備去義學堂做教書先生了,可以去賺錢了,可以去掙面子了,自然不象以前那麼順從,而是大馬金刀的板凳上一坐,以命令的口吻說道:“老爺我要去義學堂做教書先生了,一年就是好幾兩銀子的進項,還能給你帶回錦緞和白米

“屁!”老婆豪爽的本性或作一口吐沫啐了過來,毫不客氣的說道:“少擺你的臭架子,就你這樣的,自吹自擂的是個秀才,其實根本就是童生,天下的讀書人都死絕了也不會請你做教書先生”

文秀才這個秀才的名號確實是自封的。當年考生員的時候沒有考過去,而且一直都沒有考過去,直到現還是個童生呢!文秀才太過於愛面子了,總是說“參加過生員考就丹幾才!類的論調,反正鄉親們都知道他的底細。也懶輛。心計較。除了幾個調皮的年輕人經常取笑他這個名爲秀才實爲童生的讀書人之外,大家都使用“文秀才”這個稱呼。久而久之,就連他自己都認爲自己的真正的秀才了,,

被老婆又一次揭了傷疤,文秀才老臉一紅,不服氣的說道:“怎?六十歲的童生都不算老,姜尚八十歲才輔佐文王,我才四十五”四十六,正是大有作爲之時。

如今府臺衙門要大興義學,這就是要重視我們讀書人了”

“你算什麼讀書人?讀書人都是大老爺,都是穿綾羅綢緞騎高頭大馬的老爺。別說綢緞駿馬,你若是能給老孃和家裡的崽兒賺回幾斤米來。老孃就認你這個讀書人

“我文秀才被這個幾十年來就“不知讀書人之貴”的老婆氣的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自己翻開了包袱,找出那件輕易捨不得穿一次的長衫,輕輕撫摸着這個代表着讀書人身份的衣裳,的水漸漸模糊了雙眼!

“啊。文秀才的尖叫囂好像是老貓被踩了尾巴一般,聲調都變的如同女人一樣尖細:“我的長衫呀。被老鼠咬破了一個大洞,這可讓我怎麼見人?。

去應聘義學先生是個。很正式的事情。肯定要和學政上的老爺見面,穿這樣一件早已洗的發白的長衫本就落了身家。腰間的部位又被老鼠咬的對穿,怎麼去見學政的老爺們?還不被那些人笑掉大牙?實是有辱斯文吶!

老婆根本就不理會已經帶上哭腔的文秀才:“咬了就咬了,反正你也很少穿,過年的時候我給你打塊補丁”我看還是算了吧,改成短褂子也可以穿,剪下來的布料還能給我做一副籠袖子呢

把長衫改成短褂子,這是文秀才絕對無法接受的。不穿長衫還算什麼文人?天底下哪裡見過穿短褂子的讀書人?這和鞭牛背扶黑犁的農夫還有什麼區別?

文秀才知道老婆無法理解自己心中的宏偉抱負,象個倔強而又負氣的孩子一樣,眼中含着淚水把心愛的長衫穿身上,特意把腰裡那一塊帶着大洞的部位用袖子遮擋住了,恨恨的說道:“我這就是找學政老爺。一定要做教書先生,要賺白花花的銀子回來,還要拿白花花的精米回來,到時候,你這個不知斯文爲何物的女人穿着老爺賺回來的錦緞。吃着老爺賺回來的精米。荷包裡掖着老爺賺回來的銀子,看你還怎麼罵我?說不得過幾年,會有我啓蒙的學生中了狀元,三元連中也說不準呢,到時候

老婆根本就不理會文秀才,自顧自糊着天棚。

揣着美好夢想大作白日之夢的文秀才一邊唸叨着一邊穿好長衫,扭頭就往外走,或許是太過於興奮了。或許純粹就是眼神兒不夠使。也有可能是心有所想,“咣”一腦門子撞門框上,”

若是往日裡,文秀才早就大聲呼痛了,這一次卻沒有言語,抹了抹已經腫起一個大包的腦門兒,唸叨着“我的學生肯定三元連中。的癡話。踢踏着破鞋就出門了,,

興辦義學的影響確實很大,起碼現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如同文秀才這樣的讀書人不少數,這些人看到府臺衙門擺出了要大辦義學的消息之後,不論是爲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爲了身上衣裳口中食,無不趨之若鶩。

好府臺衙門並沒有說出具體要招收多少個教書先生,而這種義學也不需要多麼高明的先生,純粹是爲了啓蒙而辦的義學,一般的讀書人都可以勝任先生這個職位,所以大部分前去應聘的文人都得到了滿足。

至於學生,似乎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了。

隨着教書先生的逐漸增多,隨着初幾個義學開始教授一些文字,人們開始漸漸知道了義學的性質:

不僅僅是完全免費,只要是學習的孩子,一天還有兩頓飯吃。這纔是實打實的實惠,不管孩子能不能學到什麼,起碼可以給家裡省下一部分口糧。這個時代,半大小子可以吃窮老子,義學裡頭有管飽的飯食,就算不爲了學習而是純粹爲了混飯吃,也得去呀!每個季節,義學裡都會給孩子們兩身樣式簡單的衣褲鞋襪,這也是實惠。每個月的考試中,若是學習的好,認識的字多,還有三十個銅錢的獎金,每季一次的大考中,若是名列前茅,獎金會升到一百個銅錢。等到年考的時候能夠拔得頭籌。一兩銀子的獎學金足夠讓孩子們瘋

這樣的義學,和後世的正規學校完全不同,首先就表現人數上。一個教書先生帶十幾個學生已經算是多的了,通常情況下,一個義學裡頭也就是**個孩子。設備也很簡陋,連桌子都沒有,板凳倒有幾條。書本也是很簡單的等啓蒙書籍,簡單的很。一年之中的考試有十幾次,每次都有獎學金,很多家長看來,義學唸書也是一個給家裡創造收入的手削

現的揚州府,即便是沒有鹽商的大規模資助,也完全可以承受的起義學的消耗,即便是規模再擴大一些,也沒有一點問題。

尤其是這幾個月當中,幾家鹽商捐出來的銀子連一小半都沒有用下去,而走府衙賬目的義學資金根本就沒有動過,這讓林三洪大爲放。

義學這種事情,不論放哪一個朝代。都是正確的不能再正確的事情。無論是對於揚州各衙門的名聲還是對於國家社稷,都有莫大的好處。這個事情上。就算是轟轟烈烈的辦起來。也不會遇到什麼阻礙。前提是要有錢任月過後,永樂朝以來大規模的一次北伐即將正式展開。正式北伐之前,發生了一件讓天下人膛目結舌的軍事衝突。

衝突的策源地是遠萬里之外的安南。

因爲距離太過遙遠小邦安南和大明朝弈旬書曬細凹曰迅姍)不一樣的體蛤”冬衝突到底是因爲什麼。凡經沒有人能說的清楚,唯鼎,就是一件事:安南和大明朝宣戰了,要打仗了。

安南集結大軍,號稱水陸大軍共七百萬,要和大明官軍決一死戰。

當林三洪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差一點就笑破了肚皮。不爲別的,就是因爲安南人太能吹了!安南北部其實沐家人的實際控制之下,沐家軍和安南國主的衝突時有發生,雙方交戰也很正常。但是這一次安南吹的實太過頭了,以至於成了一個笑話。

號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彙,通常情況下,人們都習慣用號稱多少多少萬來給自己裝門面。“號稱。的兵力到底有多少水分,估計也只有自己知道。當年赤壁之戰中,曹操還號稱八十萬大軍呢。後世人猜測曹軍的兵力肯定到不了八十萬。不過算上徵發來的民夫和繼民,有三四十萬還是差不多的,加一倍的水分說成八十萬也不算太多。

但是安南號稱七百真!

安南小邦能有多少軍隊先不去說,男女老幼全算上,總人口能不能達到這個數字都很難說,哪裡來的七百萬大軍?把安南國主的褲子賣了。也不夠武裝七百萬人的一七十萬也不可能,七萬都夠嗆!

整個大明王朝都知道七百萬安南大軍是一個笑話。

就如同特別大的泡沫總是很容易破裂一樣,安南的七百萬神話很快也就破產了。

大明朝正式的官軍還沒有派遣過去,沐家糾集起四千多軍隊就把安南給打敗了!

一時間,無論朝野都盛讚沐家軍的神勇,也嘲笑安南的不自量力。

以安南區區彈丸之地,就是舉全國之力也未必值得大明朝做出很大的動作。而素來敢打敢衝又熟悉南方地形的沐家軍只能算是地方軍隊的性質,一戰就粉碎了安南人的美夢。這種主力未出,先鋒就已經解決了戰爭的勝利確實很痛快。

但是這裡頭也有一個隱患,那就是大明朝愈發輕視了周邊小國可能帶來的麻煩。通過沐家軍輕易頗安南這一場可以堪稱爲經典的戰役,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加不把南方諸小國放眼中”

對於如安南這樣的小國,林三洪肯不認爲依靠一次勝利就能徹底擺平。除非是真的調動大軍平推橫掃。徹底摧毀安南的行政和軍事體系,然後安置土官穩定地方。否則,就算是打勝了,也很難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穩固統治。

目前這種情況下,朱林御駕親征大舉北伐,不可能傘出很大精力和一些小國小邦糾纏,所以安南的穩固還是一個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

九月中旬。朱林祭告天地祖宗,正式誓師討伐蒙古。

各地集結調用的軍隊,加上一直前線枕戈待旦的邊軍,號稱三十萬人馬,兵分五路。共兩個大的戰略進展方向,拉開了永樂朝大規模北伐的序幕。

朱林的用兵方略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不講究什麼奇襲迂迴,不注重快速突破,而是擺出一副平着推過去的泰山壓頂之勢,完全以力取勝。

這完全就是基於大明朝國力強盛,依靠龐大的兵力優勢和海量的後勤補給做出的橫掃戰略。

後勤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可以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而朱林本人親臨戰陣指揮,就是爲了避免出現各部協月不利的局面,做到各路人馬協調統一。

朱橡和蒙人打仗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年太祖朱元璋發起北伐當中,朱橡就曾指揮好幾次。這一回又是經過精心準備和仔細籌刮。而作爲對手的幾個蒙古部族,已經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內訌,自己人打自己人都打的沒有幾分力氣了,又被邊軍持續騷擾了這麼長時間,林三洪看來。勝負已無懸念,關鍵是勝利的程度和戰果的大小而已。

朱林到了前線之後,朝廷的局面名義上還是內閣和各部支撐着。其實朱高熾和朱高煦這兩個皇子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了。日常事務雖然還要經過閣臣的集體協商,可兩個皇子的崛起之勢已經十分明顯,軟弱無力的各部已經喪失了對皇子的牽制和左右能力。就算是一些大事情上,閣部根本就沒有做主的權利。還要轉到前線通過朱林本人的同意,單獨面度這個強勢皇帝的時候。兩個皇子有天然的優勢。

隨着揚州義學的逐漸鋪開,揚州府治之下的各州縣已經相續建立了七百多個義學堂,無論是內閣六部還是兩個皇子,都給予了很大程度的肯定,並且以朝廷的名義大爲褒獎!

興辦義學,是林三洪一定要做的舉措之一,並不是很乎朝廷的褒獎。開啓民智或許是一個,遙遠的目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纔會看到一點成果。但是僅僅就目前而言。可以預見的二十年以內,義學對於林三洪有很大的助力。

治理揚州,賺錢發展只不過是前提。是爲了後續動作做必要的準備和鋪墊。不管做什麼到需要錢,這是經濟基礎。

就算是現已經如火如茶展開的義學,並不是揚州府一地看到了其中的好處。

其他地方也想辦,可這種長期不間斷的持續投入,彙總起來也是一比不小的數字,放別的地方,未必就有這部分多出來的財力。即便是有這種經濟實力,對於任期內無法的到實惠,反而會把好處留給繼任者的事情,沒有哪個官員願意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林三洪先揚州賺錢,然後把賺來的銀錢投入到具有真正影響力的地方,爲的是什麼?圖的是什麼?

對於這個答案,林三洪從來也不願意提起,但是林府臺使用“重改”這兩個。字爲兒子命名,似乎也可以說明點什麼了”凹曰甩姍旬書曬)小說齊傘

第10章 原來如此第15章 鬧新春(2)第99章 道友,現原形吧第50章 膽大包天第20章 沒有忍住第149章 黃雀背後是狼羣第33章 預防針第69章 剛剛開始第137章 喜憂參半第176章 理想第18章 收在身邊第176章 理想第91章 別尿,有人在看第23章 籌謀(2)第98章 回答我吧第103章 長舌婦第106章 揪住尾巴了第76章 小別勝新婚第130章 捉狐狸第15章 鬧新春(2)第51章 明路一條第158章 合縱連橫第75章 妻不如妾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燙第49章 貪官第174章 最後叮囑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123章 都是爲了能生娃娃第62章 根基之地第51章 明路一條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99章 道友,現原形吧第130章 捉狐狸第61章 熱鬧第60章 大亂鬥第16章 萬貫跑了第82章 極品啊極品第92章 指揮若定?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42章 意圖整人第123章 都是爲了能生娃娃第135章 萬事俱備第171章 桃子熟了第45章 內忙外亂第159章 禍根深埋第127章 小女子第176章 理想第97章 到底是誰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68章 有錢大家賺第173章 江湖不遠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167章 假象和真相第58章 你的苦我的樂第52章 劉備摔孩子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燙第20章 沒有忍住第15章 鬧新春(2)第61章 熱鬧第29章 再聚首第161章 拋磚引玉第52章 劉備摔孩子第84章 好處第168章 在野第41章 我是在唱戲第149章 黃雀背後是狼羣第25章 一旗迎風第60章 大亂鬥第72章 說重點第138章 御駕親征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109章 上了賊船下不來第140章 各有心思三兩片第177章 結束就是開始第94章 真的打不過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131章 放與縱之間第60章 大亂鬥第18章 收在身邊第32章 不論出身第129章 兩手準備第119章 國之大第92章 指揮若定?第131章 放與縱之間第174章 最後叮囑第128章 真假不自知第45章 內忙外亂第171章 桃子熟了第155章 藕斷絲連第40章 深意無人知第87章 有王名楚第6章 屠戶的眼光第37章 春桃完敗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31章 我不升官誰升官第127章 小女子第24章 保全第159章 禍根深埋
第10章 原來如此第15章 鬧新春(2)第99章 道友,現原形吧第50章 膽大包天第20章 沒有忍住第149章 黃雀背後是狼羣第33章 預防針第69章 剛剛開始第137章 喜憂參半第176章 理想第18章 收在身邊第176章 理想第91章 別尿,有人在看第23章 籌謀(2)第98章 回答我吧第103章 長舌婦第106章 揪住尾巴了第76章 小別勝新婚第130章 捉狐狸第15章 鬧新春(2)第51章 明路一條第158章 合縱連橫第75章 妻不如妾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燙第49章 貪官第174章 最後叮囑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123章 都是爲了能生娃娃第62章 根基之地第51章 明路一條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99章 道友,現原形吧第130章 捉狐狸第61章 熱鬧第60章 大亂鬥第16章 萬貫跑了第82章 極品啊極品第92章 指揮若定?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42章 意圖整人第123章 都是爲了能生娃娃第135章 萬事俱備第171章 桃子熟了第45章 內忙外亂第159章 禍根深埋第127章 小女子第176章 理想第97章 到底是誰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68章 有錢大家賺第173章 江湖不遠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167章 假象和真相第58章 你的苦我的樂第52章 劉備摔孩子第111章 火中取栗真不怕燙第20章 沒有忍住第15章 鬧新春(2)第61章 熱鬧第29章 再聚首第161章 拋磚引玉第52章 劉備摔孩子第84章 好處第168章 在野第41章 我是在唱戲第149章 黃雀背後是狼羣第25章 一旗迎風第60章 大亂鬥第72章 說重點第138章 御駕親征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55章 千里行始足下第109章 上了賊船下不來第140章 各有心思三兩片第177章 結束就是開始第94章 真的打不過第150章 龍潭虎穴第131章 放與縱之間第60章 大亂鬥第18章 收在身邊第32章 不論出身第129章 兩手準備第119章 國之大第92章 指揮若定?第131章 放與縱之間第174章 最後叮囑第128章 真假不自知第45章 內忙外亂第171章 桃子熟了第155章 藕斷絲連第40章 深意無人知第87章 有王名楚第6章 屠戶的眼光第37章 春桃完敗第57章 人情冷暖挺身出第31章 我不升官誰升官第127章 小女子第24章 保全第159章 禍根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