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

“唐俊詞跟楊盛文搭不上,”文昭帝說,“估計唐俊詞是真糊塗。不過,唐俊詞肯聽信一個小兒的提議,推進蘇杭春耕,確實也是有胸襟之人。”

“皇上用人準啊,這是我朝大興之兆。”老太監說,“楊繼業這個小兒,有這樣的膽魄,這樣的眼力?不過想來也是,楊繼業在蘇杭辦粥場,一直沒斷過,楊家不該有這樣的財力吧。

難不成他是用王府軍的軍糧?王府軍是小王爺領軍,這樣看來,這個楊繼業同小王爺劉浪是不錯的朋友了。這就是鎮邊王爺,爲何敢令小王爺劉浪領軍前往蘇杭的緣由?”

“我想起來了,”文昭帝說,“這個楊繼業同劉浪之間往來,是從去年端陽文會期間開始的,據說楊繼業從魔教人手中救下劉浪,後來在六月六蠻族那邊,劉浪和楊繼業也一起去過蠻族祭祖。”

“還是皇上記性好,去年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看來,王府軍走之前,劉浪可能就跟楊繼業說定了。楊繼業到蘇杭,辦粥場,賑災救人,唐俊詞是一府之首,應該是有感於文士的善心,才爲楊繼業揚名。

楊詠石啊,這詩會不會是楊盛文所作?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皇上啊,我每當念出這詩來,心裡就熱熱的、鼻頭就酸酸的、眼睛就潮潮的,人老了,這心經不起年輕人折騰啦。”

“你在幫楊家說話,楊盛文給了你多少好處。”文昭帝笑罵一句,“這首詩爲楊繼業揚名,那也是他有這份心。不管在蘇杭施粥、獻策,是楊盛文的意思也好,還是楊繼業自己的意思也好,寡人都不理會。”

“皇上,楊盛文再不堪,也不可能爲兒子做槍手。楊家長子爲國赴難,楊盛文從沒說一句話。老奴記着這一點,難忘記啊。”老太監不否認自己爲楊家說好話的意思。

“這個楊繼業還不錯,就不知過幾年會如何。先不管了,三年後,讓他進京科考吧。”

“皇上,我替楊盛文謝過皇上隆恩。”老太監笑嘻嘻地說。對於楊繼業這個人,三年後有什麼表現,倒是不怎麼擔心。只要楊繼業在蘇杭按照如今的表現,自然不會令皇家失望。

對於文昭帝而言,記憶中如果留下一個人的名字,那對他而言就是非同尋常的事。老太監也知道,文昭帝對於人才的渴求,既是要改變文朝面臨的危機,也是要給劉家後人留下可用之才。

國祚延綿,那是需要子孫整齊,更需要有棟樑之才相幫,才能夠支撐起來。皇家傳續,爲什麼皇家子孫多有爭殺?對文昭帝看來,沒有這樣的兄弟間爭殺,勝之而出,有如何能夠與整個文朝的大臣、大家族之輩爭鬥?

國祚傳續,本身就是你死我活,唯有在爭奪中勝出者,才具有更堅韌的心性,守住這份家業。

性情溫厚固然是好人,但不一定是好皇上,更不是一個好的守業者。

楊繼業這短短的時間,表現確實搶眼,可在文昭帝眼中卻又不過如此。文朝以來,到文昭帝后,國內總體趨於平穩,國力上升到一定高度。這樣的背景下,涌現出一批批才子,也是很正常的。

不少年少而才高的,也不在少數,但這些人長大後,能不能真正成爲扛鼎之才,與之成長的環境、際遇、運氣等也是關聯的。

如果三年後,楊繼業到京城參加會試,能夠考出頭名,那纔是真正的優勢。或許到那時候,楊繼業的前路纔開始明朗。

對文昭帝而言七十五歲的時光,還能不能堅持到三年後,他固然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但客觀上卻是存在的。對於古代人,壽命普遍短,過六十的都屬少數,何況文昭帝還在皇位上,其辛苦和消耗,不是外人可知的。

對於楊家、對楊盛文,文昭帝自然顧念他爲文朝所做出的付出,如果說朝堂需要楊盛文來做事,不過一紙詔書而已。對於楊家後人,會不會有傾向性照顧,目前文昭帝也沒有打算,因爲他不想對外界透露任何傾向性的信息。

老太監把蘇杭傳來的文件收攏,準備離開。文昭帝說,“韓立仁怎麼樣?”

“皇上,韓立仁之女與楊繼業已訂親……”老太監故意提出這個事情。

“這兩家分分合合,倒也是趣事。”文昭帝說,“韓立仁之女叫韓玉芝吧,倒是有些聰慧,看準了那個書呆子。”

“我猜啊,楊繼業的書呆子之名,會不會是楊盛文讓他裝傻。真是書呆子,能夠做出《詠石》詩?”老太監笑着說,“都不是省油的燈。”

“楊盛文沒有幾手功夫,能夠在右丞相府十年?”文昭帝說,“這十年確實沒做出像樣的事情,主要還是性子使然,讀書讀多了。”

“儒家聖典固然要學,要尊,要體用,不過啊,楊盛文那性子,心中的三綱五常,殺了他估計都變不了。食古不化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在盛世固然好,外有強敵時,就顯得不足了。”老太監明白文昭帝的心,替他將這番話說出來。

“不說那個傢伙,說起來就煩人。”文昭帝揮揮手,“殺又不能殺,用又不好用。我看,把韓家那個老大提一提吧。”

“皇上高明……”老太監說。不能直接對太子府有所表示,也不能對楊家直接表示,那就把楊繼業的大舅子升一升,至於外面如何猜測,都隨他們吧。

韓新勇二十七歲,在職位上做一下調整,也算合情合理。至於如何操作,老太監不會插手,也不會將這些信息透露到宮外。

這時候,在皇宮提到楊繼業,倒是可多留意一下這個人,看一看楊繼業在蘇杭到底做了些什麼事。

遠在蘇杭的楊繼業,自然不知京城和皇宮的變化,不然,他估計都不敢出兵升山鎮。這種北地出兵,雖說不直接牽扯到他,是蠻族軍和王府軍在背鍋,可實質上的核心,不可能外界不知。

第509章 校長人選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234章 碎馬腳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307章 辦學堂第377章 潰 逃第664章 楊媽的緊箍咒第130章 演 說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139章 洞內作坊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622章 鏢旗的威力第53章 混亂起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645章 重開右相府第323章 如何默契第612章 強軍鐵軍第200章 強 攻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65章 匪衆逃散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27章 笨死了第100章 我們做第111章 要做的事情太多第129章 潛力同窗第272章 九天七夜第143章 年輕的情愫第459章 大將軍指揮不動第501章 殿試中榜第113章 產業規劃第718章 家事國事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217章 玉滿懷第521章 託 付第346章 膽顫心驚第65章 匪衆逃散第53章 混亂起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70章 攻楊家第430章 直搗賊穴第21章 再抄詩第18章 縣學內第309章 爭議是高效廣告第17章 夜校之議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673章 初訪太子府第230章 求 寶第262章 難選擇第106章 民壯兇猛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204章 賺大了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96章 京城風起第383章 逼 問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365章 又得趕路第683章 先走一步第604章 觀察敵情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660章 了心願第691章 什麼來路第339章 挽 留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618章 山坳敵蹤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464章 麻煩上門第93章 初進縣衙第117章 搭搭手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360章 覆 滅第201章 誰 錯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306章 鎮遠鏢局被賣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265章 少年開口第369章 招人手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404章 知府有請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86章 裝傻啊第195章 輕鬆擒下第299章 進伏擊圈第465章 抗爭不退第409章 沱田坳
第509章 校長人選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234章 碎馬腳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307章 辦學堂第377章 潰 逃第664章 楊媽的緊箍咒第130章 演 說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139章 洞內作坊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622章 鏢旗的威力第53章 混亂起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645章 重開右相府第323章 如何默契第612章 強軍鐵軍第200章 強 攻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65章 匪衆逃散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27章 笨死了第100章 我們做第111章 要做的事情太多第129章 潛力同窗第272章 九天七夜第143章 年輕的情愫第459章 大將軍指揮不動第501章 殿試中榜第113章 產業規劃第718章 家事國事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217章 玉滿懷第521章 託 付第346章 膽顫心驚第65章 匪衆逃散第53章 混亂起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70章 攻楊家第430章 直搗賊穴第21章 再抄詩第18章 縣學內第309章 爭議是高效廣告第17章 夜校之議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673章 初訪太子府第230章 求 寶第262章 難選擇第106章 民壯兇猛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204章 賺大了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96章 京城風起第383章 逼 問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365章 又得趕路第683章 先走一步第604章 觀察敵情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660章 了心願第691章 什麼來路第339章 挽 留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618章 山坳敵蹤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367章 初見唐俊詞第464章 麻煩上門第93章 初進縣衙第117章 搭搭手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360章 覆 滅第201章 誰 錯第292章 飛鴿傳信第306章 鎮遠鏢局被賣第279章 文名大起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265章 少年開口第369章 招人手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404章 知府有請第669章 鐵粉皇孫第86章 裝傻啊第195章 輕鬆擒下第299章 進伏擊圈第465章 抗爭不退第409章 沱田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