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

“唐俊詞跟楊盛文搭不上,”文昭帝說,“估計唐俊詞是真糊塗。不過,唐俊詞肯聽信一個小兒的提議,推進蘇杭春耕,確實也是有胸襟之人。”

“皇上用人準啊,這是我朝大興之兆。”老太監說,“楊繼業這個小兒,有這樣的膽魄,這樣的眼力?不過想來也是,楊繼業在蘇杭辦粥場,一直沒斷過,楊家不該有這樣的財力吧。

難不成他是用王府軍的軍糧?王府軍是小王爺領軍,這樣看來,這個楊繼業同小王爺劉浪是不錯的朋友了。這就是鎮邊王爺,爲何敢令小王爺劉浪領軍前往蘇杭的緣由?”

“我想起來了,”文昭帝說,“這個楊繼業同劉浪之間往來,是從去年端陽文會期間開始的,據說楊繼業從魔教人手中救下劉浪,後來在六月六蠻族那邊,劉浪和楊繼業也一起去過蠻族祭祖。”

“還是皇上記性好,去年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看來,王府軍走之前,劉浪可能就跟楊繼業說定了。楊繼業到蘇杭,辦粥場,賑災救人,唐俊詞是一府之首,應該是有感於文士的善心,才爲楊繼業揚名。

楊詠石啊,這詩會不會是楊盛文所作?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皇上啊,我每當念出這詩來,心裡就熱熱的、鼻頭就酸酸的、眼睛就潮潮的,人老了,這心經不起年輕人折騰啦。”

“你在幫楊家說話,楊盛文給了你多少好處。”文昭帝笑罵一句,“這首詩爲楊繼業揚名,那也是他有這份心。不管在蘇杭施粥、獻策,是楊盛文的意思也好,還是楊繼業自己的意思也好,寡人都不理會。”

“皇上,楊盛文再不堪,也不可能爲兒子做槍手。楊家長子爲國赴難,楊盛文從沒說一句話。老奴記着這一點,難忘記啊。”老太監不否認自己爲楊家說好話的意思。

“這個楊繼業還不錯,就不知過幾年會如何。先不管了,三年後,讓他進京科考吧。”

“皇上,我替楊盛文謝過皇上隆恩。”老太監笑嘻嘻地說。對於楊繼業這個人,三年後有什麼表現,倒是不怎麼擔心。只要楊繼業在蘇杭按照如今的表現,自然不會令皇家失望。

對於文昭帝而言,記憶中如果留下一個人的名字,那對他而言就是非同尋常的事。老太監也知道,文昭帝對於人才的渴求,既是要改變文朝面臨的危機,也是要給劉家後人留下可用之才。

國祚延綿,那是需要子孫整齊,更需要有棟樑之才相幫,才能夠支撐起來。皇家傳續,爲什麼皇家子孫多有爭殺?對文昭帝看來,沒有這樣的兄弟間爭殺,勝之而出,有如何能夠與整個文朝的大臣、大家族之輩爭鬥?

國祚傳續,本身就是你死我活,唯有在爭奪中勝出者,才具有更堅韌的心性,守住這份家業。

性情溫厚固然是好人,但不一定是好皇上,更不是一個好的守業者。

楊繼業這短短的時間,表現確實搶眼,可在文昭帝眼中卻又不過如此。文朝以來,到文昭帝后,國內總體趨於平穩,國力上升到一定高度。這樣的背景下,涌現出一批批才子,也是很正常的。

不少年少而才高的,也不在少數,但這些人長大後,能不能真正成爲扛鼎之才,與之成長的環境、際遇、運氣等也是關聯的。

如果三年後,楊繼業到京城參加會試,能夠考出頭名,那纔是真正的優勢。或許到那時候,楊繼業的前路纔開始明朗。

對文昭帝而言七十五歲的時光,還能不能堅持到三年後,他固然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但客觀上卻是存在的。對於古代人,壽命普遍短,過六十的都屬少數,何況文昭帝還在皇位上,其辛苦和消耗,不是外人可知的。

對於楊家、對楊盛文,文昭帝自然顧念他爲文朝所做出的付出,如果說朝堂需要楊盛文來做事,不過一紙詔書而已。對於楊家後人,會不會有傾向性照顧,目前文昭帝也沒有打算,因爲他不想對外界透露任何傾向性的信息。

老太監把蘇杭傳來的文件收攏,準備離開。文昭帝說,“韓立仁怎麼樣?”

“皇上,韓立仁之女與楊繼業已訂親……”老太監故意提出這個事情。

“這兩家分分合合,倒也是趣事。”文昭帝說,“韓立仁之女叫韓玉芝吧,倒是有些聰慧,看準了那個書呆子。”

“我猜啊,楊繼業的書呆子之名,會不會是楊盛文讓他裝傻。真是書呆子,能夠做出《詠石》詩?”老太監笑着說,“都不是省油的燈。”

“楊盛文沒有幾手功夫,能夠在右丞相府十年?”文昭帝說,“這十年確實沒做出像樣的事情,主要還是性子使然,讀書讀多了。”

“儒家聖典固然要學,要尊,要體用,不過啊,楊盛文那性子,心中的三綱五常,殺了他估計都變不了。食古不化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在盛世固然好,外有強敵時,就顯得不足了。”老太監明白文昭帝的心,替他將這番話說出來。

“不說那個傢伙,說起來就煩人。”文昭帝揮揮手,“殺又不能殺,用又不好用。我看,把韓家那個老大提一提吧。”

“皇上高明……”老太監說。不能直接對太子府有所表示,也不能對楊家直接表示,那就把楊繼業的大舅子升一升,至於外面如何猜測,都隨他們吧。

韓新勇二十七歲,在職位上做一下調整,也算合情合理。至於如何操作,老太監不會插手,也不會將這些信息透露到宮外。

這時候,在皇宮提到楊繼業,倒是可多留意一下這個人,看一看楊繼業在蘇杭到底做了些什麼事。

遠在蘇杭的楊繼業,自然不知京城和皇宮的變化,不然,他估計都不敢出兵升山鎮。這種北地出兵,雖說不直接牽扯到他,是蠻族軍和王府軍在背鍋,可實質上的核心,不可能外界不知。

第653章 星星之火第393章 奇襲見湖鎮(五)第606章 強攻唐家第100章 我們做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401章 大儒登門第478章 又受挫第581章 韃子退走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619章 殺上去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98章 忠心換槍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第287章 行動了第569章 分頭跑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619章 殺上去第49章 鷹巢山匪第214章 娶 你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534章 五義莊第263章 秋試三場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392章 奇襲見湖鎮(四)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688章 當斷得斷第177章 先斷四肢第535章 來戰——第184章 夜行軍第456章 追與逃第250章 告官府衙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202章 開 倉第21章 再抄詩第64章 巫虎逞威第75章 赴死之殺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1章 逃 學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467章 方家之謀第387章 強行軍第660章 了心願第694章 夜 戰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42章 太子劉靜第217章 玉滿懷第284章 孫大炮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427章 殺伐果敢第661章 見面歡第55章 冬梅落陷第55章 冬梅落陷第97章 虎口奪食第84章 又見啞巴第336章 殺 賊第165章 竹 石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436章 讓我活命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504章 親赴幽州第132章 談不攏第428章 各方反響第550章 順利截殺第406章 祥山鎮第557章 三面伏殺第694章 夜 戰第541章 完 勝第29章 伯權大師第641章 開早朝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303章 報 官第275章 文名單薄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687章 橫肉男亡第217章 玉滿懷第645章 重開右相府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530章 新婚了第386章 新年新家第616章 太子也煎熬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679章 朱子善的陽謀第75章 赴死之殺第69章 精銳齊出
第653章 星星之火第393章 奇襲見湖鎮(五)第606章 強攻唐家第100章 我們做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370章 升山鎮李家第418章 兩人見面第401章 大儒登門第478章 又受挫第581章 韃子退走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619章 殺上去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98章 忠心換槍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第287章 行動了第569章 分頭跑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619章 殺上去第49章 鷹巢山匪第214章 娶 你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534章 五義莊第263章 秋試三場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392章 奇襲見湖鎮(四)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688章 當斷得斷第177章 先斷四肢第535章 來戰——第184章 夜行軍第456章 追與逃第250章 告官府衙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202章 開 倉第21章 再抄詩第64章 巫虎逞威第75章 赴死之殺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1章 逃 學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467章 方家之謀第387章 強行軍第660章 了心願第694章 夜 戰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42章 太子劉靜第217章 玉滿懷第284章 孫大炮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427章 殺伐果敢第661章 見面歡第55章 冬梅落陷第55章 冬梅落陷第97章 虎口奪食第84章 又見啞巴第336章 殺 賊第165章 竹 石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436章 讓我活命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504章 親赴幽州第132章 談不攏第428章 各方反響第550章 順利截殺第406章 祥山鎮第557章 三面伏殺第694章 夜 戰第541章 完 勝第29章 伯權大師第641章 開早朝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508章 教學理念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303章 報 官第275章 文名單薄第695章 城門交鋒第687章 橫肉男亡第217章 玉滿懷第645章 重開右相府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530章 新婚了第386章 新年新家第616章 太子也煎熬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679章 朱子善的陽謀第75章 赴死之殺第69章 精銳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