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太子太保

張洪庭六十二歲,文朝名望最高的大儒之一,十年前,出任太子府太子少保,正二品。

十年前,當時的文朝在楊盛文這個右相的掌控下,出現短時間的興旺之態。而張洪庭與楊盛文在儒學上本身就有不同見解,彼此爭辯過幾回。雖說僅僅侷限在對聖人之言的理解、詮釋上,但也是一個根本原則的分歧。

儒學發展到文朝以來,也逐漸走到一個高峰。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任何事物發展到高峰,就會停滯不前,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生氣的固化。

如何破開面對的僵局、打破這樣的固化,便是儒家學派各人的謀求之所。誰能夠邁開這一步,那就將成爲新的標杆和領軍,名垂千古。就如同漢代的朱熹,對聖典註解,做出四書來,他便在千百年中有一席之地。

儒家的立言立身立德,對於每一個大儒而言,都是日思夜想的要事,甚至於終身追求的至高目標。

也因此,張洪庭與楊盛文兩人在對於儒學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立場,這也是衆所周知的。在大家看來,這種分歧,是根本的分歧。甚至於比右丞相府與朱子善的左丞相府之間的對抗,都要更不可調和。

在朝堂,楊盛文與張洪庭之間的政見,並沒有過多衝突,沒有爲決策的事情爭辯過,那是因爲到他們這樣的高階層,已經沒必要用言辭來表達什麼。

五年前,楊盛文被貶斥去荊蠻楚地,張洪庭沒有爲這事所動,平時該做什麼依舊如故。張洪庭除了給太子這邊做一些事,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講學上。

想要在士林立言、立德,那不是短期可做到的,張洪庭可說幾十年孜孜不倦地做這樣的事情。而楊盛文在朝堂卻是將精力完全投入在朝堂的工作事務,對於身邊的儒林學士、後進末學,往往在空閒時,偶爾指點兩句、或點評一兩句。

但在文朝儒學中,楊盛文的名望並不比張洪庭稍差,儼然地兩人形成了兩個派別。

張洪庭目前在京都帝位確實高,那時因爲他在儒林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但在朝政上的事務,張洪庭卻是受到不小的挫折。之所以受挫折,也是因爲他官居太子少保,而太子如今不過處在苟延殘喘的狀況,整個太子府的實力、影響力,在朝堂差不多消弭乾淨。

正常情況下,太子府原本該有一套如同簡化了的朝堂:三公六部對應與朝堂的行政體系,這樣是對太子以後接掌大統的準備工作和實習,免得今後帝皇仙去,太子接位,不知如何運轉朝堂,受到朝臣的操控,權力旁落,甚至被替代。太子在太子府,先熟悉朝堂的運作,有了實習的機會,才使得大統傳接不輟。

可五年來,太子病危,文昭帝對此不聞不問,太子府因爲太子不能堅持工作,使得本該有的權限,逐漸減掉、刪沒。

張洪庭作爲太子太保,在朝堂上爲此抗爭過,但對權力的削減,一開始的出發點都是爲減輕病重太子劉靜的壓力,出於好心、善意。等到一定程度,太子府的人察覺到權力嚴重削減,再提出抗議,已經無力補救。

太子府的影響力也隨着劉靜病體拖延,大家對太子府再也沒有那種自發的尊重和敬畏,又有誰肯真正幫張洪庭?

哪怕張洪庭在儒林中的威望高,可在太子府的問題上,依舊沒有作爲。張洪庭精研儒學,成就很高,智商自然沒問題,不過是他平素沒有將精力放在政務上而已。

看明白太子府的趨勢,但張洪庭也不會因此就脫離太子府,他的職位依舊,也不可能離開太子府。

朝堂上的事情,只要打上印記,一般而言,都難以改變立場,投入到其他陣營。對此,張洪庭也明白,這個事關他的聲望、名譽,即使太子劉靜病亡,對他的職位和地位,影響都不會大。

五天前,禮部右侍郎裴清康主動找了張洪庭,兩人雖說是喝茶而已,然後談儒學。但張洪庭自然聽得出來,裴清康找他的目的是什麼。只要張洪庭給出一個口頭承諾,甚至只要一個暗示,就是對方找他的意圖。

從裴清康的語氣推測,或許有人要對太子府動手,要他別插手這個事情。哪怕他裝病幾天,錯過這個時間都好。

裴清康背後的人是誰,張洪庭沒有問起,甚至都不去琢磨。既然對方讓裴清康找過來,說明一點,這些人還是在乎他的,也說明他在朝堂裡有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張洪庭這幾天也在煩惱,到底要不要退這一步?

這樣的苦惱,對張洪庭而言其實沒多少實質性的厲害關係,不過,他還是掛念了楊盛文在右丞相府的日子。即使與楊盛文之間在儒學禮節上,有根本性分歧,但彼此之間卻不會在這些事情上,逼着對方進行選擇。

張洪庭即使告老、或輕一段時間假,病休幾個月,甚至到京都外去講學一番,都可躲過這樣的朝堂變局,但變局之後,自己的職位或許會有所提升,由之前的正二品,升爲從一品或直接跳到正一品,都是可能的。

然而,自己心裡會平靜嗎?以後,面對聽自己講學的儒士,還能夠坦蕩蕩地侃侃而談嗎?以後見到楊盛文,還敢大聲地與對方辯駁嗎?

張洪庭地位有這麼高,對於自己是繼續在崗位上,還是致仕回家、留在京都,不會對他有多少影響。主要是作爲儒學派別的領軍人物,自身的追求與所有作爲,都該有一個連貫的、心裡認同的選擇。

與禮部右侍郎裴清康平時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在儒學上,也有不少共同話題,雖說裴清康算不得自己的助手,但至少不在楊盛文那一方。也因此,裴清康才幹在自己面前,探口氣,探態度。

而自己,又能有什麼態度?張洪庭知道楊盛文即便離開了京都,可他在京都以及儒林中的影響力,依舊還在。對於太子和太子府,楊盛文有什麼樣的態度?

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321章 選兵和後勤第214章 娶 你第607章 破祖宅第691章 什麼來路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694章 夜 戰第76章 逃逸與襲擊第278章 九個一第53章 混亂起第448章 去皇宮第448章 去皇宮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09章 教數字第690章 輸得徹底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700章 陳羽霏的消息第98章 忠心換槍第534章 五義莊第426章 莫名其妙王柏樑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22章 刺 殺第665章 無戰損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186章 山匪情況第336章 殺 賊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652章 新軍之議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534章 五義莊第182章 第一親第173章 衝上去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130章 演 說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368章 張濤到杭第218章 教 化第403章 三件寶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423章 藥浴效果第556章 自由射擊第195章 輕鬆擒下第28章 酬 謝第698章 殺無赦第97章 虎口奪食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704章 安 睡第229章 失 寵第35章 認死理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572章 換角色第406章 祥山鎮第469章 方家不甘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518章 美人恩第242章 文友結社第531章 張靖海病了第162章 楊猛拼命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197章 破關卡第13章 到 手第127章 一席之地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206章 謝禮和情誼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530章 新婚了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307章 辦學堂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223章 攤子大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287章 行動了第307章 辦學堂第8章 闖王府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565章 不能避戰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268章 大婦風範第398章 流民出路第632章 幫妹妹第449章 老臣遵命第32章 蘿蔔乾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399章 民力運用第271章 提前的中秋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73章 三尊炮第449章 老臣遵命第172章 打 獵第12章 討價還價第330章 沒信心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
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321章 選兵和後勤第214章 娶 你第607章 破祖宅第691章 什麼來路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694章 夜 戰第76章 逃逸與襲擊第278章 九個一第53章 混亂起第448章 去皇宮第448章 去皇宮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109章 教數字第690章 輸得徹底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700章 陳羽霏的消息第98章 忠心換槍第534章 五義莊第426章 莫名其妙王柏樑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22章 刺 殺第665章 無戰損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186章 山匪情況第336章 殺 賊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652章 新軍之議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534章 五義莊第182章 第一親第173章 衝上去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130章 演 說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368章 張濤到杭第218章 教 化第403章 三件寶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423章 藥浴效果第556章 自由射擊第195章 輕鬆擒下第28章 酬 謝第698章 殺無赦第97章 虎口奪食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704章 安 睡第229章 失 寵第35章 認死理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666章 父子論兵第572章 換角色第406章 祥山鎮第469章 方家不甘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518章 美人恩第242章 文友結社第531章 張靖海病了第162章 楊猛拼命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197章 破關卡第13章 到 手第127章 一席之地第363章 劉府夜談第206章 謝禮和情誼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495章 書堂選址第530章 新婚了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307章 辦學堂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223章 攤子大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287章 行動了第307章 辦學堂第8章 闖王府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565章 不能避戰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268章 大婦風範第398章 流民出路第632章 幫妹妹第449章 老臣遵命第32章 蘿蔔乾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399章 民力運用第271章 提前的中秋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73章 三尊炮第449章 老臣遵命第172章 打 獵第12章 討價還價第330章 沒信心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